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开教育的责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
读了《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我觉得很多文章立论很有高度,观察很有视野,分析很为中肯,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当下的教育行为,让我这个教育者很受教。

读了这本书,我完全成了位受教育者,获益匪浅。

当今社会的很多问题,与社会责任的缺失密切相关,教育也不例外。

所不同的是,教育比起其他,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更大,是责任之上的责任。

社会责任意识的确立与普及,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价值判断。

要想社会文明,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社会责任。

因此,教育本身社会责任的回归、解析与重构,是值得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

书中特别关注什么是真责任,要像剥核桃一样,将责任的核剥开。

只有明确什么是真责任,才能搞真教育,也才能搞好教育!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对剥开教育责任的内核,始终要抱有一腔热情、一种责任。

要本着“教师的案头书、家长的枕边书、学生的参考书”的想法,针对课堂教育、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伪责任”的现象和现状,让全社会人都能做到摈弃“伪责任”,达成“真责任”。

真正唤醒人们对教育真谛的追求,唤醒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责任的深层透析。

孩子的事不要包办
——读《剥开教育的责任》有感
正红中学王丽玲
事例一:班主任凡事亲力亲为
班主任工作琐细,繁杂。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有的班主任的繁忙是因为自己对班级事务一一过问,凡事亲力亲为:
地上一片纸屑、黑板没擦干净、座椅没摆整齐、上课学生偶尔走神、下课学生间嬉笑、午休有人讲话、跑步队列不齐、放学某个同学磨蹭没按时出教室,周末和哪些同学外出了几个小时……
诸如此类的小事情,都会成为一些班主任心头上的疑云,口头上的提醒,你说,他不是要比总理还累了吗?还有的班主任“眼睛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学生出现一点点差错就揪住不放,反复“管教”。

要知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小小的错误很正常,要允许学生犯错,提醒他们并给他们自我纠正的机会。

不可救药地追求完美的班主任,可能累坏了自己,管傻了学生。

实际上,有些事情是可以不用亲力亲为的,有些事情是可以放一放的,还有一些事情也是不值得细究的。

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

智慧的班主任应该能不管就不管,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假如班级事务事无巨细,都由班主任一个人操心,结果是班干部能力没得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没得到加强,而自己还可能累出一身病,着急上火影响心情,直接影响个人乃至家庭的生活质量。

你说,这种“负责”值得推崇吗?
事例二: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
在《剥开教育的责任》书中有两篇文章涉及“家庭作业”问题,文中指出了一个现象,是当前很多学校学生的家庭作业,已经不仅仅是孩子的作业,演变成为“家庭”作业,“家长作业”。

对此,我与文中作者的观点有一点不一样。

现在确有老师为了减轻作业批改量,让家长代批孩子的家庭作业的现象。

但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这毕竟是很少数。

只要明白作业的真正目的的教师,是明白学生作业情况直接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通过批改摸底便于调整教学。

假如家长提前全批了,纵使学生的交上来的作业全对,却失去了作业的应有之义。

因此,很多老师让家长方便的时候
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目的是让家长协助检查一下孩子是否完成了当天的作业,态度是否认真,而不是让家长逐题批改。

反倒是有些家长自己不容许孩子的作业有一丁点儿错误,为了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有些家长甘愿“陪读”,孩子作业时始终守在孩子身边,寸步不离,孩子完成了作业帮他整理书包,收拾书桌……生活上更是体贴入微,孩子上了学,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承担任何家务,包括自己生活起居,也都是家长给他照料的周周到到。

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谁不承认他(她)的辛劳付出呢?但是这种在家长自己看来负责任的行为,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
上述情形下的老师和家长,都过得很辛苦,很疲累。

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中的疲于应付,往往导致精神世界的荒芜甚至坍塌。

而一个精神不丰厚、心灵不丰盈的人拿什么走近学生?靠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灵?这种单向度自以为然的好心“付出”不单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

作为一名老师,当你白天把自己当成“监工”和警察一般,时刻密切关注着班里每名学生的每个举动(关注点是谁犯了错谁违了规,而不是孩子们的情绪和心理),精神高度紧张的劳累一天,回家,你还有多少情绪和精力做一餐好饭菜温暖一下自己和家人,还有多少时间和体力让你在工作之余有心情去锻炼一下身体或者进行读书学习和思考?时间久了,身体垮了,业务能力难以提升,家庭关系紧张了……你说,这样,是不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而一个家庭不和谐、身体不健康、心灵缺失的不完整的人能够带给学生全人教育吗?
很多妈妈也一样。

当你成了孩子的“保姆”,一心围着孩子转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全心付出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可能影响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遗失了自己,总有一天,你会惊愕地发现自己老去的不仅只有容颜,还有心灵。

失去的不只是韶华,可能还有孩子的心。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家长也需要成长,需要学习,需要进步,假如我们生活里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有孩子的吃喝拉撒穿和睡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了,到头来自己熬成了“黄脸婆”“老妈子”,把自己整个奉献给了家庭,奉献给了孩子和爱人,却挽留不住他们向外的心……
所以,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做母亲,我们都需要追问一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个带着崇高“责任”高帽的口号,不但经常出现我们的视野里,也经常回响在我们的耳膜里。

到底怎么做才算是对学生负责,是对孩子的成长负责?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刻反省。

做真教育需要倾情投入,但是不是一味的失去自我的全力付出。

只有把握住了教育的本质,我们才有可能接近真教育,也才可能担当起教育者的“真责任”,才可能在对孩子的同时也对自己负责,才可能给孩子幸福生活的同时让自己也感觉到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