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教学大纲
主讲教师:林木西张桂文孙丽娟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主体及其运行、国家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从而为其它经济学科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与宏观调控。
教学对象:经济类本科一年级学生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66学时、讨论6学时)
教学时数:72学时
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篇总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变迁(课堂讲授20学时,讨论2学时);第二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主体及其运行(课学讲授22学时,讨论2学时);第三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课学讲授24,讨论2学时)
第一篇总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变迁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8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发展历程、特征、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内容、特征、功能,以及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而为以后各章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和运行规律以及认识现实问题,提供分析的框架及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及现阶段改革的重点。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6学时;讨论2学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和经济体制的理论发展(1学时)
一、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二)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关于计划经济可行性的论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一)关于计划经济可行性的论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识的发展
(一)对市场经济的否定阶段
(二)承认市场作用和利用市场调节阶段
(三)“主辅论”阶段。
(四)重视市场调节和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
(五)创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阶段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4学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
(一)社会分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一般条件。
(二)由财产关系和劳动差别决定的物质利益差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一)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间的分配,具有灵敏的调节作用。
(二)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主要表现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一)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
1.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
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存在为前提,本身不具有社会经济制度的特殊规定,只有当它和某种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为某种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服务。
2.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型的经济。
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决定了它的效率性,进而决定了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积极作用。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1.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但没有解决而且根本就没有提出这一问题,它是在改革的实践中提出来的。
2.国内外经济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
从兰格模式的“模拟市场”,布鲁斯模式和锡克模式把市场机制引入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一直到科尔内的ⅡB模式,即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一个比一个更多地向“价值系统”逼近,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曾提出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等见解,并终于认识到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
1992年,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突破了传统观念的障碍。
3.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的可能性和基础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范畴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存在根本矛盾,要
走出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制结合的理论误区。
支撑现代市场经济大厦的是一种新型产权制度,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多元财产关系的产权结构和物质利益差别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基础是基本吻合的,二者可以结合。
四、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与现阶段中国市场经济的特点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原始市场经济、古典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二)现阶段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的特点: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除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某些因素和特征外,还具有发育程度较低且不平衡、不规范,以及非市场经济社会环境的特点等。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2学时)
一、交换和契约关系是市场的本质
(一)狭义的市场与广义的市场
(二)市场的本质是交换和契约关系
二、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一)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的含义和构成
2.市场体系应具有的特征是:整体性、有机联系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
(二)市场机制及其功能
1.市场机制的含义及其构成
2.市场机制的特征
3.市场机制的功能与局限性
市场机制的初始功能是使商品实现,进一步可分解为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两个方面的功能。
市场机制的利益分配功能,具体表现为价值分配、激励、优化选择等功能。
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主要表现为信息高效传导、引导资源流动、自动供求平衡等功能。
市场机制的局限性是:无法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其作用具有短期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三、市场行为规范和市场经济秩序
(一)市场秩序是指市场在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有序性,它是与市场有关的各种社会经济制度和规则相互作用的结果。
市场规范是指所有当事人行为的共同准则。
目前,经济行为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已成为危害市场正常发育的突出问题。
(二)市场规则是由国家根据市场运行规律的要求,制定的市场主体和市场管理者都必须遵守的完备的规章制度。
它包括市场的进出规则、竞争规则、交易规则和裁判规则。
(三)为保证市场能够有序、按规则而顺畅地运行,必须强化对市场的规范管理
四、完善我国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对策
(一)当前我国市场发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完善我国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对策
第四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1学时)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其在实践中的消极后果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单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单一的计划调节、单一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于国家手中的国营企业制度、缺乏物质利益的激励机制等
(二)计划经济体制在实践中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
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
(一)体制转换的基本目标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特殊背景
(四)改革攻坚阶段的新特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及现阶段改革的重点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主要内容
(二)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市场体系;深化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复习与思考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
2.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型经济?
3.市场机制的特征和功能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5.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第二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8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同学理解和掌握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涵、产权的内涵及功能;各种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其性质、地位和作用。
从而深入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以后各章的分析奠定制度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产权及其功能、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8学时)
第一节生产资料所有制与产权 (2学时)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涵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并不是简单的归属问题,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关系体系。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具体涵义是: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即直接的生产活动。
(三)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之间是辩证的统一。
二、产权及其功能
(一)产权是指建立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财产的归属权利和运用财产的行为权利。
这种权利要有法律的保障,他人不得侵权。
(二)现代产权的特征在于资产的最终归属权和资产的运营相分离。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运用的产权概念,是指各经济行为主体在经济运
行中对财产的具体权责利关系。
(四)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产权的特征是:产权的多元性、排他性、交易性和行为性。
(五)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产权的重要功能
1.硬化财产约束,以利于资产增值;
2.有利于维护正当经营权利,抑制外部侵权行为;
3.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4.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保障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
(六)产权与所有制两个范畴的联系与区别两者的联系:产权是以所有制为基础并受其制约;产权也影响和制约所有制。
两者的区别是经济关系层次不同;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不同。
(七)知识产权的规定性与特点
1.知识产权是脑力劳动者依法维护其创造性活动所形成的智力成果的权利,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以及智力成果权。
2.知识产权的特点:(1)它是一种无形财产,是一种精神财富; (2)大多具有财产权与人身权的双重属性;(3)具有依法授予性和时间性。
三、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一)经营权,是对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的统称,两权分离,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二)资本主义历史证明,两权分离可以发生在不同所有者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一个所有者的财产关系内部。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特殊性的要求。
第二节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3学时)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涵义与基本特征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二)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三)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并为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服务。
这种特征意味着排除所有制方面的任何私人特权,
不允许任何个人或单位凭借公有生产资料,谋取私利。
二、传统公有制的内在矛盾
(一)传统公有制内在矛盾的原因
(二)传统公有制内在矛盾的表现
1.财产所有者与所有者代表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及其矛盾。
2.财产所有者的代表与财产的直接经营者之间也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及其矛盾。
3.“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及其所产生的效率低下与矛盾。
三、公有制的多种形式和多样的实现形式
(一)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与所有制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通常是指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二)选择公有制实现形式要以能否促进生产发展为根本标准。
(三)全民(国家)所有制
1.全民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我国全民所有制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形式,即属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归代表全民利益的国家所掌握。
这有其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但也存在政企不分,产生官僚主义等副作用。
所以,它不应是凝固不变的。
3.正确认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4.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的方向、国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5.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四)集体所有制
我国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包括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
1.农村集体所有制
农村集体所有制是我国农业中的主要所有制形式。
它的所有制性质可以概括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存在形式的含有个体因素的新型的集体所有制。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
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以致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现有乡镇企业要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企业制度和经营方式的创新,
并加强引导和规划。
2.城镇集体所有制
正确认识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存在的必要及其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国家依此同其建立联系,使其得到扶持、恢复和发展。
(五)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与其他公有制实现形式
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作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取决于公有股在股份制企业中的地位。
在股份制的所有制性质上,要注意“公有”和“私有”两种片面观点。
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2.股份合作制是我国改革中出现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它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结合。
3.投资基金、社区所有制、社团所有制均可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进行探索。
投资基金作为一种共同基金,具有公众所有的性质,因而也可成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的非公有形式(1.5学时)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一种制度安排,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其所有制形式表现为个体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所有制多元化的客观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重新塑造多元的市场主体
(三)我国的经济改革为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生成与发展准备了条件。
二、个体所有制
(一)个体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并由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支配和使有的一种私有制形式。
(二)个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必然性:一是生产力水平低,二是现代经济发展预示,即使生产力发展到很高水平,个体小生产也有保存价值。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体经济的一般性质及其特点。
从个体经济本身的所有制性质看,它依然是个体所有制,但外部条件又使其
具有特殊性:植根于个体所有制和公有制的共同基础上;是商品生产单位。
三、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私营企业的涵义:按国家现行规定,我国现阶段的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它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
(二)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性质和特点
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性质,从所有制属性看,仍是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
但又具有不同于以往资本主义的特点:(1)外部它必然同占优势的公有制经济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和影响;(2)内部工人在政治上是国家的主人,工人的权益受国家保护,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受到了限制。
(三)私营经济的作用
1.私营经济的发展对于满足需要,扩大就业,促进公有制经济市场化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私营经济中业主与工人之间雇佣劳动关系和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依然存在。
为此,应兴利抑弊,对其加强监督和必要的调节。
四、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的形成有两种类型,一是对原有的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形成的,存在于过渡时期;一种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与外国资本合作形成的,它将存在较长的历史时期。
我国目前存在国家资本主义属于后者。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式,主要有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作经营、合资经营。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即“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是“受无产阶段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
(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我国实现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物。
加入WTO,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将有更大的发展。
第四节混合所有制(1.5学时)
一、混合所有制的形成与性质
(一)混合所有制是指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的联合或相互参股形成的资产混合
所有的经济形式,它是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财产组织结构。
(二)混合经济的所有制性质是由控股主体的所有制形式所决定。
(三)从资产运营的角度分析,混合所有制已突破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界限,所有资本都已融合为企业的法人财产,形成新的产权关系。
二、混合制的类型与形式
(一)广义的混合所有制,是指社会所有制结构上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狭义的混合所有制是指不同所有制成份联合形成的企业所有制形态。
(二)我国目前存在的混合所有制大体可归纳为三类:公有制与私有制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公有制与个人所有制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公有制内部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意义
(一)打破了所有制形式的板块结构,使不同所有制成分在微观上相互渗透,互相融合,从而形成“嫁接”和“杂交”优势,是所有制形式的一种演进。
同时也有助于微调机制的形成。
(二)混合经济是产权流动和重组的产物,它为资产的合理运营提供了条件。
(三)混合经济是协调多种利益机制的所有制存在形态,它有利于建立互相制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四)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如果是国家或集体控股的混合经济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公有制主体作用的增强。
复习与思考题:
1.市场经济运行中产权的特征和功能
2.产权与所有制的联系与区别
3. 如何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4. 所有制多元化的客观依据
5. 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意义。
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关系和分配制度(6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理论、形式和原则,树立科学的分配观,尤其是公平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按劳分配的理论及其实现形式、按劳分配与按非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社会主义的公平观与共同富裕。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6学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利益关系 (0.5学时)
一、社会主义物质利益主体及其形态
(一)物质利益的含义及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利益的主体。
1.物质利益是指经济主体为了满足某种经济需要实际占有的经济资源。
2.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物质利益关系是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三个主体所构成的物质利益关系。
(二)各主体的物质利益形态及其客观基础
1.国家物质利益。
国家利益存在于两个基础之上: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二是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履行的公共管理职能。
2.集体物质利益。
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物质利益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物质利益。
前者存在的基础是国有资产的产权职能的分解及企业所拥有的国有资产的运营权;后者存在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和集体耗费的劳动。
3.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
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本前提。
同时,与社会主义劳动仍然带有谋生手段的性质相关。
此外,还存在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个人所有这样一种个人利益主体。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利益关系的特点
(一)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的根本特点是: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同时,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利益上的差别和矛盾。
(二)另一个特点是: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主要是通过市场经济关系来加以调节和实现。
第二节按劳分配的理论及其实现形式(2学时)
—、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
(一)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动者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理论设想。
(二)按劳分配没有在实践中真正贯彻,是由于传统理解的按劳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现实存在一定脱离:(1)传统的按劳分配理论中,对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依据的“劳”容易产生不同理解。
(2)现实社会主义不具备传统按劳分配的前提,即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不存在商品交换关系。
是由社会中心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分配,并采取劳动券作为付酬和换取消费品的方式。
(三)“按劳动贡献分配”是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它是以凝固劳动作为劳动者个人收人分配的计量标准,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把难以测定的“劳动量”转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劳动成果或业绩。
(四)按贡献分配与传统理解的按劳分配的区别在于:分配的范围不同、程序不同、依据不同、分配对象的表现形式不同。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二)按贡献分配是经过交换和分配两个过程实现的,致使劳动者最后所得的消费品份额与按劳分配所规定的内容相比客观上产生了双重偏离,偏离出现在商品实现的交换过程之中和货币与消费品之间交换过程之中,从而使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只是具有近似意义。
第三节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1.5学时)
一、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依据
(一)多种所有制并存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必然存在多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二)市场上的竞争和交换关系将全社会的各种生产要素都包容在有偿使用、相互等价交换的经济关系之中。
(三)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等于非劳动生产要素能创造价值,它们之所以参与分配,是因为它们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各种形式
(一) 按资分配与财产收益
按资本分配是指资本所有者凭借其投入的资本来分割利润的分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