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探究
有关梨花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3.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5.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悬念一:初见小 屋,主人是谁?
悬念二:不是瑶族 老人,谁是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 什么建造小茅屋?
第一次误 会
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
第二次误会 认为哈尼族小姑娘是小茅屋主人
解开误会
通过悬念 和误会的安排 和展开,使文 章波澜起伏、 扣人心弦,增 强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照看小茅 屋
问题探究
1、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比 较一下这两种顺序哪一种更好。
问题探究 课文顺序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时间顺序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写作特色
❷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课文先后写了“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梨
花姑娘的妹妹、解放军,其中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 人、梨花妹妹。而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梨 花姑娘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虽然一直未出场,但作者对小 茅屋的设备,门上、墙上的字,瑶族老人和梨花妹妹等人物 的介绍,已把她写得光彩照人,从而讴歌了雷锋精神就像洁 白的梨花一样处处开放,很好地表现了梨花姑娘学习雷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朗读思考:
1.把握故事梗概,理清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 是什么人?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 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为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各部分主要写出了什么?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8): 主要写“我们”在梨 树林中发现小屋。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 sù )露宿

字 宿 ( xiǔ )一宿
( xiù )星宿
喷 ( pèn )喷香 ( pēn )喷泉
( jùn )菌子 菌 ( jūn )细菌
( kánɡ)扛着 形容力气很大。 扛 ( ɡānɡ)力能扛鼎

葺( qì )修葺
篾( miè )竹篾
近 字
茸( rónɡ)茸毛
蔑( miè )蔑视
整体感知
七年级语文下册
14 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 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 (重点)
2.分析、理解文章“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 思及效果,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难点) 3.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
感悟二:本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梨花姑娘的鲜明形 象和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我们在具体写作过程 中要注意借鉴这种写法。
写作特色
❶波澜起伏的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
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顺序从解放军盖起小茅屋、梨花照 料小茅屋写起,顺叙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 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而得解饥疲 和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插叙文字表明过去小屋的建造和 对它的照料。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 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 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 突出赞美了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精读细研
④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 路梨花处处开。”
①内容:引用诗句,使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 赞扬人的精神的美; “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 升华了文章主题。②结构:再次点题,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 严谨,浑然一体。
2.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问题探究 说一说: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一种更好?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
本文记叙顺序的妙处: ①通过设置层层悬念、误会来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情节 发展。 ②文中还有两次插叙,这两处插叙使叙事波澜起伏,行 文多变。
问题探究
2、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 步揭示出来的?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 悬念的地方,说说其表达效果。ຫໍສະໝຸດ 瑶族老人吗?梨花吗?
小建茅造屋和照真顾正小 的茅主屋它人的的人主是都人谁是?
梨花的妹妹吗?
解放军叔叔吗?
3.本文的写作顺序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顺叙、插叙相结合


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 是顺叙。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
事件发展的过程。
暮色 夕阳西下 一弯新月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上
出现 顺序
1
人物 “我”和老余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时间
2
瑶族老人
3
梨花妹妹
4
解放军
5
梨花姑娘
出现 顺序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时间
1
“我”和 修葺小茅屋,给房 老余 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为群众着想
现在
2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修葺小茅屋
为方便后来人
现在
3 梨花 常来照管小茅屋 妹妹
第二部分(9~12): 主要写“我们”借宿小 屋,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
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 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 主要写“梨花”之妹讲 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
结束全篇,热情赞美助人为乐的精 神,深化中心。
整体感知
2.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与小茅屋发生过什么故事?根据 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文中还有两次插叙,第一次是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第 二次是梨花的妹妹讲述解放军修建小茅屋及梨花照料小茅屋的故 事。这两处插叙使叙事波澜起伏,行文多变,也令所讲故事更加 充实,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精读细研
1.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梨花”,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并
分析其作用。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述了“我们”投宿 于小屋时的所见所闻,其中 “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 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是顺叙。

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
叙 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
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的作用:(1)使故事情节完整,丰富文章内容;(2)推动 情节发展;(3)为下文内容做铺垫;(4) 衬 托 、 刻画、突出人 物形象;(5)使文章结构紧凑,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精读细研
③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 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 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 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 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 情节向纵深发展。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 前几年,姐姐 习,接姐姐的班 出嫁后
4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 过路人
十多年前 路过时
5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 小茅屋盖好后 方便过路人 至她出嫁前
板书设计
赶路时发现了小茅屋:无灯无人,设置悬念
驿
小屋解除饥饿疲劳

梨 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 瑶族老人述说主人
(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
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 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 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他坐了七年监狱。 打倒“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 是他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著有长篇小说《鹿 衔草》《断肠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 代》,中、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驿路梨 花》等。
本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运 用这种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 叙过去的事件,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 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感悟一:雷锋是我们中国军人的杰出代表。雷锋助人为 乐的精神,早已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美德,像鲜花一样开遍 祖国的大地。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字词清单
读 安营扎寨
意为“驱逐,追赶”。
读 寨(zhài )

写 驿路( yì )
撵(niǎn ) 迷茫
露宿(lùsù ) 竹篾( miè ) 悠闲 不要漏写中间的“口”。修葺( qì )
折损( zhé ) 麂子( jǐ )
四溢( yì )
扛(kánɡ ) 陡峭 简陋( lòu ) 晶莹 恍惚(huǎnɡhū )
①含义:一语双关,既指驿路上自然界中的梨花,也指梨花姑 娘,还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②作用:“驿路梨花”将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 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 添了文化韵味。
3.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 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是哪种写人的方法?本文运用这种写人的方法 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指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 “我”和老余,带来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为故事情节 的展开作了铺垫。
精读细研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 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 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以自然环境美烘托 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梨花之妹讲屋来历
再现梨花,引用诗句:热情讴歌,结束全篇
学习雷锋 助人为乐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 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 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 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 社会风貌。
第二课时
出处
作者 经历
创作 缘由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
作者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 遍云贵高原。
1977年秋,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精神。作者想起边疆许 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及默默为小茅屋 做事的人,一股无形的力量使他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