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它的( )
A.矛盾性
B.客观实在性
C.规律性
D.可知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客观性
B.物质性
C.可知性
D.绝对性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
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
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
4.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
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
B.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
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
5.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 )
A.物质和运动都是客观的
B.物质和运动是同一个东西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础
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统一
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 )
A.运动的绝对性
B.静止的绝对性
C.运动的有条件性
D.静止的无条件性
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9.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的( )
A.无限性
B.有限性
C.可逆性
D.不可逆性
1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
A.时间的间断性
B.时间的连续性
C.时间的重复性
D.时间的不可逆转性
11.空间是指( )
A.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B.事物之间的距离
C.物体的体积
D.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12主张“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观点是(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相对主义
D.不可知主义
13.时间和空间是(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14.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 )
A.合乎逻辑的
B.唯心论
C.形而上学
D.诡辩论
15.科学证明人脑是( )
A.思维的对象
B.思维的器官
C.思维的产物
D.思维的源泉
1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 )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C.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17.“把意识当作大脑的‘分泌物’,混淆物质和意识界限”是( )
A.诡辩论
B.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C.唯心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18.“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是( )
A.客观外界的反映
B.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人脑发展的产物
D.社会的产物
19.在意识的本质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
A.片面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混淆意识和物质的界限
20.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 )
A.人脑的产生
B.工具的发展
C.生产劳动实践
D.语言的发展
21.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都是( )
A.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
B.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C.割裂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D.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
2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是统一的
23.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主观愿望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
24.关于意识的本质,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D.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2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
A.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B.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
C.能动地改造自然规律
D.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指导社会实践,去改造世界
2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具备完全必要的物质条件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克服偶然性的干扰
27.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
28.地球上的水,在只有重力作用的条件下,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但人们可以创造条件引
水上山,这说明( )
A.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来利用规律
B.规律是可以改造的
C.规律是可以废除的
D.规律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29.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 )
A.物质的反映特性
B.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C.机器的思维
D.动物的意识
30.意识起源的最终基础是( )
A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动物的感觉
C.动物的心理
D.无机物的“反应特性”3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
B. 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
C. 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D.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3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是()
A. 是否承认事物的自身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B. 是否承认普遍联系
C. 是否承认永恒运动
D. 是否承认质变和飞跃
33.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A. 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需要任何条件
B. 它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C. 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4. 系统论的研究对象——系统是()
A. 整体性观念
B. 条理性和层次性
C. 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统一整体
D. 符号系统
35. 直接联系是指()
A. 具体联系
B. 现实联系
C. 不具有中间环节的联系
D. 必然联系
36. 间接联系是指()
A. 抽象的联系
B. 非现实的联
系
C. 具有中间环节的联系
D. 非本质的联系
37. “条件论”属于()
A. 辩证唯物论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论
观点
C. 唯心论观点
D. 庸俗唯物论
观点
38. 新生事物是指()
A. 新出现的事物
B. 在形态上、样式上新奇独特的事物
C. 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D. 强大而完善的事物
39. 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
A. 飞跃发展
B. 不断前进
C. 直线上升
D. 曲折前进
40. 规律是()
A. 指事物的相互联系
B. 指事物的本质
C. 包括事物的内部要素
D. 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41. 发展的实质是()
A. 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
B. 矛盾运动
C. 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
D. 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42.系统论的最基本的原则是()
A.最佳化B.最优化C.整体性 D.合理性43.“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表达的是()
A.辩证法联系的观点 B.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44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45. 区分事物质的依据是()
A.事物的本质属性 B.事物量的规定性 C.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 D.人的直觉
46.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基础是()
A.认识事物的量 B.认识事物的普遍性 C.认识事物的质 D.认识事物的主要矛盾47.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这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48.事物的质和属性的关系是()
A.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 B.属性通过质表现出来 C.质是客观的,属性是主观的 D.质和属性没有关系
49.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C.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50 庸俗进化论是()
A.强调量变重要性的正确观点
B.坚持量变和质变辩证统一的正确观点
C.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质变,否认质变需要量变作准备的错误观点
D.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量变,否认质变的错误观点
51. 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52.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在
哲学上符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质和量相互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53.量的规定性与质的规定性的区别在于()
A.质的规定性是客观的,量的规定性是主观的
B.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C.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质的变化不能引起量的变化
D.质的规定性是单一的,量的规定性是多方面的
54.同质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它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特殊矛盾 C.事物量的规定性 D.事物的属性
5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的变化 C.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56.“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质量规律关于()
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57.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其含义是指()
A.质是一定事物的质,事物是一定质的事物,一事物如丧失原有的质,那么,这事物就不再是原来的事物而变为其他的事物
B.有质的事物不同于无质的事物
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而不是多方面的
D.事物的质只有通过属性才能表现出来
58.“激变论”是()
A.强调质变优于量变的正确观点
B.坚持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正确观点
C.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量变否认质变的错误观点
D.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否认质变需要量变作准备的错误观点
59. 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
A.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不平稳的表现
B.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C.事物和各个部分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60. 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
A.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不平稳的表现
B.事物和各个部分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C.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61. 事物的质是指()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B.事物发展的程度和规模
C.事物中包含的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D.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62. 质和量的关系是()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在度范围内的对立统一关系63.只承认质的飞跃,否认量的渐进,在政治上必然导致()
A.教条主义 B.经验主义 C.右倾保守主义 D.左倾冒险主义
6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65.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认为()
A.矛盾解决意味着矛盾终止
B.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
C.事物发展过程的开始阶段只有差异,后来才有矛盾
D.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66.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
A.相互依存
B.绝对的对立
C.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D.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67. 矛盾的转化是()
A.由坏到好转化B.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C.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D.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68. 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这是指()
A.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具体条件
B.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
C.矛盾斗争性既受特定条件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D.矛盾斗争性可以脱离矛盾的同一性而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
69.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它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B.它对矛盾发展起消极作用
C.它是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D.它在矛盾着的事物中的地位不重要
70.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
A.矛盾斗争性起作用的结果 B.矛盾同一性起作用的结果
C.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D.纯粹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71.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是指()
A.事物之间的互相对立 B.事物内部的互相对立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 D.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72.主要矛盾是指()
A.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B.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D.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73.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A.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B.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C.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D.矛盾体系中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74.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本质,主要是由()
A.矛盾的客观性决定的 B.主要矛盾决定的
C.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外部矛盾决定的
75. 对一切事物都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这是由()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决定的
B.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决定的
C.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决定的
D.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决定的
7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是()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C.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的关系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77.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是()
A.维持矛盾双方的平衡
B.调和矛盾双方的利益
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78.形而上学所理解的同一性是()
A.矛盾的同一性 B.包含变化的同一性
C.抽象的同一性 D.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性
79.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80.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
B.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D.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才能在工作中避免“一刀切”
81.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橘子等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两条道路的矛盾B.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先进的政治制度之间的矛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83.我国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是()A.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斗争
B.既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
C.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争取外援
D.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
84.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是()
A.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事物 B.从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C.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5.“是则是,否则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86.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A.继承 B.抛弃
C.扬弃 D.循环
87.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C.平衡性和不平衡性的统一
D.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88.否定之否定规律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一次辩证否定后表现出来
89. 事物的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表现为一个周期,这个周期体现了()
A.在量变的基础上产生质变、飞跃
B.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完整过程
C.事物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仍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D.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矛盾的无限循环
90. 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折中主义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91. 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C.绝对的否定 D.对事物的任意否定
9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A、螺旋式的
B、循环式的
C、直线式的
D、无规则的
9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是指()
A.事物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 B.事物内部固定不变的东西
C.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内部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94.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是指()
A.事物内部矛盾的次要方面 B.事物内部处于变化状态的方面C.事物内部的消极方面 D.事物内部促使其灭亡的方面95.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被否定事物的消灭
C.事物的自我否定 D.肯定和否定的联系
96. 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根据在于()
A.矛盾所固有的斗争性 B.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的普遍联系 D.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9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态度应是()
A.剖析它的根源,从局部上保留它
B.具体分析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C.以它为对立面,作为批判的靶子
D.它是根本错误的,要全部抛弃它的内容
98.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揭示了()
A.矛盾发展过程中平衡性和不平衡性的关系
B.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具体道路的关系
C.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关系
D.事物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关系
99. 辩证的否定体现着事物发展的()
A.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B.继承和克服的统一
C.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100.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主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 B.主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10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A.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B.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C.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
D.只看到事物之间的继承关系,没有看到事物之间的克服关系
102. 直线论的错误在于()
A.只看到了事物发展的间断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B.只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C.只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D.只看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10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104. 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A.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B.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C.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105. 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是指()
A.斗争就是一切 B.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D.斗争性可以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106.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B.次要和主要的关系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07.“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句话是一种()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08.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
A.事物内部的基本矛盾 B.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客观联系
C.事物内部所包含的肯定方面 D.事物自身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109.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110.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11. 唯物辩证法范畴是指()
A. 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
B. 影响事物发展的各种原因
C. 反映事物本质联系的各门科学共同使用的最普遍、最基本的概念
D. 决定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
112.原因是指()
A. 最早出现的现象
B. 发生在先的现象
C. 引起某—现象的现象
D. 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113.结果是指()
A. 最晚出现的现象
B. 发生在后的现象
C. 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D.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114. 因果联系是指()
A. 事物之间存在着时间先后次序的联系
B. 一种现象变化了相应的另一种现象也要发生
C. 包括时间先后次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联系
D. 现实存在的事物和将要发生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15.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
A. 有确定的界限
B. 无确定的界限
C. 绝对的无条件的
D. 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16. 事物的因果联系中包含着()
A. 必然联系
B. 偶然联系
C.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D. 暂时联系
117. 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的是()
A. 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关系的一对范畴
B. 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关系的—对范畴
C. 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D. 客观事物由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发展的一对范畴
118. 偶然性是指()
A. 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它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
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B. 由事物内部矛盾所决定的事物发展的过程
C. 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D. 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趋势
119. 必然性是指()
A. 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B. 包括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
C. 事物外部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发展过程
D. 一种不确定的趋势
120. 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 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B. 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C. 决定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
D. 事物发展的推动力
121. 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 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间
B. 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C. 决定事物发展道路
D. 事物发展的推动力
122. 偶然性的产生原因是由于()
A. 事物次要的和外部的原因决定的
B. 事物内部的本质原因决定的
C. 事物内部根本性质决定的
D. 事物内部主要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决定的
123. 必然性的产生是由于()
A. 事物所处的外部条件决定的
B. 事物内部的非本质原因决定的
C. 事物内部的本质原因决定的
D. 事物外部的原因决定的
124. 排斥偶然性的存在是一种()
A.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B.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