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列精子高窥井
列精子高①听行②乎齐湣王③,列精子高著束布④衣,白缟冠,颡推之履⑤,特会朝⑥而袪步⑦堂下,谓其侍者曰:“我何若?”侍者曰:“公姣且丽。

”列精子高因步而窥于井,粲然恶丈夫之状也。

喟然叹曰:“侍者为吾听行于齐王也,夫何阿哉?又况于所听行乎?万乘之主,人之阿之亦甚矣,而无所镜,其残亡无日矣!孰当可而镜其唯士乎人皆知说镜之明已也而恶士之明己也。

镜之明己也功细,士之明己也功大。

得其细,失其大,不知类卫。

——《吕氏春秋》【注释】①列精子高:战国时贤人。

②听行:听信。

③齐湣(mǐn)王:齐国国君。

④束布:练帛。

⑤颡推之履:敞履,粗劣的鞋子。

⑥会朝:这里指黎明。

⑦祛步:撩起衣服走路。

(1)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步而窥于井(于是)
B.粲然恶丈夫之状也(丑陋)
C.其残亡无日矣(丢失)
D.不知类耳(类比)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孰当可而镜其唯士乎人皆知说镜之明已也而恶士之明己也
(3)说说列精子高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陆澄渊博
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澄。

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十条,皆俭所未睹。

俭乃叹服。

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①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旧物夺将去。

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七八升,以问澄。

澄曰:“此名服匿②,单于以与苏武。

”子良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

(节选自《南齐书·卷三十九》)【注释】①隶事:引用典故。

②服匿:盛酒器。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自非亭午夜分
B.读书过陆澄/人恒过
C.单于以与苏武/未复有与其奇者
D.并夺物将去/委而去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陆澄的“渊博”体现在哪里。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富贵不能淫》)(乙)陈果①,字稚硕,乡试登唐文献榜第二甲,授兵部山海关主事。

果慷慨,少与阮大成②友。

大成中年流落,挈③妻子依之;及卒,果又以礼殡葬之,抚其子,择配,嫁其女。

丙申,岁大祲④,果出粟赈饥。

(选自《新安县志》,有删改)【注释】①陈果:明代新安县人(今深圳南头南山村人)。

②阮大成:人名。

③挈(qiè):带,领着。

④岁大祲(jìn):这里指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新安县遇大旱,庄稼枯死,颗粒无收。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父命之________ ②往之女家________
③挈妻子依之________ ④及卒________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果慷慨,少与阮大成友。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没有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

B.甲文启示我们“大丈夫”要做到不因富贵、贫贱、威武而动摇。

C.孟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曾提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D.从表达方式看,甲文是议论文,乙文是记叙文。

(4)按甲文中孟子的标准,陈果是否可以称得上“大丈夫”?请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年且九十________ ②杂然相许________ ③惧其不已也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高大,突出移山的任务艰巨,为下文愚公移山等情节做铺垫。

B.文中穿插京城氏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C.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的目标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D.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不怕吃苦,敢于斗争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5.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1段列举古代先贤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2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宋)弘荐沛国①桓谭,为议郎、给事中②。

帝③令谭鼓琴,爱其繁声④。

弘闻之,不悦;伺谭内出⑤,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

谭至,不与席而让⑥之,且曰:“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

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

谭见弘,失其常度。

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

”帝改容谢之。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沛国:古地名。

②议郎、给事中:官职名称。

③帝;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④繁声:此指花音曲子,类似靡靡之音。

下文的“郑声”亦同此。

⑤内出;从宫内出来。

⑥让:责备
(1)解释划线字。

①为议郎、给事中________
②不与席而让之:________
(2)下列对“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A.(你)能自己改邪归正吗?还是让人用法律检举你呢?
B.(你)能自己改邪归正吗?还是让你们用法律互相检举呢?
C.(你)能自己改正(过失)吗?还是让人用法律检举你呢?
D.(你)能自己改正(过失)吗?还是让你们用法律互相检举呢
(3)宋弘为什么要对光武帝声称“臣之罪也”
(4)从文中看,宋弘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①杂揉屠沽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②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民:指汉族。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②过:苏轼的幼子,字叔党。

绍圣四年(1097)随侍苏轼于海南。

(1)“予欣然从之”中“从”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3)“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有什么作用?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入蜀记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汉,山脚直插江中。

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是日,天宇晴霁③,四顾无纤翳④,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霁(jì):雨雪停止,天放晴。

④纤翳(yì):一丝一毫的云彩。

翳,遮盖,这里指云。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过巫山凝真观/及鲁肃过寻阳
B.谒妙用真人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如外人
D.是日,天宇晴霁/实是欲界之仙都
(2)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3)本文与《三峡》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①,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②。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③焉。

舜使益掌火④,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⑤济⑥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注释)①不登:不成熟。

②中国:中原地区。

③敷治:治理。

④掌火:主管用火。

⑤瀹(yuè):疏导。

⑥济:与后文的“漯”“汝”“汉”等均为水名。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举舜而敷治________
②禽兽逃匿________
(2)尧在位时,遇到的灾害主要有哪两种?
(3)①禹采用了什么方法治水?②他最让人钦佩的是哪一点?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夏水襄陵 ________ ②属引凄异 ________
③晓雾将歇 ________ ④夕日欲颓 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甲)(乙)两文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相同之处?描写景物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甲)(乙)两文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什么异同之处?
①相同________
②不同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
义师平建康①,闻议禅代②,弘景援引图谶③,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

高祖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

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

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④,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

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姚思廉《陶弘景传》)【注释】①公元502年,齐室疏宗萧衍以“废昏立明”的名义在雍州起兵,攻入京城建康,迫使傀儡皇帝齐和帝萧宝融禅位给自己,改国号为梁。

②禅代:指帝位的禅让和接替。

③图谶(chèn):本义指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

也指古代宣扬迷信的预言、预兆的书籍。

④曳尾之龟:语出《庄子·秋水》,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

(1)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结合语境给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相应空格处。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

(3)梁武帝屡次邀请陶弘景出山,陶弘景为什么只画了两头牛给他?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比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空乏其身
②衡于虑
(3)开头提到六位古圣先贤从贫贱走向成功的事迹属于哪种论证方法?从中可以归纳出怎样的结论?
(4)“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5)“生于忧患”激励了很多人,战胜磨难但历经忧患就一定能让人走向成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C
解析:(1)C
(2)孰当可而镜/其唯士乎/人皆知说镜之明己也/而恶士之明己也(孰当可而镜?其唯士乎!人皆知说镜之明己也,而恶士之明己也。


(3)①冷静理智(善于思考);②自知之明(实事求是);③由己推人;④不贪慕虚荣。

【解析】【分析】(1)C.“其残亡无日矣”的意思是:其不久就要灭亡了。

“亡”是“灭亡”,不是“丢失”。

(2)语句“孰当可而镜其唯士乎人皆知说镜之明已也而恶士之明己也”的意思是:谁能够当作镜子呢?大概只有贤士吧!一般的人都喜欢用镜子照自己的形象,却厌恶贤士指明自己的缺点。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孰当可而镜/其唯士乎/人皆知说镜之明己也/而恶士之明己也。

(3)从侍从说的“您英俊又漂亮”,列精子高“因步而窥于井,粲然恶丈夫之状也”可见其有自知之明;从“喟然叹曰:‘侍者为吾听行于齐王也,夫何阿哉?又况于所听行乎?万乘之主,人之阿之亦甚矣,而无所镜,其残亡无日矣!’”可以看出列精子高对待问题能冷静思考,善于由己推人;从“孰当可而镜?其唯士乎!人皆知说镜之明己也,而恶士之明己也。

镜之明己也功细,士之明己也功大。

得其细,失其大,不知类卫。

”可见其善于分析问题。

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 C
⑵孰当可而镜/其唯士乎/人皆知说镜之明己也/而恶士之明己也(孰当可而镜?其唯士乎!人皆知说镜之明己也,而恶士之明己也。


⑶①冷静理智(善于思考);②自知之明(实事求是);③由己推人;④不贪慕虚荣。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三处。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齐湣王听信列精子高。

(一次)列精子高穿着练帛做的衣服,戴着白绢做的帽子,穿着粗劣的鞋子,天刚亮就特意在堂下撩起衣服走来走去,对自己的侍从说:“我的样子怎么样?”侍从说:“您英俊又漂亮。

”列精子高于是走到井边,对着井里的水看,很明显是个丑陋的男子形象,他感慨地说:“侍从因为齐王听信于我,就这样曲意迎合我啊!更何况对于
听信实行我的主张的齐王呢?”对大国国君来说,人们阿奉承他,也就更厉害了,如果国君无法照见自己的缺点,不久就要灭亡。

谁能够当作镜子呢?大概只有贤士吧!一般的人都喜欢用镜子照自己的形象,却厌恶贤士指明自己的缺点。

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功绩很小;贤士能指明自己的缺点,功绩很大。

如果只知道得到小的功绩而丢掉大的功绩,这是不懂得类比啊。

2.D
解析:(1)D
(2)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3)①陆澄补充谈论了几百甚至上千条策略,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

②能说出许乡别人所不知道的典故。

③识别器皿并能够说出其来历。

【解析】【分析】(1)A.第一个“自”:自己;第二个“自”:如果。

B.第一个“过”:超过;第二个“过”:犯过错。

C.第一个“与”:给;第二个“与”:欣赏。

D.两个“去”:离开。

故选D。

(2)这句话的大意是:拿出衣箱、几案,并夹杂着各种服饰,让学士们引用典故。

引用典故多的人就把这些物品赠送给他。

这些人各得一两件物品。

故停顿是: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3)从“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十条,皆俭所未睹”可以概括出陆澄“渊博”的第一个表现:陆澄补充谈论了几百甚至上千条策略,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从“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可以概括出陆澄“渊博”的第二个表现:能说出许乡别人所不知道的典故;从“此名服匿,单于以与苏武”可以概括出陆澄“渊博”的第三个表现:识别器皿并能够说出其来历。

故答案为:⑴ D
⑵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⑶①陆澄补充谈论了几百甚至上千条策略,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

②能说出许乡别人所不知道的典故。

③识别器皿并能够说出其来历。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三处。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王俭自以为学识广博,读书超过陆澄。

王俭召集学士何宪等人赞美自己在商讨时所说的策略。

陆澄等待王俭说完,然后补充谈论了他们所遗漏的几百甚至上千条,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

王俭于是(对陆澄)十分敬重佩服。

王俭在尚书省做官,拿出衣箱、几案,并夹杂着各种服饰,让学士们引用典故。

引用典故多的人就把这些物品赠送给他。

这些人各得一两件物品。

陆澄后到,更是分别说出了各人所不知道的典故又是好几条,并且夺过东西就要离开。

竟陵王子良得到了一件古代的器皿,小小的口,方方的腹部,容积有七八升,拿着这个器皿问陆澄(这是什么),陆澄说:“这个器皿的名字叫盛酒器,是单于送给苏武的。

”子良后来仔细观察器皿的底部,有虽然模糊但可识别的字迹,正如陆澄所说的那
样。

3.C
解析:(1)命:教导,训诲;女:同“汝”,你;妻子:妻子和孩子;及:等到,到了(2)①得志,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②陈果性格豪爽,崇节,少年时和阮大成结为朋友。

(3)C
(4)陈果是“大丈夫”。

因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坚守仁礼义。

乙文重陈果崇节,在好友一家落难来投奔时,热情收留并妥善安顿;在家乡百姓遭遇旱灾时,他体恤乡亲开仓赈济。

这就是有“仁”有“义”的“大丈夫”。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命:教导,训诲。

妻子:妻子和孩子。

通假字词,女:同“汝”,你。

(2)①句关键词:得:实现。

志:志向。

由:遵循。

②句关键词:少:少年。

成友:结为朋友。

(3)C.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故选C。

(4)甲文,孟子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意思是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乙文,陈果尽心尽力帮助好友阮大成渡过难关;在庄稼枯死,颗粒无收时,陈果开仓拿出粮食,帮助百姓赈饥。

这些行为体现了他的“仁义”。

因此陈果可以称得上“大丈夫”。

故答案为:⑴①命:教导,训诲;② 女:同“汝”,你;③ 妻子:妻子和孩子;④ 及:等到,到了
⑵ ①得志,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②陈果性格豪爽,崇节,少年时和阮大成结为朋友。

⑶ C
⑷陈果是“大丈夫”。

因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坚守仁礼义。

乙文重陈果崇节,在好友一家落难来投奔时,热情收留并妥善安顿;在家乡百姓遭遇旱灾时,他体恤乡亲开仓赈济。

这就是有“仁”有“义”的“大丈夫”。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参考译文】
甲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
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文:陈果,字稚硕,乡试中考,获唐文献榜第二甲进士,被任命为兵部山海关主事。

陈果性格豪爽,崇节,少年时和阮大成结为朋友。

阮大成在中年时,家中败落,流落异乡,带领老婆儿女,来南山投奔陈果。

等阮大成不幸逝世,陈果又以礼殡葬他,抚养他的子女成长;待阮大成子女长大后,还张罗帮忙择配成家。

万历二十四年,新安县发生罕见干旱,庄稼枯死,颗粒无收,陈果开仓拿出粮食救济饥民。

4.C
解析:(1)将近;赞同;停止
(2)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3)C
【解析】【分析】(1)①“年且九十”的意思是“年纪将近九十岁了”,“且”的意思是“将近”;②“杂然相许”的意思是“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许”的意思是“赞同”;③“惧其不已也”的意思是“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已”的意思是“停止”。

(2)“易(交换)”“反(往返)”“彻(通)”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C项有误,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故答案为:⑴① 将近;② 赞同;③ 停止
⑵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