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期2020年3月No.8March ,2020
江苏科技信息
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汤建国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0000)
1高校新工科建设
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
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
发展新工科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要求,因此,新工科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自2014年创新创业概念被提出以来,各高校纷纷响应政府号召,致力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拥有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需要培养的是紧贴行业和企业需求的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探索更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1]。
2
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2.1国外现状
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很多知名高校很
早就开始尝试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并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有如下特点:
(1)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创业生态系统”一词是Katharine [2]在2004年提出的,他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多个组织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方式共同建立的。
国外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创新创业
教育探索和实践,大多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主要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构成,包括:校内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3]、创业实践活动组织、校外孵化资源(如资本、企业、校友等)、政府与产业界支持等[4],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2)完善的法制与制度保障。
国外发达国家大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例如,美国颁布的《拜杜法案》、英国颁布的《公司法》,为本国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另外,还制定了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机制[5]。
2.2国内现状
在国内,作为实用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积极响
应国家号召,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断推陈出新,着力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尚未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目前,高校并不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外部资源,没有将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有机结合形成体系,并且尚未真正落实创新意识在商业成果转化中的价值。
(2)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3个部分构成:第一,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名称: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之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2018-GX-382。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名称: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GX-502。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93411。
作者简介:汤建国(1978—),男,甘肃武威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粗糙集,人工智能。
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人才培养在时间、空间、肩负使命和内容上相辅相成,互相推动。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提出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于素质教育、建立多层次复合型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等5个方面,构建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模式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
学校行政人员,大多是辅导员或是学生处的工作人员。
第二,部分专业教师转型。
第三,少量的企业导师,占总量的比例不到10%,总体来说,目前,师资队伍较为欠缺创新创业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难以满足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6]。
(3)课程设置零散。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围绕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和参与创新创业相关竞赛的指导两方面开展,实践类课程占比不足,学校重视度不够,尚且无法全面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总得来说,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高校,都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国内高校为了追赶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差距、满足和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质量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去推进和鼓励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为了适应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探究一种更为完善和高效的教育模式,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3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3.1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于素质教育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持续加强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大力弘扬创业精神,从而不断增强社会全员的创业创新意识,力求使创业创新理念成为大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
因此,对于高校而言,需要致力于将创新创业教育上升至对国民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将其作为一种国民精神融入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将创新精神深植于学生心中,让其作为学生精神力量和意识形态的载体,将创新创业“青春梦”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把自身的创业自强同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相结合,自觉锻造创造性人格,树立创业理想,增强学生为国家富强与创新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3.2建立多层次复合型课程体系
高校需要结合新工科的人才需求,构建多层次、复合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创业知识类课程。
以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主,一方面,面向全校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有人才培养计划中;另一方面,针对各学科专业特点,强化创新、创业和专业三者相互融合,在专业建设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
(2)创业实践与实务课程。
注重产教融合、理论联系实践,首先,采用创业和就业方面的现实案例教学模式,从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两个方向,给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其次,开展创业实战演练,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和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最后,组织实务讲座,利用校友资源与学校合作等多方渠道,引入产业界有创业经历和实务经验的成功人士,为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巧。
(3)科研项目导向。
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创业目标和需要,确定研究方向,参与大学生科研项目或进入导师课题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研究,锻炼和培养科研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未来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3.3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高校需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团队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建设应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加强创新创业师资的培养。
高校内部专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者通常具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背景,理论知识扎实,同时,拥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经验。
对于这部分师资,一方面,学校应制定完整的培养体系和计划,在鼓励教师掌握最新专业技术并挖掘学生创新潜力的同时,促进教师参加专业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包括深谙创业政策和法律法规[7],鼓励教师进入相关企业学习和从事实践工作,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开发,融合最新企业经营和生产管理经验。
另一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例如,提供便利条件支持教师自主创业,积累相关经验,扩展自身的商业视角、创业视角和社会视角。
(2)加强多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外聘讲师,通常情况下,包括:企业家、从事风投或金融行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校友等,这类教师专业领域涉及广泛,实践与创新能力较强,拥有有益的创业实践体验和人脉资源,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创业成功对实现自身人生价值重要性的意识,并正确认识创业风险及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明确未来方向。
3.4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有一个生态系统观,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政府、企业、院校、社会和市场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和支撑。
(1)扩展与社会各界的多渠道合作。
高校积极与企业、产业、市场和科研机构等建立联系,通过合作教学、社会捐赠、资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移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实现共赢。
(2)构建社会化的创业合作网络。
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积极联系行业内企业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以
及技术性指导,创业者能够测试并分享其商业计划,向创业成功者学习和获取创业经验,完善商业计划。
(3)促进创业价值链与成果转化。
一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师生的创立知识衍生型企业,并与市场需求和中小企业需求对接,为市场和企业提供服务,推动学校科研成果商业化。
另一方面,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创业科技园区等机构,为创新创业提供服务支撑。
3.5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
高校需要建立起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相对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8-9]。
(1)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理选取评价指标,包括:教学与实践、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和支撑环境等评价指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融合定量与定性评价方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展开评价。
(2)建立配套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依据评价结果对取得成果的单位和人员予以奖励,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行动指南,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改革创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新工科是未来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未来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方式。
为了顺应时代需求,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应围绕“双创”教育融入于素质教育,建立多层次、复合型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5个方面开展创新
创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服务于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的新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周男,高占凤,徐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的框架及其融合[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4):9-14.
[2]DUNN,KATHARINE.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J].Technology Review,2005(9):46-50.
[3]LUKE P,JASON I.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vidence[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07(25):479-510.
[4]张玉,周强,李福华,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7(3):59-61.
[5]崔鹏.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及其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6):70-73.
[6]刘舒.国外典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应用对河南高校的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164-165.
[7]李璐.国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比较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4):120-121.
[8]吴红霞,刘雪芹,蔡文柳.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5-129.
[9]李旭辉,胡笑梅,汪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研究——基于群组G1法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21):29-36.
(责任编辑顾培培)
Research on“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Tang Jianguo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Chongqing400000,China)
Abstrac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new engineering”talent training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time,space,mission and bining with teaching practice,this paper studies the"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and puts forward five aspects:integrating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quality education,establishing multi-level compound curriculum system,building teaching staff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onstructing ecological system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tc.
Key words:new engineering;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