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高考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扫描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襄阳市2017届高考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扫描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参考答案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24.C 【解析】本题以青铜器纹饰的演变切入,主要考查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问题。

殷商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上面孔狰狞,龇牙咧嘴、怒目圆睁,让人本能地感受到一种神秘、恐怖、威吓的力量。

凌驾、超越于世间存在的种种具体动物形象之上的抽象的饕餮图案,正象征着贵族阶级雄踞社会之上的威严、权势和暴力。

而随着春秋战国以来,礼崩乐坏,贵族政治的逐步瓦解,主要用作祭祖敬祖的青铜器皿日益失去了其神圣光彩和威吓力量,故答案选C。

材料中主要表现了青铜纹饰的变化,而非铸造工艺的衰退,故A项错误;B项材料不能体现。

D项材料中也未体现出纷呈的特点。

25.B 【解析】A答案不符合史实,科举制形成于隋朝;据材料可知北魏时期已经开始对察举的人才考察,北齐时期已经开始对秀才初试,可知B答案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北魏时期察举制进入盛期, C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南北朝时期注重选拔寒门人才所以D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是B。

26.C 【解析】古代服饰是一种礼仪制度,历代都有《衣服令》颁行,以明尊卑、识贵贱。

唐代规定官员的服装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绯、六品七品绿、八品九品青,颜色的确定以散官品位(又称阶官,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与职事官表示所任职务的称号相对而言)为准。

“江州司马”散官是从九品下的“将仕郎”,所穿“青衫”与他的地位正合。

《故衫》中的诗句是看到所藏朝服的颜色感叹早年做官的情景。

故本题选C。

A、B、D项在唐代社会生活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但本材料无法反映。

27.C 【解析】A答案是目的而非该行为的实质,B答案不符合题意,未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D 项是现象不是实质,C项体现了宋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与干预,故正确答案是C。

28.A 【解析】B答案不符合题意,未体现中外在十八世纪前后态度的变化;材料是十八世纪时期的现象,此时中国治外法权尚未丧失, C项错误; 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是A。

29.B【解析】材料并未体现传统土纱退出中国市场,故A项错误。

材料只体现了中国人购买洋纱自己织布,故不能一概而论得出手工纺织业走向破产,C项错误。

传统小农家庭的生产结构是男耕女织,故D项不符。

材料反映了手工家庭纺织业中纺纱业与织布业的分离,故正确答案为B。

30.C 【解析】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是淞沪会战的客观效果,并非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主要意图,故A项错误;开辟淞沪战场势必会破坏上海的商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利于确保上海的国际市场地位,故B项错误;上海是国际市场,在上海打仗容易引起国际注意,引起国际干预,从而争取外交上的主动,同时开辟淞沪战场也反映出蒋介石政府坚持抗战的决心,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故C项正确;此时美国并未对日宣战,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意图是引起美英等国的干预,故D项错误。

31.A【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最早明确阐述是在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上。

毛泽东1958提的论断只是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初级(期)阶段”这一术语或命题,和后来的初级阶段理论有区别,没有包含公有制为主体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而且也不是对理论的系统明确阐述,故A 错。

这一论断对后来初级阶段理论有启示作用,但这一有益探索没有坚持和发扬下去。

1958年起我国开始刮“共产风”,企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就超越社会发展阶段,造成严重错误。

32.D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希腊、罗马公民权的范围比较。

罗马在其新控制区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地区民族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表达了罗马享有公民权群体范围的扩大,而非公民权利的多少,故B项错误;相比较罗马,雅典不扩大公民权范围,并不利于维持其统治的稳定和统治基础的扩大,故C项错误,D项正确。

33.D
34.C
35.D 【解析】这些做法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农业集体化,未能彻底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故A项错误;这些做法只是对农业集体化的小修小补,不能实现农业集体化改革目标,故B项错误;这一措施是对斯大林模式在农业方面的某些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这一措施有利于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

40.(1)差异: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是以家庭国家为本位;
西方重视契约,推崇理性,中国则重视人伦,强调义利观;
德育方法上,西方强调实践的作用,中国则重视自我反省内心;
德育目标上,西方强调培育健全的公民,而中国则重视培养遵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人。

(任三点9分)
(2)历史背景:西方: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起源,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权意识的增强;资本主义的兴起,工业革命的进行;代议制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完善。

(6分)
中国: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专制主义不断发展。

(6分)
启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尊老孝亲,和谐社会等;强化公民社会公德的培养教育;德育要和社会发展相结合;采用灵活有效德育方法。

(任两点4分)
41.示例一:19世纪中后期,各国通过改革变法,推进了民主化进程。

伴随工业革命的扩展,以及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俄国、日本通过自上而下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以应对危机,尽管不彻底,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但改变了国家机器,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黑人奴隶制,维护了联邦的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总之,尽管各国国情不同,改革的方式程度不同,但形成了不可逆转的世界民主化浪潮。

示例二:19世纪中后期,各国通过改革变法,主动或被动的融入资本主义体系,加速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伴随工业化浪潮的冲击,及新一轮殖民扩张,中、日被迫开放,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成为新兴近代化强国;中国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开启近代化的序幕,但局限于“中体西用”思想,成果有限;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美国的南北战争,背后深层原因也在于工业化的冲击和对市场的争夺。

总之,不管是主动或被动地开放,或是改革,19世纪中后期期亚非拉地区和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最终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44.(1)发展表现:明确了行政、司法机关的审判权限;审和判权力分离;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审判分离。

(7分)
(2)原因:中央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

(4分)
影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司法审判体系的完善。

(4分)
45.(1)日本陷入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苏联力量的日益增长;蒋介石统一中国趋势的增强;欧美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中;中国东北特殊的历史地理状况。

(7分)
(2)国际联盟对日本入侵中国东北采取绥靖政策。

这一政策牺牲了中国的利益,助长了日本乃至整个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

英法等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损人害己,对二战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8分)
46. (1)主张:向外国学习;大力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走工业化道路;兴学为振兴工商之基,实业与教育并重;实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和动力;进行实业宣传和教育以开通风气;“教、学、做”紧密结合。

(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2)评价:是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一部分;克服传统教育中忽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弊端,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为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6分)过于强调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其教育思想的功利性明显。

(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