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特定病原(SPF)仔猪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特定病原(SPF )仔猪的研究进展
孙彦军,刘强德,王华荣,高扬毅,李新苹,王遵宝,李明皓,王马军,王雨朦,王鹏江,武天增,丁占强,袁科,许涛,韩瑞凯,曹剑*
(天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乌鲁木齐830032
)
是无特定病原的简称,SPF 仔猪的培育,可以有效的控制动物疾病,同时,也可以提高猪群的健康状态,SPF 猪可采用剖腹取胎手术或无菌接产两种方式获取仔猪。
SPF 仔猪出生后转入无菌培育室,
全人工哺育技术饲喂至断奶,SPF 仔猪非常脆弱,如果病原微生物侵入,会暴发各种疾病,所以,一定要制定标准的培育流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仔猪;剖腹取胎手术;无菌分娩;全人工培育;病原微生物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2.11.045
作者简介:孙彦军(1993—),甘肃定西人,本科,主要从事实验动物管理工作,E-mail :。
*通讯作者:E-mail :。
科研动态
SPF 是英文Specific Pathogen Free 的缩写,
意思是“无特定病原”。
针对不同国家养猪生产的实际需求,不同国家对SPF 猪群要求控制的疾病种类有所不同;我国SPF 猪群要求控制10种病原,即非洲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冠状病毒和猪肺炎支原体[1]。
在猪病种类繁多且环境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各种疾病间容易相互影响,仔猪发病或死亡往往是由多种病原混合交叉感染或继发感染所引起,这给猪病防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抗生素治疗容易产生耐药性,病毒病治疗无任何作用,所以生物疫苗行业筛选合格的实验猪极为困难,而在实验猪身上开展的动物实验是生物制品行业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环节,所以实验猪质量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用实验猪的获取方法主要是从饲养数量较少的散养殖户处筛选获得,这种方法成本低,筛选方便,但是质量不可控,无特定病原(SPF )猪培育成本高,但可以做好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提高仔猪的成活率,缩短断奶时间,降低试验成本。
1SPF 猪的定义及意义
1.1SPF 猪的定义
SPF 猪是无特定病原的简称,
最早来自实验动物的术语。
SPF 猪是母猪临产前采用剖腹产取胎法或无菌接产法获取仔猪,用无菌转运箱把仔猪转入无菌隔离舍内,不采食初乳而直接进行人工喂养的过程。
在产业动物上通过清除危害严重的常在性慢性病的猪,让猪群保持健康,安全。
1.2SPF 猪培育的意义
SPF 猪培育的目的是有效控制动物的病原,
该技术是解决疾病通过母乳传递给仔猪从而造成仔猪发病或带毒的一种较为先进的仔猪培育方法。
运用于实验动物的研究、生产领域,对实验猪的质
量控制而言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本实验结合SPF 猪培育的工作经验以及对文章资料的查询,SPF 猪的培育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还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增加仔猪体重、降低饲料消耗率、缩短断奶时间,降低试验成本。
对于保证成品猪肉质量,食品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意义。
SPF 猪生产技术目前在国外相当的成熟且已颇具规模,并且完全的商业生产。
在我国该项技术被推广和运用已有10多年的历史,
最早是我国北京的育种管理中心进行相关的研究,在结合了国外方法以及本土化的特点后进行了资源以及技术的更新。
2SPF 猪获取方法
SPF 猪获取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剖腹产手术取胎法;另一种是无菌接产法。
2.1剖腹产手术取胎法
从母猪体内取出胎儿有子宫摘除手术和子宫切开手术两种方法。
子宫摘除法是将妊娠110~113d 的母猪进行体表消毒后,转移至无菌室进行手术,注射麻醉药物后,用保定绳将妊娠母猪进行固定,然后剖腹取出子宫后,用0.1%的高锰酸钾温水溶液浸泡消毒2~3min ,
并快速转入无菌室内,切开子宫取出仔猪,并用灭菌纱布擦干口、鼻及全身黏液,放入保温箱。
子宫切开法是不摘除子宫,将母猪麻醉后,进行保定,剖腹切开子宫取出仔猪,并用灭菌纱布擦干口、鼻及全身黏液,用0.1%的高锰酸钾温水溶液擦洗消毒后,放入保温箱,此方法母猪可以自然存活。
仔猪要在隔离环境下人工哺乳长大,此方法可使仔猪尽快保持无菌,在严格的环境中可有效地消除病原的感染,这2种生产方式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技术要求非常强,但是仔猪成活率较低。
2.2无菌接产法
该方法是在母猪自然分娩时,将母猪全身及产道消毒处理后人工接产获取的仔猪。
此方法对妊娠母猪预产期准确性要求较高,需要工作人员不定时巡查母猪临产征兆。
接产方法为:提前准备好经过严格消毒的产房、高压灭菌的物品,临产前将母猪体表用温水
清洗,并用2%甲酚皂温水溶液全身擦拭,再用灌肠器将0.1%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产道,然后进行无菌接产。
接产人员进入接产室必须淋浴消毒,穿无菌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胶靴等个人防
护装备。
仔猪出生后用灭菌纱布擦干仔猪口、鼻及全身的黏液,用0.1%高猛酸钾温水溶液擦拭仔猪全身,并用高压灭菌纱布擦干全身。
立即放入无菌转运箱内,并迅速转入哺乳室,人工哺育[2],该方法技术要求低,仔猪成活率较高。
3SPF 仔猪的培育
3.1SPF 仔猪人工喂养
仔猪出生后,立即转入哺乳舍人工哺乳,30min 内保证仔猪吃到乳汁,可以提高仔猪活力[3]。
配置适宜的人工乳是培育SPF 仔猪成活的保障,掌握仔猪哺乳时间和哺乳量是仔猪生长的关键因素。
配制人工乳时要以母乳的成分和仔猪消化机能为重要依据,要考虑人工乳的营养性、消化性、适口性及抗病性等问题[3]。
为了提高仔猪抵抗力,仔猪出生后定期采用营养保健和药物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
人工乳要求营养全面仔猪可吸收,出生仔猪消化机能不健全,在培育过程中要建立仔猪肠道菌群,肠道益生能够有效建立仔猪肠道内的菌群,便于人工乳液及固体饲料的营养吸收;人工乳液能够替代母乳,同时保证营养充足、均衡;合理的添加教槽料,可诱导仔猪提前适应,在出生后14d 内即可断奶。
人工乳的配置,乳品与水的配置比例为1:5,
将配置好的乳汁摇晃均匀后凉至38℃左右进行哺乳。
配置乳品前一定要把开水凉至45℃左右再进行配置,防止温度过高杀死代乳粉的营养成分。
SPF 仔猪饲养制度见表1。
3.2SPF 仔猪的管理
人工培育舍温度应控制在适宜的温度,1日龄34℃,2~5日龄33℃,6~9日龄32~30℃,10~21日龄30~28℃,22~35日龄28~26℃,35~60日龄26~24℃,相对湿度70%。
无菌培育舍所有物品定期消毒,消毒剂交替使用,培育期间不得随意窜舍,物品相互交叉使用,人工喂养的仔猪体质较弱,个别的仔猪可能会引发不同的疾病,如发烧、厌食、多发性关节炎、仔猪低血糖、腹泻等,大部分可以用抗生素保健和治疗[4]。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圈舍环境做好清洁消毒是非常关键的。
SPF 仔猪十分脆弱,
如果猪群中个别仔猪出现疾病,会感染整群仔猪,一定要及时隔离健康猪,将病猪留在原圈舍进行隔离治疗,并进行彻底消杀,必要时使用疫苗接种或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3.2种猪以及产猪的管理
实行种猪保健卡制度,主要是尽量的做到种猪一猪一卡,卡片详细记录种猪的繁殖性能、以及注射免疫和用药的情况,以此来了解仔猪的特点并对种群的特点有初步了解。
实行母猪分娩监护值班制度,在母猪分娩出仔猪后,可对母猪进行产后的消炎并可进行清宫计划。
有资料提出,经过标准化以及规模化SPF 猪场已经由种群建立,能最大化地排除可能存在的胎源性疫病。
如果对猪场的环
境进行控制、让相关人员对猪场进行严格的管理、猪场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规范化的消毒措施后能最大化的切断外部疫病的传入,并对可能存在的传染途径及场内可能存在的传播途径进行切断。
有资料提出,猪场的监测措施制定的规范化、并且进行严格的兽医管理,并对猪场内的SPF 猪群采用保健计划能够很好的构建起一道防止疫病传入、传播的严密防线,对于猪疫的传入起到很好的屏障作用。
有对SPF 仔猪的综合管理防疫进行研究的文章中提出,一个地方猪场通过合理的防疫综合管理,能成功的推出受到猪场用户的好评的SPF 猪,另外能够生产大量的实验用猪。
4建立生物安全制度
4.1人员管理
进入SPF 仔猪培育室的人员,必须全面了解SPF 猪培育室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进入SPF 猪培育室的饲养人员,必须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按规定要求可进入培育室;实验者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发现有异常情况,要及时、主动与SPF 猪培育室负责人员联系,以便及时解决。
4.2物料管理
饲料储备采用双层真空包装,经钴60照射的全价配合饲料,辐照标准应符合NY/T1448—2007的要求,卫生标准应符合GB 13078—2001的要求。
饲料间应配备专用的储藏室,确保无虫、无鼠、低温、干燥、通分、通气、通光、干净;饲料需高温灭菌后饲喂,灭菌后保存不得超过3个月;饮水可采用高温高压灭菌法,满足GB 5749—2006要求的基础上,
微生物不得检出;实验耗材必须经过灭菌后从传递窗传入方可使用,饲养所用的工具、物品,应及时清洗,定期消毒,专舍专用,分类存放。
4.3区域清洁、
消杀日常清洁工作:每日对各饲养间、配奶间、工作台、走廊、更衣室、消毒间、储存间进行清洗、擦拭,地面进行消毒;消毒剂使用要求要求:消毒剂每周更换一次,用1:200~500的过流酸氢钾复合盐消毒粉与0.2%的苯扎溴铵消毒剂交替使用。
培育舍内环境符合SPF 级别的要求,个人防护用品要求操作结束后高压灭菌处理;饲养中使用的各种器具,及时清洗、消毒,每日对实验区域及物体表面进行常规消毒。
操作中所产生的利器必须放在一次性锐器盒中统一处理,废弃物应作无害化处理,并应达到GB 8978—1996[5]。
4.4仔猪饲养管理
为提高仔猪的抵抗力,出后3、7和14d ,进行疾病预防及营养保健,饲养期间控制好无菌舍环境温度、湿度,保证无菌舍温湿度为猪群适宜[6]。
饲养期间,实验人员严格观察动物健康状况,做好记录,若出现病弱猪及时采取治疗、隔离措施。
饲养期间所使用的药物应符合国家批准文号,在有效期内[7]。
根据SPF 仔猪健康状态和增重情况,提前添加教槽料,为断奶做准备。
SPF 仔猪饲料无任何添加剂、药物等,应符合GB/T14924,
定期对饲料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8]。
4.5环境的控制
为保证SPF 猪的存活率,猪场要与手术
室进
日饮水次数
/86543表1 SPF 仔猪饲养制度表
图5同源性
分析
开管理,猪场的选址要尽量的防风,向阳,猪场
要有储存粪污的场所[5]。
猪舍的管理尽量的封闭化管理,适当的加强通风以及光照。
做好防蚊、灭虫、杀鼠的工作。
另外SPF 猪的产仔以及产房阶段可采用“全进全出”的模式进行[9]。
5小结
SPF 仔猪的培育,
可以提高仔猪生长性能、成活率、采食量、饲料转化率、腹泻率,缩短断奶时间,降低饲料成本,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对于生物制品行业降低了实验动物的筛选难度,控制了成本。
SPF 仔猪不是无菌猪,也不能获得免疫永葆健康。
SPF 仔猪对病原体非常敏感,一旦接触病原体,会出现大面积的死亡。
因此,对SPF 仔猪的防疫要求要非常严格,培育舍应安装独立的空调净化系统,无菌培育舍密封性好,保持正压,防止病原体侵入;有计划地保健,可以提高仔猪健康状况。
SPF 猪培育是疫苗研发、生产领域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步,但SPF 猪培育必须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
综上所述,SPF 猪的培育在我国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养殖经验,并且能够给实验以及生产领域提供可使用的大量仔猪。
但是在
仔猪的培育阶段要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猪群优势,为制药领域疫苗研发、生产做出贡献。
█
参考文献:
[1]李纪平,王朝军,钱学敏,等.规模化无特定病原(SPF)猪场的防疫管理[J].
当代畜牧-养猪大视野,2005(3):25-27.
[2]任占伟,李明,李纪平.SPF 猪生产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养猪业中的应用[J].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1(4):56-58.
[3]李纪平,邵世义,马振强,等.SPF 猪过渡饲养试验[J].当代畜牧,2005(3):
8-10.
[4]马振强,陈美光,阮国荣,等.种猪生产[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5]张灿修.无特定病原
(SPF )猪群的建立[J].云南农业,2019(3):56-57.[6]廖隆乾.国外推行无特定病原(SPF)猪的进展(综述)[J].国外畜牧学(猪与
禽),1984(2):45-47.
[7]李三星.关于无特定病原猪的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6(3):
89-95.
[8]徐尊,张仙冠,罗淑雍.培育无特定病原猪试验情况初报[J].上海畜牧兽医
通讯,1989(4):21.
[9]施增斌,华金弟,袁鹤岗,等.建立无特定病原猪场的试验研究[J].养猪,
2000(2):31-32.
确定为短小芽孢杆菌。
3讨论
短小芽孢杆菌对乳品能够产生不小的危害,社会上却很少有关于短小芽孢杆菌能引起食物中毒的报道,可能是短小芽孢杆菌污染食品的机率小[3],也可能是乳品企业的管理工作做得好。
造成乳品污染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乳品生产环境中微生物,加工车间和加工生产设备[4];也可能是原料乳的源头出现问题,奶牛的生活环境、接触生奶的用具、管道、工作人员的疏忽[5]、挤奶时没有清洗牛乳房并弃去头三把奶[6]等,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关键。
本实验通过对原料乳储存罐中的奶样进行一系列检测分析,
发现原料乳中存在许多微生物,菌种繁多,非常丰富,不单单只是有害菌,还有一些有益菌。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牛乳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乳品企业不能为了效益,而盲目的忽略食品安全。
甚至一些黑心企业为了追求销量,在牛乳中掺水,掺食盐,掺一些非法添加剂,这不仅严重损害了人体健康,还欺骗了广大消费者。
乳品安全问题一直存在,可能存在原料乳中,也可能存在生产加工环节。
只有加大宣传力度,重视乳品质量,从最开始的源头抓起,在挤
奶时,在贮存运输时,在饲养管理中,在收乳、生产和检验全过程中,重视每一个过程,严把质量关,严格做到没有检测合格的乳样禁止进入市场。
宁肯销量少,也不质量差。
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消费者喝到健康、安全的牛乳。
█
参考文献:
[1]东秀珠,蔡妙英.常见细菌鉴定手册[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2]R ·E ·布坎南,N ·E ·吉本斯,等.伯杰细菌鉴定手册[M].第九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3]刘润身,孙军德,王艳.乳品污水蛋白降解细菌及其产酶条件的筛选[J].沈
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171-174.
[4]康博燕.乳品生产环境中微生物的调查与分析[D].大连工业大学,2013.[5]张辉,胡志,尹荻,等.原料奶中嗜热菌的来源与控制措施[J].中国奶牛,
2004(1):52.
[6]张爱霞,生庆海,魏鹏.苦味UHT 乳原因分析[J].中国乳品工业,2006(34):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