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资源质量公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资源质量公报
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公报2008年第3期总第15期
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
Yellow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Bureau
发布单位:
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
编制单位:
黄河流域⽔环境监测中⼼
资料提供单位:
青海省⽔环境监测中⼼
⽢肃省⽔环境监测中⼼
宁夏回族⾃治区⽔环境监测中⼼
内蒙古⾃治区⽔环境监测中⼼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
⼭西省⽔环境监测中⼼
河南省⽔环境监测中⼼
⼭东省⽔环境监测中⼼
黄河上游⽔环境监测中⼼
黄河宁蒙⽔环境监测中⼼
黄河中游⽔环境监测中⼼
黄河三门峡库区⽔环境监测中⼼
黄河⼭东⽔环境监测中⼼
黄河流域⽔环境监测中⼼
⽬录
前⾔
⼀、⽔功能区⽔质状况综述
⼆、各类⽔功能区达标情况
三、各省区⽔功能区达标情况
四、重要⽔事
附表1 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状况⼀览表
附表2《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项⽬标准限值附表3 《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集中式⽣活饮⽤⽔地表⽔源地补充项⽬标准限值
附图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质评价断⾯图
前⾔
为贯彻《中华⼈民共和国⽔法》,落实⽔利部《⽔功能区管理办法》,加强流域内⽔功能
区监督管理,使流域内有关单位、部门及社会公众了解和掌握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状况,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决定⾃2005年开始正式发布《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发布频次为三个⽉⼀期,按季度发布。
《公报》根据⽔利部⽔资源司和⽔⽂局制定的《⽔功能区⽔资源质量评价暂⾏规定》(试⾏)(资源保〔2004〕7号)和流域⽔功能区监督管理需要,在黄委监测站⽹和流域⼋省(区)现有监测站⽹基础上,选择了142个重点⽔功能区(监测断⾯151个),依据《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中国⽔功能区划(试⾏)》⽔质⽬标进⾏⽔质评价和达标分析。
评价基本项⽬为⽔温、pH值、溶解氧、⾼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五⽇⽣化需氧量)、氨氮、铜、锌、氟化物、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油类等(BOD
5
18项。
饮⽤⽔源区增加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锰等5个评价项⽬。
评价采⽤单因⼦评价法。
每期《公报》发布的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状况为当期三个⽉实测资料平均值的评价结果。
饮⽤⽔源区中基本项⽬评价达标,增加项⽬未达到GB3838-2002中“集中式⽣活饮⽤⽔地表⽔源地补充项⽬标准限值”要求的,该功能区仍为不达标;没有⽔质⽬标的排污控制区只评价⽔质,不进⾏达标分析。
20
40
60
80
100
⼀、⽔功能区⽔质状况综述
本期评价⽔质断⾯132个,代表129个重点⽔功能区,其中19个排污控制区仅作⽔质类别评价,不参与功能区⽔质⽬标分析,其余109个⽔功能区均进⾏达标统计。
本期达标⽔功能区47个,占43.1%;未达标⽔功能区62个,占56.9%。
黄河⼲流⽔功能区达标率为56.7%,⽀流⽔功能区达标率为38.0%。
本期评价⽔功能区河长7836.9km,其中参加达标统计的河长7437.8km,达标率为52.5%,评价⽔功能区湖库⾯积12.5km2,达标率为100%。
与上期⽐较,本期⽔功能区⽔质达标率上升4.3个百分点,其中⼲流上升6.7个百分点,⽀流上升3.1个百分点。
与去年同期⽐较,本期⽔功能区⽔质达标率下降5.1个百分点,其中⼲流上升3.4个百分点,⽀流下降8.3个百分点。
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达标与上期、去年同期对⽐情况见图1。
⼆、各类⽔功能区达标情况
保护区评价保护区7个, 达标6个,达标率为85.7%。
保留区评价保留区8个,达标3个,达标率为37.5%。
缓冲区评价缓冲区22个,达标9个,达标率为40.9%。
饮⽤⽔源区评价饮⽤⽔源区21个,达标8个,达标率为38.1%。
图1 本期与上期、去年同期重点⽔功能区达标情况⽐较图
达标率(%)
⼯业⽤⽔区评价⼯业⽤⽔区11个,达标8个,达标率为72.7%。
农业⽤⽔区评价农业⽤⽔区26个,达标9个,达标率为34.6%。
渔业⽤⽔区评价渔业⽤⽔区3个,达标2个,达标率为66.7%。
景观娱乐⽤⽔区评价景观娱乐⽤⽔区3个,达标0个,达标率为0。
过渡区评价过渡区8个,达标2个,达标率为25.0%。
排污控制区评价排污控制区19个,⽔质满⾜Ⅲ类4个,Ⅳ~Ⅴ类3个,劣于Ⅴ类12个。
本期⽔功能区分类达标统计结果显⽰:保护区、⼯业⽤⽔区达标率最⾼,达标率分别为85.7%、72.7%;渔业⽤⽔区达标率较⾼,达标率为66.7%;景观娱乐⽤⽔区达标率最低,达标率为0。
各类⽔功能区达标情况详见表1。
表1 2008年7-9⽉份黄河流域各类⽔功能区达标情况统计表
备注:按⾯积统计的1个饮⽤⽔源区为⽔库。
河长单位:km;⾯积单位:km2。
与上期⽐较,⼯业⽤⽔区、过渡区达标率上升较⼤,分别上升36.3个百分点、12.5个百分点;景观娱乐⽤⽔区达标率下降较⼤,下降幅度为25.0个百分点;其余⽔功能区达标率未发⽣变化或变化不⼤。
与去年同期⽐较,饮⽤⽔源区、保留区达标率上升相对较⼤,分别上升4.8个百分点、4.2个百分点;景观娱乐⽤⽔区达标率下降⾮常明显,下降幅度为40.0个百分点;过渡区、缓冲区、农业⽤⽔区达标率也有较⼤幅度的下降,分别下降12.5个百分点、11.7个百分点、10.2个百分点;其余⽔功能区达标率变化不⼤或⽆变化。
各类⽔功能区达标与上期、去年同期对⽐情况见图2。
达标率(%)图2 本期与上期、去年同期全流域各类⽔功能区⽔质达标情况⽐较图
三、各省区⽔功能区达标情况
青海省评价各类⽔功能区共12个,其中参与达标统计11个,达标6个,达标率为
54.5%。
其中保留区1个,达标;缓冲区3个,均达标;饮⽤⽔源区1个,未达标;⼯业⽤⽔区2个,均达标;农业⽤⽔区2个,均未达标;景观娱乐⽤⽔区1个,未达标;过渡区1个,未达标;排污控制区1个,⽔质为Ⅴ类。
⽢肃省评价各类⽔功能区共22个, 其中参与达标统计20个, 达标16个,达标率为
80.0%。
其中保留区4个,达标2个,达标率50.0%;缓冲区7个,达标6个,达标率85.7%;
饮⽤⽔源区
农业⽤⽔区
渔业⽤⽔区
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业⽤⽔区
景观娱乐⽤⽔区
过渡区
饮⽤⽔源区3个,达标2个,达标率66.7%;⼯业⽤⽔区3个,均达标;农业⽤⽔区1个,未达标;渔业⽤⽔区2个,均达标;排污控制区2个,其中⽔质为Ⅱ类1个,Ⅲ类1个。
宁夏回族⾃治区评价各类⽔功能区共13个, 其中参与达标统计8个, 达标5个,达标率为62.5%。
其中保留区1个,达标;缓冲区4个,达标3个,达标率75.0%;饮⽤⽔源区1个,达标;农业⽤⽔区2个,均未达标;排污控制区5个,其中⽔质为Ⅲ类1个,Ⅳ类1个,劣Ⅴ类3个。
内蒙古⾃治区评价各类⽔功能区共11个, 其中参与达标统计9个, 达标4个,达标率为44.4%。
其中保护区1个,达标;缓冲区2个,达标1个;饮⽤⽔源区3个,达标1个,达标率33.3%;农业⽤⽔区2个达标1个;过渡区1个,未达标。
排污控制区2个,其中⽔质为Ⅳ类1个,劣Ⅴ类1个。
陕西省评价各类⽔功能区共24个, 其中参与达标统计22个,达标7个,达标率为31.8%。
其中保护区1个,未达标;缓冲区6个,均未达标;饮⽤⽔源区1个,达标;⼯业⽤⽔区2个,达标1个;农业⽤⽔区10个,达标4个,达标率40.0%;渔业⽤⽔区1个,未达标;过渡区1个,达标;排污控制区2个,其中⽔质为Ⅲ类1个,劣Ⅴ类1个。
⼭西省评价各类⽔功能区共28个, 其中参与达标统计23个, 达标11个,达标率为47.8%。
其中保护区4个,均达标;保留区3个,均未达标;缓冲区5个,达标2个,达标率40.0%;饮⽤⽔源区3个,达标2个,达标率66.7%;农业⽤⽔区5个,达标2个,达标率40.0%;渔业⽤⽔区1个,未达标;过渡区2个,达标1个;排污控制区5个,其中⽔质为Ⅲ类1个,劣Ⅴ类4个。
河南省评价各类⽔功能区共27个, 其中参与达标统计24个,达标8个,达标率为33.3%。
其中保护区2个,均达标;缓冲区3个,均未达标;饮⽤⽔源区7个,达标1个,达标率14.3%;⼯业⽤⽔区1个,达标;农业⽤⽔区5个,达标3个,达标率60.0%;景观娱乐⽤⽔区2个,均未达标;过渡区4个,达标1个,达标率为25.0%;排污控制区3个,⽔质均为劣Ⅴ类。
⼭东省评价各类⽔功能区共12个, 参与达标统计12个,达标4个,达标率为33.3%。
其中保护区2个,均达标;缓冲区2个,均未达标;饮⽤⽔源区5个,达标1个,达标率20.0%;⼯业⽤⽔区3个,达标1个,达标率33.3%。
四、重要⽔事
全国《“⼗⼀五”⽔资源监测能⼒建设项⽬可⾏性研究报告
(2009-2010)》通过中咨公司评估
2008年9⽉20⽇⾄21⽇,由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负责汇总的全国《“⼗⼀五”⽔资源监测能⼒建设项⽬可⾏性研究报告(2009-2010)》在北京通过国家发改委委托单位――中国国际⼯程咨询公司的评估。
来⾃⽔利部、环保部、国⼟资源部、清华⼤学等单位的特邀专家在详细听取了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代表项⽬组的汇报后,围绕《可研报告》进⾏了深⼊⽽⼴泛地讨论,最后⼀致认为:
《可研报告》提出的建设⽬标正确,建设原则、范围及规模符合国家发改委对《全国⽔⽂基础设施“⼗⼀五”建设规划》的批复精神。
在⽔质监测能⼒⽅⾯,补充完善⽆机物监测,重点突出有机物监测,积极开发⽣物监测,适应“以⼈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可研报告》达到了本阶段的深度要求,可作为下阶段⼯作的依据。
“‘⼗⼀五’⽔资源监测能⼒建设项⽬”的实施,对于完善⽔资源质量监测体系,提⾼重点地区及环境敏感地区的⽔资源质量监测能⼒,为⽔资源可持续利⽤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必要、准确和及时的信息,对⽔资源科学利⽤、维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利部批复《黄河⽔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会商⽀持系统
及运⾏环境建设可⾏性研究报告》
9⽉中旬,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信息化重点建设项⽬――“黄河⽔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会商⽀持系统及运⾏环境建设项⽬”通过⽔利部批复⽴项。
⽬前黄河⽔资源保护监控中⼼已初步完成了监控中⼼会商环境、会议系统以及会商显⽰系统和相关⽀持软件的建设,是我国第⼀个具有对整个流域⽔质状况进⾏直观显⽰的系统平台,⼏年来在黄河⽔资源保护⼯作中发挥了巨⼤作⽤。
但随着⾼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排污⼝、⽔功能区、总量控制和纳污总量控制管理不断加强,以及黄河⽔资源保护⼯作的不断加强和深⼊开展,已建成的监控中⼼的功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资源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
因此,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适时提出“黄河⽔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会商⽀持系统及运⾏环境建设项⽬”。
黄河⽔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会商⽀持系统及运⾏环境建设项⽬的批复⽴项,为进⼀步加强黄河⽔资源保护⼯作,利⽤现代科技技术⽀撑和提⾼⽔资源保护⼯作和管理⽔平起到了良好的⽀撑作⽤。
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组织省界⽔质⾃动监测站
建设实地考察
为做好“黄河⽔量调度管理系统”中黄河省界⽔质⾃动站项⽬设计⼯作,进⼀步提⾼⾃动监测站建设的可⾏性和站址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及代表性,7⽉30⽇⾄8⽉13⽇,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司毅铭副局长会同有关单位和部门主要负责⼈⼀⾏赴黄河⼩浪底、三门峡、中游、宁蒙河段考察调研黄河省界⽔质⾃动监测站选址与建设情况。
司毅铭副局长⼀⾏在各基层⽔资源保护局陪同下,先后到⼩浪底⽔⽂站、西峡院⽔⽂站、龙门⽔⽂站、万家寨⽔利枢纽、下河沿⽔⽂站等地现场考察⼩浪底、龙门、万家寨、下河沿等⽔质⾃动监测站站址,实地察看了站址上下游地形、河段河势和周围环境情况,与各基层⽔资源保护局和⽔⽂站进⾏了座谈,听取了各基层⽔资源保护局关于辖区内⽔质⾃动监测站项⽬前期⼯作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了⽔⽂站基本情况,对站址选择、设站代表性、建站条件及取⽔⽅式等进⾏了实地调研和沟通交流,并征求了基层⽔资源保护局和⽔⽂站的意见。
司毅铭副局长还就进⼀步做好省界⽔质⾃动监测站项⽬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本次⽔量调度管理系统⽔质⾃动监测站建设选择的6个站点,包括:下河沿、乌素图、
万家寨、龙门、⼩浪底、⾼村,初步涵盖了黄河⼲流重要省界河段,也是省界⽔质管理的重要污染控制站。
本项⽬建成后可实现重要省界河段的实时⽔质监测,将为黄河⽔资源管理与保护、⽔资源统⼀调度提供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
黄河⽀流秃尾河⽔污染事件及时得到妥善处置8⽉17-23⽇,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按照《黄河重⼤⽔污染事件报告办法(试⾏)》和《黄河重⼤⽔污染事件应急调查处理规定》,及时妥善处置了“8.17”黄河⽀流秃尾河⽔污染事件。
8⽉17⽇,黄河⽀流秃尾河⾼家堡河段⽔体受到污染,河⽔变⿊,⽆沫⽆⽓味。
由于该污染河段距秃尾河⼊黄⼝较近,易对黄河⼲流⽔质造成⼀定的影响。
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接到黄河中游⽔⽂⽔资源局的报告后,⽴即启动局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向中游⽔⽂⽔资源保护局下发明传电报,要求其按要求开展调查监测,并密切关注该河段⽔质变化情况,及时上报调查监测结果。
随后,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及时将此次⽔污染事件的初步情况及分析结果上报黄委。
黄委领导对此⾼度重视,苏茂林副主任做出重要批⽰,要求启动应急机制处置黄河⽀流秃尾河⽔污染事件,继续跟踪监测。
为全⾯掌握污染动态,⽔资源保护局安排专⼈随时与黄河中游⽔⽂⽔资源局保持联系,先后两次下发监测通知,三次以明传电报形式及时向黄委上报有关情况。
黄河中游⽔⽂⽔资源局接到通知后,迅速组成调查监测组,冒⾬进⾏现场调查和⽔质采样监测。
经调查,出现此次污染的事件的原因是秃尾河上游的锦界⼯业园区污⽔处理⼚停⽌运转,导致⼯业园区企业⽣产污⽔经总排污渠直排秃尾河所致。
18⽇,相关企业已按⼯业园区管委会要求停⽌了排污⾏为。
为保障黄河供⽔⽔质安全,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已通过黄河中游⽔⽂⽔资源局要求⼯业园区管委会加强对所属排污企业的监督管理,并建⽴相应的⽔污染事件应急机制,避免类似现象再次发⽣。
附表1 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状况⼀览表
作⽐较。
附表2 《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项⽬标准限值
注:除pH外,其余项⽬标准值单位均为mg/L
⽔质评价标准说明:
Ⅰ类:主要适⽤于源头⽔、国家⾃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于集中式⽣活饮⽤⽔地表⽔源地⼀级保护区、珍稀⽔⽣⽣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于集中式⽣活饮⽤⽔地表⽔源地⼆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产养殖区等渔业⽔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于⼀般⼯业⽤⽔区及⼈体⾮直接接触的娱乐⽤⽔区。
Ⅴ类:主要适⽤于农业⽤⽔区及⼀般景观要求⽔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