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一练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一练2
适用年级:九年级建议时长:0分钟试卷总分:37.0分
一、单选类
1.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2.0分)(单选)
A. 所有以第一人称写的小说,文中的“我”,都是小说里的人物,不能看成是作者本人。

B. 小说通常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C. 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D.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主要塑造了于勒这个人物形象。

2.虽然于勒“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但如果偶然间抬起头后,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选文中找出选择的依据()(2.0分)(单选)
A. 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B. 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 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想相认。

D. 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3.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

对此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分)(单选)
A. 使情节发展舒缓下来。

B. 使情节发展有所起伏。

C. 为后面遇见于勒的情景作铺垫。

D. 为便于插入景物描写以丰富表达方式。

4.文中写吃牡蛎一节的主要作用是()(2.0分)(单选)
A. 让菲利普夫妇有登场亮相的机会。

B. 让故事的内容更有波澜。

C. 让故事情节得以向前发展。

D. 让“我”看得清父母虚伪的真面目
5.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

(2.0分)(单选)
A. 若瑟夫
B. 菲律普夫妇
C. 于勒
6.下列书写有误的一组()(2.0分)(单选)
A. 拮据褴褛牡蛎
B. 别墅恭维计较
C. 煞白糟榻流氓
D. 嘟哝撬开阔绰
二、填空类
1.作者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____》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

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1.0分)
2.我心里默念的话属于____描写。

(1.0分)
3.“我”、他、父亲、母亲的名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4.0分)
4.在括号中给划线字选择正确注音
拮据(____)栈桥(____)褴褛(____)阔绰(____)
A、chuò
B、jié
C、zhàn
D、lán (4.0分)
三、综合类
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忆读书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

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

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

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

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________的作用. (2.0分)(多选)
A. 落笔点题
B. 统领全文
C. 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D. 承上启下
(2).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________。

(2.0分)(单选)
A. 作者认为国文教科书太浅薄。

B. 作者对国文教科书的讨厌。

C. 作者对《三国演义》的喜爱。

D. 作者对读书的热爱。

(3).解释加线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我决定咬了牙……决定:表现了
______________之大。

(2.0分)(单选)
A. 力气
B. 决心
C. 惊讶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

(2.0分)(单选)
A. 理解能力强
B. 自以为懂了
C. 不懂装懂
2. 阅读下面课内的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分别是____、____意思。

A.指穷困到了极点。

B.“受窘的样子”C.遭遇重创 D.衣服都破掉了(2.0分)(2).作者在若瑟夫时各运用了_________描写方法。

(2.0分)(多选)
A. 语言
B. 动作
C. 心理
(3).从描写角度看,选段写于勒,运用了____描写。

(A.正面 B.侧面)(1.0分)
(4).“我”(即若瑟夫)在文中起何作用? (2.0分)(多选)
A. “我”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文章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组织材料,结构全文。

B. “我”又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我”是菲利普夫妇丑恶灵魂的见证人,同时“我”的行为的“纯真”又衬托出了菲利普夫妇行为的“丑陋”。

C. “我”起寄托作者感情和希望的作用。

D. 是文章的主要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