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生命的精神图腾——重读张承志《北方的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传媒
追问生命的精神图腾
——
—重读张承志《北方的河》
李家富陈俐
(昭通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昭通657000)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5)25-0144-02
摘要30年来,学界对张承志《北方的河》的审美消费,往往聚焦于“黄河”这一华夏文明最为传统的精神文化意象,而淡化了对其他几条大河的解构与重构。

整体意象观照下的《北方的河》:黄河、湟水、永定河、黑龙江……深刻地诠释了当代社会变革时期“我”的生命诉求与精神图腾。

关键词《北方的河》追问生命整体意象精神图腾An Inquiry into the Spirit Totem of Life:Re-reading "The River in the North"by Zhang Chengzhi//Li Jiafu, Chen Li
Abstract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the aesthetic consumption of "The River in the North"by Zhang Chengzhi mainly focused on "the Yellow River"as the most traditional spiritual culture image for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downplaying the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other great rivers."The River in the North"un-der the context of overall image includes the Yellow River,Huang River,Yongding River,the Heilongjiang River and so on.They all interpret"my"inquiry into life and spirit totem in contempo-rary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Key words"The River in the North";inquiry into life;overall im-age;spirit totem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当代著名作家张承志完成了其代表作《北方的河》的创作。

30年来,作者徘徊于边缘审美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文本建构,引发了当代学界最为广泛的讨论,但当代批评家们往往聚焦于“黄河”这一华夏文明最为传统的精神文化意象,而淡化了对其他几条大河的整体解构与重构。

整体意象观照下的《北方的河》,深刻地解构了当代社会变革时期“我”的生命诉求,重构了“我”的精神图腾。

《北方的河》在视觉的转换中,通篇主要以全知的第三人称“他”作为叙述的视角。

“他”,是一个有着插队经历,因不满“计划经济”分配到的工作而立志报考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的一名普通本科大学生。

文本以此作为叙事的开端,叙写了“他”在求学道路上特定的现实境遇和心理需求,而与“他”特定的现实境遇和心理需求紧密相连的是北方的五大河流。

整体细读作品,我们发现《北方的河》中几条大河与主人公“他”的生命历程有着惊人的对照呼应关系,每一条河流看似都是孤立地流淌于大地之上,实则它们却随着主人
公“他”的奋斗历程彰显出了它们别样的风采。

额尔齐斯河,一条在作品中并未正面描绘的大河,却又几乎贯穿整部作品,它在作品中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主人公思绪的延伸而回味无穷。

它是主人公追逐河流的开端,“他”也是由此而爱上河流的,也是其在考研路上时常追忆起的河流。

“河流真是神奇的,从那时你就爱上了河。

在阿勒泰插队的时候,你总是尽量找和额尔齐斯河有缘分的活儿干。

你抢着去沼泽里寻找丢失的挽马,顺着河岸的土路运送粮食。

六月的时候野花开了,你迫不及待地下河游泳,后来你习惯了那冰水刺骨的激流……探亲回北京的时候,你上瘾似的见一条河就横渡一条河,后来——
—完全是命里注定,你横渡了那条黄河。

”[1]104在后来得知徐华北已然爱上女记者时,往事又浮上心头,“你的那些故事还留在额尔齐斯河边上,尽管人们都已经不再用那河边上的规矩待人律己,可是那条河记着一切。

那条流往北冰洋的河看重诺言和情义,也看重人的品质。

”[1]148-149“只是我不同意你那么多地写到额尔齐斯河,那条河是被哈萨克的真挚情歌和阿勒泰山的雪水养大的,它一直浩浩荡荡地流向北冰洋。

你不应该写它,额尔齐斯河是坚强、忠诚和敬重诺言的。

”[1]152作者似乎是有意识地反复提及额尔齐斯河,这或许源于作者自身对于新疆的偏爱。

从主人公插队时的游陕北始于新疆,到后来的再次横渡黄河也是源于插队时爱上了游泳,这一幕幕令人惊诧不已的举动,或许正源于那条“自由而宽广的大河”。

随着对往事的追忆,额尔齐斯河以其舒缓、厚重、宽容的形象映入读者的脑海,这是作品主人公后续行为的起始、动力源泉,更是其追忆青春年华的始发地。

当然,额尔齐斯河不仅是“北方的河”的真正起源,而且在整个大河谱系中,整体意象视域中的额尔齐斯河已被作者纳入到了民族意识形态的构建中。

但仍纠结于世俗认同与民间理想之间的作者,在自我的意识形态建构中还没有旗帜鲜明的国家立场和民族意识,作品中对额尔齐斯河不厌其烦地提起以及所采用的隐而不彰的边缘叙事,主要还是源于作品中主人公对新疆的特殊感情。

他20岁游历陕北时是始于新疆,畅游黄河的壮举也是源于他在新疆插队时喜欢上了游泳——
—新疆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当他面对现实逆境时,最为想念、最能平衡其现实压力、最终给予他决心和勇气的自然是“自由的北国的额尔齐斯河”。

甚至是多年以后,当作者仍徘徊于主流意识形态与边缘审美之间时,“能提供给他信念支撑、情感认同、心气相通的还是
作者简介:李家富(1969—),男,云南石屏人,云南昭通学院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14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Total.325
September 2015(A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325期2015年9月(上)
来自于孕育了少说民族文化、深具边疆气质的额尔齐斯
河”。

[2]134-135文学的象征性意蕴有时也会给我们一些“多义性”的文本解读:“张承志当年为了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来到新疆,‘那次阿勒泰之旅,巨大地扭转了我的求学之路和人生之路……我把研究报告写成了散文,并且暗暗决定了文学地表达思想的方向’。

‘向着真正的北方流淌’的额尔齐斯河是‘流往北冰洋的’,而张承志多年来投入最多研究热
情的也正是中亚文明史和世界政治格局。

”[2]134-135
所以,几乎被人们遗忘的额尔齐斯河无疑是主人公践行人生的精神介质,在作品中具有整体意象的生命特质。

20世纪80年代,“文学热”、“文化热”、“知情热”引发了社会话语的转型,而伴随社会话语的转型,否定过去、否定传统文化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作者既有主动‘边缘化’的审美冲动,又有向‘中心’进发的勃勃野心;既有对边疆文化的痴心向往,又有对
北京身份的敏感介意。

”[2]134-135
心理纠结的作者在额尔齐斯河整体意象的观照之下,又对“现在时间”北方的其他几大河流进行理性的解构与重构。

黄河,“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大河深在谷底,但又朦胧辽阔,威风凛凛地巡视着为它折腰膜拜
的大自然。

”[1]86
正是这黄河的宏大气魄,让那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主人公)为之折服,让其“鬼使神差”地走上了考研之路,走上了一条超越自我的人生之路。

当他步履蹒跚,甚至是举步维艰的时候,是黄河文明在不断地激励他,给他义无反顾的力量。

“整条黄河都变红啦,它烧起来啦。


想,没准这是在为我而燃烧。

”[1]94
……伴随无法抗拒的躯体衰老,他虽然依旧渴望拥有曾经的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渐渐地他觉得两臂上的三角肌发酸。

他警觉地想……伙计,你在衰老。

他突然觉得满心凄凉。

十几年流逝得像这黄河水,你还没有长成人,你的肉体就已经开始要背叛你。


是我的青春别想背叛!‘妈的,我活着就不让你背叛!’”[1]100
这自负的坚守,显然是源于他对社会话语转型的理性认知,文本中一句“我的青春别想背叛”,生动地彰显了“他”对生命价值的执著追求。

湟水,是“他”为考研而进行实际调查的第二站,作者在文本中并没有对它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采用从侧面介入的方式通过对湟水流域人文景观的描述来展现他的精神内质。

“弯曲的湟水河滩、原始森林消失后变成的台地、土壤、植被、引湟水浇灌青杨树的老头、暴晒在阳光下的黄土浅山、水沟里的满满的彩陶碎片、彩陶上神秘无言的象形人……”素朴的言语呈现出来的是一幅历史悠久、静谧、神秘的湟水河滩景象。

透过这河滩景象,不仅让我们感知到了湟水文化渊源的久远,而且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世上的事情多么拗人心意啊,生活也常常是这样残缺”。

[1]111当主人公寻找故人而“不得”时,他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你死啦,自然而平和。

你没能指望上这片小树林子。

彩陶片汇成了一条河,青杨树却还很细嫩。

你早忘了曾经对一个尕娃讲过你的心事,你就这样悄悄地死啦。

但我相信你一定非常宁静,因为此刻我的心里一片宁静。

看这湟水,虽然它冲刷着黄土的
陡崖,拍打着河里的石头,但我觉得它也充满了宁静。

”[1]112
此时,故人的离世以及湟水给予“他”的是宁静,是祥和,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其奋斗过程中的中场休息,疲惫人生的精
神慰藉。

永定河,一条看似“可怜巴巴”、缓缓流淌的河,但事实上哪怕它微微掀起的一涟漪都在述说着它那不屈不挠的意志。

“永定河没有屈服,他想,这并不是一道屈辱的驯服的潜流。

听那石头落水的声音,那声音里饱含着深沉的坚忍和力量。

永定河没有屈服,它不像你,原来,你完全配不上这些北方的河。

你就像你那些诗句一样干瘪和轻狂,你只会在顺利
的时候充满自信,得意洋洋。


[1]165
在与永定河精神碰撞中,主人公“他”懂得了沉静,学会
了坚韧。

面对现实:母亲生病住院;没钱去不了梦中的黑龙江;考期将至却拿不到准考证;女记者的渐行渐远;徐华北的横刀夺爱……是永定河在无言地激励着他:“你应当变得深沉些,像这忍受着旱季干渴的河一样。

你应当沉静,含蓄,宽容……在号角吹响的时候,带着惊雷般的愤怒浪涛一泻而下,让冲决一切的洪流淹没这铁青的砾石戈壁,让整个峡
谷和平原都回响起你的喊声。

”[1]165-166在这河流的气魄及品格中,所真正蕴涵的或许是整整一代青年人的精神诉求。

从额尔齐斯河到黑龙江,调查北方的所有大河,这是主人公为考上人文地理专业的研究生这一目标而制定的计划,虽然现实暂时挡住了他迈向黑龙江的步伐,但“黑龙江,他一想这个名字就心荡神移。

那可是一条迷人的巨川啊,完全是由一条黑龙变成的大河”。

[1]135显然,黑龙江已经成了他精神世界的“象牙塔”,这“象牙塔”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它甚至是以巨大的内驱力吸引着主人公义无反顾、充满热情和期待地一步步向它走去。

在赴考前夜,“他”终于在梦中亲见瘖了那条冰封半年之久正在开冻的“黑龙”,“一声低沉而哑的、撼人心弦的巨响慢慢地轰鸣起来。

整个雪原,整个北方濛大地都呻吟着震颤着。

迷的冰河开冻了。

坚硬的冰甲正咔咔作响地裂开,清黑的河水翻跳起来……这河苏醒啦,黑龙
正在舒展筋骨……黑龙江解冻了,黑龙就要开始飞腾啦。

”[1]185
梦中的主人公看到了未来在向自己挥手,“他紧紧攥住拳头,脸上现出幸福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已经启程了,他感到力量正在每一块肌肉和每一根骨骼中蓄积。

他惊喜地发现
自己正在继续获得青春。

”[1]186
在希望与青春的碰撞中,主人公“他”重设了心灵的密码,终于寻找到了超越自我的人生方向。

综上所述,《北方的河》以其极富象征性的语言给我们
展现了“一个在北方阿勒泰的草地上自由成长的少年,一个在沉重劳动中健壮起来、坚强起来的青年,一个在爱情和友
谊、背叛与忠贞、锤炼与思索中站了起来的战士”[1]172
的人生历程。

作品中,作者以主观抒情、意识流动的方式,在时空的交错中,将自己对传统文化和民族之根执著的坚守与追求融入到了北方几大河流的书写之中,整体河流意象视域中的“青春”、“生命精神”共同构成了当代青年诗意而孤独的精神图腾。

参考文献
[1]张承志.北方的河[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2]成湘丽,王玉.重释《北方的河》的边疆叙事动力兼及张承志文化身份的选择[J].江汉论坛,2012(7).
编辑李前锋
14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