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做到以“意”取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以“意〞取胜?
一、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所谓以小见大 ,就是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这里的“大〞是大的话题、大的道理 ,它可能关系到自然社会、人类命运、天地宇宙等。
好的文章总是在日常事、平常人的描述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 ,在司空见惯的事体物象中寄予作者深刻的思考 ,从而给人
以启迪和教益。
“以小见大〞的写法 ,在小说、散文、诗歌和议论文中很常见 ,如就我们在学校里去食堂吃饭时排队的事 ,如果考生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构思 ,首先对这种现象进行拓展和联想。
由食堂的排队 ,联想到其他地方的种种排队 ,简单总结一下它们的一些共同现象 ,比方是否拥挤、是否插队、气氛如何等。
然后在拓展联想的根底上 ,再进行一次思维的延伸。
由这些有形的“排队〞 ,延伸到那些无形的“排队〞。
这两个步骤 ,主要是列举现象、积累材料 ,是重要的过程 ,但不是目的。
考生还需要对它们进行加工 ,总结本质 ,分析利弊 ,推理原因 ,得出观点。
因此 ,考生还需要进行下面的步骤:一是分析这些现象的本质 ,并选择文章切入的角度。
“排队〞 ,其核心的理念是表达“公平、有序〞 ,而“插队〞就是对“公平〞“秩序〞原那么的挑战 ,表达了一种“特权思想〞。
考生可以从“插队〞的角度切入 ,这样有利于针砭时弊 ,提升文章的力度。
二是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
首先 ,考生可挖掘它的历史根源。
其次 ,可考查它的现实根底。
经过以上的分析 ,考生就可以揭示出事情的真相 ,开掘到现象的根源。
从一个完整的逻辑角度而言 ,考生一般还需要进行最后一步努力 ,从反面的剖析转到正面的总结 ,即在上述分析的根
底上 ,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 ,得出“我们要追求平等 ,遵守社
会正义和秩序〞的主旨。
考生作文中要成功运用“以小见大〞的选材技法 ,还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小题材〞必须典型 ,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写作只有从本质上把握住小题材与大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深入分析研究 ,才有可能开掘它们
所包含的深刻的意蕴。
二是必须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进行开掘。
“小题材〞只有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 ,才能表达出它的典型和概括意义 ,揭示出重大主题。
三是准确处理“大〞与“小〞的关系:既要从大处着眼,“一览众山小〞;又要从“小〞处入手,“一叶而知秋色〞。
处处在写“小〞 ,却处处在表现“大〞。
二、巧用衬托烘云托月
巧用衬托法也是高考作文立意的一大妙法。
有时候 ,作文的题材、立意如果从正面切入 ,无法出新 ,或者新意缺乏 ,这时考生可借助“第三者〞
来切入正题。
通过对“第三者〞的记叙、描写、议论等来暗扣原定的主旨。
这种不直接落笔 ,而进行间接描写 ,不正面勾画 ,而进行侧面描写的方
法 ,就叫衬托法 ,也叫烘云托月法。
这种写法能使描写对象更突出、更鲜明 ,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使笔下的人物更具吸引力。
考生作文中要成功的运用衬托法 ,就要注意了解常见的衬托方法:
常见的衬托方法有如下几种:1.以景衬人法。
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衬托人物的性格。
如鲁迅的小说?故土?中“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浓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运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段景物描写 ,衬托出“我〞去看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 ,
表现出“我〞对江南农村自然美景的喜爱。
2.以后衬先法。
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通过对后进人物的描写 ,衬托先进人物的性格。
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中的?分马?一节 ,文章中的先进人物是郭全海 ,后进人物是老孙头。
在老孙头的衬托下 ,郭全海大公无私的性格便更加鲜明突出。
3.以侧衬正法。
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通过第三者对主人公的介绍和评述 ,来衬托主人公的性格。
4.以反衬正法。
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通过对反面人物的描写 ,衬托正面人物的性格。
如?唐睢不辱使命?一文 ,就主要写唐睢和秦王这两个正反对应的人物。
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 ,有力地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纳精神。
5.以次衬主法。
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通过对次要人物的描写 ,来衬托主要人物的性格。
6.以昔衬今法。
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过去的缺乏、落后和缺点 ,来衬托人物今天的长处、进步和优点。
7.以难衬易法。
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通过人物对难题设法解决的描写 ,来衬托人物的性格。
8.以西衬中法。
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通过对西方人的描写 ,来衬托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考生在运用这种手法时 ,要注意以下两点:
1.衬托时比照要鲜明。
考生在运用衬托手法时 ,少不了要形成比照 ,或正反 ,或虚实 ,考生要注意分清善恶 ,弄清是非 ,这样才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衬托要渗透进作者的褒贬、爱憎之情。
衬托就是为了使作者的好恶和爱憎之情 ,在比照中显得更为鲜明突出 ,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把这种褒贬、爱憎之情鲜明地表现出来。
三、结尾突转 ,尺水兴波
在高考作文的诸多技法中,“结尾突转法〞就是一个比拟常用而且行之
有效的方法。
所谓“结尾突转法〞 ,就是在表达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 ,掀起表达的波澜。
这样行文起伏变化 ,就能打破章法的平淡 ,让小小文章尺水兴波 ,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突转法〞运用得好 ,能使文章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
那么考生在作文中应如何来运用好突转法呢?
要大力描写次要的内容 ,给读者一个错觉。
如小小说?3号床的那个男人? ,文章先写出手阔绰的“爆发户〞老苏 ,写他邋遢的外表、写他大大咧咧的做派、大快朵颐的吃相以及他的自私自利通过刻画了一个没有修养 ,没有爱心的“爆发户〞形象 ,给人们一个错觉 ,为后面的突转“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 ,大忙咱也帮不上 ,添个菜钱还是有的〞作了铺垫。
二是要在一定的地方来个突转 ,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结局。
如小小说?回乡曲?的前半局部 ,着力描写了人物的反常行为——丧事喜办。
主人公福水叔去世了 ,他的“四个子女和一个媳妇都带着欢愉的、如释重负的笑容〞 ,而且在去下葬的路上“他们脸上仍带着欢悦的微笑 ,像是去郊游一样悠闲〞。
但是文章在结尾处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回到乡居 ,大儿子带头下跪朝父亲的灵位再次焚香祷告:‘爸爸 ,我们都依照您的吩咐 ,在丧事期间不敢悲伤流泪 ,怕真如相士所言 ,子孙一哭 ,你回头一望 ,灵魂便找不到回唐山的路……’〞读者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他们面带笑容 ,不哭不闹 ,这一切都是福水叔事先吩咐好的 ,他怕真如相士所言 ,子孙一哭 ,自己的灵魂便找不到回唐山的路了。
而“思乡魂〞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一是突转法能考生运用此法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防止平平淡淡、平铺直叙 ,让人看到开头最多看到中间就知道结
尾。
写文章必须用材料 ,但不可能把生活中所有的材料都包揽其中 ,用什么材料 ,不用什么材料 ,什么材料详写 ,什么材料略写 ,必须根据你要表达中心的需要仔细筛选、精心组织 ,把最能吸引读者的材料放在最后面 ,就能以巧取胜。
但要防止“猎奇〞 ,不能为一味追求“意料之外〞而摒弃“情理之中〞 ,否那么会让人感到虚假 ,削弱文章的情感力量。
二是写作时要化虚为实 ,选择一个好的叙事线索 ,防止写得杂乱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