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2020年高二下历史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承德市2020年高二下历史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

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
A.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B.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
C.协助丞相处理朝政
D.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
【答案】C
【解析】根据“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可知,御史大夫是协助丞相处理朝政,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故C正确;材料反映御史大夫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无法体现削弱丞相的权力,A错误;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之权,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大夫的权力受丞相制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秦汉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

2.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关于“仁”的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B.就是“和而不同”
C.主张教育因材施教
D.认为“过犹不及”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故A项正确。

“和而不同”与仁的主旨不相符,故排除B项。

因材施教主要是教育方面,故排除C项。

“过犹不及”指做人做事要把握好度,与仁的思想不一致,故排除。

点睛:孔子所说的仁,是指人们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关爱他人。

孔子所说的“爱人”,就是不仅爱自己的家庭、亲属,还要爱这以外的其他人。

但是孔子所主张的爱是有差别的爱,最爱有血缘关系的人,后朋友,再后其他人。

孔子的仁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

但孔子主张仁爱有差别、等级,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有其阶级局限性。

3.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运动是效仿日本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故D正确。

【详解】
4.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科举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所给材料的意思来看,很显然是选择A。

导致了“重文轻武”现象出现的是宋朝时的政策,排除B;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而不是指科举制度,排除C;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也有很多是贪官污吏,因此,D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排除D。

考点:科举制
点评:唐代科举制选拔了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汉代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等都需要掌握。

5.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时间有早有晚而已……”下列与此判断相符的历史事件有
A.英国光荣革命、美国南北战争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C.英国圈地运动、美国两党制形成
D.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等,可知与资产阶级代议政治相关。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

美国1787年宪法对选举资格做了严格限定,将黑人和奴隶排除在民主政治制度之外,后来兴起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逐渐取消了先前的规定,故D符合题意;AB涉及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材料中的“选举资格”显然不符,故AB不符合题意;圈地运动是农场主圈占土地,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6.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
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

”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四大发明西传后,火药为新兴资产阶级打败封建势力提供了技术条件,故排除第①项;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技术条件,故第②项的表述正确;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条件,故第③项的表述正确;公元8世纪,造纸术开始西传,晚于智者运动兴起的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故排除第④项。

本题应选B项。

7.2016年历来被视作美国在西业地区重要盟国的土耳其与美国分道扬镳,沙特、埃及等中东传统盟友与美国进一步拉开距离。

特朗普就职前夕公开谈论“北约已经过时”“欧盟是德国的工具”,要求盟国增缴“保护费”。

这说明
A.西方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激烈
B.欧盟的崛起冲破了美国政治控制
C.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影响扩大
D.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日益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土耳其、沙特、埃及等国家并不属于西方国家,也没有争夺霸权,故A错误;欧盟并未被美国从政治上控制,故B错误;北约、欧盟并不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美国对土耳其、沙特、埃及等国家以及北约、欧盟逐渐失去控制力,说明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日益受到冲击,故D正确。

故选D。

8.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

”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A.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胜利
B.沉重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C.促进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生
D.保存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火种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可知,该事件是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挽救了中国革命,保存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火种,故D项正确;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故B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生是在1927年,故C项错误。

9.18世纪,有人曾经用“最奇妙的”“伟大的和非凡的”“效果超乎人们想象的”“对文明世界的面貌带来巨大变化”“一场革命正在发生”这样一些语言来描绘某个变革的发生,这场“变革”
A.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B.推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确立了垄断资本对世界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在欧洲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在时间上是不符合18世纪的,故A项错误;英国早在17世纪就已经确立君主立宪制,与题干所给时间18世纪不相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18世纪,有人曾经用“‘最奇妙的’、‘伟大的和非凡的’、‘效果超乎人们想象的’、‘对文明世界的面貌带来巨大变化’、‘一场革命正在发生’”可知是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C项正确;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所给时间18世纪不相符,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10.在美国的制宪会议上,民主派代表杰斐逊对美国的宪法制度表现了担忧。

他担忧的是
A.总统成为君主制的“新版”
B.制衡规避会造成权力弱化
C.邦联制容易形成中央集权
D.妥协一定程度上激化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杰斐逊认为1787年宪法采用民主共和政体,不用君主作为国家元首而用总统作为国
家元首掌握行政大权,因此他认为总统成为君主制的“新版”。

故答案为A项。

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邦联下中央权力较小,排除;D项1787年宪法的妥协不仅没有激化矛盾,反而促进了美国的国家稳定以及民主政治的完善,排除。

11.宗教改革后主张勤劳致富来荣耀上帝,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茁壮成长的是
A、路德派
B、加尔文派
C、英国国教
D、东正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主张发财致富,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因此选B。

ACD都与题干不符。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先定论一是把事业的成功、财富的获得说成是“上帝的旨意”,从而为新兴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蒙上神圣的外衣;二是激励人们在事业、人生上积极进取,奋勇拼搏,百折不回取得成功以证明自己就是上帝的选民;而那些失败者则无疑是“弃民”了。

12.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期其权能有所扩大,东汉时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说明
A.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削弱
B.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C.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到东汉后期刺史已经失去监察的职能,A错误;题干所给材料表明,西汉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监察地方的刺史制度,西汉后半期刺史权力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B正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到东汉后期刺史已经失去监察的职能,不存在“位卑权重”的现象,C错误;题干材料涉及的是监察制度,没有涉及地方行政制度,D错误。

13.美国法学家卡尔文·达伍德在谈到某国宪政的特点时说:“没有(宪政)传统的支持,一部成文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而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

”这一评价是基于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晶
B.近代德意志帝国宪法暴露了军国主义传统
C.美国成文宪法未能有效贯彻实施
D.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反映了英国具有悠久的宪政的历史传统,故英国没有一部成文宪法,说明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故D正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也是成文宪法,A错误;近代德国有成文宪法,即《德意志帝国宪法》,故B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是成文法,并且得到了有效贯彻实施,故C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联系所学英国宪法的特点分析解答。

14.关于中国入世的认识经历了以下的过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夕一片“狼来了”的呼喊;入世五年后我们的企业“与狼共舞”,甚至有人说我们是“从羊变成了狼”。

回顾中国入世前后10余年的市场历程,有学者认为有一种“虎入羊群”的感觉。

据此可知
A.前后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B.反映人们观察视角的诸多差异
C.缺少对振兴民族产业的警醒
D.学术界论争反复无常变化多端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夕一片‘狼来了’的呼喊”“入世五年后我们的企业已经能‘与狼
共舞’,甚至有人说我们是‘从羊变成了狼’”“虎入狼群”可以看出人们观察视角是有很多差异的。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并非自相矛盾,只是由于观察视角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同而已,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缺少对振兴民族产业的警醒的结论,排除;D项,学术界反复无常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5.《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说明明清时中国生产出了具有欧洲风格、面向欧洲的瓷器商品。

由此,中国的瓷器制造业受到了欧洲
市场的影响。

但是材料并未提及欧洲采用了中国的制瓷技术,故D项错误,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提及官窑,所以无法得出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和政府对官窑工艺水平要求高的结论,故B、C项不符合题意。

16.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中国领导人所要的是,美国担保不会与克林姆林宫合作实行勃列日涅夫主义;尼克松所要的是,想知道中国是否可能与美国合作,对付苏联在地缘政治上的攻势。

据此判断,中美关系从敌对走向缓和的原因是
A.苏联在地缘政治上威胁中美两国的利益
B.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C.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D.美国长期“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材料“美国担保不会与克林姆林宫合作实行勃列日涅夫主义;尼克松所要的是,想知道中国是否可能与美国合作,对付苏联在地缘政治上的攻势”,可见中美关系从敌对走向缓和,是因为苏联在地缘政治上威胁中美两国的利益,故选A;BCD部分符合题意,排除。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7.【答案】18.九品中正制并非南北朝时期唯一的选举制度。

在南北朝后期,统治者采取了考试取士的选举方式。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察举制“举孝廉”的影响
B.士族门阀势力的衰落。

C.封建“庄园制”经济发展
D.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在南北朝后期,统治者采取了考试取士的选举方式”可以看出,由于士族门阀势力的衰落,统治者有条件也有必要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故答案为B项。

察举制不是考试取仕,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南北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

19.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由此可见,罗马法
A.影响了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
B.维护了西方的代议制度
C.确立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
D.适应了小国寡民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中“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可以得出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深远影响,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的基础,故A项正确;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不可能维护西方代议制,也不可能成为欧洲待见社会行为的规范,故B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深远影响,与其历史作用无关,故D项排除。

20.【答案】21.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科学概念的每一种主要的假设——原子是构成自然的坚固的、不毁的、独立的砌块,空间和时间是独立的绝对,一切现象具有严格的机械的因果关系,对自然进行客观的观察是可能的——实际上都遭到了反驳。

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经典力学体系对自然界进行理论综合
B.《物种起源》发表改变了人们世界观
C.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量子论建立起对物体研究的宏观视角
【答案】C
【解析】
经典力学体系确立与17世纪末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故B错误;材料“空间和时间是独立的绝对……实际上都遭到了反驳”反映了爱因斯坦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故C正确;量子论主要是研究微观世界,不是宏观,故D错误。

故选C。

22.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

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

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 A.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B.继承传统并且大力发扬儒学
C.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D.打着孔子旗号进行托古改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信息,陈独秀“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胡适“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可知,陈独秀、胡适等人否定的是传统儒学中不适合时代发展的内容,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儒学。

这反映新文化运动在批判传统的同时也不否定传统,故C正确;两人的观点是相似的,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出大力发扬儒学,故B错误;康有为打着孔子旗号进行托古改制,故D错误。

23.“一战”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有
①使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减弱
②引发了欧洲地区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动摇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④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一战导致欧洲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大战后期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极大地激励了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战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

一战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但这不是给欧洲带来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A、B、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题干中的要求“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一战把世界各国都卷入了世界政治的漩涡,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但这不属于一战给欧洲带来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24.资料显示,某时期英国的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食品占8%,工业制造品占85%;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61%,食品占33%,工业制造品仅占6%。

这一时期英国
A.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
B.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C.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
D.积极推进自由主义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英国大量进口原料,工业品成为主要出口对象,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以满足工业资本主义扩张的迫切要求,故D项正确。

A项,题干信息与英国政治民主发展历程无关,排除。

B项,工业革命前英国已经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排除。

C项,题干中不能体现英国开始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排除。

25.明清时期,山西祁太秧歌《换碗》中唱到:“一办竹器河南省,二办磁器九江行,三办花布到山东。

四办农货归化城,五办丝线上北京”。

这反映出当时
A.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
B.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日趋平衡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时间“明清时期”,再结合秧歌《换碗》中的到南北方不同地区经营商业和购买商品的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跨区域长途贩运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到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问题,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未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 项排除;材料是表明商业发展,未体现抑商政策,故D项排除。

故选A。

26.《权利法案》颁布的重大意义是( )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B.确立了共和政体
C.完善了联邦制D.巩固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颁布的重大意义是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所以答案选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27.(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5月)历史)“一个国家为了保持其支配地位,它必须将其资源用于军事力量、对盟国的财政支持、向外国提供援助以及同维持国际经济有关的成本等方面……随着保护所需成本的增加和帝国或霸主收益的减少,维持现状会变得更困难,从而国际体系进入一种失衡状态。

”下列现象,与上述原因最吻合的是
A.英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B.美国失去对联合国的控制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D.苏联的经济困难与解体
【答案】C
【解析】
材料“随着保护所需成本的增加和帝国或霸主收益的减少,维持现状会变得更困难,从而国际体系进入一种失衡状态”反映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霸权走向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美国经济地位的衰落,故ABD项错误。

点睛:对材料“随着保护所需成本的增加和帝国或霸主收益的减少,维持现状会变得更困难,从而国际体系进入一种失衡状态”是关键;从中得出答案。

28.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

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次大变革”指的是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故C项正确;A项,传位贤能为禅让制,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体现了商周之变,排除。

B项弄反了,应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错误。

D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为人治,并非法治,故排除。

29.有学者指出:“普鲁土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

”下列对“普鲁士式的宪政”解读正确的是
A.德意志帝国皇帝自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
B.宰相要对皇帝和联邦议会负责
C.由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拥有较大决策权
D.首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在普鲁士领导下德国完成了统一,完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利于资产阶级,因此资产阶级“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

”可见不是实行美国的三权分立,而是有普鲁士特点的宪政,即首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故答案为D。

德意志帝国首相自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A错误。

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联邦议会负责,B错误。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作用较小,C 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德国近代的政体,要求结合1871摸哪德意志宪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30.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

所以二战后美国通过赠予、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但却没有引起世界汇率的剧烈波动。

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突出表现在
A.缩小了南北贫富差距
B.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