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工程基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层内非均质性 5.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储层非均质性划分标准(杨俊杰,2002)
非均质类型 均质型 较均质型 不均质型
变异系数 <0.5
0.5~0.7 >0.7
突进系数 <2 2~3 >3
级差 <2 2~6 >6
38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6.泥岩隔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分布频率
不稳定泥质夹层对流体的流动起着不渗透率或极低渗
透作用。影响着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渗透率的变化,它的
分布具有随机性。
➢ 夹层分布频率: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岩夹层的个数。
Pk
N H
➢ 夹层分布密度: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岩夹层的厚度。
Dk
H sh H
39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6.泥岩隔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分布频率 隔层的类型 泥岩、细粉砂岩 隔层的物性标准
8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油藏类型:
4.特殊油藏-隐蔽油气藏
油藏分类一般原则:
(1)油藏的地质特征: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力等特征; (2)油藏的流体及其分布特征; (3)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润湿性、相对渗透率、饱和度、流体 性质; (4)油藏的天然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9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10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54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55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水舌形成平面示意图
56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57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58
2-1 储层非均质性
16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微观孔隙非均质性 1.孔隙非均质性
(1)孔隙缩小型喉道 喉道为孔隙的缩小部分,属于 大孔粗喉。
(2)缩颈型喉道 喉道为颗粒间可变断面的 收缩部分,属于大孔细喉型。
17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微观孔隙非均质性 1.孔隙非均质性
(3)片状或弯片状喉道 喉道呈片状或弯片状,为颗粒 的长条形通道。
压力系统是决定油气生产优化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温度系统是决定各种驱替剂驱替效果的重要条件。
64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一、油气藏的压力系统 几个压力概念: 地层压力:孔隙压力,指地层孔隙内流体所承受的压力。 原始地层压力:油气藏投入开采以前测量的地层压力。 井底流压:油气流动即生产过程中测量的井底压力。 井底静压:油气静止即关井过程中测量的井底压力。
(2)封闭地层若受到地应力挤压作用,孔隙体积变小, 导致地层压力升高。
➢ 层内非均质性 3.渗透率韵律
29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3.渗透率韵律
30
2-1 储层非均质性
31
2-1 储层非均质性
32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4.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对油层内注水开发中的水洗效果有较大影响。值小,说明 流体垂向渗透率能力相对较低,层内水洗波及厚度可能较小。
三、平面非均质性 ➢ 砂体几何形态:席状砂体、土豆状砂体、带状砂体、鞋带状
砂体、不规则砂体
45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规模及各向连续性:五个等级,钻遇率
46
2-1 储层非均质性
三、平面非均质性 ➢ 砂体规模及各向连续性:五个等级,钻遇率
47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的连通性
1.砂体配位数:与某一个砂体连通接触的砂体数。 2.连通程度:指连通的砂体面积占砂体接触总面积的百分数。 3.连通系数:连通的砂体层数占砂体总层数的百分比。连通系数也可以用
➢ 压力方程的用途
(2)判断界面位置
Pi aGDD
68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 压力方程的用途
(3)判断压力系统
69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 压力方程的用途
(4)判断出油层位
70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 数据的获取 由于各井钻井和投产的时间不同,投产时间较晚的井受
周围早期投产井的压力干扰,测试的压力偏低,不能代表 其原始地层压力,因此,原始地层压力数据的获取应遵循 以下原则:
40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6.泥岩隔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分布频率 隔层的物性标准
41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6.泥岩隔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分布频率 隔层的物性标准
42
2-1 储层非均质性
隔夹层的分布模式
43
2-1 储层非均质性
隔夹层的分布模式
44
2-1 储层非均质性
19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微观孔隙非均质性 3.填充物非均质性
杂基与胶结物的区别
20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单一砂层内岩性、物性、含油性在 垂向上的变化。 直接影响和控制单砂层内水淹厚度、波及系数。 ➢ 层内最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决定注采方式与射孔部位; ➢ 渗透率的差异程度—影响流体的波及程度与水窜; ➢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控制着水洗效果; ➢ 层内不连续薄夹(隔)层分布频率、密度与范围—影响开 采方式与油、气、水界面的分布; ➢ 压实、滑动引起的微裂缝。
65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一、油气藏的压力系统
1.压力梯度图(曲线) 油气藏中不同部
位探井的原始地层压 力与埋深的关系曲线, 表示为:
Pi aGDD
66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 压力方程的用途
(1)判断地层液体类型,确定地层的液体密度
Pi aGDD
67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14
2-1 储层非均质性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裘怿楠先生(1992)将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由小 到大分为4类,也是我国油田生产部门通用的储层非 均质性分类。
➢ 微观孔隙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 平面非均质性 ➢ 层间非均质性
15
2-1 储层非均质性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 微观孔隙非均质性 指微观孔隙内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因素。包括孔隙和喉 道的大小、连通程度、配置关系、分选程度以及颗粒和 填充物分布的非均质性。 微观非均质性:孔隙非均质性、颗粒非均质性、填充物 非均质性。
异常低压: 地层能量不充足; 低产、补充能量; 钻井泥浆易漏失,易 污染; 注水容易
74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2.压力系数
75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2.压力系数
76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2.压力系数 异常地层压力形成的原因(与油气聚集有关)
(1)地层若有油气进入,因地层封闭无法排出地层水, 导致地层压力升高。
弄清楚储层各非均质性的前提下,采取各种合理的开发措施,是提高采 收率的关键。
13
2-1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油藏在沉积、成岩及后期构造作 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属性的不均 匀变化。 ➢ 不均匀变化具体表现在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
微观孔隙结构等内部属性和储层空间分布等方面的 不均一性; ➢ 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非均质性则是绝对的。
厚度来表示,称为厚度连通系数。
48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的连通性
49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的连通性
50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的连通性
51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的连通性
52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53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1.2
异常高压 正常压力 异常低压
72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一、油气藏的压力系统
2.压力系数
pi =pws +c
= c
pws
pi pws
101
20%
-20% 20%
<-20%
超压 正常 欠压 ?
73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2.压力系数
异常高压: 地层能量充足; 高产、自喷稳产长; 井喷事故
5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油藏类型:
1.构造油藏:地层变形(褶曲)、变位(断层)所形成的圈闭。 ——背斜油藏、断块油藏
6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油藏类型:
2.地层油藏:地层超覆或不整合覆盖所形成的圈闭。 ——古潜山油藏
7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油藏类型:
3.岩性油藏:由于沉积条件的改变导致储集层岩性发生横向变化 而形成的岩性尖灭和砂岩透镜体圈闭。
21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1.粒度韵律 一个单砂层内部碎屑颗粒粒度大小在垂向上的变化序列。 正韵律:底部粗,向上变细的粒序; 反韵律:底部细,向上变粗的粒序; 复合韵律:正、反韵律的不同组合; 均质韵律:颗粒粒度在垂向上变化无韵律或均质韵律。
22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1.粒度韵律
60
2-1 储层非均质性
五、储层非均质性与油气采收率
61
2-1 储层非均质性
五、储层非均质性与油气采收率
62
2-1 储层非均质性
五、储层非均质性与油气采收率 ➢ 宏观非均质性
63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温度和压力是油气藏的两个热力学条件,不仅决定流 体的相态,还对流体的流动性能生产重要的影响。
23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1.粒度韵律
24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1.粒度韵律
25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2.沉积构造
26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2.沉积构造
27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2.沉积构造
28
2-1 储层非均质性
四、层间非均质性
是油田开发初期划分开发层系,确定开发方案的地质基础,也是多油
层合采时分析层间矛盾和研究剖面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地质基础。
➢ 分层系数:
n
An Nbi / n i1
➢ 砂层密度-砂地比:
➢ 隔层
砂体总厚度 Sn 地层总厚 1度 00%
59
2-1 储层非均质性
五、储层非均质性与油气采收率
油藏工程基础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油气藏的类型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油气藏储量评价 油藏采收率测算方法
2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油气藏的定义及要素 圈闭:一种地质场所。这种场所能阻止油气继续运移,
并使油气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地质场所。
油藏:指油在单一圈闭中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
油藏及其连通的含水区示意图
11
2-1 储层非均质性
12
2-1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油藏在沉积、成岩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 的空间分布及内部属性的不均匀变化。
沉积环境主要控制储层岩石非均质性,而岩石的非均质性进而控制着储 层孔隙空间中流体的分布和流动。
非均质性直接影响驱油效率的高低; 层内、层间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厚度波及系数的大小; 平面非均质性直接影响面积波及系数的大小。
(4)管束状喉道 当杂基及各种胶结物含量较高时, 原生的粒间孔隙有时可以完全被堵 塞,杂基及各种胶结物中的微孔隙 (小于0.5微米的孔隙),本身即是 孔隙又是喉道。
18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微观孔隙非均质性 2.颗粒非均质性 指颗粒大小、形状、分选、排列及接触关系,即影响孔 隙非均质性,也看造成渗透率的各向异性,同时影响注 水开发过程中储层自身的动态变化。
33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5.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 渗透率变异系数—用于度量统计的若干数值相对于其 平均值的分散程度。
34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5.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 渗透率变异系数
35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5.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 渗透率突进系数
Tk
K max K
Tk<2为均匀型,当2≤Tk≤3时为较均匀型,当Tk>3时为不均匀型
➢ 透率极差—值越大,非均质性越强
Jk
K max K min
➢ 渗透率均质系数—Kp值小于1,Kp越接近1,均质性越好
Kp
K K max
36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5.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37
2-1 储层非均质性
基本聚集。(油藏,气藏) 决定油气藏特征的因素:圈闭类型、流体类型、孔隙介
质类型。 油气藏的标准参数:含油岩石和油藏流体两部分。
油藏流体-油气水-在油藏中按密度大小呈规律性分布。
3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4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油藏类型:
1.构造油藏:地层变形(褶曲)、变位(断层)所形成的圈闭。 ——背斜油藏、断块油藏
① 尽量选取投产时间较早的井,其测试的地层压力为原 始地层压力;
② 生产时间较晚,但压力受周围井的干扰较小或不受干 扰,其测试的地层压力也基本能代表原始地层压力。
71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一与同深度静水压力的比值。
1.2
o
pi pws
0.8 <0.8
储层非均质性划分标准(杨俊杰,2002)
非均质类型 均质型 较均质型 不均质型
变异系数 <0.5
0.5~0.7 >0.7
突进系数 <2 2~3 >3
级差 <2 2~6 >6
38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6.泥岩隔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分布频率
不稳定泥质夹层对流体的流动起着不渗透率或极低渗
透作用。影响着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渗透率的变化,它的
分布具有随机性。
➢ 夹层分布频率: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岩夹层的个数。
Pk
N H
➢ 夹层分布密度: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岩夹层的厚度。
Dk
H sh H
39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6.泥岩隔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分布频率 隔层的类型 泥岩、细粉砂岩 隔层的物性标准
8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油藏类型:
4.特殊油藏-隐蔽油气藏
油藏分类一般原则:
(1)油藏的地质特征: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力等特征; (2)油藏的流体及其分布特征; (3)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润湿性、相对渗透率、饱和度、流体 性质; (4)油藏的天然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9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10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54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55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水舌形成平面示意图
56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57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58
2-1 储层非均质性
16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微观孔隙非均质性 1.孔隙非均质性
(1)孔隙缩小型喉道 喉道为孔隙的缩小部分,属于 大孔粗喉。
(2)缩颈型喉道 喉道为颗粒间可变断面的 收缩部分,属于大孔细喉型。
17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微观孔隙非均质性 1.孔隙非均质性
(3)片状或弯片状喉道 喉道呈片状或弯片状,为颗粒 的长条形通道。
压力系统是决定油气生产优化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温度系统是决定各种驱替剂驱替效果的重要条件。
64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一、油气藏的压力系统 几个压力概念: 地层压力:孔隙压力,指地层孔隙内流体所承受的压力。 原始地层压力:油气藏投入开采以前测量的地层压力。 井底流压:油气流动即生产过程中测量的井底压力。 井底静压:油气静止即关井过程中测量的井底压力。
(2)封闭地层若受到地应力挤压作用,孔隙体积变小, 导致地层压力升高。
➢ 层内非均质性 3.渗透率韵律
29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3.渗透率韵律
30
2-1 储层非均质性
31
2-1 储层非均质性
32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4.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对油层内注水开发中的水洗效果有较大影响。值小,说明 流体垂向渗透率能力相对较低,层内水洗波及厚度可能较小。
三、平面非均质性 ➢ 砂体几何形态:席状砂体、土豆状砂体、带状砂体、鞋带状
砂体、不规则砂体
45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规模及各向连续性:五个等级,钻遇率
46
2-1 储层非均质性
三、平面非均质性 ➢ 砂体规模及各向连续性:五个等级,钻遇率
47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的连通性
1.砂体配位数:与某一个砂体连通接触的砂体数。 2.连通程度:指连通的砂体面积占砂体接触总面积的百分数。 3.连通系数:连通的砂体层数占砂体总层数的百分比。连通系数也可以用
➢ 压力方程的用途
(2)判断界面位置
Pi aGDD
68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 压力方程的用途
(3)判断压力系统
69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 压力方程的用途
(4)判断出油层位
70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 数据的获取 由于各井钻井和投产的时间不同,投产时间较晚的井受
周围早期投产井的压力干扰,测试的压力偏低,不能代表 其原始地层压力,因此,原始地层压力数据的获取应遵循 以下原则:
40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6.泥岩隔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分布频率 隔层的物性标准
41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6.泥岩隔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分布频率 隔层的物性标准
42
2-1 储层非均质性
隔夹层的分布模式
43
2-1 储层非均质性
隔夹层的分布模式
44
2-1 储层非均质性
19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微观孔隙非均质性 3.填充物非均质性
杂基与胶结物的区别
20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单一砂层内岩性、物性、含油性在 垂向上的变化。 直接影响和控制单砂层内水淹厚度、波及系数。 ➢ 层内最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决定注采方式与射孔部位; ➢ 渗透率的差异程度—影响流体的波及程度与水窜; ➢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控制着水洗效果; ➢ 层内不连续薄夹(隔)层分布频率、密度与范围—影响开 采方式与油、气、水界面的分布; ➢ 压实、滑动引起的微裂缝。
65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一、油气藏的压力系统
1.压力梯度图(曲线) 油气藏中不同部
位探井的原始地层压 力与埋深的关系曲线, 表示为:
Pi aGDD
66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 压力方程的用途
(1)判断地层液体类型,确定地层的液体密度
Pi aGDD
67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14
2-1 储层非均质性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裘怿楠先生(1992)将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由小 到大分为4类,也是我国油田生产部门通用的储层非 均质性分类。
➢ 微观孔隙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 平面非均质性 ➢ 层间非均质性
15
2-1 储层非均质性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 微观孔隙非均质性 指微观孔隙内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因素。包括孔隙和喉 道的大小、连通程度、配置关系、分选程度以及颗粒和 填充物分布的非均质性。 微观非均质性:孔隙非均质性、颗粒非均质性、填充物 非均质性。
异常低压: 地层能量不充足; 低产、补充能量; 钻井泥浆易漏失,易 污染; 注水容易
74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2.压力系数
75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2.压力系数
76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2.压力系数 异常地层压力形成的原因(与油气聚集有关)
(1)地层若有油气进入,因地层封闭无法排出地层水, 导致地层压力升高。
弄清楚储层各非均质性的前提下,采取各种合理的开发措施,是提高采 收率的关键。
13
2-1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油藏在沉积、成岩及后期构造作 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属性的不均 匀变化。 ➢ 不均匀变化具体表现在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
微观孔隙结构等内部属性和储层空间分布等方面的 不均一性; ➢ 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非均质性则是绝对的。
厚度来表示,称为厚度连通系数。
48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的连通性
49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的连通性
50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的连通性
51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的连通性
52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53
2-1 储层非均质性
➢ 砂体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1.2
异常高压 正常压力 异常低压
72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一、油气藏的压力系统
2.压力系数
pi =pws +c
= c
pws
pi pws
101
20%
-20% 20%
<-20%
超压 正常 欠压 ?
73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2.压力系数
异常高压: 地层能量充足; 高产、自喷稳产长; 井喷事故
5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油藏类型:
1.构造油藏:地层变形(褶曲)、变位(断层)所形成的圈闭。 ——背斜油藏、断块油藏
6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油藏类型:
2.地层油藏:地层超覆或不整合覆盖所形成的圈闭。 ——古潜山油藏
7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油藏类型:
3.岩性油藏:由于沉积条件的改变导致储集层岩性发生横向变化 而形成的岩性尖灭和砂岩透镜体圈闭。
21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1.粒度韵律 一个单砂层内部碎屑颗粒粒度大小在垂向上的变化序列。 正韵律:底部粗,向上变细的粒序; 反韵律:底部细,向上变粗的粒序; 复合韵律:正、反韵律的不同组合; 均质韵律:颗粒粒度在垂向上变化无韵律或均质韵律。
22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1.粒度韵律
60
2-1 储层非均质性
五、储层非均质性与油气采收率
61
2-1 储层非均质性
五、储层非均质性与油气采收率
62
2-1 储层非均质性
五、储层非均质性与油气采收率 ➢ 宏观非均质性
63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温度和压力是油气藏的两个热力学条件,不仅决定流 体的相态,还对流体的流动性能生产重要的影响。
23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1.粒度韵律
24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1.粒度韵律
25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2.沉积构造
26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2.沉积构造
27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2.沉积构造
28
2-1 储层非均质性
四、层间非均质性
是油田开发初期划分开发层系,确定开发方案的地质基础,也是多油
层合采时分析层间矛盾和研究剖面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地质基础。
➢ 分层系数:
n
An Nbi / n i1
➢ 砂层密度-砂地比:
➢ 隔层
砂体总厚度 Sn 地层总厚 1度 00%
59
2-1 储层非均质性
五、储层非均质性与油气采收率
油藏工程基础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油气藏的类型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油气藏储量评价 油藏采收率测算方法
2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油气藏的定义及要素 圈闭:一种地质场所。这种场所能阻止油气继续运移,
并使油气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地质场所。
油藏:指油在单一圈闭中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
油藏及其连通的含水区示意图
11
2-1 储层非均质性
12
2-1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油藏在沉积、成岩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 的空间分布及内部属性的不均匀变化。
沉积环境主要控制储层岩石非均质性,而岩石的非均质性进而控制着储 层孔隙空间中流体的分布和流动。
非均质性直接影响驱油效率的高低; 层内、层间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厚度波及系数的大小; 平面非均质性直接影响面积波及系数的大小。
(4)管束状喉道 当杂基及各种胶结物含量较高时, 原生的粒间孔隙有时可以完全被堵 塞,杂基及各种胶结物中的微孔隙 (小于0.5微米的孔隙),本身即是 孔隙又是喉道。
18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微观孔隙非均质性 2.颗粒非均质性 指颗粒大小、形状、分选、排列及接触关系,即影响孔 隙非均质性,也看造成渗透率的各向异性,同时影响注 水开发过程中储层自身的动态变化。
33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5.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 渗透率变异系数—用于度量统计的若干数值相对于其 平均值的分散程度。
34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5.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 渗透率变异系数
35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5.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 渗透率突进系数
Tk
K max K
Tk<2为均匀型,当2≤Tk≤3时为较均匀型,当Tk>3时为不均匀型
➢ 透率极差—值越大,非均质性越强
Jk
K max K min
➢ 渗透率均质系数—Kp值小于1,Kp越接近1,均质性越好
Kp
K K max
36
2-1 储层非均质性
➢ 层内非均质性 5.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37
2-1 储层非均质性
基本聚集。(油藏,气藏) 决定油气藏特征的因素:圈闭类型、流体类型、孔隙介
质类型。 油气藏的标准参数:含油岩石和油藏流体两部分。
油藏流体-油气水-在油藏中按密度大小呈规律性分布。
3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4
第二章 油气藏评价
油藏类型:
1.构造油藏:地层变形(褶曲)、变位(断层)所形成的圈闭。 ——背斜油藏、断块油藏
① 尽量选取投产时间较早的井,其测试的地层压力为原 始地层压力;
② 生产时间较晚,但压力受周围井的干扰较小或不受干 扰,其测试的地层压力也基本能代表原始地层压力。
71
2-2 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
一与同深度静水压力的比值。
1.2
o
pi pws
0.8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