《吾国与吾民》文本意义与互文回译哲学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国与吾民》文本意义与互文回译哲学探析
作者:曾力子
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1期
内容摘要:承袭语言翻译范式与翻译释义,文本意义铸就语言翻译哲学,即认可并梳理文本中一切可能文本对应,探究其镜射哲学是一种常态。
《吾国与吾民》作为一部传递文化的散文体著译,作者双重身份书写了中国文化精髓,互文回译探究还彰显了文本内在的多重哲学风貌。
关键词:文本意义互文回译吾国与吾民
翻译作为文本转换活动过程已被普遍认可,其在文化传递与意义交换中所起的作用也十分明显。
雅各布森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代表人物对翻译的解读体现为三个层面:语内翻译;语际翻译; 语符翻译或符际翻译。
[1]从理论维度看,翻译涉及文本、交流、符号转换,是一个由内到外,由语言到社会不断交替过程,翻译理解的多维度由此产生,关联过程及程度与哲学对接。
事实上,文本、交流、符号转换涉及的关系已经构成事实上的多维模式,在真实文本中就变成互文性,即克里斯蒂娃所提出的“多种文本置换排列形成互文性。
”[2]文本互文导致意义在不断置换中生成新的意义,运用翻译诠释文本加大了其互文覆盖范围,导致了互文意义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以互文回译解读《吾国与吾民》中的文本意义不仅能够反射哲学,还需不断顺应哲学。
《吾国与吾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叙述的典范在英语世界引起了轰动,作者用异语著成本民族的文本文化精魂,其自我的哲学引用、角色书写、意义传递都在无本回译中得以达成。
一.文本意义哲学
广义文本可能包括图画集,但集中意义上文本多见为语言文字构建,其文本意义便是作品中由文字本身透露出来的意识倾向与精神指引作用。
语言的文本意义不仅在语言本身,还包括语言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写作动机。
文本是作者运用语言符号“编织”的产物,也是读者通过阅读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意义空间。
[3]可见,文本意义不能脱离语言本身,但通过读者建构的意义使得文本意义扑所迷离。
对于文学理论和解释学来说,给予“意义”作为问题以任何满意的解答都是很困难的。
[4]词汇、语法、语境、联想、内涵、外延等多种语言层面意义的存在交织着作者意图、读者意念、文本意蕴等主观意义,意义演变走向多元。
多元化模式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也是目前理论与实践转型研究的重点。
曾军从多源共生探讨文本意义,提出“文本意义的多个来源,文本意义的共同生成,文本意义的动态变化”三个基本判断。
[5]无独有偶,其意义的动态变化与刘宓庆教授翻译学意义理论讲述时,强调“翻译学需要的是动态的意义观,在交流中把握意义”不谋而合。
[6]无论是对文本意义源头的追索还是动态的译学意
义观的重视,都是一种哲学视角,前者关注维度辐射,立文本,谈主体,后者关注动态变化,突破文本,沉思意义的游移性与不确定,开启了表现论与对策论的思考。
两相对比,文本与翻译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同质性作用明晰,解读意义离不开认可多重哲学关系的客观存在,传递文本意义无法离开翻译的真实参与。
语言文本与翻译,翻译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早已存在。
语言学派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是一个语言操作过程,即用一种语言文本取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
[7]尤金·奈达视翻译为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
[8]国内翻译家许钧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9]这些由文本与意义带来的翻译释义为文本翻译提供了载体与方向。
一部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吾国与吾民》担负的不局限在语言意义的传递,
它还承担着传译文化、审视自我、振奋民族的责任。
作品中提及的中国人民,既包括封建王朝部分君王,又包括某些儒士学者,还包括军阀与匿名者,旨在传达地域之别、语言之异,举止、形体、文化、艺术等在文本意义幡然。
一方面显示了作者的内省之态,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的认同之感。
林语堂作品《吾》文本意义的阐释更多地体现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历史、典籍、诗词、建筑、艺术之上,也未曾埋没民族意识、家族制度、考试制度、文明程度、国人性格、女性地位。
与普通的介绍型文本不同,林进行的文本意义传递融和了人物、故事、评述三者,让人感觉每个人物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有情节,每个情节中都倾注了作者相对客观的评价。
用英语展现民族意义浓烈的特定文化意义用词时,其内涵意义总会或多或少地受损。
如何客观真实地传递作者意图情感,让文本意义被全面把握是作者与读者的共同愿望。
文本的交互关系与意义的多元展现形式是文本解读的哲学范式,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主客观的相互关系,并以运动的观点诠释意义,追根溯源,寻求本真。
二.互文回译哲学
回译作为一种翻译手段可以用来检验译文的翻译质量,但对《吾》文本的探析是为了印证文化对应与意义一致性。
回译未可见性原文文本是一种挑战,因为回译译者完全不知异语创作的作者最初构建的母语原文为何,其对比无法发生在真实文本中,此为无本回译。
作为无本回译译者,首先,其英语水平必须相当了得,能够获取异语创作文本里基本的词汇、句法意义;其次,其文化底蕴需要特别深厚,因为著译文本中涉及了许多历史人物、事件、中外对比、成语、言语、典籍引用等中华文化特有术语与习语;最后,翻譯不同于阅读,译者要揣摩作者的心理定位译文语言的褒贬、美俗、真伪。
目前《吾》的两个最成功译本一个来自黄嘉德,另一个来自郝志东,沈益洪,后者所译为全译本。
黄译语言整齐,古朴浪漫;郝沈译语言简洁,自然流畅。
回译时都遵循忠实与通顺之原则,透过文本上下文,互文作品时代背景与文本内容广泛所指,完整地将原文本的意义重新展现,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音译回译人名
《吾》是一部介绍中国与中国人的著译,它涉及的人名颇多,君王贤丞、诗人骚客、军阀政僚屡屡被提及。
译者对人名的回译使用音译手段,因为创译者林的英语表达是对文本汉语文本的音译,此处结合历史再将其音译返还。
如the Emperor Yunglo,the Emperor Huichung分别回译为“永乐皇帝”“宋徽宗”,Tseng Kuofan,Fan Chungyan回译为“曾国藩”“范仲淹”,Tu Fu,Li Po回译为“杜甫”“李白”,Ytian Shihk’ai, Feng Yusiang回译为“袁世凯”“冯玉祥”。
作为历史人物其名已定,不论名声好坏,回译必须真实互文历史。
2.直译回译诗词、习语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诸多体现以诗文小说。
林以英文呈现的诗文在文本中不断出现,诗文的特点形式上简洁,寓意上反映社会生活,对文化的阐释形成有利的互文意义。
回译诗文时,尊重诗文的形式特点与诗义真实性。
陶渊明诗以幽默的语言表达个人情感,英文:My temples are grey,my muscles no longer full.Five sons have I,and none of them likes school.[10]回译成汉语诗时,尊重汉语原文习惯回译成“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11]
贾岛以道家情怀作诗《寻隐者不遇》,英文呈现:I asked the boy beneath the pines. He said,“The Master’s gone alone, Herb-picking somewhere on the mount. Cloud-hidden,whereabouts unknown.”[10]回译成汉语便是家户喻晓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1]
基于原英文对应的无本汉语文本为真实存在,已有诗词不可更改,回译成汉语诗文时,必须谨遵直译英文表达,显示回译效果。
音译回译还表现在其他习语和成语翻译上,如of all the thirty-six alternatives, running away is the best回译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既遵循汉语文化习惯表达,又与英语意义十分贴近。
Sit eat mountain empty, Painting a dragon and dotting its eyes, Watching a fire across the river分别回译成“坐吃山空,画龙点睛,隔岸观火”,完全对等了英语文本。
无论诗词还是成语谚语,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性语言,回译直接用互文对应原文形式,用直译方法重回传统。
3.变译回译经典子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林洋洋洒洒一本书记录的人与事,史与实,纵深交错,源远流长,为明鉴世人,经典文集更为多见者。
林语堂的英文译著第一页便出现了《中庸》孔子所言英文Truth does not depart from human nature. If what is regarded as truth departs from human nature, it may not be regarded as
truth.[10]回译此文不能直译为白话文,需追索其文源,郝沈回译时继续归为典籍:“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11]变换句式,保留文言之味,给整本书奠定了一个哲学基调。
再看英文Chuangtse was offered a high post by the king of Ch’u, but replied by asking whether it was wise to be kept and fed like a pig and then be slaughtered and offered up on the sacrificial altar.[11]黄译将其典故译出,增加了经典元素,回译译文为:又据《庄子》上的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鬼。
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林在传
递中国文化时考虑文言文本的难度,将其简化为通俗比喻英语表达,回译时同样遵守其变译策略,完善文本典籍。
[12]
互文回译一方面是对文本相互关系的认同并从中关联彼此,另一方面丰富了文本回译时的翻译手段,将各种翻译方法叠加使用。
如All Men are Brothers回译为《水浒传》是一种意译,注重对小说内容,Sun the Monkey,the Monk sand分别回译成“孙悟空,沙和尚”是音译与直译的结合。
互文回译以异语创作文本为标,以无本文本为源,力求忠实历史,语言吻合现实,传递文化张力时不断透视文本之意义与作者之意图,既是一种唯物本源法,也认可意识的作用,从而让意义解读走向不定的后现代多元视角。
三.结语
翻译的语言性、文化性、符号性一直是翻译理论工作者与翻译家认可的共性,从原语到的语,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从一个符号到多个符号,其转换和变迁一旦投射到外围区域便引发千丝万缕的联系。
贺麟认为:从哲学意义上讲,翻译是译者与原文本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包含了理解、解读、领会、移译等诸多环节,最终凝结完成的结果即为译文。
[13]《吾国与吾民》作为异语创作文本,文字展现为异语,内容包含为母语,回译成母语文本时不仅要迁移其文字意义,还要领会文本所处语境,理解作者意图,发挥译者的能动性,寻求最佳的互文本对应。
参考文献
[1]Jakobson,Roman.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A].In Rainer Schulte and John Biguenet (eds).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C].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144-151.
[2]Kristeva,Julia.Desire in Language: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ed.Leon S,1980
[3]罗兰·巴特.从作品到文本[M].杨扬译,蒋瑞华校.文艺理论研究,1988(5)
[4]Sheriff,Johnk. Introduction to The Fate of Meaning[M].New Jersy: Pe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1,p.xi.
[5]曾军.文本意义的“多源共生”[J].社会科学战线.2017(10).
[6]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7]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8]Nida, 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64,2004)
[9]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75.
[10]Lin Yutang.My Country and My People[M].New York:Reynal & Hitchcock.Inc.1936.
[11]郝志东,沈益东.中国人[M].学林出版社.1994.
[12]黄嘉德.吾国与吾民[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贺麟《译名论集》序.[C]//张岂之,周祖达.译名论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林语堂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無本回译研究,编号:17YBA359.
(作者介绍:曾力子,邵阳学院副教授,菲律宾圣保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