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结构实验模态分析实验报告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结构实验模态分析》实验报告
机械结构实验模态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和意义
模态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 机械制造、建筑、汽车等许多领域,在识别系统的动力学参数、动态优化设计、设备故障诊断等 许多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采用 CCDS-1模态分析微机系统,对图 1所示的框架结构进行分析。

通过该实验达到
如下目的:
图2测量及数据处理系统框图
三、实验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
对于一个机构系统,其动态特性可用系统的固有频率、阻尼和振型来描述,与模态质量和模
18 113 17 113 16 113
15
115 22 115
20
21 20
/T 19
20
13
12
90
90 / 115
• 11
/ "■ 115
3
1 90
2 90
20
20 90 90 10
4 113
5
113
6
113
图1框架结构图
详细了解CCDAS-1模态分析微机系统,并熟练掌握使用本系统的全过程,包括 了解测量点和激振点的选择。

了解模态分析实验采用的仪器,实验的连接、安装和调整。

1、 激励振时各测点力信号和响应信号的测量及利用这些测量信号求取传递函数, 函数精度
的因素。

2、 SSDAS-1系统由各测点识别出系统的模态参数的步骤。

3、 动画显示。

4、 灵敏度分析及含义。

通过CCDAS-1模态分析的全部过程及有关学习,能祥述实验模态的一般步骤。

通过实验和分析,大大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CCDAS-1系统模态分析的优缺点讨论并提出改进实验的意见。

二、测试及数据处理框图
并分析影响传递
态刚度一起通称为机械系统的模态参数。

模态参数既可以用有限元的方法对结构进行简化得到, 也可以通过激振实验对采集的振动数据进行处理识别得到。

通过实验数据求取模态参数的方法就 是实验模态分析。

只要保证测试仪器的精度、实验条件和数据分析处理的精度就能获得高质量的 模态参数。

一个线性系统,若在某一点
j 施加激振力F j ,系统各点的振动响应为
X i i =1,2,..., n ,系统
任意两点的传递函数 0之间的关系可用矩阵表示如下:
九hi2
…h n
'0、 X2
佝) h
21 02 …dn
F3
> =J
・ • • -
1 : ::
丨 (1)
m h.2 …An 工
1 0 J
可记为:=[H]T /
[H]称为传递函数矩阵。

其中的任意元素 m 可以通过激振实验得到
X 。

FjU)
X i ( ■), F j 0 )分别表示响应X i 与激振力F j 的傅立叶变换。

测量方法是给系统施加一有限带宽频率的激振力 (冲击也是一有限带宽激振力),同时测量系统
的响应,将力和响应信号进行滤波, A/D 转换并离散采样,进行双通道FFT 变换,计算出激振力 斤 与响应X i 之
间的传递函数0。

对测量的传递函数进行曲线拟和得到模态参数,一个多自由度系统曲线拟和传递函数的解析
式中:S = j ■, P k =
「k
匚k —第K 阶的模态阻尼 -'k —第K 阶的固有频率
r ijk —第K 阶留数 * —表示复数共轭
由上式可知,各点传递函数的分母相同,
都包含固有频率和模态阻尼二k ,由任意点传递函
数曲线拟和可以识别出系统的固有频率和阻尼,考虑到传递函数的测量和计算误差,将多测点传 递函数相加合成一系列的传递函数,并由系统传递函数识别系统的固有频率
「k 和模态阻尼匚k 。

由式(1-3)可知,每一测点的传递函数曲线拟和得到的留数 r ijk 是不同的,留数矩阵[R]K 与对应
的固有频率振型的关系为:
(1-1)
式为:
(1-3)
然后,即可求出任一点的振型元素: 环=
i = ij
i j =1,...,j -1,j
1,..n
(1-7)
j
CCDAS-1模态分析微机系统要求采用某一点固定激振,逐点拾振,求出留数矩阵之一列的测 量方法,或在某一固定点拾振,求出留数矩阵之一行的方法。

本实验采用后一种方法。

识别出系统的固有频率、阻尼和振型后,系统的模态阻尼和模态刚度由下式决定:
m )<」1 -二:
■k
心八「1-二2
m k —模态质量 K k —模态刚度
-k —模态阻尼比
至此整个系统的模态参数全部确定,其中最重要的参数是频率,阻尼和振型。

振型
{ }k 代表
了再系统的第K 阶固有频率下,各测点位移振幅之间的比例关系。

设\ = '2 ,则系统对结构物理参数 艮的微分灵敏
度为:
[K]、[M ]分别为系统的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
R j 为物理参数,可为刚度和质量。

振型的微
分灵敏度可表示为:
r 11 r 12 r 勺
邨1 岫2
66

11 n
[R K ] =」
r
21 r
22 ・・・
...° 2° n
■f *
*
%
r

¥ ■
:
q
*
' 、
Jn1
r n2
・・・ r
恥2
...札札
J
[R]K 是对称矩阵,其中每一行,每一列都是线性相关的。

其中任意元素为 r ij = i j
{ }称为系统的模态向量,
素包含的振型元素求出:
即固有振型。

只要利用留数矩阵的某一行或某一列,
(1-4)
(1-5)
先将对应角元
(1-6)
(1-8)
(1-9)
廿}律」]
]{讣
cR j oR j
(1-10)
{ k }
八 aq i { i }
R
j
i 4
灵敏度分析的意义在于,若你想改变系统的动态特性,对每阶振型来说,改变哪一点的质量 或刚度,其频率和振型的变化率最大;同样,若维持系统动态特性不变,改变哪一点的质量或刚 度,其频率和振型的变化率最小。

四、用CCDAS-1系统对框架进行实验模态分析的内容和步骤 模态分析步骤: 1、 连接仪器,并调整好各仪器的开关档位,传递函数频率分析范围为 500Hz 以内,低通可取截止 频率为
300Hz 档。

2、 选择测点,建立被测结构的几何模型。

3、 测量信号的数据采集及双通道谱分析。

4、 调用十个传递函数同时显示功能确定系统的前五阶固有频率。

5、 求取系统多测点加权传递函数幅频特性并产生频率阻尼识别文件。

6、 识别系统的频率阻尼产生频率阻尼数据文件。

7、 识别系统振型,产生振型数据文件。

8、 可以显示打印系统的频率阻尼表及振型表。

9、 模态的动画显示观察各阶振型的特点,复模态和实模态的区别。

10、 灵敏度分析
在进行框架模态分析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 结构测量点的选择及布置:模态分析布点的基本原则是结构的重要部分密布,次要部分稀疏, 为了使活动振型的显示更直观,整个测点的连线构成的图形要保持测试系统的基本几何特点。

2、 不变激振点或不变拾振点 (以下简称为基本点)的选取:实验模态分析常采用单点激振,逐点拾 振的方法或固定拾振点的方法。

本实验采用后者。

固定的激振点和固定的拾振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当选择能反映系统最多固有频率成分的点作为这种激振点或拾振点。

用这点激振或拾振, 共振频率的峰值较大,噪声对共振频率的影响较小,峰值附近相干函数值较高,另外基本点的选
择不能在感兴趣的模态的振型节点处,否则这阶模态无法识别出来。

3、 系统悬置问题:一般来说,测试系统的悬置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软连接,就是用橡皮绳、弹簧 之类的弹性元件将测试系统悬置在某一刚性较好的支架上。

测试系统自由状态下的另一种方式一 般是用小功率的激振较重的系统,但在实际工作情况下,激振有时需要更大的功率,但测量的模
态参数实用意义更大一些。

本实验采用软连接方法,用四根橡胶绳把测试框架结构悬置在支架上 (如
图2 所示)。

五、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1-11)
{{ i }T
[
.:[K]
:[M ]

k :
R j
「[R j ]
]{ i }} (1-12)
RMH MH • 'W ■* m
尹r、_
r^L /
r 二:霁詰胡■人图5第二阶扭转振型图6第二阶弯曲振型
\/ \ \z
\ \z
\7£?加JLI盈,祖T
图9第四阶扭转振型图10第四阶弯曲振型
IE
M FMiL MM 帕只删5IH樟”梢** H到D 誌肌i.冷FW13 FW14 Ft*IS 幡*1A H*:IJ~ H富也H#iSI IHQ 閏*21 W34 FW骂FMZF 呼SB H;«S H童30IH131H翊器注M4 FW躬FMSfr ■ > MW 钢5W WO 初倾
HU
lfJ 1.10 1JE] 1.SE1 14f3 15EJ liE)
图11传递函数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