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红与黑_看司汤达的现实主义_陈晓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u l.,2009第38卷专辑J o u r n a l o f S h a a n x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V o l.38S u p.
从《红与黑》看司汤达的现实主义
陈晓敏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陕西西安710061)
摘 要: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开拓者,司汤达创作的《红与黑》符合19世纪盛行的“镜子说”。
它深刻而形象地按照19世纪30年代革命前夕法国的本来面目反映现实,强烈的批判精神蕴含其中。
通过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统治及其道德败坏,对封建贵族的垂死挣扎和反动教会的欺骗宣传,都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尖锐批判。
作品通过典型化的方法“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于连这个最能揭示生活本质的形象加以塑造,以达到再现整个法兰西社会的目的,使作品达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红与黑》;司汤达;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56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9)S u p.-0301-05
收稿日期:2009-04-28
作者简介:陈晓敏,女,陕西渭南市人,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助教。
只要谈到司汤达,我们必然会提及《红与黑》。
因为正是这部作品,使这个生前默默无闻,在文坛尚无立足之地的公职人员在死后却取得了文学史上几乎与巴尔扎克并肩而立的地位。
这部作品给作家带来了极高的声誉,他被誉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红与黑》是司汤达尽其所能写成的孤愤之作,从创作心态看,司汤达把《红与黑》的创作视为泄其愤慨、表现其内心凄苦的途径。
作家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结局,准确地再现了当时法兰西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形势,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环境对青年人的腐蚀、压抑与摧残;反映出统治阶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揭露了贵族、教会、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以及他们惧怕革命到来所采取的种种倒行逆施。
作家的创作与其所生长的环境和其复杂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作品中他所塑造的人物于连具有超人的智慧,强烈的个性,非凡的魅力,完美的外表而且带有某种神秘的、震慑人心的气质,这个人物正是作家本人的缩影。
而这部作品之所以受到众多著名的作家、批评家由衷的赞赏,之所以受到读者的青睐,以至被列为世界文学经典,它的魅力完全归结于它是欧洲第一部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所有的评论家都一致肯定司汤达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时代,那么在《红与黑》这部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此乃本文论述之要点。
一、表现时代社会的风貌
作者从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取材,真实地、深刻地表现了七月革命前夕的法兰西的阶级关系和时代发展。
首先,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有一定的联系。
《红与黑》中有生活的原型。
作者的故乡格勒诺布尔发生了一宗谋杀案。
一个名叫裴尔特的青年在一个有钱人家里当家庭教师,成了这个家庭主妇的情人,后来,这个情妇所写的一封信阻碍了他和第二个情妇———一个非常有钱的小姐结婚,由于怨恨和绝望,家庭教师杀死了那个主妇,由此触发了作家创作《红与黑》的念头。
《红与黑》中的人物虽是虚构的,但在这则新闻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他的影子。
于是作品中就有了这个家庭教师于连索黑尔的形象,我们所要探讨的这部作品也正是围绕这个核心人物的人生道路而发展的。
这个高傲而又孤独的人物命运也正是复辟王朝
301
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命运,其命运也正是通过于连的希望、梦想、奋斗、失败和死亡得以深刻体现的。
这个人物形象对整部作品批判现实主义的表现意义重大,而作品中的两个勇敢的女性———德瑞那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也被描写得惟妙惟肖,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原型。
至于其他人物,也足以体现时代和个性的特征。
比如,爱钱如命的维里叶市长———德瑞那,靠剥削囚犯和弃婴起家的瓦利诺,道貌岸然的侯爵等等人物的出场,其所作所为,通过于连的见闻———从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到黑幕重重的保王党集团;从爱情生活、宗教活动到秘密政治会议,鲜明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30年代前夕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同时也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反复辟斗争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作品并非仅仅是爱情小说,它还有副题“一八三零年纪事”,可见作者的意图已远远超过爱情小说的范围,而更具有鲜明的政治和历史色彩。
《红与黑》是通过复辟王朝时期的阶级关系来反映它本身的时代特征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要讲的第二点。
资产阶级革命所造成的社会现实以及一些观念已经从本质上改变了一些人对某些问题所持的看法。
作品中常以贵族自诩的维里叶市长和靠剥削囚犯和弃婴起家的瓦列诺正代表着法国1825年之际富裕者的形象,从作品对他们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对金钱的追逐和对利益的获取,实质上已使他们变得资产阶级化;老索黑尔与市长之间的讨价还价,于连宁愿死也不愿与佣共食的羞耻心理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无论是经济生活还是意识形态领域,波旁王朝和它代表的阶级力量所要支撑下去的复辟王朝早已失去社会基础。
在那个复辟的波旁王朝里,小资产阶级对处于统治地位的政府和教会而言,他们表现出的不仅仅是反抗,更多方面带有的依然是妥协。
因为法国当时的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是贫穷的,政治上是受压迫的。
它同反动僧侣、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存在着矛盾。
当时小资产阶级中的进步分子具有坚决的反封建思想,但经济基础始终决定着上层建筑,他们也与贵族和大资产阶级有妥协的一面,甚至在有些时候,妥协占了上风。
《红与黑》中的于连就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形象的典型。
这个精力充沛、意志坚强的青年从希望靠个人奋斗成为拿破仑式的英雄人物,直至决心遵照给他十字勋章的复辟政府的意志行动,参与了极端保王党的密谋,堕落为复辟势力的走卒,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可见这个黑暗的时代是怎样的磨灭人的锐气、压抑人的理想的!
在侯爵德拉木尔府的客厅里,这些所谓的达官高贵在一间门窗紧闭、戒备森严的密室里共同上演了末代王朝崩溃前夕的一幕丑剧,而其中的一个与会者———政治界的重要人物内阁总理德哇列尔可以说是复辟王朝最后的、也是最为反动的内阁总理波里雅克亲王的影子,足以说明此次阴谋并非捏造而是作者以真实的政治事件为蓝本写出来的。
根据担任过执政府总裁的巴斯杰的回忆录所述,1817年,保王党人在日后成为查理十世的阿尔托瓦公爵的领导下,向奥地利、俄国等神圣同盟国家递送了秘密备忘录,要求外国军队对法国的军事占领延长下去,以便对付革命危机,保护复辟王朝。
次年,保王党又密谋撤掉几个色彩温和的部长,以几个特别仇恨宪章的保王党取而代之,司汤达正是站在现实主义的高度上从广阔的视角,高度概括出社会政治斗争的典型,他把这些政治事件作为素材写出小说中的黑会阴谋,把它放在七月革命前夕的背景中,表现出尖锐的阶级斗争,成为高度典型地反映当时真实的政治关系的篇章。
作品如此真实地再现因恐惧革命的到来统治阶级所采取的种种倒行逆施,从侧面深刻地表现了一场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而且也让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到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
可是,腐败没落的王朝必会被新事物———一个人心所向的自由王国所取代,因为旧势力并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尤其是当以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制,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取代了贵族阶级的特权和专制已深入人心却又发生历史扭转的现象时,人们是无法接受的,因此,革命是势在所趋,人心所向。
《红与黑》也正是通过以上两点向读者再现法国1830年前夕的社会真实风貌和画卷,让我们再次体会丹东所言“真实,严酷的真实”①的深刻内涵。
二、强烈的批判精神
《红与黑》之所以被誉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是因为在其作品中时不时地流露出一股强烈的批判精神,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精神的存在,才吸引着
302
①丹东(1759—1794),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原为律师。
他幼年读启蒙作家的著作,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攻打巴士底狱时投入革命,热烈拥护共和制,是雅各宾派。
革命后期,他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公开反对雅各宾派的革命民主专政政权,1794年被雅各宾派处死。
愈来愈多的读者的学习与钻研,而且也能进一步理解作家写作这部作品的深刻用意。
作品中的批判精神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作家通过对现实黑暗的揭露,通过对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表现这样一种精神于作品的字里行间。
《红与黑》以于连的人生道路为线索,从外省到省府直达首都巴黎,集中揭露了这3个不同的城市所代表的不同的政治势力。
在外省维里叶资产阶级的见风使舵、惟利是图、金钱至上,表现在德瑞那市长、瓦列诺先生和于连之父老索黑尔身上;省府贝尚松反动教会的虚伪黑暗,修道者们的互相排挤倾轧,勾心斗角以及对这些政治势力的描写,深刻地向读者暗示着复辟王朝的腐败。
我们不妨探讨一下这3个城市的不同典型代表。
作品中首先出场的是外省贵族的典型人物———维里叶的市长德瑞那先生,他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巧取豪夺,不断扩充自己的财富,维里叶马路的修建、河流的改道都以对他有利为原则。
他常以自己的贵族家世为荣,也正是因为1815年的王政复辟,他才有幸得到维里叶市长的头衔。
和所有的统治阶级一样,他痛恨拿破仑,认为他是一个窃国者,而且在大革命期间,这个市长也曾亲手杀害过参加革命的农民,复辟初期又参加对革命者的逮捕。
他的所作所为,尽显旧势力的骄横放纵。
他爱钱如命,锱铢必较,对金钱的热爱胜于自己的尊严。
在《红与黑》上卷的第21章中通过对德瑞那的心理描绘,尽显其本人爱钱如命的本性。
在于连所遇到的人中,瓦列诺是值得注意的一个。
在这部小说开场的时候,许久以来受德瑞那先生保护的瓦列诺先生已经开始引起市长的妒忌。
因为此人善于奔走钻营、为非作歹、胆大不知羞,为讨上司的喜欢,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在主人公于连的心里,瓦列诺是外省的短袍耶稣会教士。
他投靠反动教会,加上他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使这个靠剥削囚犯和弃婴起家的人,花了10000到12000法郎便成为维里叶城贫民寄养所的所长。
以后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看到他无耻地投靠复辟王朝,勾结封建贵族,凭借反动教会步步高升,飞黄腾达。
在官场上扶摇直上的瓦列诺之所以置福利列的意见于不顾,宣判于连犯了蓄意杀人罪,是因为当时其口袋里已经有了省长的委任状。
从一个城市中的小市民直到爬到省长的宝座,足见这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可恶嘴脸!
瓦列诺就是一个凭着教会的提拔得以步步高升的,他是教会最忠实的追随者,他事事惟修道会之命是听,因此才能保住自己的职位。
当时大多数教士兼任密探,监视人民的思想和行动。
在贝尚松神学院内充满了秘密组织和坏人,间谍活动不断,甚至告密在这里也是深受鼓励的。
加斯答列神父是一个极为伪善的老头儿,在这里他不仅是间谍和告密的头儿,而且自己也亲自干这种勾当。
在作品中,他为了侦察于连的行动,常常把出院的机会给他,有意让他犯错,但遭到于连的拒绝。
为了达到本人的目的,他暗地里搜查于连的箱子,使出直接告发这一招,其做法阴险恶毒,足见当时教会的黑暗。
这是复辟时代对人的摧残。
在18世纪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兰西人们不可不信天主教,不可不敬奉波旁王朝的皇帝。
查理十世为了加强和扩大其政治和宗教影响经常出巡,朝拜各地教堂,而作品正是通过这一章的描写,对宗教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欺骗性进行深刻揭露。
这种宗教仪式无非就是欺骗受迫害的民众,教会的虚伪与其欺诈在司汤达的笔下描写得真实而又形象。
而在教会内部,从神父到大主教,他们无不为争权夺利而展开着无休止的角逐。
而这一切也正是对复辟王朝中的教会状况的真实描绘。
在首都巴黎———这个被称为“阴谋和伪善的中心”的城市里,德拉木尔侯爵是整个封建贵族的代言人。
这个被称为法兰西大臣、兰勋绶的佩带者常以自己的祖先曾参加过“十字军东征”为荣耀,他表面上是一个长得虽瘦小但很有神采的老头儿,“温文有礼”,内心却阴险狠毒。
贵族统治时期的种种黑暗在德拉木尔侯爵府中则是应有尽有:结党营私、狼狈为奸、投机倒把、卖官鬻爵是这些贵族阶级的种种特征,好吃懒做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在他们的周围聚集了一批变成了叛徒和奸细的自由党人,所以这里最高贵、最富有的人和最卑劣、最贫困的人站在了一起。
无论是维里叶的市长德瑞那先生,还是后来飞黄腾达的瓦列诺,或者是被誉为法兰西大臣的宫廷贵族德拉木尔侯爵,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在作品中尽显出其顽固保守、穷凶极恶以及冷酷无情的面目。
正是在这些贵族、教会旧势力的统治下,整个社会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氛所压抑,在这里,没有亲情可言,更谈不上人情二字,亲情或人情都比不上“金钱”两个字来得重要———金钱统治着人们的心灵。
金钱在这个社会里成为人们信仰的第二个上
303
帝。
金钱资本万能取代了特权、门第而成为社会生活的杠杆。
德瑞那夫人之所以受人尊敬,市长与夫人的关系之所以得以缓和,出身贫贱的瓦列诺之所以在官场上能平步青云受封为男爵直到爬到省长的地位,所有这一切无不归之于金钱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连父子的矛盾更能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于连少时因不会挣钱,身体羸弱,常遭父亲的拳打脚踢;刚当上家庭教师,父亲就向他索取十几年的“养育费”。
对于父亲的探监,于连则认为是命运将他们在世界上绑在一起,他们彼此竭尽全力地互相损害。
因为于连父亲去狱中探望儿子并无怜惜之情,反而用严厉的训斥加重临死者的痛苦。
为了避免父亲的纠缠不休,一句话奇迹般地起了作用,使这个利欲熏心的父亲立刻改变其态度,这句话就是出自于连口中的“我存有钱”。
他接下来尤其让我们主人公深感悲哀的是他亲生父亲所说的,如果于连愿意像一个善良的基督徒那样死去,就该把积欠的债都还清,包括膳食费、教育费。
对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人来说,这出自父亲之口的话如何能让人不伤心,于连痛心自语:“这就是父爱!”一针见血地道破了这个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外,再无其他可言。
1829年的法国实质上正如作品中所呈现的:资产阶级的道德败坏,封建贵族的垂死挣扎,反动教会的欺骗宣传。
在作家司汤达的笔下所描绘的景象有如作者身临其境,不禁为这个复辟中的王朝、这个不为历史所允许的王朝的倒退而悲叹:如此摇摇欲坠、不合民心的王朝,人们之间充满了虚伪与欺骗,只有在金钱的统治下才有情可言的这么一个社会又怎能长久?
于是,在这样一个气氛紧张、恶浊腐败的政治气氛笼罩着法国上空的环境里,我们的大作家司汤达正是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塑造了我们小说中最为读者所关注的焦点人物———于连索黑尔的形象。
三、反抗反动统治的悲剧典型
这是一个怎样令读者或为之喜,或为之悲,令众人时时牵挂的人物!他的希望,他的梦想,他的奋斗,他的失败直至他的死亡,足以说明一代小资产阶级青年在复辟王朝的铁幕下靠个人奋斗反抗反动统治的悲剧。
“先生们,我没有荣耀属于你们那个阶级。
”[1]380主人公的肺腑之言、真实感受,成为上层阶级不允许那些出身贫贱,但是有幸受到良好教育敢于混迹于上流社会的年轻人融入他们之列的有力证据。
于连正是这个悲剧的典型。
“红”与“黑”是于连在那个时代从中选择的两条道路。
“红”代表拿破仑帝国时期红色的军装,也代表当时叱咤风云,能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则代表当时复辟王朝教士所穿的黑袍,也是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也是被认为凭借阴谋诡计、不择手段获取钱财的小人之路。
那么在于连所生长的法兰西,“红”的道路已随帝国的覆灭而一去不返,保留它的信仰已无实际意义;而“黑”的道路由于金钱耀目而显得十分有诱惑力。
在于连身上,他有着对拿破仑热烈的崇拜、怀念与向往,他偷看遭禁的回忆录,珍藏拿破仑的画像,曾热烈企望着拿破仑式的资产阶级帝国能够再现。
他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然而当人们谈到志向和光荣的时候,人们都认为去当教士是最好的出路。
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与不幸,于连顺应着复辟的潮流。
由于受野心的驱使,于连不得不生活在一连串的矛盾痛苦之中。
他改变自己的理想,为了保护自己,他装出一副热烈的虔诚的面孔,他把全部的《圣经》和《教皇论》倒背如流,这个本领是容易为人欣赏的,这种超人的记忆力成为他爬向上流社会阶梯的第一步。
于连的才华满足了维里叶市长的虚荣心,他慷慨的气度和高傲的性格加上出众的才气,也赢得了德瑞那夫人的爱情。
然而于连却是抱着到敌人营垒中去的思想到德瑞那先生家当家教的。
他蔑视这个为了金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富有的市长,而对夫人原先并非出于爱情,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征服的心理。
他第一次吻夫人的手时,所想到的是想要减少这位美丽的夫人心中对自己的轻蔑。
于连这个受屈辱的、孤独的、自卑心理总是会通过对自我进行挑战而得以反抗那些权贵。
于连性格的高傲和他受伤害的自尊心最初妨碍了他产生真正的感情。
当于连和夫人的关系弄得满城风雨时,他不得不进入被称为人间地狱的贝尚松神学院。
在那里,他处处谨慎小心,他每分钟都假冒伪善,因为这是他惟一的武器,但是仍处处受到陷害与攻击,最终他学会了用伪善对待伪善,用阴谋对待阴谋,这位具有反抗意识的青年逐渐变为向教会妥协并与之同流合污的奋斗者。
在彼拉神甫的推荐下,于连来到了“阴谋和伪善”的中心城市巴黎,成为德拉木尔侯爵所需要的可靠的、能经受得起不受警察局贿赂的诱惑的得力秘书。
他的才干、个性得到侯爵的信任和喜欢,也赢得了不满平庸生活的侯爵小姐玛蒂尔德的爱情。
这个
304
始终热切地想念着她所向往的法兰西中世纪的“英雄时代”的小姐,把和于连结婚看成是一个英雄的举动,而她认为于连则会是一个“丹东”。
然而于连对玛蒂尔德是由开始的不喜欢到有点迷恋直到占有,这种变化缘于他是来自于外省的贫穷青年,经不住大都市的诱惑和熏陶,最终凭着侯爵小姐的爱情实现了贵族的姓氏、骑士的称号,20600法郎年收入的庄园,法兰西陆军中尉的军衔,这时的于连由一个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者已经发展成复辟势力的走卒。
所有这些都表现了于连作为一个平民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他既鄙视贵族是僵化保守、平庸无能,对统治阶级的特权表示愤慨,痛恨耶酥会教士的伪善、贪婪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寡廉鲜耻,但又渴望分享他们的特权,仿效他们的做法,他实际上肯定了许多被自己否定过的东西,追求着自己所诅咒的对象,他自身的行动与他对社会的指责形成了尖锐的对比,使他自己也成为被讽刺的对象。
即使妥协性在这个主人公身上占了上风,然而在其内心深处,我们时刻都会感受到他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肯定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尊严。
他以平民阶层的平等主义意识对抗封建等级观念,以个人价值对抗高贵的出身。
他为了肯定自己的价值去恋爱,为抗议对自己的侮辱而杀人,最后为保持自己的尊严而拒绝乞求赦免,他虽曾妥协于上流社会,并为他们效过犬马之劳,但是,他的结局表明他并没有被风暴卷去,他以前的种种也只是为自己的幸福而冲锋陷阵。
除了于连的个人与那个行将灭亡的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决定了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外,还有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的鄙视直到迫害,也是导致于连悲剧的一个原因。
耶稣会教士为了巴结侯爵以利于自己的前途,便与贵族联合设下圈套使于连陷入绝境,最终呈现出平民阶级的一员与整个复辟时期法国黑暗社会形成对立这样的一种状态。
这种与社会不可调和的个人形象与当时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意识是分不开的。
然而资本主义的竞争法则却不可避免地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处于对抗的状态。
而在欧洲文学史中于连成为最早的个人反抗整个社会的形象。
而《红与黑》的一切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他展开的,透过他这个核心人物的选择、奋斗、失败直至死亡,我们可以看到贵族和教会以及资产阶级的丑恶本质,也向读者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腐败与没落以及它即将崩溃的局面。
正因为有了于连这个精力充沛、敢做敢为、有顽强意志和冒险精神的人物,有了他的野心抱负与孤军奋斗,他对现实的愤懑不平和报复性的反抗,这部作品才显得有血有肉。
此形象之所以塑造的很成功,是因为作者将自己对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深刻理解、坚定信念注入于连的头脑;他将自己强烈的爱憎和敏锐的判断力赋予于连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于连正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也使《红与黑》成为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作为一代现实主义宗师,司汤达力图在其作品中表现自己所处的时代,而《红与黑》则成为19世纪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与经典之作,因此它的影响是深远且不朽的,因为这种影响是超出法国一国范围之内的,并流传于欧洲,甚至是全世界。
[参 考 文 献]
[1]司汤达.红与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杨 军]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