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哮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
Hale Waihona Puke 酸咸肥甘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
海羶发物
(三)体虚病后——素质不强,过敏体质,病后体虚,肺脾肾亏 虚
第五页,共六十八页。
第六页,共六十八页。
• 二、病机 • (一)病理因素以痰为主。脏腑阴阳失调,对津液的运化失常
,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哮病的夙根。 • 朱丹溪云:“哮喘专主于痰”
• 3、寒包热哮证 • (1)症状 • 主症: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
急促,喘咳气逆 • 兼症: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
兼,烦躁(fánzào),发热,恶寒,无汗,身痛 ,口干欲饮,大便偏干 • 舌脉: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 弦紧。
第二十八页,共六十八页。
• (2)证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 寒包火,肺失宣降。
,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 。
• 3、大发作时正虚与邪实并见,肺肾同病,病及于心, 甚则喘脱。
第十页,共六十八页。
病因 病机示意图 (bìngyīn)
风寒
外邪 风热
烟尘花粉
邪壅于肺,气不布津
津液(jīnyè)凝聚,痰浊内 生
生冷 饮食 酸咸甘肥
海腥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痰(夙根) 发作
第二十一页,共六十八页。
• (5)常用药:
• 麻黄、射干——宣肺平喘,化痰利咽; • 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降逆; • 紫菀、款冬——化痰止咳;
• 五味子——收敛(shōuliǎn)肺气;
• 大枣、甘草——和中。
第二十二页,共六十八页。
• (6)加减: • 表寒明显,寒热身疼,配桂枝、生姜辛散
• 词解2:哮吼:“夫哮吼以声音名,喉中如水鸡声是也。 ” (《寿世保元·哮》)
• 词解3:侯喝:的字意均指气喘时声高气粗而言。侯喝 ,病证名,指哮喘发作时痰鸣,喉间如曳(“义”音) 锯声。
第二页,共六十八页。
• 二、沿革
• 1、《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关(yǒuguān)喘鸣的记载与本病 相似。
第二十九页,共六十八页。
• (5)常用药:
• 麻黄、石膏——散寒解表(jiě biǎo),宣肺平喘, 清泄肺热,二药相合,辛凉配伍,外散风寒 ,内清里热;
• 厚朴、杏仁——平喘止咳;
• 生姜、半夏——化痰降逆;
• 甘草、大枣——调和诸药。
第三十页,共六十八页。
• (6)加减 • 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 • 喘哮痰鸣气逆加射干、葶苈子、苏子祛痰降
第三十二页,共六十八页。
• (2)证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 肺气郁闭,升降(shēngjiàng)失司。
• (3)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 (4)主方:三子养亲汤加味。本方涤痰 利窍,降气平喘,用于痰壅气实,咳逆息 涌,痰稠粘量多,胸闷,苔浊腻者。
第三十三页,共六十八页。
• (5)常用药:
第二十五页,共六十八页。
• (5)常用药: • 麻黄——宣肺平喘;
• 黄芩、桑白皮——清热肃肺;
• 杏仁、半夏(bàn xià)、款冬、苏子——化痰降逆;
• 白果——敛肺,并防麻黄过于耗散; • 甘草——调和诸药。
第二十六页,共六十八页。
• (6)加减:
• 表寒外束,肺热内郁,加石膏(shígāo)配麻黄解 表清里;
痰的产生
肺不能布散津液
(jīnyè)
• 夙故根认,为指痰过为脾去本不即病能有之输旧“化的夙水病根精根”。。以但津哮痰液(病之jīny而生è)凝言成聚而,,成伏在,痰于伏藏为脏于其腑肺—主阴—因阳夙,失根 调,因此(yīn肾cǐ)不究能其蒸实化质水,精 实与个体素质密切相关。
第七页,共六十八页。
第八页,共六十八页。
第十五页,共六十八页。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总属邪实正虚,发时以邪实为主;未发以正 虚为主;病久每多虚实(xūshí)错杂。
寒痰
邪实
热痰
或兼表证
正虚 肺、脾、肾 心 阳(气)虚
肺、肾
阴虚
第十六页,共六十八页。
第十七页,共六十八页。
二、治疗原则(yuánzé):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
气平喘; • 痰吐稠黄胶粘(jiāo zhān)加黄芩、前胡、瓜蒌皮等
清化痰热。
第三十一页,共六十八页。
• 4、风痰哮证
• (1)症状: • 主症: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
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 • 兼症:咯痰(ɡē tán)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
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 ,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 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 即发作。 • 舌脉:舌苔厚浊,脉滑实。
• (三)病位主要在于肺系,关系到脾肾。
• 1、病位在肺系 《医学实在易·哮证》亦说:“一发则 肺腧之寒气,与肺膜之浊痰,狼狈相依,窒塞关隘,不 容呼吸,而呼吸正气,转触其痰,鼾hou有声。
• 2、关系到脾肾 : 肺与脾、肾在生理上有相互资生的关 系,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第九页,共六十八页。
• (四)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但可互相演变转化 。 (zhuǎnhuà)
• (二)若因肺系或其它多种疾病引起的痰 鸣气喘症状,则属于喘证、肺胀等病证范 围,但亦可与本节辨证论治内容联系互参 。
第四页,共六十八页。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外邪侵袭
寒:
1、外感风
壅阻肺气,气不布津——津液(jīnyè)凝聚成痰
热:
2、 吸入烟尘花粉——影响肺气宣降,津液凝聚,痰浊内生。
• 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加葶苈子、 广地龙泻肺平喘;
• 肺热壅盛,痰吐稠黄,加海蛤壳、射干、知母 、鱼腥草清热化痰;
• 兼有大便秘结者,可用大黄、芒硝、全瓜蒌、 枳实通腑以利肺;
• 病久热盛伤阴,气急难续,痰少质粘,口咽 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当养阴清热化痰 ,加沙参、知母、天花粉。
第二十七页,共六十八页。
• 1、发作期以邪实为主。
• 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寒痰——冷哮;
• 病因于热(素体阳盛,痰从热化)——痰热——热哮;
• “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寒包热哮;
• 痰浊伏肺,肺气壅实,风邪触发——风痰哮; • 反复发作,正气耗伤或素体肺肾不足——虚哮。 • 2、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
• (3)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 (4)主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
汤加减。前方用于外感风寒,饮邪内郁化 热,而以表寒为主,喘咳烦躁者;后方用 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yùrè),咳逆喘满烦躁 而表寒不显者。厚朴麻黄汤方歌:杏仁夏 味半升量,升麦四麻五朴良,二两姜辛膏 蛋大,脉浮咳喘此方当。
• 《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 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 2、《金匮要略》对哮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论述颇详。
• 典型症状——“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 ,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 治疗——“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 3、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阐明病理因素“专主于痰” ,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 则。
发时 攻邪
(邪实)
祛痰利气
寒痰——温化宣肺 热痰——清化肃肺
寒包火——温清并用
风痰为患——祛风涤痰 正虚邪实——虚实兼顾
(jiāngù)
喘脱危候——扶正救脱
平时(正虚) 扶正
辩其阴阳
(yīn yánɡ)
区别脏腑
阳虚——温补 阴虚——滋养
补肺 健脾
益肾
第十八页,共六十八页。
第十九页,共六十八页。
• 三、证治分类
• (3)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 (4)主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两方皆能温肺化饮、止哮平喘。而前者长 于(chángyú)降逆平哮,用于哮鸣喘咳,表证不 著者,后方解表散寒力强,用于表寒里饮 、寒象较重者。射干麻黄汤方歌:射干麻 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 冬花,紫菀半夏兼五味。
• 舌脉: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第二十四页,共六十八页。
• (2)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 失清肃。
• (3)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 (4)主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bàn xià)汤加减
。两方皆能清热宣肺、化痰平喘。而前者长 于清化痰热,用于痰热郁肺,表证不著者; 后者偏于宣肺泄热,用于肺热内郁,外有表 证者。
• 白芥子——温肺利气涤痰; • 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 莱菔子——行气祛痰; • 麻黄——宣肺平喘;
• 杏仁、僵蚕——祛风化痰;
• 厚朴、半夏(bàn xià)、陈皮——降气化痰; • 茯苓——健脾化痰。
第三十四页,共六十八页。
• (6)加减:
• 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用葶苈子、猪牙皂 泻肺涤痰,必要时可暂予控涎丹泻肺祛痰;
病后(肺虚)
缓解期
体虚(肾亏) 阴虚火旺灼津
第十一页,共六十八页。
实哮
冷哮 热哮 寒包热哮 风痰哮
虚哮
肺脾气(píqi)虚 肺肾两虚
第十二页,共六十八页。
【诊查要点】
• 一、诊断依据 •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
史。 • 2、呈反复发作性。 • 3、发作时有典型症状,喉中有明显哮鸣
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 ,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 4、平时可一如常(rúcháng)人,或稍感疲劳、纳差 。
第十三页,共六十八页。
• 二、病证鉴别 • 1、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 症状。 • 2、哮病与支饮的鉴别 • 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yóuyú)慢性咳嗽经久 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 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 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有明显的差别。
• (一)发作期
• 1.冷哮证
• (1)症状(zhèngzhuàng) • 主症: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
气逆,胸膈满闷如塞。 • 兼症: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
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 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 • 舌脉: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第二十页,共六十八页。
• (2)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 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 《丹溪心法》专篇论述,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
• 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
• 4、明·虞摶《医学正传》对哮喘作了明确的区别。
第三页,共六十八页。
• 三、讨论范围
• (一)本节所论哮病包括西医学的支气管哮 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yǐnqǐ)的哮 喘。
第十四页,共六十八页。
• 三、相关检查 • (一)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总数
(zǒngshù)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外源性者血清IgE值 增加显著,痰检有大量嗜酸粒细胞。 • (二)肺功能检查发作期有关呼吸流速的全部指标均显著下降 ,重症哮喘气道阻塞严重,可使CO2潴留,PaCO2(动脉血 二氧化碳分压,参考直为35—45mmhg)上升,表现呼吸性 酸中毒。 • (三)胸部X线检查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充气 状态。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性浸润阴影。
风寒; • 痰涌气逆不得平卧,加葶苈子、苏子泻肺
降逆,并酌加杏仁、白前、橘皮等化痰(huà 利气; tán) • 咳逆上气、汗多加白芍以敛肺。
第二十三页,共六十八页。
• 2、热哮证 • (1)症状: • 主症: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
高胁胀,咳呛阵作。
• 兼症: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 口苦(kǒu kǔ),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 ,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
• (二)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 随气升,肺气宣降失常。
• 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 ,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 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 息喘促。《证治汇补·哮病》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 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bójī)有声,发为哮病。”
肺系病证
哮病
第一页,共六十八页。
【概说】
• 一、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 中有哮鸣声,呼吸(hūxī)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本 病又有呷嗽,哮吼、齁(hou侯)he(喝)。
• 词解1:呷嗽:指咳嗽气急,呀呷有声。《证治准绳 ·喘门 》:“呷者口开,呀者口闭,乃开口、闭口尽有其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