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规范化建设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保健科工作制度
1、认真贯彻妇幼卫生工作方针,负责做好本地段儿童体格检查.儿童生长发育监侧与评价、新生儿访视、免疫规划、体弱儿高危儿筛选及转诊、喂养与营养指导、健康教育与健康指导工作.
2、承担辖区内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工作。

3、广泛开展母乳喂养、科学育儿、防治小儿“四病”等科普知识和适宜技术的宜传教育.提高群众的儿童保健意识。

4、做好地段儿童保健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工作
5、对每位保健对象热情接待,细心检查,认真登记,耐心解释和指导。

体格测量工作制度
1、按照儿童规范查体要求进行儿童体格检查,提出评价意见。

2、针对儿童体格检查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况给予健康指导,属体弱儿、高危儿、应及时转诊至县级妇幼保健院。

3,做好各种资料的登记,收集整理,评估分析工作
健康检查与生长发育监测制度
定期、连续测定儿童的生长指标,并标记在相应的《儿童保健手册》生长发育监测坐标图中,按照《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进行生长发育评价,查找影响儿童体格发育因素。

喂养咨询指导工作制度
1, 认真遵守医德规范、坚守尚位、仪表端正.仪容整洁、衣帽整齐、挂牌服务
2,医生应参照相应的营养咨询提纲,耐心解答其提出的问题。

3,严格执行营养评价标准及人员职责、遵循评价→指导→再评价→再指导的方法及时纠正营养偏离。

4,做好营养咨询方面的资料收集,汇总,统计分析工作。

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管理制度
1、一般筛查
(一)初筛:医疗保健机构在新生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同意书的前提下,在新生儿出生后2-5天进行初筛。

操作步骤:1、清洁耳道;2、使新生儿处于安静状态,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3、两耳分别测试,如未通过,需重复2-3次测试。

(二)复筛:初筛未通过者,发放复筛通知单,于生后42天内进行复筛。

(三)转诊:复筛未通过者,于2个月内转诊到上级妇幼保健院五官科门诊进行AABR检查。

2、重点筛查
1、高危初筛:各产科医院负责对有高危因素的本院新生儿进行筛选.
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1、制定辖区内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2、妥善保管各类健康教育资料,完整保存健康教育计划、工作过程记录、总结资料。

体弱儿、高危儿转诊工作制度
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0-36月儿童进行健康服务项目工作中对高危儿、体弱儿进行初筛,建立辖区内高危儿、体弱儿登记册。

2、将高危儿、体弱儿转诊至县、区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专案管理。

3、与体弱儿、高危儿家长进行沟通,询问患儿病情,督促其及时进行复查。

儿童保健科主任职责
1,在保健部主任的领导下,负责领导本科保健、医疗、教学、科研、宣传;信息统计及行政管理工作,
2、拟定本科工作计划,制定本科各项工作常规、制度,及人员岗位职责,负责督促检查落实,按时总结,并向主管的职能报告。

3、对本科职工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关心群众生活。

4、组织本科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技术考核,并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工作。

5、参加保健门诊和专科门诊的工作,定期深入基层,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帮助和指导基层解决问题。

6、组织本科教学,审定本科科研课题设计,积极组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及科学研究,提高工作质量。

儿童保健医师工作职责
1、负责本辖区的儿童保健、临床、健康教育等工作。

2、对儿童体格情况能正确评价并进行健康指导。

对高危儿及体弱儿进行初筛登记并及时转诊。

3、定期以体弱儿家长沟通,督促其及时复诊。

4、做好儿童保健工作,提高儿童保健质量,推广儿童保健适宜技术,掌握群体保健中发生的重大问题,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儿童体格测量技术规范
体重
体重是身体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重量的总和,是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的客观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足月的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为3kg(2.5—4kg)。

生后1周内可有暂时性体重下降,大约减少原来体重的3%—9%,一般于生后7-10天内恢复到出生时体重,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前半年体重增长速度最快,平均每月增长600—800g,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长300—500g。

1周岁时增至出生时的3倍(9kg),满2岁时增至出生体重的4倍(12kg),2—12岁平均每年增长2kg。

不同年龄阶段的体重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6个月龄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7—12个月龄体重(kg)=出生体重(kg)+6×0.7(kg)+(月龄-6) ×0.3(kg)
2—12岁体重(kg)=年龄(岁)×2(kg)+8(kg)
10岁以前,男孩较女孩为重,12—14岁女孩体重超过男孩。

在14—16岁时男孩体重又可超过女孩。

身长(身高)
身长代表头部、脊柱和下肢长度的总和。

3岁以下小儿检测时用仰卧位,故称身长,3岁以上者多为立体,故称身高。

足月新生儿身长平均为50cm(46—53cm),生后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长1.5cm;1周岁为75cm;2周岁身长约85cm,2—12岁平均每年增长5cm,推算公式为:身高=年龄×7+70。

坐高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

坐高与身高的比例可间接反映肢体与躯干的比例,临床应用较为方便。

出生时坐高占身长66%。

4岁时占身高60%。

6—7岁时小于60%。

头围
自眉弓上缘经枕骨枕外隆凸最高点绕头1周的围度即头围。

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

新生儿的头围平均为34cm;生后6个月增加约8—10cm;1岁时头围增加约12cm,平均为46cm;2岁时增加2cm,达48cm;以5岁时头围为50cm左右;15岁时约53—54cm,与成人相近。

大脑发育不全时常呈头小畸形;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及佝偻病后遗症。

胸围
经胸部乳头下缘和两肩胛下角水平绕体1周的围度为胸围。

胸围代表胸廓与肺的发育。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平均为32cm。

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

1岁至青春期前,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周岁数减1。

体格发育检查和评价技术规范
1、颅骨的发育
前囟为额骨和顶骨形成的菱形间隙,出生时大小约 1.5—2cm,在生后数月随着头围增大而稍变大,6个月以后逐渐骨化而变小,多数在1—1.5岁闭合。

后囟是两块顶骨和枕骨形成的三角形间隙,一般在生后6—8周闭合,颅骨骨缝在出生时稍分开,至3—4个月时闭合。

囟门与骨缝的闭合反映颅骨的骨化过程,前囟门在生后4个月内闭合为早闭,常见于头小畸形;前囟门闭合迟于1岁半为囟门晚闭,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或克汀病。

2、脊柱的发育
脊柱是躯体的主要支架,生后第1年,脊柱的生长比四肢快,以后四肢的增长快于脊柱。

生后2—3个月时,小儿会抬头时出现第1个弯曲即颈部的脊柱前凸;6个月会坐时,出现第2个弯曲即胸部脊柱后凸,1周岁开始站立和行走时出现第3个弯曲为腰部的脊柱前突。

至6—7岁才为韧带所固定。

生理弯曲的形成,有利于保持身体平衡,活动时能减少脑部震动。

3、骨化中心的发育
正常小儿的骨化中心按年龄出现,并按年龄融合。

通过X线检查身体各部的骨化中心出现时间、数目及骨骺部融合的情况,可测定骨骼的发育年龄。

骨龄反映小儿发育成熟度,在临床判断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腕部是骨龄检查常选的部位。

正常小儿于出生5—6个月出现头骨及钩骨,2—3岁出现三角骨,4—6岁出现月骨及大、小多角骨。

桡骨远端的成骨中心于6—7个月时出现,尺骨远端的到6—8岁时才出现。

9—13岁出现豆状骨,腕部骨化中心出齐的数目为10个,故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约为其岁数加1。

出生后4个月内,腕骨骨化中心尚未出现,而股骨远端骨化
中心在出生时已形成。

如怀疑小婴儿甲状腺功能低下,可检查此骨化中心进行鉴别诊断。

4、牙齿的发育
小儿出生时无牙,牙孢隐在颌骨中,被牙龈遮盖,出生时已骨化。

牙齿有乳牙和恒牙两种。

一般乳牙在5—6个月开始萌出,迟者可到10—12个月。

正常婴儿在1周岁末有6—8个乳牙,2—2.5岁时乳牙全部出齐,共20个。

恒牙(即磨牙)在6岁左右开始出第一颗。

7—12岁恒牙按乳牙长出的先后替换同位乳牙;12岁左右出现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第三磨牙(智齿),也有终身不出者。

恒牙共32个,一般于20—30岁出齐。

儿童体格发育的评价常规
体格发育评价包括体格的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及身体匀称度三个方面。

【常用指标和参数】
(1)常用指标
常用指标为体重、身高(长)、坐高、头围、胸围和上臂围。

有时为了判断营养状况及骨骼发育,还要测量皮下脂肪,上、下部量及指距。

(2)常用参数
①年龄别体重:用于评价个体或群体的营养及发育状况。

它对近期营养状况变化较敏感。

②年龄别身高:适用于远期营养状况的监测,身高的变化在短期内不易被观察到,如果身高增长速度明显落后,反映慢性营养不足或长期营养不足而造成的生长迟缓。

③身高别体重:即每厘米身高的标准体重,是判断近期营养状况的常用参数。

应用这个指标可避免对瘦高和矮胖体型的错误判断;对实际年龄不明的儿童,也可用以判断其营养状况。

【评价方法】
(1)单项指标评价
常用体重、身高、上臂围指标进行评价。

①均值离差法:以均值(x-)为基值,以标准差(s)为离散值x-±1s包含68.3%的总体,x-±2s包含95.4%,x-±3s包含总体的
99.7%。

根据离差范围的不同分成三等、五等或六等级进行评价。

②百分位数评价法:百分位数法就是把某一组变量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开并计算出某百分位的相应数值,通常以第3,10,25,50,75,90,97七个百分位数(P)来表示。

P3代表第3百分位数值(相当于离差法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P97代表第97百分位数值(相当于离差法的均值加2个标准差)。

从P3到P97包括全部样本的95%,P50为中位数。

当变量值的分布呈非正态分布时,百分位数比离差法更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2)多项指标综合评价
①多项指标综合评价法:近年来的实际工作中,常用WHO 推荐的“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和“身高别体重”三项指标综合评价小儿的营养状况,既可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的变化,又可同时反映出远期营养状况。

此评价法可以对小儿的营养状况和体型作出判断,也可进行纵向观察,是一种较合理的体格评价方法。

②相关评价法:是将体重、身高、胸围、上臂围等多项指标综合起来,进行小儿体格发育的综合评价。

③生长指数评价法:是根据人体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用数学公式将几项有关体格发育的指标联系起来判断体格发育、营养状况、体型和体质。

(3)纵向评价法
纵向评价法是通过定期、连续的身高、体重的测量,以观察、分析身高、体重的增长情况和增长速度,目前常用生长发育图根据性别、各年龄组正常儿童横剖面的体格生长(体重或身高)调查资料标记在身高、体重图上制成参考曲线,作为评价儿童生长的标准。

儿童营养咨询与喂养指导诊疗常规
营养评估方法
采用年龄标准体重、年龄标准身高、身高标准体重三项指标来判断并检出肥胖、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儿。

针对性地给出营养及喂养指导方案,及时纠正生长发育偏移。

营养评价的时间
(1)过程评价主要是喂养史的评价,包括母乳喂养的评价和食物添加的评价,后者还包括食物添加时间、品种、量、进食餐数及量、膳食调查。

(2)结果评价包括体格测量、横断面、纵向速率等。

具体指标:W/A、H/A、W/H、体重指数(BMI)等,临床症状,实验室评价:铁、锌、维生素A和维生素D等。

母乳喂养的优点和断乳时间
母乳喂养的优点很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母乳营养较高,易于被婴儿消化吸收和利用。

人乳中糖类以乳糖为主,这有助于钙和镁的吸收,且钙磷铁的比例也合适,其吸收率均很高;母乳喂养还能增强婴儿的抗病能力,尤其是初乳和过渡乳中含有较多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及其他免疫球蛋白和多种微生物抗体,对许多细菌和病毒有抵抗作用;而且,母乳无菌,温度适宜,不易造成肠道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母乳喂养实在是经济又方便。

同时母乳喂养还能增强母婴感情,使婴儿得到更多的母爱,增强安全感,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积极的影响。

断乳时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6个月之内要求纯母乳喂养,6个月以后必须添加辅食,母乳可以继续喂到2岁。

断奶要循序渐进,突然断奶最不可取。

夏季不适宜断母乳。

辅食添加的时间和种类
时间种类
1—3个月鱼肝油
4—6个月米粉糊、麦粉糊、烂粥等淀粉类、蛋黄、大豆蛋白粉、豆腐花嫩豆腐、全脂牛奶等高蛋白食品、叶菜汁(先)、
果汁(后)、叶菜泥、水果泥、鱼肝油
7—9个月稀粥、烂饭、饼干、面包、馒头等淀粉类食物、无刺鱼、全蛋、肝泥、动物血、碎肉末、黄豆制品、较大
婴儿奶粉或全脂牛奶、蔬菜泥、水果泥、鱼肝油
10—12个月稠粥、烂饭、饼干、面条、面包、馒头、无刺鱼、全蛋、肝、动物血、碎肉末、黄豆制品、较大婴儿奶粉或全脂牛奶
食物添加的现代营养观
(1)食物多样化、平衡、适量没有一种食物能够具备所有的营养素,因此,食物的多样化,实际是保证孩子获得全面营养的基础。

可以让孩子获得丰富的味觉、嗅觉、视觉、触觉的感知刺激,这些方面都有利于孩子的早期发展。

(2)“吃”和“动”的平衡吃是为了健康。

孩子每日摄入的产能营养素所产生的热能,50%用于维持生命即基础代谢,如维持体温、呼吸、心跳等;20%—30%用于生长发育;还有10%-15%的热能用于运动,这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部分。

(3)“总量控制”是关键在吃的问题上“总量控制”,是指将一日的总摄入量控制在一个合乎生理需要的范围之内。

及时添加转奶期食物的原因
①消化功能日趋完善;②某些营养素的储备已耗尽;③补充乳品营养不足;④为转奶作好准备;⑤促进神经心理发育。

开始添加转奶期食物的时间
①从4-6个月起;②体重增加一倍时;③体重增长减慢和不增加;④每次哺乳量达200mL;⑤全天哺乳量达1000mL;⑥吃完后还意犹未尽。

怎样添加转奶期食物
①每次添加一次(至少连吃3-5d);②消化道逐步适应;③防止食物过敏;④由少到多、由稀到稠;⑤由淡到浓、逐步增加;
⑥在心情舒畅、有饥饿感时添加;⑦若遭拒绝,可反复试验;⑧在下列情况下,暂缓添加:天气炎热、小儿患病、多次拒绝。

喂养行为
包括婴幼儿食物的制备行为、家长的喂养行为、儿童的进食行为和喂养环境。

我们把喂养行为分为三型:放任型、强迫型、适宜型。

放任型:喂养人在喂养中完全依赖儿童的个性和食欲进行喂养,放任儿童的进餐行为,让儿童随自己的意愿进食。

其结果是增加了营养不良的比例。

强迫型:喂养人在喂养行为中,通过自身示范或采取威胁、提供很多食物等多种措施,帮助、促进儿童多进食。

其结果会干扰儿童自我调整摄入量的能力,导致超重或肥胖。

适宜型:能够合理的调节喂养行为,有适度的喂养频率,在儿童进餐中能监护儿童,并尽量不分散儿童注意力等行为。

(1)家长正确的喂养行为
①培养孩子喜欢吃各种食品避免形成挑食、偏食、异食、拒食等不良进食习惯。

恐新是一种基本的防护本能,这是儿童同环境建立关系时完全正常的表现。

一般经过先舔、勉强接受、吐出、再喂、吞咽等,反复5-15次,经过数天才能毫无戒心的享受开始拒吃的食物。

②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营造良好的进餐气氛,首先要有轻松、愉快、安静的进餐环境。

进餐环境避免嘈杂,关闭收音机和电视机。

在进餐过程中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不在吃饭时训斥、打骂儿童。

③鼓励孩子自己吃从进入食物添加期开始要注意给孩子提供“自食”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进食。

(2)孩子正确的进食行为
①学吃是该年龄段儿童要学习的重点技能,包括学习爱吃各种食物、学习进餐的礼节和吃的技能。

②自己吃。

孩子自己进餐从智力开发来说可锻炼孩子手眼协调,精细动作,从心理发育来说可培养孩子自信心,防止偷懒和依赖别人。

孩子用双手操作尝试自己吃,这是一种探索行为,是在学习自立,家长应给予充分的支持。

③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避免边吃边玩、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量进餐。

影响喂养行为的因素
(1)饮食行为问题进食环境、家长情绪不好、强食、诱食、
哄食、玩食、厌食、偏食、零食、逆来顺从、内疚、抱怨等。

(2)家庭应激因素父母情绪问题、婚姻冲突、经济问题、缺乏抚育知识、小儿忽视、喂养者的鼓励和应答。

喂养行为问题干预
(1)建议家长在婴儿辅食添加的过程中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2)掌握帮助喂养与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之间的关系。

(3)积极口头鼓励和示范,而不是口头或身体上的强迫。

(4)采用与年龄和文化相适应的吃饭器具。

(5)善于观察孩子进入食物添加期的表现,及时对早期饥饿的信号作出反应。

(6)提供具有保护性和舒适的喂养环境,进食时注意力集中。

(7)了解孩子的特性,保持良好的情绪与进餐气氛。

(8)改进食物喂养行为,不应仅注意喂养人,更应关注整个家庭。

婴幼儿常见进食问题及不良后果
(1)进食过少轻度挑食、重度挑食、进食少致生长迟缓、营养性矮小、青春期神经性厌食。

(2)进食过多肥胖发生>10%。

(3)进食不当反刍、异食癖。

(4)进食技能缺陷口腔运动问题(口张着不闭、吃得慢、流涎、舌外伸),自喂延迟,社会性进食延迟,进食时间延长。

婴幼儿营养简单计算
小儿对能量的需要包括5个方面: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活动所需、生长所需和排泄的消耗。

以上5项能量的总和即是能量需要的总量。

不同年龄各项能量消耗一般是新生儿生后第1w每日所需总能量约为250kJ(60kcal)/kg,第2w、第3w约为418kJ(100kcal)/kg,1岁以内婴儿为460kJ(110kcal)/kg,以后每增加3岁减去42kJ(10kcal)/kg,15岁时为250kJ(60kcal)/kg。

儿童每日所需矿物质量
年龄钙(mg/日)铁(mg/日)锌(mg/日)0~6月300 0.3 1.5
7~12月400 10 8
1岁~600 12 9
4岁~800 12 12
7岁~800 12 13.5
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
【诊断要点】
1、体重低下: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均值2个标准差为轻度,介于2—3个标准差之间为中度,低于3个标准差为重度。

2、生长迟缓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均值2个标准差为轻度,在2—3个标准差之间为中度,低于3个标准差为重度。

3、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变薄,腹部先发生,继之躯干、臂部及四肢,最后面颊脂肪消失而呈老人貌。

水肿于低蛋白血症时发生。

血浆蛋白低下,总蛋白<40g/L,白蛋白20g/L,病儿出现水肿。

4、各系统、器官功能低下及障碍表现。

如肠黏膜上皮及绒毛萎缩致吸收不良,各种消化酶分泌不足致消化不良。

5、合并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表现,如维生素A吸收不良致病儿出现角膜干涩,甚至发生角膜溃疡。

【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加强护理。

2、合理供给热量和蛋白质
(1)轻度者在原有饮食基础上逐渐增至该年龄的应有量。

(2)中度者开始供给热量为正常供给量的半量,蛋白质2g/kg.d,脂肪1g/kg.d,1周后逐步增至正常供给量。

牛奶含优质蛋白质,应首先选用。

(3)重度病儿开始用正常的1/3量,逐步增加到该年龄组的应有量。

3、肠胃外营养重度营养不良,全身衰竭者给予静脉营养,需住院治疗。

4、补充各种消化酶以帮助病儿的消化功能,补充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警示】
1、热量供给需循序渐进由少到正常需要量。

2、补充各种消化酶、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3、对厌食症病儿应加用胃肠动力剂,以增进食欲。

苯丙酸诺龙系蛋白质同化剂亦有增加食欲作用。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疗常规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而导致钙磷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典型表现为生长期的骨骼病变。

多见于2岁以下婴儿和双胎、早产儿,长江流域发病率为30%—55%。

【诊断要点】
1、2岁以下婴儿饮食中未添加维生素D及晒太阳不足者,人工喂养儿多于母乳喂养者。

多胎或双胎、未成熟儿发病更多。

2、骨骼症状:方颅、颅骨软化、胸部郝氏沟,肋串珠、鸡胸畸形。

四肢可有手镯、足镯,O形或X形腿。

3、其他:苍白、多汗、夜睡不安、肌肉松弛、无力、腹胀、枕秃。

4、实验室检查:激期血清磷下降,血钙正常呈偏低,钙×磷<30,骨碱性磷酸酶增高大于200U(血BALP>200U/L)。

血清25-(OH)D3早期即下降有助诊断。

5、X线,长骨骨骺端膨大,钙化预备线不规则,呈毛刷状,杯口变形,钙化预备线可消失,骨质稀疏,骨小梁细,长骨可见弯曲变形。

【治疗原则】
1、一般处理
改进小儿喂养,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提倡母乳喂养。

请注意一般窗玻璃不能透过紫外线。

2、药物治疗
(1)补充维生素D。

佝偻病早期,口服维生素D2000—5000u/d,或罗钙全[1.25-(OH)2D3]0.5—2.0ug/d po qd 1个月后改服维生素D预防量(400u/d)。

激期,口服维生素D 1万—2万u/d,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400u/d。

重症及消化不良者选用维生素D2(或维生素D3)30万—40万u im 2—4周1次根据病情可注射1—3次,总量<90万u(维生素D3)。

(2)骨骼畸形严重的病儿在4岁后应考虑给予矫形治疗。

【警示】
1、加强宣传工作,提倡母乳喂养,增加户外活动。

2、冬天出生小儿,前3个月生长特快必须给维生素D预防量400u/d。

早产儿800u/d。

双胎或多胎儿1200u/d。

3、突击疗法补充维生素D期间注意维生素D中毒表现。

缺铁性贫血诊疗常规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者,尤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对小儿健康危害较大,故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

【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6个月至3岁最常见
2、病史中有明确的缺铁原因,如喂养不当,长期腹泻,慢性失血或反复感染。

3、临床表现:皮肤、黏膜苍白,食欲差,疲倦,易激惹,异食癖,严重者心率快,心脏扩大和收缩期杂音。

4、血象: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数减少明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8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0.32%,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浅染,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减少。

5、铁代谢检查:血清铁蛋白<16ug/L,血清铁<10.7umol/L,总铁结合力>62.7u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0.15,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umol/L。

6、骨髓铁粒幼细胞<15%,红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

7、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一条和第二条至第七条中2条以上者可以确诊为缺铁性贫血。

【治疗原则】
补充铁剂和去除病因。

1、一般治疗及去因治疗:加强护理,避免感染,注意休息。

饮食治疗,喂养不当者应改善膳食,合理喂养,增加富铁食物及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

去除病因治疗,有反复感染者控制感染,慢性失血需止血治疗。

如驱除钩虫、手术治疗肠道畸形等。

2、药物治疗:首选硫酸亚铁20-30mg/kg.d,可合用维生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