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东区初级中学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综合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底部装有少量的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入开水中,过一会儿将玻璃泡从水中取出,静置一段时间发现玻璃泡顶部玻璃壁上出现黑色的碘颗粒,下列现象中与玻璃泡顶部玻璃壁上出现碘颗粒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露珠晶莹
C.秋天,白雾弥漫
D.冬天,霜满枝头D
解析:D
静置一段时间发现玻璃泡顶部玻璃壁上出现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由气态变成了固态,属于凝华现象;冰雪消融是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露珠晶莹是水蒸气由气态遇冷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白雾弥漫是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霜满枝头是水蒸气由气态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
故选D。
2.冻豆腐内部有许多小孔,做菜时这些小孔饱含汤和佐料因而味道鲜美这些小孔的成因是()
A.豆腐自身冻缩而成
B.外界的冰雪扎进豆腐里而成
C.豆腐里的水先凝固成冰,再熔化成水形成的
D.豆腐自身膨胀而成C
解析:C
冻豆腐做菜味道鲜美,原因在于内部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的成因是:豆腐里的水先凝固成冰,一定质量的水凝固冰时体积变大,冰再熔化成水,就形成了小孔。
故选C。
3.用一支水银温度计测量放在24℃房间里的一盆热水的温度时,当温度计的水银上升经过“29℃”这一刻度时,温度计的读数表示的是()
A.房间里的温度B.热水的温度
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D.无法判断C
解析:C
室温为24℃,所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入热水之前,示数为24℃,由于水的温度高,玻璃泡中水银的温度低,所以水银吸收热量,体积膨胀,液柱上升,当温度计的水银柱液面经过29℃这一刻度时,说明此时水银的温度是29℃。
故选C。
4.预防新冠肺炎病毒时要测量体温。
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 37℃与39℃的就诊者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A.37℃和 39℃B.37℃和 38.5℃C.37℃和 37℃D.38.5℃和 39℃D
解析:D
由图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温度计的示数是38.5℃;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体温低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8.5℃;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5.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B.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纸的着火点较高,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
C.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不会沸腾D.纸锅里的水烧干后,继续加热会使纸锅燃烧A
解析:A
A.蒸发是汽化的一种,任何情况下都能进行,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纸的着火点较高,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水无法吸热,不会沸
腾,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纸锅里的水烧干后,继续加热纸锅温度升高,会使纸锅燃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已知碘的熔点是 114℃、沸点是 184.35℃,小丁用电吹风对装有固态碘的试管(如图所示)进行加热,能看到试管出现碘蒸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1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先熔化再汽化B.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1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升华
C.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2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先熔化再汽化D.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2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升华B
解析:B
AB.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100℃,这个温度低于碘的熔点和沸点,因此碘既不能熔化,也不能沸腾,只会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A错误,B正确;
CD.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200℃,超过了碘的熔点和沸点,因此碘经过熔化和沸腾两个阶段,另外仍然存在着升华现象,故CD错误。
故选B。
7.由于疫情的影响,寒假期间出行的人们优先选择自驾出行,小明发现车载空调温度设置过高,前挡风玻璃容易出现水雾,打开除雾开关对着前挡风玻璃不断吹热风,不一会儿水雾消失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雾出现在前挡风玻璃的内侧
B.水雾消失了是发生了液化现象
C.对玻璃吹热风,只用了升高液体的温度方法来加快蒸发
D.空调制冷时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使制冷剂汽化A
解析:A
A.冬天,车玻璃的温度较低,车内温度相对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挡风玻璃液化形成小水滴,附在挡风玻璃的内侧,故A正确;
B.打开除雾开关,对着前挡风玻璃不断吹热风,小水滴汽化变成水蒸气,导致水雾消失,故B错误;
C.对玻璃吹热风,水滴表面的空气流速增加了,表面温度也升高了,故C错误;
D.空调的制冷剂,气态由压缩机压入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在交换器内放热液化,然后在室内热交换器内吸热由液态又变为气态,发生汽化,从而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在室外的热交换器中,气态制冷剂通过压缩体积又变为液态,发生液化。
故D错误。
故选A。
8.如图所示,甲为盛有水的烧杯,试管乙直插入甲容器水中(试管未碰底),甲烧杯受到
酒精灯持续加热后,发现乙试管内的液体沸腾起来了,根据给出的物质在1个标准大气压的沸点的表格,可判断试管乙内的液体一定是()
几种物质的沸点(一个标准大气压)
物质沸点/℃物质沸点/℃
水100甘油290
煤油150酒精78
A.酒精B.水C.煤油D.酒精或
水A
解析:A
沸腾需要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乙试管内的液体沸腾起来了,说明乙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由表中数据可知,乙液体是酒精,故选A。
9.如图,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中盛有乙液体,持续加热烧杯中的甲液体,能使试管中乙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A.甲液体的沸点低于乙液体的沸点
B.甲液体的沸点等于乙液体的沸点
C.甲液体的沸点高于乙液体的沸点
D.持续加热乙液体一定能沸腾C
解析:C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所以要用甲液体来加热使乙液体沸腾,条件是甲液体的沸点高于乙液体的沸点,故C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过程对应正确的是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就干了——汽化B.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C.冬天,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液化D.开药瓶能闻到药味——熔化A 解析:A
【分析】
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变干,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A正确;
B、水结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错误;
C、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固态冰直接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C错误;
D、开药瓶能闻到药味,液态药液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11.如图所示为小明同学在做海波熔化实验时,绘制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
A.海波是晶体
B.海波没有固定的熔点
C.海波熔化过程经历了9分钟
D.第9分钟时海波处于固态A
解析:A
【分析】
由图象可以看出,熔化过程中甲图出现一段温度恒定的时间段,这是晶体的典型特征,根据横轴判断熔化时间。
晶体的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
由图知,海波从第5到第9分钟温度保持约50℃不变,所以熔化过程经历了
9min-5min=4min
其熔点为50℃;在第5到第9分钟时,处于熔化过程中,故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为晶体;在第9min时熔化完毕,故在第9min海波处于液态。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洗热水澡时的适宜水温约40℃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约37℃
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40℃
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A
解析:A
A.人的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洗热水澡时的适宜水温约40℃符合实际,比人的体温稍高一些,故A符合题意;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约25℃,故B不符合题意;
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在36-37℃之间,变化幅度很小,故C不符合题意;
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盐水的凝固点更低,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舞台上演员跳舞时,会喷洒干冰产生一种美丽的效果——“白雾”。
关于这种效果产生的整个过程中,所包含的物态变化主要有()
A.凝华、熔化B.升华、熔化
C.升华、液化D.凝华、液化C
解析:C
【分析】
干冰是固态,喷洒出来变气态,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于是出现白雾。
为了达到舞台效果而喷洒干冰,干冰会迅速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吸收热量,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于是形成了“白雾”。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4.下列运用科学方法的实例中,和“有加快蒸发的方法,想到可以减慢蒸发的方法”用的研究方法相同的是()
A.将机械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B.速度定义、定义式、图象相互变换
C.将温度计的玻璃管做得很细
D.由升华吸热想到凝华放热D
解析:D
【分析】
由加快蒸发的方法想到减慢蒸发的方法,这是逆向思考法。
A.将机械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采用的是分类法,故A不符合题意;B.速度定义、定义式、图象相互变换,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故B不符合题意;
C.将温度计的玻璃管做得很细,采用放大法,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升华吸热想到凝华发热,采用逆向思考法,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5.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夏天把大块冰放在玻璃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在冰变成了水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将______(填“不变”或“升高”)。
(2)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直径大约是0.3~0.4nm,那么
0.4nm=______m。
(3)移动天平标尺上的游码作用是相当于向天平______盘里加小砝码不变4×10-10右
解析:不变4×10-10右
(1)[1]在冰化成水的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即冰水混合物,温度会保持在0℃不变。
(2)[2]因为
1nm=10-9m
所以
0.4nm=4×10-10m
(3)[3]向右移动天平标尺上的游码作用是相当于向天平右盘加小砝码。
16.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杯微微加热,过一会儿停止加热。
在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直接变成紫色的碘气,这种现象叫______;生活在中卫的人常常能欣赏到雾漫九曲黄河湾的美景。
雾的形成是______现象。
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的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它的测量范围是______。
(选填“0℃~10℃”、“35℃~42℃”或“35℃~100℃”)升华液化热胀冷缩35℃~42℃
解析:升华液化热胀冷缩35℃~42℃
[1]固态的碘吸热,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为气态的碘蒸气,这是升华现象。
[2]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3]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把人的温度变化转换成为了水银柱的长度变化。
[4]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体温计的量程是根据人的体温变化范围而设定的,所以它的测量范围是35℃~42℃。
17.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
图中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过程②中部分水蒸气___________形成小冰晶、部分水蒸气___________形成小水滴,同时伴随着___________热,小冰晶和小水滴混在一起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云。
过程③中,温度较高时云中的小冰晶会___________成小水滴,同时伴随着___________热,与空中下落的水滴一起形成雨。
汽化凝华液化放熔化
吸
解析:汽化凝华液化放熔化吸
[1][2][3][4]图中过程①海水蒸发(汽化)成气态的水蒸气上升,过程②中部分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小冰晶、部分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液态的小水滴,同时伴随着放热,小冰晶和小水滴混在一起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云。
[5][6]过程③中,温度较高时云中的固态小冰晶会吸热熔化由成小水滴,与空中下落的水滴一起形成雨。
18.夏天,西瓜切开后,常用保鲜膜覆盖切面,并放入冰箱,这样做的目的是减慢水分
_______,从而使西瓜保鲜时间更长。
从冰箱里拿出西瓜时,发现保鲜膜上有水珠,水珠是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均填物态变化名称)汽化液化
解析:汽化液化
[1]用保鲜膜覆盖西瓜的切面并放入冰箱中,这样做是为减小切面的表面积,从而减慢水分蒸发,使西瓜保鲜更长时间。
[2]从冰箱拿出的西瓜,保鲜膜上有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19.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某种物质放热发生凝固过程的图象。
由图象可知,此物质的熔点为______℃;其凝固过程用时______min。
10
解析:10
[1]晶体凝固时温度时凝固点,而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故由图可知凝固点是80℃,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等,所以熔点也是80℃。
[2]由图可知,凝固过程所用的时间为
t==
18min-8min10min
20.向手上呵气,呵出的水蒸气遇到冷手会发生______现象(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要放热,因此手会感觉暖和;夏天吃冰棒能够解热是因为冰棒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时会______(填“吸收”或“放出”)人体的热量。
液化熔化吸收
解析:液化熔化吸收
[1]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
[2][3]固体熔化时要吸热,故冰棒熔化时会吸收人体的热量。
三、解答题
21.在厦门的春季,每当“回南天气”到来时,贴着瓷砖的墙壁和地板都很潮湿甚至“冒汗”。
(1)解释“汗”形成的原因。
(2)提出一个防止室内“冒汗”的方法。
解析:(1)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室内冷的墙、地板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水珠(2)“回南天气”紧闭门窗或开空调抽湿。
【解析】
(1)室内潮湿甚至“冒汗”,原因是厦门地处我国的南方,春季南风吹来温暖的带有大量水蒸气的空气,这些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墙壁和地板就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室内的墙壁和地板上造成的;
(2)根据此现象属于液化现象,而液化满足的条件是水蒸气遇冷,因此防止室内“冒汗”的方法是可以减少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或降低水蒸气的温度;
22.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解析:①霜是初冬季节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夜晚遇强冷空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的,霜前的温度必须足够低(0℃以下),故感到冷.
②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强冷凝华成小冰晶后下降到地面,下雪时气温本来就很低,而下雪后的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使地面上方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有雪后寒的感觉.
【解析】试题分析:霜是初冬季节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晚上遇强冷空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的.晚上的温度需降到0℃以下,水蒸气才能凝华成小冰晶,若温度不是很低,水蒸气只能遇冷而液化成露,故霜前气温一定很低,所以感到很冷.雪后,由于雪升华时要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故感到寒.
答:①霜是初冬季节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夜晚遇强冷空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的,霜前的温度必须足够低(0℃以下),故感到冷.
②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强冷凝华成小冰晶后下降到地面,下雪时气温本来就很低,而下雪后的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使地面上方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有雪后寒的感觉.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知道物态变化和物态变化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23.用笔划线把下列现象同该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连起来,并在后面的括号中填写吸热或放热情况.
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凝华()
装开水杯子冒出的“白气” 升华()
冬天早晨草上有霜液化()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物体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
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解: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了,是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要吸热;
装开水的杯子冒出的“白气”是由水中产生的大量水蒸气上升到空气中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要放热;
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要放热;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判断,和吸放热情况的判断.是一道基础题.24.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4℃,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的示数为96℃.用此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是27℃,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多少摄氏度?
解析:25℃
解: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
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为时,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
答: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点睛】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而此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中间是92个小格,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
温度计插入水中显示温度是,距离有个小格,求出这些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时的实际温度,就是水的实际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