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新时代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历史试题(B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新时代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历史试题(B卷)
1. 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百年考古的发轫点,就是距今7000—5000年且
延续时间长达2300年之久的某一文化遗存的重大发现。

此文化处于原始锄耕农业阶段,以
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也正是在这里,考古学家揭示了史前华夏的人
文之光,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寻根之门。

据此推断,此文化遗存是()
A.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C.龙山文化D.河姆渡文化
2. 玉琮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中发现的一种玉器,是表明贵族身份的重要礼器。

四川三星堆文
化的前期已出现了良渚玉琮。

此外,良渚文化的兽面纹还出现在陕西的石峁遗址中。

这表明()
A.中华文明起源于良渚文化B.良渚文化领先其他文化
C.三星堆文化源于良渚文化的扩散D.区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
3. 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
炎帝等大型部落,两大部落又进一步结合成为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材料意在说明()
A.中原文明占据主导B.早期国家雏形产生
C.多元一体发展趋势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4. 西周推行君主与众卿共同商议大事的朝议制,君主与自由民(主要是与贵族)共商的问题
有三类:“一日询国危,二日询国迁,三日询立君”,皆涉及国政根本。

可见,当时
A.保留了原始民主遗风B.周王权威地位尚未巩固
C.王位世袭制岌岌可危D.中央无力控制地方势力
5. 张光直在《青铜时代》一文中指出,商周的早期青铜器上,神奇的动物具有支配性的神力,人的地位是被动与隶属性的;而周代后期的青铜器上,人从动物的神话力量之下解脱出来,
常常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

这一变化体现了,周代后期
A.宗教信仰产生B.人文意识增强
C.青铜技艺提高D.神权色彩浓厚
6. 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如祭祀仪式),乐也来自氏族社会的音乐舞蹈,是氏族成
员最主要的文化生活;周公被当作古代加工、改造礼乐的代表人物。

据此可知
A.礼乐制始于氏族社会B.礼乐文化源远流长
C.周公创造了礼乐D.国家典制源于礼乐
7. 春秋战国时,“中国”一般是指中原华夏部族居住地,周边则是蛮夷戎狄的“四夷”。

当时的
吴越等都是诸侯大国,却往往被视作蛮夷,被排除在“中国”文化圈之外。

据此分析,当时“中国”的划分
A.明确“中国”是天下之都B.更多按地域和文化礼仪
C.进一步巩固了西周分封制D.体现出了华夏认同观念
8. 韩愈《原道》中记载,“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中央集权观念不断强化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传统政治制度渐趋瓦解D.民族交融现象比较普遍
9. 某学者提出,《春秋·公羊传》代表一套当时的演化观念:在最古老的时候,是内中国而外诸夏;第二个阶段,是内诸夏而外夷狄;到最后达到大同,则是没有地理边界而有文化区别的天下。

该学者意在强调春秋战国时期
A.民族交融得到了加强B.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开始出现
C.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D.“华夷”之间的界定比较明确
10. 1953年,河北兴隆副将沟出十了大量战国晚期时燕国铸造铁农具的铁范,其中镰范上铸有"右廪(地方官府粮仓)"。

在距铁范出土处约1.5公里处的古洞沟发现冶铁遗址1处,并在遗址附近发现了2处采矿井。

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晚期
A.官府垄断手工制造B.铁制农具普遍使用
C.社会经济加快发展D.大土地所有制盛行
11.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及其对应的流通区域:黄河中游诸国流通“布币”,东方齐国流通“刀币”,南方楚国流通蚁鼻钱。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中原各国经济相对发达B.货币流通推动城市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D.实物交换已经逐步消失
12. 春秋时期,鲁国已是积弱之国。

然而,诸如滕、薛、曹、邾、杞等国皆勤贽(持礼物以求见),修朝礼;即使远在方域之外的谷、邓等国也不惮(怕)仆仆,至鲁来朝。

下列可用于解读“至鲁来朝”这一现象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C.“仲尼厄而作春秋”D.“周礼尽在鲁矣”
13.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统一六国之后,政府所属的“祠官”对全国山川的官方祭祀进行了统一安排,关东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有山五川ニ,关西地区则是山七川四。

秦朝这安排
A.强化了秦人的统治地位B.体现了儒学影响力扩大
C.改变了祭祀的社会功能D.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差异
14. 秦始皇废止山东六国原本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镒”(二十两)为单位,又以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文日“半两”,直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这一做法旨在
A.完成货币统一B.加强中央集权
C.繁荣商品经济D.削弱贵族势力
15. 据《睡虎地秦简》记载:擅兴奇祠,赀(注:罚)二甲。

何如为奇?王室所当祠固有矣,擅有鬼位也,为奇,它不为(注:允许)。

这一规定意在
A.加强思想统一B.打击地方祭祀C.节省财政开支D.完善法律体系
16. 考古发现的秦简中提到,秦朝有一个叫广的居民,他要求把家里的奴隶、庄稼、衣服、器具以及六万钱,全部赠给他的大女儿。

最后是他所在乡的乡长经办此事,并且把这个事情记录了下来。

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A.土地所有制的变化B.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C.商品交换比较活跃D.基层管理制度严密
17. 《史记》记载: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这表明当时秦朝
A.郡县制受到挑战B.分封制有一定社会基础
C.存在着统治危机D.不施仁德是灭亡的主因
18. 秦汉以后,嫡长子继承原则被运用到皇位继承和一般地主家产分配之中,但没有西周宗法制严格:在东汉豪族地主的田庄内,庄主“振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对同宗贫困而死者则纠合宗人合族收葬: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权,“谱学”大兴。

这反映了
A.家国同构是古代政治结构的首要特征
B.宗法制度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C.宗法宗族观念在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
D.宗法伦理道德维系封建社会长治久安
19. 南朝时,朝廷中的制局小司、外监、舍人等品级较低的官员虽多为寒门却往往被委以将相之权,而原有的将相之职并未废弃且多由士族担任。

琅琊王氏出身的太尉王俭感叹自己“虽有大位”但权力却不及舍人。

这反映出
A.士族丧失政治特权B.南朝政制混乱失序
C.君主专制有所加强D.三省制度框架建立
20. 北魏时,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

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B.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
C.北魏正统地位得以确认D.北方经济水平仍超过南方
21. 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

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

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
22. 唐代三省间的纠纷,贞观初年即已出现。

为避免中书、门下二省的纠缠不休,皇帝就将
二省合在一起议事,这就是政事堂。

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

该做法()
A.逐渐缩小了尚书省职权B.强化了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C.便于皇帝全面控制朝政D.为变革选官制度奠定基础
23. 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为白居易参与江南农活时所作,白居易凭借此诗一举中第,然而获得功名的白居易和当时许多出身较为低微的进士一样,不得不主动结交长安名士,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其推荐得以授官。

这表明当时()
A.世家大族垄断官场B.重文轻武风气愈发浓厚
C.官员主导文学创作D.社会阶层流动存在障碍
24. 唐朝以开元初年为界,在此之前尚书省处于权力中心,位居其下的中书省权力上升,门
下省下降;之后,尚书省权力一直在其他二省之下,门下省则逐渐上升,直至超越中书省。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三省间的制衡机制渐趋完备B.三省六部的运行日臻成熟
C.三省权力格局受到皇权影响D.中枢决策权力发生了异化
25. 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

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
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

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26.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德教育主张
儒家追求社会的完善,要求人们超越自我,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把社
会完善作为人生责任。

在道德教育上,儒家注重培养为官者“以民为本”、对百姓负责的责
任意识,“操心也危,虑患也深”“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忧患意识,主张为官
行政,必须有公正无私、勤政有为、清廉自守的道德规范。

儒家也重视“教化”“化民成俗”,重视“礼”的道德规范的作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道德教育上,道家认为道德是自然存在,呼吁为官者应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百姓,要顺人之心,顺物之性,无为施政,不扰民生,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道家以政不
扰民作为行政者最重要的道德要求。

道家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是慈、俭、不争,这里包含着
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等一系列社会道德规范。

——摘编自邹强、王松《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儒家和道家有关道德教育的主张。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刚即位,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把本属于王国的部分领土新立为
侯国,并改变其隶属关系,使之归属于附近汉郡。

他任命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改变了以
列侯拜相的制度,并起用富有才气和政治进取心的东方朔、司马相如等文学侍从,让他们与
丞相为首的大臣就决策方案展开辩论,结果“大臣数诎”。

为了襄赞大业,汉武帝“征天下
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并下诏严斥地方官不举荐人才,由此出现了
“群士慕向,异人并出”的景象。

汉武帝还一改汉初宽松的经济政策,“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蓄货长财,以佐助边费”,实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推行制度变革的原因及制度变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推行制度变革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