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与正视,克制与才情——读周海婴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摄影展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面与正视,克制与才情
读周海婴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摄影展有感
文I张建星
其实很难,也很难得。

周海婴是文学巨匠、世纪伟人鲁
迅先生的独子。

7岁那年鲁迅先生逝
世,翌日天津《大公报》刊登了先生
的遗嘱,其中留给了周海婴一句话: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
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
家。

”同在这个时间,周海婴遵母亲许
广平先生之命,为父亲的墓地题字“鲁
迅先生之墓”。

这两件事连同后来陆续
公幵的周海婴先生和父母充满深情的
合照,让周海婴直到去世都不可抗拒
地进入了人们关注的视线。

作为鲁迅先生的独子,这既是一种至高荣耀,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巨大压力。

凭着鲁迅伟大的思想力量,以及文学、艺术上的天才造诣,父亲若能长寿,再加上“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浓情父爱,周海婴的未来或许应该是无限光明的。

但人生的全部残酷就在于有时你根本无法选择。

谁也不会真正体会到儿时丧父对周海婴人生体验的重创和打击,还有父亲严厉的遗命,周海婴只能选择一种尽可能普通的人生,选择一种总要刻意回避光环的生活。

其实他完全可以凭借父亲的巨大影响,凭借毛泽东对鲁迅的高度评价,或者凭借建国后仍然活跃在政治和艺术舞台上父亲的朋友们,在文学艺术方面谋得一席之地。

但周海婴没有,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尽力低调,一生都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


/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30年9月25日,鲁迅50岁生辰全家照,摄
于上海春阳照相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海婴自拍照,1948年7月摄于上海
当然,也有例外。

在周海婴的一
生至少有两件事还是“高调”的。

一是
1975年10月,周海婴给毛主席写信,
报告现存鲁迅书信出版情况和母亲的
去世,诉说对其余书信未予出版的不
满,在信中他还对1973年人民文学出
版社根堀1938年版重排的《鲁迅全集》
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

三天后毛
主席批示:我赞成周海婴同志的意见,
请将周信印发政治局,并讨论一次,
作出决定,立即实行。

这既说明毛主
席对鲁迅家人的真切关怀,对鲁迅研
究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周海婴的胆
识和性格。

二是20世纪80年代周海婴
向法院提起诉讼,后又多次诉诸法律,
坚决维护鲁迅的版权。

这在当时造成
了很大的影响,且非议不少。

三十年
后,当我们进入法治的时代再重新评
价此事,周海婴是对的,他够得上依
法维权的先行者。

记得大学期间读到上海1981年
《文汇月刊》刊登胡风的文章,那是胡
风出狱后第一篇公幵发表的文章,题
目是《向朋友们、读者们致意》,版面
中配发了胡风还有他和夫人梅志的照
片,一脸病容,满目苍凉,看了让人悲
喜交加。

文章和照片都很有穿透力,令
人震撼。

照片是周海婴所拍,这是我
第一次看到周海婴的摄影,印象很深。

十几年前,我作为天津新闻摄影学会会长,接待了曾做过摄影记者的周海婴长子周令飞先生。

这之后,由令飞和关鸿先生陪同,在上海老锦江饭店拜见了周海婴先生。

老人谦和平实,风度儒雅,交谈之中,发现在他温暖的笑容下,在他没有欲望的目光中,有一种神似鲁迅的深邃而坚决的眼神。

这让我想起周建人先生对周海婴的评价:性格很像鲁迅。

联想到那两个“例外”事件,确实感到周建人对周海婴的评价还是入木三分、心有感应的。

周海婴先生尽管低调,但他还是不想辜负人生,辜负父辈,有情义有担当,无依无傍我自强,他在北大核物理专业毕业后,成为优秀的无线电专家。

但是他毕竟是文学巨匠之后,/1948年12月3日,“华中号”轮船抵达丹东附
近的大安岛,民主人士与中共地区领导人合影,
左起:翦伯赞、马叙伦、宦乡、郭沬若、陈其尤、
许广平、冯裕芳、侯外庐、许宝驹、连贯、沈志远、
曹孟君、丘哲、中共安东(今丹东)地区领导人吕
其恩
脉动里的艺术传承血浓于水。

人们很
难想到,周海婴十分低调的一生竟给
我们留下了数万张弥足珍贵的社会存
照,他用光影描绘色彩斑斓的生活画
卷,既是历史的也是艺术的。

阳春三
月,当中国美术馆展出家属捐赠的周
海婴部分照片和资料时,人们突然发
现,那个没有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的周海婴,那个一生基本上没有发表
过照片的周海婴,他的思想力量和艺
术才情全部在他的镜头里绽放出来,
他用一生的凝视让瞬间变为永恒,丰
富而深刻。

在周海婴的镜头里,既有挚爱家
人的私人影像,也有真实社会生活的
历史存照;既有社会底层的艰辛苦难,
也有前辈名士的精彩瞬间;既有许多
历史事件的珍贵场景,又有城市故事
和美丽的乡村风光。

细细品读,心有
所动,我们首先可以感受到周海婴的
摄影有一种通过逼近目标而直抵真实
的全神贯注。

就如他拍摄的胡风劫后
26年的照片,与其说他是一个见证者,
不如说他更是一个叙事者,是一位激
情满怀的行吟诗人。

周海婴不仅用镜
头,更是用思想的观照、感情的力量、
真实的洞察,对待他所经历的现实,
他所投入的生活,他所感知的世界。

因此,他的许多照片被赋予了神秘而
深沉的特质。

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
之父”的法国摄影家布列松说:在所有
的表现方法中,只有摄影是唯一能够
凝固社会、历史和人生瞬间的。

布列
松定格的“决定性瞬间”,始终是后来
TOPIC
者追求的境界。

周海婴留下了太多的决定性瞬间。

你会发现,这些瞬间的抓拍是任何艺术形式都难以实现的,特别是那些无可替代更无法重复的历史瞬间。

而这种真实的难得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艺术性,更在于它当下时刻的准确判断,它全部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文献价值。

在周海婴的照片中,有一组新中国成立前,民主人士从香港到达东北解放区的历史照片,李济深、郭沫若、黄炎培、许广平、沈钧儒、翦伯赞、侯外庐,或合影,或肖像,或演讲,或聚会,周海婴的每张照片,都体现了感人至深的“决定性瞬间”,就是这些民主人士的神态和目光,沉思和微笑,无不充满了对新中国、对共产党、对光明未来热情奔放的集体向往C 这种表情中的深刻,目光中的憧憬被周海婴抓住了,他要比文字更接近心灵,更真实,更恒久。

这也说明就状绘心灵而言,没有比摄影更具有无限的容量了。

还有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生活,苏州桥畔的清澈,上海弄堂的烟火气,以及50年代北京人的新生活。

周海婴总能抓住属于生命和生活的节奏、抓住属于灵魂的触动和历史内在的情感。

鲁迅先生曾说,创作“要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周海婴留下的照片,就是一部无比鲜活生动的编年史。

周海婴所展现的都是无法磨灭、瞬间即逝、鲜明纯粹的真实细节。

这里除了他对历史和生活真实的忠诚以夕卜,还有他对生活细节的极度敏感。

心理和艺术的敏感。

作为一名摄影家,周海婴和我们相比,确实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温暖且尖锐。

目光深处有他对摄影艺术的真爱,对真实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图/1949年,上海,私人诊所医生在为病人
打针。

周海婴10岁拿起相机,便开始了与摄影的
缘分,他走走拍拍,兴趣不减,一拍就是七十年
下图/1978年,作家巴金在北京,周海婴抓拍
作品
刻板追求,对快门和暗房操作的生理
冲动。

比如弄堂里卖熟食的小贩,私
人诊所医生和病人打针时的目光相
对,著名京剧艺术家言慧珠的青春肖
像,周令飞小解放军战士的扮相,还
有巴金先生1978年冷隽的微笑,等等。

周海婴拍出的每一张照片都可以真实
地折射出时代和历史的光影。

稍纵即
逝、不可重复,在现场,有品质。

美国摄影家埃米特•戈温说,摄
影是一个工具,用来处理大家都知道
但视而不见的事物,表现你看不见的
真实。

认真研究周海婴记录普通生活
的照片,你能感到他的摄影创作很有
Z\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9年,一位熟食小贩在上海霞飞坊弄堂里叫卖
些鲁迅的笔力,在深深的忧郁和深刻的孤独中有一种发现美、展现美、歌颂美的审美情怀,就像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出其不意的目光发现了真实的美好,现实而直接的表达又让这种美好变的亲近、变的可以触摸,变的更有力量。

所有伟大的创作,都是直达心
灵的。

riTB
在摄影实践中,光是最重要的。

周海婴大多数的拍摄都是用自然光。

以我个人一些学习心得,自然光下的
摄影不但更真实,而且拥有只有摄影
才能具备的艺术境界和构图特质。


际上正是自然光为摄影提供了直通现
实的路径。

因此,我更喜欢和偏爱自
然光下的黑白照片,这种黑白照片具
有一种更凝重、更质感、更能力透纸
背的艺术力量。

一种无法阻挡的内生
的魔力。

一生都不愿发表照片的周海婴先
生是摄影界的大隐,周的大隐,隐于黑
白。

他的照片没有当下的摆拍,更没有
造作失真的修图。

直面与正视,克制与
才情,坦然与内敛,温馨与恒久,这就
是周海婴先生的艺术深处,心灵深处。

在周海婴的绝大多数作品中,技
巧和构图已经不太重要,他所有的冲
动和激情,都隐藏在他不会回避的镜
头里。

他似乎很享受冲卷、显影、水
洗、定影、晾干,以及暗房冲洗对光线
和温度严格要求的那些零零碎碎的孤
独和快乐。

当今时代的摄影,由于技术不可
抗拒的力量,大大的进步和跨越了,
这种跨越和进步使摄影变得更富于变
化,也更加容易。

但是作为一个20世
纪80年代出道的记者,特别是有着60
年代、70年代,被父母带到照相馆拍
过许多黑白全家福的记忆,我一直认
为现在的摄影师失去了暗房操作,失
去了化学的味道,特别是冲洗药液中
大苏打的味道,不仅仅是失去了摄影
最本真的语境,而且失去了暗房这一
摄影师最后的乐土。

能够让心灵飞跃
的乐土。

所以,周海婴先生留给我们的不
光是大量有历史重量和品质的照片,
还有暗房中深红色的灯盏下,黑色的
布景里.属于摄影本身的初心、幸福和
快乐。

所以,周海婴的摄影对痴迷影像
的发烧友来说,更像一坛老酒,很挂杯,
很甘洌,很有年份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