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反思】切线长定理_数学_初中_37068277316258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7《切线长定理》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五章第7节切线长定理,它是在学习了切线的定义,切线的性质定理和切线的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探究内容是切线长的概念和切线长定理。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构建新知识,先温故提问旧知,然后从动手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入手,关注本质,我设计了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相关活动:
第一步:画——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从而引出切线长的概念。
第二步: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得到结论。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几个小活动一步步引导,最终得到切线长定理,并明确定理的应用和定理的应用范围。
第三步:思——延伸定理,得到新的结论,并总结常见辅助线的作法。
第四步:练——利用一道练习题加强定理的理解应用。
第五步:用活例题——通过对两个例题的创造性使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得到了相关结论。
第六步:感悟收获——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对知识进行升华。
第七步:达标检测——教师、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较清晰的认识。
第八步:分层作业——体现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很好的学习体验。
在课堂中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模式,学生自己解决相关问题,老师在整个课堂中,处于引导和拔高的作用。
师生以一种平等民主的方式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在对话中,师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最终达到师生在具体情境中共同进步与发展。
在这种活动情境中,学生乐于进行自我发现和反思,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只是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设计者,帮助学生从具体的作图中提炼有效图形,建立数学模型。
在学生有困难的情况下,采用互助式合作学习,培养其协作精神。
另外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与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
反思教学成功与失败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有:
1.动(师生互动):老师通过多媒体呈现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时间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与老师共同探究判别方法,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变(多层变式):通过多层次、多角度题目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引(适当引导):在教学中对思维受阻的地方,教师通过层层铺垫,给予必要的引导,做到“引而不灌,教师的引是为学生更好地学”。
虽然课堂上未能看到学生的精彩表现,但从学生课后回收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有效达成。
失败与改进: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思维空间不够;
2.没有拿某个学生写的有瑕疵的过程展示出让全班一起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