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浅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思想浅议
本⽂为本⼈中西⽅哲学史课程论⽂,禁⽌转载
我们再来讨论禅宗的修养论。

我们知道,传统佛法的主要修⾏有参禅打坐,吃斋诵佛,以及其他的⾏为修⾏化缘等等。

禅宗虽不反对这些⾏为,但禅宗认为这些⾏为于修⾏实⽆多⼤帮助。

因为这种⾏为常常导致⼀种“劳劳执念,以为功课”的情形,⽽这⽆疑于“嫠⽜爱尾”。

《坛经·机缘品》禅宗更多主张在现实⽣活中去发现清净本性,体验禅意,实现精神的超越。

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弥菩提,恰如求兔⾓。

”《坛经·般如品》在具体做法上,禅宗主张“恩则孝养⽗母,义则上下相连”。

(同上)在这⾥,我们看到禅宗对⼈的俗世⽣活所持的肯定态度,这与其他佛教派别否认现实⽣活形成鲜明的对⽐。

同时我们在这⾥也看到禅宗有吸收儒家思想的痕迹。

由于禅宗主张见性成佛,所以禅宗的修养论更多是注重个⼈内在⼼灵的提升。

禅宗虽然相信⼈性本净,但禅宗同时⼜认为“世⼈性常浮游,如彼云天。

”《坛经·忏悔品》这就导致“世⼈外迷著相,内迷著空”(同上)的情形。

禅宗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内外不迷”。

⽽要做到这⼀点,禅宗主张⽆念,所谓“⽆念”,并不是什么也不考虑,除却⼀切念头,⽽是念念却不被束缚。

“何名⽆念?若见⼀切法,⼼不染著,是为⽆念。

”《坛经·般如品》禅宗认为只有只有不执著于万相,抛弃主观偏见与先⼊为主的观念,我们才能获得对当下正确的洞见。

然⽽世间万相如雷电⼀样处于瞬息万变之中,我们的认识也必须不断跟着变化,不能固守执著,正确的做法是“⽆所住⽽⽣其⼼”。

故《⾦刚经》有云:“⼀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另外值得⼀提的就是禅宗对传统佛教思想认为积德修善能增加⼀个⼈的功德的说法。

《坛经· 疑问品》⾥记载了这样⼀个故事:“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实⽆功德’。

”这个故事实际上否定了有⼀个外在的神来评价⼀个⼈的功过是⾮来定奖惩的说法,实际即是在否定传统的因果报应学说,因⽽我们可以说禅宗实际上具有反对宗教迷信的⾊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禅宗的修养论实际是⼀种现实的⽣活态度,⽽这也是由于禅宗的成佛观所决定的。

接下来我们讨论禅宗的境界论。

我们在前⾯论述禅宗发展历史的时候说过禅宗在发展过程中有了顿渐之分。

禅宗所谓的“渐悟”,指需通过长期次第修习,才能悟解佛之真见,⽽“顿悟”指的是不需要经过长期按次第修习,只要当下见性即可成佛。

以神秀外代表的北宗基本观点是主张渐悟成佛的,⽽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基本上是主张顿悟成佛的。

虽然南宗和北宗在成佛途径上有这种差异,然⽽两者并不⽭盾。

我们看到,主流禅宗南禅宗虽然主张顿悟,但并不废渐修。

⼀念迸发,就能见性成佛,这对于那些有打根器之⼈⾃然是没的说,但对于⼀般障深业重的凡夫,仍须由渐⽽悟,所谓:“法即⽆顿渐,迷悟有迟疾。

”《坛经·般如品》这也就是说虽然当下见性就可成佛,悟也只在此⼀刹那,但在这⼀刹那到来之前需要经过长期的修⾏才能到达。

此外,传统佛教在修⾏上主张因定⽣惠,但禅宗认为定惠⼀体,都是修禅的基础,所以不能说是先有定还是先有惠,或者说有定⽣惠。

这是不是与传统的理论相⽭盾呢,其实,这并不⽭盾,禅宗在这⾥强调的是不能把定惠割裂开来,定惠在本质上浑然⼀体的。

我们与其说这是佛教内部对佛法的理解不同,还不如说这是⼀种境界论。

因为这些理论之间并不是互相⽭盾的或者并不是互相否定的,⽽更多的是体现了⼀种超越。

我们⾃这⾥还要再提及的⼀点就是禅宗对中国传统⽂化的借鉴与吸收。

我们看到禅宗对忠孝仁义等⼈伦⽇⽤的肯定实际上借鉴了儒家的思想,这也为它能够迅速传播并且得到⼠⼤夫阶层的欢迎扫清了障碍。

禅宗更多的还是对道家思想的借鉴,⽐如它所主张的⾃然的⽣活实际就是来源于道家的思想。

我们在这⾥需要说明的是禅宗的这种借鉴与吸收之所以能够成功,还在于它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本⾝就存在着⼀种兼容性。

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下⾯两段话来佐证:
我与今⽇,不⾃惜⾝,但离所爱,⼼忧愁尔。

是⾝不坚,可恶如贼,⼀切难舍,不过⼰⾝。

⼼⽆碍⽆碍故,远离颠倒梦想,终究涅磐。

《涅磐⼼经》[1]
吾所以有⼤患,为吾有⾝;及吾⽆⾝,吾有何患。

《⽼⼦·道经·⼗三章》
通过这⼀段话,我们看到这种相似性⼀⽬了然。

正是这种相似性,禅宗才能够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

经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对禅宗的思想作以下总结,那就是⼼性本净,佛性本有,⼀切众⽣皆可成佛,只要⾃⼼中洞见本性,即刻成佛。

在对禅宗的思想有了⼀定的了解之后,我们来试着对禅宗的思想作⼀点评价。

⾸先值得肯定的⼀点就是禅宗对⼈的主体性的肯定,⾃⼰救赎⾃⼰。

这与西⽅的基督教完全否定⼈的主体性,将救赎的权⼒完全交与上帝⼀⼈形成鲜明的对⽐,⽽这⼀点的积极意义也是⾮常深远的。

其次,我们应当看到禅宗对现实⽣活的肯定,把⼈们对彼岸世界的向外拉回到现实世界。

正如惠能所说“东⽅⼈造罪,念佛求⽣西⽅;西⽅⼈造罪,念佛⽣何国。

”《坛经·疑问品》禅宗主张⼈们在现实中实现⽣命的超越,在现实中寻求⼀种精神的⾃由,因⽽现实意义极⼤。

第三,特别值得⼀提就是禅宗的创新精神。

禅宗不拘泥于经典和⾔教,敢于否定绝对权威,反对偶像崇拜。

这种创新精神和认识的⽅法对今天的我们启发极⼤。

当然,禅宗对我们的思考远远不⽌这些,我们看到禅宗在今天的⼼理治疗与精神分析⽅⾯也越来越备受⼈们重视。

对于这⼀点,我们应当感到欣慰。

[1]在写作本⽂时,没有找到原始⽂献,这⾥引⽤的是摘⾃⼀同学的笔记,故可能与原⽂略有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