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1
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
书里讲的是: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幼年时,家境贫冷,两岁时父亲不幸往世了。
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读书非常勤奋。
由于日子过得很艰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读书。
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他天天只能烧一锅粥,等粥凉了以后,用力划成四块,天天早、晚各吃两块粥。
后来,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决心到外面游历求学。
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穷苦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
后来,他进了南都学舍,继续食粥苦读。
一个同学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诉了做官的父亲,这位爱才的官员叫儿子送给范仲淹很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谢尽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途经南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往看天子,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读书,不闻不问。
一位同学特地跑过来叫他往看,可他却说:“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读书。
见天子的机会多着呢,以后再见也不迟啊!可是书没读,时间浪费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时,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固然生活艰苦,却不能磨灭他的斗志。
一心读书,努力学习,终于功成名就。
范仲淹这种艰苦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读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今天,我们生活富足,条件优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2
范仲淹刻苦学习,废寝忘食地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他之所以好好读书,是因为他正在为志向而奋斗。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远大目标,我的远大目标就是当一名科学家,为人类造富,为国家取得荣誉。
虽然我才上五年级,但是我正在想我的目标而奋斗。
我觉得,全人类都应该向范仲淹学习。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划成四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抹一起使用。
范仲淹每天差不多凌晨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
范仲淹虽然家境贫寒,不像我们吃好的,穿好的,正因为他读书十分刻苦,终于有了回报。
“有了苦上苦,才有甜上甜”我们一定要永远记住这句话。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3
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
书里讲的是: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幼年时,家境贫寒,两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了。
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读书非常勤奋。
由于日子过得很艰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读书。
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他每天只能烧一锅粥,等粥凉了以后,用力划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吃两块粥。
后来,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决心到外面游历求学。
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穷苦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
后来,他进了南都学舍,继续食粥苦读。
一个同学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诉了做官的父亲,这位爱才的官员叫儿子送给范仲淹许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谢绝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路过南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读书,不闻不问。
一位同学特意跑过来叫他去看,可他却说:“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读书。
见皇帝的机会多着呢,以后再见也不迟啊!可是书没读,时间浪费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时,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虽然生活艰苦,却不能磨灭他的斗志。
一心读书,努力学习,终于功成名就。
范仲淹这种艰苦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读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今天,我们生活富足,条件优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范仲淹的故事2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致力于政治
改革,在任为官时,更是严于律己,不徇私情。
有一次,范仲淹奉旨去京东和江淮赈灾,同行的人员中有个学生叫富弼。
一路行来,只见民不聊生,范仲淹马上调粮救急。
可粮食刚到,竟然被偷了两担。
范仲淹下令彻查,抓住了小偷。
范仲淹正要责打偷盗之人,公堂外传来哭喊声。
一老妇人上前不停地磕头,嘴里说:“大人呀,我儿偷粮实属不该,只是可怜我老妇人无依无靠。
只求大人可怜放了我儿,老奴情愿替儿服罪。
”老妇人哭得十分悲痛,富弼抬头,发现范仲淹已是两眼含泪。
后来,范仲淹责打了几棍偷粮人便放了。
后来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官员,不称职的官员都被罢免。
有一位官员,因为不称职而被罢免,结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涌上公堂,求范仲淹开恩。
范仲淹不为所动,坚持罢免了那位官员。
富弼恰好在一旁,就对范仲淹说:“你这样罢免人家,惹得人家全家人痛哭,而你却无动于衷。
前番老妇一个人哭,你却眼中含泪,这是为何?”
范仲淹回答说:“之前那人偷粮食是为老母亲,老母亲哭是为儿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泪是为青年人的孝心也为老妇人的舐犊之情,所以法外开恩。
而我撤掉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伤,我若让不称职的官吏留任,那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
”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对于清正廉明的范仲淹来说,他的眼泪不会轻易流出。
范仲淹的眼泪,让后人在他铁面无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
而他刚正不阿的秉性和宽容仁厚的胸怀,值得后人学习。
范仲淹的故事3
史学家说,此人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望亭)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第,北宋与包拯同朝的名臣,官累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死后谥“文正”。
政治家说,此人乃“庆历革新”的创导与实践者,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
减轻傜役……虽因保守派作梗未能成功,却成了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军事家说,1038年西夏李元昊的叛乱,此人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助夏竦经略陕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时边区民众有歌唱为证:“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
文学家说,此人了得: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岳阳楼记》一文出了“忧、乐”的千古佳句。
另有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
连欧阳修都曾称其《渔家傲》乃“穷塞外之词”。
都说得不错的。
问问苏州人还晓得点啥?有人说了,那条叫“范庄前”的街,说明他在本地住过。
还有景范中学,原来不是纪念他的祠堂吗?有人说了,天平山上,记得有一高义园,是后人崇仰他的风范而命名的。
他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名句是课本里早读了的。
还有人说了,他可是景祐年间苏州的知州大人哪,创办了府学,至今还在文庙里的明伦堂里端坐着,除了他谁还有资格做孔子的西宾呢?(明伦堂在供奉孔子的大成殿的西边)。
范仲淹的故事4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
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
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
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
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離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師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
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
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師。
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師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
”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
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
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范仲淹的故事5
宋朝,有个品德十分高尚的政治家,他就是范仲淹。
他从小心怀大志,希望将来能做治国安民的宰相,为国家出力;或者做一个医生,为百姓治病救命。
他对人说:“只要是能造福百姓,有益于国家的事,我就愿意做。
”后来,范仲淹做了官,还真当了一段时间的宰相。
他为官清正廉洁,很受好评。
有一年,他到泰州做管盐仓的小官,见海水泛滥上岸,百姓受难,就提议修海堤,还亲自参加运土、夯土。
不料母亲去世,他按规定回家服丧。
可身在家中,心在海堤,他不断写信去帮助出主意。
海堤修成了,当地人们感激他,把堤叫范公堤。
多年以后,范仲淹进京城做官。
他看到不对的事就批评,还主持改革,结果得罪了人,好几次被贬职排挤出京。
可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做出了成绩。
他在一生中用自己的财产办了许多义庄、义田、义宅,救济穷人,还办了一些不收钱的学校,让没钱的穷人子弟上学,可他自己的孩子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有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他写了一篇叫《岳阳楼记》的文章,作了回答,表示自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的故事6
《范仲淹的故事》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明确本文学习任务:一是认识“粥、搓、
凌、佳、肴、岂、泱”7个字,会写“淹、岳、粥、凌、寝、佳、肴、岂、廷、泱”10个字;掌握“废寝忘食、和衣而眠、千载难逢、毫不介意”等词语;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其次通过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加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
通过集体的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特别是课文向我们讲的四个小故事,让学生能概括出小标题,了解故事的含义,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范仲淹刻苦学习的四个小故事,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最想讲哪个小故事?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再次细读品悟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如:文章中出现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和表示自己志向的语句“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
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表达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和抱负。
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从中受到感染。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语文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并大力提高课堂的实效。
范仲淹的故事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2.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岳阳楼记》朗诵欣赏,谈话导课: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范仲淹的故事。
进一步去感悟范仲淹其人其事。
(板书:范仲淹的故事)
2.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范仲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让学生欣赏《岳阳楼记》配乐朗诵,既使学生感受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又让学生对范仲淹产生想去了解的冲动和欲望。
借助配乐朗诵,唤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期待。
)
二、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1.让我们通过范仲淹感人至深言行,借助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去领悟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看大屏幕:
2.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快速默读课文2——7自然段,想想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为什么要刻苦读书?画出文中使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细细品味后与同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自学的过程:默读——思考——画句子——读句子——批注]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4.汇报交流:
(一)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的哪些言行使你深受感动?
1.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
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1)引导:这句话是对范仲淹的什么描写?(行为),从他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范仲淹废寝忘食地刻苦读书,钻研学问的精神深受感动)
(2)谁能将这种感动读出来?
2.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引导理解“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
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文中指范仲淹刻苦读书,非常专心努力。
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精神。
]
3.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
(1) [句子对比训练: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
他的生活艰苦,每天煮一锅米粥。
(2)引导学生感悟范仲淹的生活的艰苦程度。
4.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
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
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引导学生从“从凌晨”到“夜半”,从“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寝”等重点词句中感悟范仲淹的读书刻苦、用功。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5.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1.这段话是对范仲淹的语言的描写。
2.引导学生借助范仲淹的语言来体会他艰苦奋斗,生活俭朴的高尚品德。
(二)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感人至深,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呢?
1.指名学生汇报: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
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远大的志向,体现了范仲淹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人生目标。
也道出了范仲淹十分刻苦读书,是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已任的。
] (1)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爱国爱民,
以天下为己任)板书(爱国爱民)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2.师小结:范仲淹从政以后,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赢得了后人的赞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出示句子)这句话的意思是:青山挺拔,江水浩荡,范仲淹先生的精神品质,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像水一样源源流长,流芳百世。
这句话不仅仅是本文的结尾,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让我们怀着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的基本理念。
也是我设计本环节的理念。
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通过重点的句子对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深入感悟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班交流中来。
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参与活动的空间,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老师引导学习通过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借助重点词语的理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理解、去体会、去领略、去感悟范仲淹读书的刻苦。
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对重点词语“废寝忘食”、“和衣而眠”等的理解,进而深入感悟范仲淹的发愤苦读。
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
三、体会写法:
1.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使我们了解到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品质。
让我们再一次聚集于本文的重点语句,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法除了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感受到范仲淹的刻苦读书之外,在写作方法.......发现了什么?
2.师生交流,概括:(出示写法总结)
(1)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用典型的事例刻画人物的形象。
3.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从范仲淹刻苦读书的言行感受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品质,而且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跃然纸上。
今
天我们要将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4.课后小练笔: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的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范仲淹的故事8
范仲淹,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划粥苦读
范仲淹小时候是个贫穷的孩子,他两岁的时候父亲逝世,为了生活,母亲再嫁带他到了朱家。
朱家没钱给范仲淹读书,范仲淹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活,一边苦读,常常读到深夜。
有点儿困了,就用冷水洗脸。
最让他觉得为难的就是每天的饭菜,不要说好吃的饭菜,就连吃饱也很不容易。
因为当时是非常寒冷的冬天,于是他天天就煮好一碗粥,等到粥被冰冻住的时候,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咸菜来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学来探访范仲淹,那位同窗是官宦弟子,家中很富有。
他看见范仲淹生活得那么艰苦,学习却那么用功,心里很受感动,回家告知了父亲,让父亲派人给范仲淹送去好饭好菜。
过了些天,那位同学又去看望范仲淹,发现给范仲淹的饭菜放在地上原地不动,都快发霉了。
于是,那位同学就责备道:“你不吃这些食物,难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说:“我当初吃粥已经吃习惯了,我怕吃了你的饭菜,吃不下这些稀粥了。
”那位同学听了范仲淹的话,对范仲淹更加钦佩了。
范仲淹就是这样从小立志,划粥而食,靠着这种精神,范仲淹终于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跟他的儿子范纯仁的故事!
范仲淹他的大儿子,他把他取名叫做范纯仁,中国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无微不至,连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
中国人取名字的目的在哪?在透过这个名字给孩子期许,让他能时时提醒自己。
所以范
仲淹取他儿子的名字叫纯仁,期许他的孩子要能时时存着一颗仁慈之心。
我们看这个「仁」字,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什么意思?两人,哪两个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孩子从小知道这是父亲对他的期许,自然而然他就会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往这个方向做。
范纯仁也确确实实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因为有一次范仲淹跟他的孩子讲,我这里有五百斗的麦子,就叫范纯仁从京城帮父亲把它运回江苏老家。
结果在中途当中,刚好遇到了他父亲的老朋友,父亲的故友,他父亲的故友就把他的家庭状况告诉了范纯仁。
他的父亲的朋友家里面,父母去世了,没有钱安葬,然后还有女儿都还没有嫁出去,生活状况比较窘困。
范纯仁听完了,马上就把五百斗的麦子卖掉,把这些钱就拿给他这位长辈。
结果钱还不够。
帮人要怎么样?送佛要送上西天,帮人要帮到底。
所以,他当场把这个运麦子的船也卖了,钱才够。
结果范纯仁处理完之后,就回京城见他父亲,跟父亲坐下来,他就开始跟父亲报告,报告他在途中遇到了他的父亲的故友。
就讲到他最后决定把五百斗麦子卖了去帮助他,然后他就说:但是钱还不够。
范仲淹就抬起头来跟他儿子说:那你就把船也卖了!结果他儿子说:爸爸,我已经把它卖了。
所以父子同心,家道可以长久不衰,范家纯是一颗仁厚之心,吃亏了吗?没吃亏,得了大福。
我父亲给我取名字,也是给我期许,代表要把礼貌好好做好;而且要有使命感,要把礼貌像九颗太阳一样,要把它发扬光大。
这样我们才不辜负父亲给我们取这个名字。
所以,学问要长养的,就是这颗存心、这颗仁心、这颗恭敬心。
为什么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从哪里变?从心!
范仲淹的故事9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笔下,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广为传诵。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
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zhōu)充饥。
后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
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书院,可以免费就学。
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cuō)学问。
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jī)”的由来。
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
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
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一位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银子给范仲淹改善生活,但范仲淹委婉地谢绝了。
好友见他不肯接受银两,第二天便送来许多美味佳肴(yáo)。
范仲淹好意难却,只好接受了。
可是,几天过去了,食品发霉变质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
好友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儿吃的东西都不肯接受,岂(qǐ)不让朋友太伤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
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了。
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请你千万不要生气。
”
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
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
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
一位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试的资格,到宫廷朝见皇帝,并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dài]夫,要么当个好宰相。
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