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八闽一中协作校高三文综6月内部模拟试题(地理部分)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八闽一中协作校内部模拟卷
地理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第I卷为必考题,第Ⅱ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本试卷共14页。

满分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
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144分)
本卷共36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城市流是人、物、信息、资金、技术等在城市间发生的流动现象。

下表是2008年中国部分省级区之间的城市流强度(不包括港澳台),城市流强度是区域城市间相互联系中城市
1.城市流强度
A.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B.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C.反映区域内城市的外向功能 D.反映城市的国际竞争能力
2.广东城市流强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理位置优越②城市群规模较大③矿产资源丰富
④生态环境好⑤政策引导⑥科技水平高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径流系数就是某一时期的地表径流量(毫米)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毫米)之比,用百分率表示,它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变成地表径流补给河流,有多少被蒸发或下渗。

下图为我国某省的径流系数和降水空间分布图,据图回答3~4题。

3.结合图可以推断
A.降水量多的地区径流系数大 B.降水量少的地区径流系数大
C.地势起伏大地区径流系数大 D.地势平坦的地区径流系数大
4.等径流系数线沿图中箭头方向凸出的原因是
A.距海远近 B.降水量 C.灌溉用水 D.地上河
下面两图中,左图为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图(℃)分布示意图,右图为江苏省年降水量(mm)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P1、P2、P3、P4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P1地年平均气温最高
B.P4地年降水量在l000~1100mm间
C.P3地年降水量最少
D.P2地年平均气温在14.5~15.0℃间
6.从气候条件分析,发展水稻种植业和淡水养殖业最具优势的是
A.P1地 B.P2地 C.P3地 D.P4地
下图为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

完成7~8题。

7.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A.甲→乙→丁→丙 B.乙→甲→丁→丙
C.丁→甲→乙→丙 D.丁→甲→丙→乙
8.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资源匮乏②人口制度③国内移民④社会经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世界汽车产业三次大转移示意图,回答9—10题。

9.第一次转移是从乙地转移到甲地,甲地汽车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件 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B.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C.大多数地区出现逆城市化,促进了汽车工业发展
D.国土辽阔,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10.进入20世纪80年代,丙地汽车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其主要得益于
A.原料.燃料丰富 B.位置优越,分布集中
C.水能丰富,动力投入多 D.重视科技投入及市场开拓
在某城市(40°43′N)主街道可看到旭日或夕阳位于街道正中间的景象。

下图显示的是该街道某年5月28日日落“悬日”景象,据此完成11~12题。

11.出现这种景观,说明图示街道的走向为
A.东—西向B.南—北向
C.东南—西北向D.东北—西南向
12.若天气条件允许,每年5月28日至7月12日会出现日落“悬日”,那么,出现
日出“悬日”的日期应为
A. 2月28日至4月15日
B.6月22日至8月30日
C.9月23日至11月29日
D.12月5日至次年1月8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56分)
本卷共156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7~39题为必考题;第40~42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作答。

【必考部分】(116分)
37.(37分)阅读材料和地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中乙区域自16世纪开始欧洲移民大量涌入。

目前乙区域是世界大城市带之一,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发达。

(1)说出M河段与N河段流量季节变化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9分)
(2)有关数据表明甲地虽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其最冷月均温高于0℃(约5~6℃),分析该气温特征的主要成因。

(8分)
(3)简述修建R铁路需要克服的主要不利自然条件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12分)
(4)分析乙区域工业发达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8分)
40. (15分)地理
考生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选答题后面的方
框。

A.【选修2-海洋地理】
材料一:斑块平均面积 (A i)、破碎度指数(F i)、平均邻近指数(MPI)是反映景观破碎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其中MPI反映了同类型景观的邻近程度以及景观的破碎度,如MPI值越小,反映了同类型景观在邻近区域的比例越小,则表明离散程度越高或景观破碎程度越高;MPI 值越大,表明同类型景观在邻近区域的比例越大,景观连接性越好。

材料二:兴化湾1959年、1986年、2000年及规划期2020年滩涂景观指数表
材料三:
滩涂是指大潮时位于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

滩涂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而且本身也蕴藏着各种矿产、生物其他海洋资源。

(1)根据材料分析说明兴化湾在不同时期(1959年至2020年)滩涂景观破碎度程度的变化特点。

(6分)
(2) 说出我国滩涂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9分)
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4示意我国沿海省级行政区风暴潮灾害系数,系数越大表示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

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归纳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

(6分)
(2)阐述防御风暴潮的工程性措施。

(9分)
C.【选修6-环境保护】
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霾,也叫灰霾,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

2013年年初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霾天气,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百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某时期霾区预报图。

(1)根据图,指出我国霾空间分布特点并从霾天气产生的主要污染源?(9分)
(2)从能源消费结构与工业布局角度应采取的措施?(6分)
地理参考答案
第I卷共36小题,共144分。

(每小题4分)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C D B D C D B D C D
37.(37分)(1
理由:N河段以上流域:受海洋影响较大,降水季节变化较小;植被覆盖率较高,湿地面积较广,建有大型水库,对河流径流调蓄作用明显(6 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或:M河段以上流域:处于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小,降水季节变化较大;湿地少;植被覆盖率较低;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明显)。

(2)纬度较低(2分),陆地狭小(2分)且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大,冬季气温高(2分);
沿岸暖流增温作用(2分)。

(3)自然条件:穿越山地,地势起伏大;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途经河流、沼泽等地区。

(6分)
经济效益:加强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有利于农牧产品的进出口;加强东西部区域经济联系(增进区域经济整合);扩大港口经济腹地;。

(6分)
(4)该区域开发较早,有一定经济基础;海陆交通便利;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广阔;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城市集中,具有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工业协作条件好。

(8分,每点2分,答4点)
40. 【A海洋地理】滩涂景观斑块平均面积变小,破坏度指数在上升,平均临近指数在下降,反映了滩涂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增加;三大指数在2000年以后变幅加大,反映了2000以后滩涂景观破碎度程度在加速。

发展滩涂水产养殖业;围海造田,增加耕地面积;开辟盐田;围海造陆,解决沿海城市、交通及工业用地问题;发展生态旅游;建立滩涂自然保护区。

B【自然灾害】(1)(以上海为界)南部高于北部(3分)。

南部沿海受台风活动影响比北部
大,灾害损失较大(3分)。

(2)修筑沿海、沿江堤坝和防洪墙;建设渔业专业的避风港口;完善城市排水设施;建立沿海防护林体系。

(每点3分。

答出3点即可,满分9分)
【C环境保护】(1)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

(3分)
直接原因:城市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北方冬季取暖燃烧煤所产生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等;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扬尘等。

(6分)
(2)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使用清洁能源;
工业布局在热岛环流之外;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