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200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黄冈中学200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读音全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A.拗.断/执拗.裨.益/裨.将混.沌/混.淆骠.骑/黄骠.马
B.复辟./辟.邪解.数/解.元重创./创.伤囤.积/粮食囤.
C.间.断/间.距东莞./莞.尔稽.查/稽.首拖沓./一沓.儿
D.靡.丽/靡.然夹.道/夹.袄数.说/数.落倔.强/倔.脾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组是()A.宽绰稔知青睐鹬蚌相争滥芋充数
B.赌博装祯荒缪对簿公堂营私舞弊
C.凑和蜕化蛊惑麟次栉比别出心裁
D.请缨揶揄黢黑声名鹊起口蜜腹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有些领导总是埋怨农民不积极配合,是否也应该反躬自省
....,自己的某些做法是否切合实际呢?
B.达赖集团蓄意制造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破坏西藏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其结果必然是火.
中取栗
...,自绝于祖国和人民。

C.火箭队连胜22场,以为再没有哪一支球队能与其分庭抗礼
....,结果3月19日被凯尔特人队以94∶74终结了连胜风暴。

D.央视主持人久久不愿走下神坛,正襟危坐
....,与公众的距离越来越远,有一些失误出现时,观众也就很难贴心地理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组委会在特意把奖杯送到袁隆平海南的水稻实验基地后,这位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就在田地里接过了“2007十大经济年度人物奖”奖杯。

B.江苏省政府昨天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07年度江苏国税百强排行榜,省电力公司、南京卷烟厂、徐州卷烟厂位列百强榜榜首。

C.我国环境保护转机的曙光虽然隐约可见,但由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巨大惯性,生态变化的不可逆性,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并不容乐观。

D.2008年奥运会圣火取火仪式前,伊格娜迪欧表示,作为最高女祭司必须拥有一张典型的希腊面孔,个子要高,能够表现出高贵优雅的气质。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华网北京6月14日电,国务院公布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逾期不支付劳动者
的工资报酬的用人单位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B.2007年8月8日,泰国国际妇女俱乐部及泰华妇联、泰华妇女慈善会等泰主流妇女团体代表70余人应邀来中国驻泰使馆做客,并出席庆祝“2008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周年”
活动。

C.将研究应对巨灾风险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制定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城市群和其他重点城市以及灾害高风险区域的巨灾应对方案,开展应对巨灾的演练(《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一08—15,第4版)。

D.处于争议漩涡中的跨行查询收费对储户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记者昨日从中国银联获得的数据显示,自6月1日开收0.3元跨行查询费费用至今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ATM的跨行查询量减少了10%左右。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伟大的证伪
孙振华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被当成真理说了好多年。

直到有一天,人们在澳大利亚的某个地方发现了白色的乌鸦,于是,真理变成了谬误。

只要世界上存在一个例外,“天下乌鸦一般黑”就是一个错误的陈述。

提出“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人,原本是想说出一个真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确被当成了真理,可是到了白乌鸦被发现的那天,证明这个说法不对,这种否定的证明就是证伪。

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波普尔,在他著名的“证伪主义”理论中,对真理有一个解释。

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可能被证伪的理论,如果一个理论自满自足、颠扑不破,没有被证伪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

还有一个公论:沙漠里的鸵鸟,发现危险以后,便将头埋进沙里。

这个说法是罗马历史学家普利尼奥最先提出来的,据说,他是欧洲第一个见到鸵鸟的人。

后来,人们证明,鸵鸟之所以把头埋进沙子里,并不是因为躲避危险,而是在用嘴挖洞,准备孵蛋。

这个已经成为公论的说法尽管被证伪了,但它曾经是真理,理由是它可能被证伪——事实上也的确被证伪了。

所以真理即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被证伪的过程。

最近,中国考古学界有一个重要的证伪,专家花五年时间得出结论,历史上的“阿房宫”其实并未建成。

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就开始对阿房宫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结果证实,阿房宫现存遗址只是没有建成的前殿,共50万平方米,相当半个平方公里。

同时,考古发掘还证实了,这里并没有大火焚烧的痕迹,除了前殿遗址之外,就只有东汉的瓦砾。

可见,历史上所有关于阿房宫的说法,只不过是在想像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

关于阿房宫曾经有多少记载啊:所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说法;司马迁《史记》中“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的记载;杜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形容,看来都是错误的。

这些种种说法都已经被阿房宫遗址的发掘所证伪。

人类知识的进步,就是从不断的证伪中推动发展的。

历史上有许多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
说法,通过证伪而逼近真相。

前两年,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证实,“从太空的确看不到万里长城”,这也是一个伟大的证伪,它破除的,也是人们心中的某些虚妄。

只是,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被证伪了,往往让人觉得扫兴,甚至有点伤自尊。

但是,证伪改变了传统的说法,纠正了谬误观念,敢于证伪和承认事实无论如何比不敢面对现实,自欺欺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摘自《深圳商报》2007年12月24日6.下列有关“证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世界上存在一个例外,就可以证明真理是一个错误的陈述,从而真理变成了谬误,这就是证伪。

B.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成真理的说法,后来通过事实证明不对,这种否定的证明就是证伪。

C.不断的证伪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通过不断的证伪,历史上许多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将成为真理。

D.证伪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的说法,纠正了谬误观念,它破除的是人们心中的某些虚妄。

7.下列对“真理即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被证伪的过程”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天下乌鸦一般黑”,被人们在某个地方发现了白色的乌鸦所证伪,说明证伪是不断证明前人说法错误的过程。

B.如果一个理论自满自足、颠扑不破,没有被证伪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因为真理就是事实上的确被证伪了的理论。

C.证伪是追求真理的组成部分,真理只有通过不断的证伪才能逼近真相。

D.被证伪的说法曾经都是真理,理由是它可能被证伪或者已经被证伪了。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沙漠里的鸵鸟,发现危险以后,便将头埋进沙里”这一说法尽管被证伪了,但它还是真理,因为真理就是可能或已经被证伪的理论。

B.罗马历史学家普利尼奥是欧洲第一个见到鸵鸟的人,他也是最先提出“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是为了躲避危险”观点的人。

C.历史上所有关于阿房宫的说法,如所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说法、杜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形容等等只不过是子虚乌有的东西。

D.证伪改变了传统的说法,纠正了谬误观念,这种敢于面对现实的做法与自欺欺人相比是巨大的进步。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是在用嘴挖洞,准备孵蛋”,这一真理也有可能被证伪,因为没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不叫真理。

B.航天员杨利伟证实从太空的确看不到万里长城,这一伟大的证伪,让中国人再也不会认为长城是一个奇迹。

C.历史上的“阿房宫”其实并未建成,这个中国考古学界逼近真相的重要证伪结论,可能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会是真理。

D.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被证伪了,往往让人会觉得扫兴,甚至有点伤自尊,是因为证伪是尊重事实而不讲情面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象祠记①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

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

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

”“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予曰:“胡然乎?有鼻②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

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

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

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瞽瞍③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

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④于奸,则.必入于善。

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周也。

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

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

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

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①象祠,象的祠庙。

象,人名,传说中舜的弟弟。

②有鼻:古在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

相传舜封象于此。

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

③瞽瞍(gǔ sǒu):舜父名。

④底:通“抵”,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A.新.其祠屋新:把……修整如新
B.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恶:厌恶
C.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意:猜测
D.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弟:同“悌”,敬爱兄长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苗区的象祠留存到明代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②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
③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
④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
⑤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⑥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⑤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品德不好的象却受到苗民立祠祭祀,作者认为可能是象后来被舜的品德感化了。

B.宣尉使顺应民心,重新修整象祠,同时请作者作记,以彰显民意。

C.作者认为周天子任命诸侯的卿的制度是仿效了舜封象的办法。

D.本文的主旨是宣扬“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具有鼓励人改过从善的积极意义。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句。

(10分)
①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3分)
②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

(3分)
③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
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1)开篇“渔灯暗”中的“暗”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2)“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这两句是怎样表现“心碎”的,请简要赏析。

(5分)
15.补写名篇名句。

(6分)
(1)①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② ______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

(秦观《鹊桥仙》)
(2)杜甫死了,他的诗活着!因为三峡的自然山水,因为生活的极度贫困,竟使杜甫的精神世
界广阔无垠。

他以“为人性僻耽佳句”的炼狱姿态,勇敢地攀上了中华诗歌的巅峰。

有“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登岳阳楼》)的雄浑壮阔:有“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月夜忆舍弟》)的人生体验;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
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崇高理想与“花径不曾缘
客扫,_______________”(《客至》)的语淡情真。

杜甫以后的所有诗人,都不曾越过他这座高峰。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人与石头的厮磨
梁衡
①中国人对于石头的感情久远而又亲近。

人类开始生活,利用它为工具。

等到人类有了文字后,这冰冷的石头就这样与人类携手进入文明时代。

历史在走,人情、文化、风俗在变,这载有人类印痕的石头却静静地躺在那里,为我们存了一份真情、真貌,总会让我们从心底泛出一种崇高,一缕温馨。

②没有哪一个人愿意怀抱一块冰冷的石头。

但石头确确实实每时每刻都在人类的怀抱里温暖着,一代代传递着。

于是以石记史、以石为文,于是“入石三分”,那石面石纹里就浸透着人文的痕迹。

③人以文化心理刻石大概有这样几种类型。

敦煌、麦积山、云岗、龙门、大足,佛教一路西来,站站都留下巨型的石窟。

这都是积数代人的力量才能成。

像乐山大佛那样,将一座山刻成一个大佛,用了九十年的时间,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毅力,而且必须有社会的氛围,这只有宗教的信仰力才能办到。

但也有的是为了宣扬其他。

冯玉祥好读书,他住庐山时心有所悟,就将《孟子》的一整段话刻在对面的石壁上。

身临文化的山谷之中,你会感到一股石头文化特有的磅礴之力。

④那一年我到镇江,在焦山寺碑林里见到一方石头,上面刻有一幅地图,名《禹迹图》,是大禹治水,天下初定后的版图。

上面有山川河流及551个地理名称。

这是我见到的最久远的地图,英国人李约瑟说这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古地图。

现在长江大坝已经蓄水,又谁能想到百米水下将要永远淹没一段石上的文化。

原来在涪陵城的江面上有一道石梁,水枯时现,水丰时没,古人就用它刻记水文的变化。

考古学家习惯将地表数米厚的土壤称为文化层。

人们一代一代,耕作于斯,歇息于斯,自然就于这土层中沉淀了许多文化。

那么,突出于地表的石头呢,自然就更加清楚地记录着文化,它不仅是文化层,而且是文化之碑,历史之柱。

⑤人对石头的崇拜,是因为那石上所浸透着的文化汁液。

石虽无言,文化有声。

记得徐州汉墓刚出土,最让我感动的是每个墓主人身边都有一块十分精美的碑刻,今天都可用作学书法的范本。

但这在当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丧葬配件,平常得如同墓中的一把土。

许多现在已被公认的名帖,其实当年就是这样一块墓中普通的只是用于干别的事情的石头,本与书法无关。

如有名的《张黑女碑》,人们临习多年,赞颂有加,至今却不知道何人所写。

就像飞鸟或奔跑的野物无意中的带着植物的种籽传向远方。

人们在将石头充作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时,无意中也将艺术传给了后人。

⑥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大大感动。

说它普通,是因为它不同于前面谈到的有字之石。

它就是一块路边的野石,其身也不高,约半米;其形也不奇,略瘦长,但
真正是一块文化石。

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去学佛。

他的老母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头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

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

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

现在当地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

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造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

这是一块伟大的圣母石。

它也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母亲的慈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不分信仰,不分语言,所有的中外游人都会在这块普通的石头前心灵震颤。

⑦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天不变,石亦不烂,石头将与人相厮相守到永远。

注:宗喀巴(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

宗喀巴弟子众多,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宗喀巴的思想体系。

格鲁派逐渐取得世俗政权的支持,并逐渐形成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

16.第②段中“但石头确确实实每时每刻都在人类的怀抱里温暖着,一代代传递着”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7.“人以文化心理刻石,那石面石纹里就浸透着人文的痕迹。

”从第③段看,这里的“文化心理”具体指什么?(4分)
答:
18.文章的第六(⑥)段,作者为什么说塔尔寺门口的那块石头是“普通”的,又“真正是一块文化石”?(4分)
答:
19.文章以“人与石头的厮磨”为标题,从全文看,“人与石头的厮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答:
六、(12分)
20.2007年10月8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京沪高速铁路可靠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务院批复。

请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拟写一则消息。

(不超过10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你的某位亲友想开一间花店,请你为他拟一个简洁、上口、有新意的店名,并简要说明命名的理由。

(4分)
店名:
理由:
22.(4分)
2007年9月28日,祭孔大典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同时公布了“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推荐给北京奥组委,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

这五句话分别是: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德不孤,必有邻。

④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⑤礼之用,和为贵。

请你以祭孔大典组织者的身份向2008北京奥组委写一段推荐语。

(不超过80个字)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3.大地物产丰饶,内涵丰富。

汲取养分,濡染精神,时时与大地相连;幸福生活,诗意栖居,处处与大地相伴;翩翩联想,理性思考,常常与大地相关。

脚踏一方土,就会感到踏实、充实、扎实;脚踏一方土,常会涌现美丽的故事、感人的经历、心灵的体悟、深沉的思索……
请以“脚踏大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C(A.拗ǎo/niù 裨bì/pí混hùn 骠piào/biāo B.辟bì解xiè/jiè 创chuāng 囤tún/dùn C.间jiàn/jiān 莞guǎn/wǎn 稽jī/qǐ 沓tà/dá D.靡mǐ 夹jiā/jiá 数shǔ 倔jué/juè)
2.D(A.“滥芋充数”应为“滥竽充数”。

B.“装祯”应为“装帧”,“荒缪”应为“荒谬”。

C.“凑和”
应为“凑合”,“麟次栉比”应为“鳞次栉比”。


3.B (A.反躬自省:指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B.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达赖集团是主者,不是被别人利用。

C.分庭抗礼:比喻双方平起平坐,不相上下。

有时也指相互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的言行。

D.正
襟危坐:形容恭敬、严肃的样子。

)
4.D (A.成分残缺。

高考资源网前面以“组委会”开头,还没有讲结束,后面又以“科学家”
作主语,再写一个句子。

可将“在”移到“组委会”之前。

B.表意不明。

如果三家交纳的国税一样多,就要把“位列”改为“并列”;如果三家交纳的国税依次为前三名,则应说成“列百强榜前三名”。

位列榜首的只能是—家公司。

C.语序不当。

应将“虽然”掉到“我国”前。

成分残缺。

在“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后应加上“的前景”或“的形势”)
5.B (A.“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是政府文件,应改引号为书名号;C.(《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一08—15,第4版)是对整则新闻报道出处的补充说明,是句外括,应将句末句号放在括号前;D.“处于争议漩涡中的跨行查询收费对储户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是说话人提出的问题,是疑问句,应改第一个逗号为问号。


6.C (以偏概全。

原文第2段说“历史上有许多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通过证伪而逼近真相”,意思是说有些说法将通过证伪而成为谬误,有些可能成为相对的真理,而有些将非常接近真相,不能武断地说“许多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将成为真理”。


7.B (将或然说成必然。

原文第2段说“真理就是可能被证伪的理论”,而非已经或必然“被证伪了的理论”。

“被证伪了的理论”就成为谬误,它是“曾经的真理”。


8.D (依据是第1段。

A项混淆了概念,“它还是真理”“真理就是已经被证伪的理论”表述错。

它应是“曾经的真理”,“已经被证伪的理论”就变成了谬误。

B项把可能说成了肯定。

原文第2段中只是“据说”他是欧洲第一个见到鸵鸟的人。

C项偷换概念,原文第3段说那些说法是“在想象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并非所有关于阿房宫的说法是子虚乌有的东西。


9.B (无中生有。

高考资源网原文第4段是说这一证伪破除了人们心中的某些没有事实根据的想法,而不能就此否定长城是一个奇迹。

A项的依据是第2段“真理就是可能被证伪的理论”“没有被证伪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C项的依据是第4段“历史上有许多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通过证伪而逼近真相”和第2段“真理即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被证伪的过程”;D项的依据是第4段。


10.B (恶:与“善”相反,坏。

)
11.B (③是孟子说的话,不是直接说明原因;④陈述唐人拆毁象祠的原因,与这一话题无关;⑥是作者的行动,也与这一话题无关。


12.C (过于肯定,而原文用的是“殆”,表明是一种揣度。


13.①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做神祭祀。

②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

③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文言文翻译:
灵鹫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庙。

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做神祭祀。

宣尉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做一篇记。

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尉使说:“是重新修整它。

”我说:“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宣尉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

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
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不敢荒废呢。


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

象的为人,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

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

为什么这样?” 我懂得了!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还是为了象啊!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

我从这里能够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进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泽流传的辽远长久。

象的凶暴,在开始是这样的,又怎见得他后来不能被舜感化呢?瞽瞍也能听从,那么他已经被舜感化成为慈祥的父亲了;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

他上进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恶;不走上邪路,就说明一定会向善。

象已经被舜感化了,这是真实这样啊!孟子说:“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国家,象不能有所作为呢!”这大概是舜爱象爱得深,并且考虑得仔细,所以用来扶持辅导他的办法就很周到呢。

从这里能够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够任用贤人,人们怀念他。

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这也许是仿效舜封象的办法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信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感化的人。

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

这个意义,我将把它向世人讲明。

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14.(1)“暗”字,写出了夜晚中鱼灯的昏黄暗淡,(1分)巧妙地体现了题目中“夜”的特点,(1分)同时,以“暗”字开篇,为全曲奠定了暗淡感伤的氛围。

(1分)(意思对即可)(2)第一句是叙写离人之状,间接表现离人之苦。

第二句直接抒发离人之情(直抒胸臆)。

(1分)“孤舟五更家万里”,中的“孤舟”是暗写离人的孤单和孤苦,“五更”言夜之深,“万里”则言离家之远。

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离人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
感,是间接表现“心碎”。

“是离人几行情泪”,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思家的
痛苦,是“心碎”的具体情状。

(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
15.(1)蓝田日暖玉生烟金风玉露一相逢
(2)乾坤日夜浮月是故乡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蓬门今始为君开
16.(4分)人类在石头上留下了人文的痕迹,石头为我们保存了这份真貌、真情,承载并不断传递着人类的思想、文明、文化、情感等。

这句话突出了石头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或:人类生活中与石头密不可分的关系),领起下文对人类以文化心理刻石的几种类型的叙述。

17.(4分)表达崇拜之情(宗教崇拜之情/宗教信仰),宣扬某种精神(感悟)。

(每点2分)18.(4分)①说它“普通”,是因为它是无字的石头,是路边的野石,其身不高、其形不奇;
②说它“真正是一块文化石”是因为它寄寓了母亲的慈爱,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每个人
都能从它身上感到心灵的震动。

(每点2分)
19.(6分)①人类开始生活,利用它为工具。

(当石头作为生产工具时,是我们生存的起码保证);②当石头作为书写工具时(人类有文字后),它们是传承文明的载体;③当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