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我的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我的这一年4北师大版
新课程的实施深刻地改变着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材被请下了“神坛”,教材不再是课程的权威,教师也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一种文本,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
从这种意义上说,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成为当前教师设计一节“童趣与活动齐飞,创新共高效一色”的低年级品生课堂的专业引领。
通过三次试教并最终录像成功《品德与生活》新教材(人教版)一年级《我的这一年》,下面就谈谈我在理解与运用教材的实践中,全面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创意,提高课堂活动乐趣,创造性地“用教材教”的几点体会与反思:
一、善用生活资源,捕捉生成资源
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
由此可见,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在本次《我要上二年级了》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为全面体现生活化、活动化,最后一次的有关“在这一年里,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上,并不是生活素材的简单引入,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品德与生活的学科学习。
低年级的学习与生活活动是丰富多彩,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通过一年的时间,养成了各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就是本节课的生活资源。
如“好习惯是非判断题”镜头1出示的:家长骑摩托车接送孩子上、放学,孩子头带头盔、双手抱住妈妈的腰。
再入镜头2出示的:孩子在学校积极举手发言……总共选取了贴合孩子学习、生活实际的10个镜头。
这些都是蕴含着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生活资源。
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挖掘、提炼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来自学生的生活,问题的解决也回归学生生活,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使学生从这次的“是非判断”中受到了养成好习惯的教育,并有助于改正不良习惯,从而实现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
二、寻求合作借用学科资源
在向“成长乐园的风宝宝介绍身体的成长变化”、以及“学会用不同方法记录成长”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纽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线索,以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包装设计为突破口,通过收集资料、精心设计课前调查表、展示在语文、数学、美术、校本才艺课(特长学习),以及课外实践中取得的成绩、获得的成果,从而构成了一个品德容各学科的综合活动课的框架。
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体现了活用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意识,使之与学生的兴趣完美结合。
学生将以往的经验进行再次迁移,产生新的体验和感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情感资源。
学生在借用课程资源的具体活动中产生新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成长中如何进行成果的展示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了解、认识。
三、取舍得当活用教材资源
开发课程资源已成为新课程的热点,但是许多教师却将教材弃置不顾。
其实,新课程的品德教材已不再一味罗列道德故事,而增加了大量的照片、图片、对话、学生作品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
要成就精彩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就应充分考虑这些资源的有效使用,开展趣味性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
在“我学会了交朋友”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以“风宝宝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自然过渡到“你在班级里都有哪些好朋友,好朋友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引出教材中“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最后以“在学校,老师也和大家经常一起学习,老师是不是你们的好朋友呀?”揭示教材中的对白“我和老师也成了好朋友”。
让老师与学生零距离亲密接触,没有教师的说教,没有道德的灌输,但教师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仿真的生活情境,诱人的对话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后就能触发新的想象、新的思考,生成具有个人意义的独特感受,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材中的观点通常以正文揭示,有时也以对白、旁白形式出示,这些
观点往往通俗、简要而又耐人寻味,对学生道德认识与判断能力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探究,感悟这些观点。
例如,在“我越来越喜欢学习了”这一教学环节中,教材只提供了两幅图,如何引导出学生热爱学习这一重点感受呢?教师抛出“你都有哪些爱学习的表现呢?”在学生的回答中整合、分析,除了得出教材图片所示:1、爱看课外书,2、写观察日记,还引导学生回答出:原来的作业经常得良,现在很多得优,甚至优+,原来“学习的进步也是爱学习的表现。
”从而活用教材,拓展了教材中的思想观点。
教材资源是丰富的,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全盘遗弃”,而要有舍有取,合理利用。
通过《我的这一年》磨课过程,我也深深地感到: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远非如此,它涉及到各个方面。
但关键是吃透教材,系统性掌握好教材,善于体会理解编者的意图,挖掘教材中的隐含资源,拓展学生的生活资源,再配之以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品德的乐趣,真正达到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