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计与福州漆工艺的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装设计与福州漆工艺的融合
陈捷
【摘要】中国的包装设计一直以发扬民族传统特色为主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本土的包装设计逐渐与国际接轨.为了积极推动福州传统工艺漆器的产业化发展,将其与包装设计相结合,意在重视对传统包装的了解与运用,结合漆器工艺优势,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也为地方特色工艺的传承创造良好的条件.
【期刊名称】《闽江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4)004
【总页数】3页(P118-120)
【关键词】漆器;包装设计;传统文化;漆工艺
【作者】陈捷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48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本土的包装设计正逐渐与国际接轨,包装设计理念不断更新,在新的设计方法不断应用与尝试的同时,仍然不能忽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
如何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与国际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在实践中形成中国风格的包装设计,这是笔者近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
福州漆艺历史悠久,要将漆工艺的特点融入现代包装设计中,需注重漆工艺的特点,保证传统工艺的传承,促
进漆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现代包装设计开辟特色之路。
一、漆艺与包装设计融合的缘起
1.包装设计的发展,强调传统包装的优势
纵观中国包装在国际大赛中的获奖作品,以茶、酒为主题的大部分都带有很浓重的“民族特色”,如2006年“世界之星”获奖作品“双龙耳鼎”的包装,就是以中国鼎为设计对象,运用木质材料配合中国特有的榫卯结构进行设计。
2012年Pentawards国际包装设计大赛中(被誉为包装设计界的奥斯卡),铜奖作品是一款“中国毛笔两用包装”,采用100%可循环利用的无印刷、无胶水的绿色纸张折合而成,当毛笔从包装盒取出后,通过简单步骤可将其包装盒组装成一个结实美观的毛笔架(无需使用任何胶水),也减少了包装盒的浪费。
由此可见,具有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一直受到国际的肯定与重视。
传统包装以形式多样的木材质为主,如木匣、木盒、斗柜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收纳作用,包装在发挥保护商品作用的同时,还能有长久的使用价值。
因此,将木质材料使用到产品的包装设计中,既可以增加其艺术附加值,让消费者感到包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又可以达到长期保存并使用包装的目的,减少包装垃圾的产生。
回溯历史,汉代漆器多以生活用品为主,如化妆盒、装盛器皿等,做到了艺术与实用并存,当人们在使用漆器的同时也得到了艺术享受。
因此,漆艺文化在汉代就已相当繁荣。
通过传统漆工艺与木质包装的融合,不仅发挥漆器的不褪色、不氧化、抗酸、抗碱、不怕水火,以及强附着力的特点,而且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加包装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强化包装设计的民族特色,为福州漆艺产业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2.福州漆器行业需重新进行市场定位
福州漆器业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发展时期,目前已经逐渐复兴。
由于漆器制作周期长,市场需求较少,福州漆器作品多在艺术品收藏范畴进行研究与创作,外界或现代年
青人对福州漆器的认识很少,加之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精美的漆器精品被以投机盈利为目的的商人用伪劣商品所替代,这些商品多以小工坊生产为主,品质较为低劣,且多数在旅游景点作为代表地方特色的纪念品销售,这严重影响了福州漆器的声誉,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要进一步振兴漆器产业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
将漆器进行小型化、实用化设计,设计小而精的商品,减少制作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将漆器由原先艺术品的属性拓展到日常礼品、特色旅游纪念品、生活用品等,以满足年青阶层时尚生活的需求,重拾漆艺“工巧、质真、艺精”的内涵,提高被包装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将漆工艺运用于“限量、保值”等概念的礼宾礼品包装设计中,让包装本身成为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以量少、质优、价高来满足高端消费者的收藏需求。
只有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才能进一步推动漆器产业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漆工艺与包装设计融合的思路
1.设计对象的选定
对于设计对象范围可现代也可传统,要做到与市场需求接轨。
如手机、时尚数码产品、传统地方特色工艺品等生活商品和工艺品等,是大众群体消费对象。
这类产品包装多是小型化,对于设计与制作要求不高,容易实现产量化。
在高端定位需求方面,以礼宾礼品、文化交流礼品、重要庆典纪念品为对象的包装设计,此类包装较为讲究,突出特色,结合漆工艺进行视觉表现,强化包装的不可复制性,很好的满足高端需求。
整体包装器型应以中小型为主体,便于设计、制作与生产。
2.包装结构的设计
由于福州脱胎漆器工序较为繁杂,且不适用于产品包装,因此,以木质为胎体的包装结构进行漆工艺制作更容易实现,包装设计方案可建立在传统木质包装结构基础上进行创新变化,以传统木匣式、抽拉式、斗厨式、天地盖式的结构作为设计对象,融入现代多种方形盒的结构,打破传统木质包装的单一性,在包装结构设计上强化
中国特色,最终通过漆工艺进行加工完成。
在这个方面的探索研究,日本产品比较成熟,日本的现代设计师将衣橱和传统木盒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将中国木质盒结构的开合、橱柜结构融入衣橱设计中,并通过漆艺的表现方式来体现,达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与实用性(图1)。
图1 日本漆衣橱
3.包装材料的选择
从传统包装角度来看,木质材料是除了纸质材料外使用较多的一种材料,木质板材多以松木为主。
传统漆工艺的表现也多以木胚为载体。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漆工艺在材料选择上呈现多样化,从木胎、脱胎材料拓展到聚碳酸脂、陶瓷、金属等材料。
聚碳酸脂化学合成材料完全可以作为漆艺的胚体来使用,大大降低了木材的使用,丰富了漆器包装材料的多样性。
通过现代生产技术,实现成本控制,缩短漆工艺的制作周期,并且不同材料的搭配产生新的视觉效果,从材料与加工上实现批量生产的可能。
4.漆工艺的视觉表现
漆器的艺术表现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
漆器制作工序、材料与技法的运用是包装设计融合漆工艺的特色所在。
漆工艺技法较为常用的有镶嵌、髹饰、研磨等,如经过略微打磨保留各自材质的原有质感,让作品富有立体感;对于材料的运用也可丰富
多样,如金银箔、铜线、螺钿、蛋壳等。
多种材料混合搭配使用,只有了解材料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才能更好的运用,如螺钿的璀璨、蛋壳的朴素、金银箔的闪光等。
将材料与多种传统技法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出漆艺之美。
由于漆器具有制作效果的不定性,从而产生丰富的自然效果,因此,在包装容器的制作过程中,在把握设计大方向的前提下,要遵循漆器纹理自然生成的特性。
制作过程注重漆器传统技艺风格与创新理念的结合,从不同材料的质感、肌理、色调的搭配组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再经过手工打磨产生自然的变化;或对同一材质通过嵌、
罩、引、磨等不同制作方法,产生粗矿、细腻、飘逸等艺术表现风格,这就是漆工艺的魅力所在。
在视觉表现风格方面以传统风格、传统与现代结合、现代意识创新三种类型为主体。
传统风格多以花卉图案为主,这些多运用于传统题材的包装设计上,如酒、茶、传统工艺品、印章等。
结合现代意识风格,在图形和色彩搭配上,以简约的线条、点状的方式表现,多运用于现代时尚题材的包装,如现代首饰、数码产品等。
以日本首饰设计为例,整体形状以胸针蝴蝶为主,外形设计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图案设计以传统花卉图案为主,通过传统漆器描金、镶嵌等工艺再将钻石融入首饰设计,使得整个作品富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又具时尚感(图2)。
图2 珠宝首饰
三、漆艺与包装设计融合的意义
中国自古对木质品就情有独钟,木材的使用渗透生活的各个方面,古人对木质结构设计与制作有很多深入的研究,这对于现代包装设计来说有许多可取之处。
由于传统漆器也是以木质材料为胚体,而聚碳酸脂等现代材料作为木胚的替代品,又可作为漆艺的表现载体,减少了资源的消耗。
因此,传统木质包装结构应成为包装研究的重点之一,从中了解传统木质包装的特色,体会中国古代的包装设计理念。
通过对传统包装的优点进行提炼,并结合现代设计方法,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充分发挥传统包装的工艺优势与特色,让传统包装工艺与结构在现代包装设计中逐渐被推广运用。
结合漆工艺,使得包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与不可复制性,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让其有别于现代包装,为中国包装设计的探索研究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将漆工艺结合融入现代包装设计中,让漆器从艺术品市场跨领域向旅游市场与商品销售市场方向迈进,通过精致而富有艺术价值的漆艺商品的销售与推广,来提高漆器的需求与知名度。
比如,对福州地方特色工艺品进行包装样式设计,可运用漆工
艺的包装设计将寿山石、牛角梳等这些特色产品有机的整合起来,打造“福州三宝”统一的品牌形象,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逐步替代一些小规模企业与小作坊生产的粗制滥造的漆产品,既对福州旅游商品市场起到规范与提升的作用,又可通过市场需求的刺激提高漆器产业的发展,而产业发展就更加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漆产品,这种良性的互动循环,将推动漆工艺与传统包装的有机融合。
中国的包装设计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要注重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的发掘与继承。
漆工艺与包装设计的融合就是以此为主旨,重拾传统包装的优势,融合现代包装设计元素,结合地方特色漆工艺,为包装设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保证了地域特色工艺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积极推动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让包装设计真正发挥引领社会文化时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十光:《漆艺》,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
2.黄莓子、郑晓东:《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基础性》,《包装工程》2005第1期。
3.黄松:《民族文化商品化与旅游工艺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
版)2004第3期。
4.潘尤龙:《旅游工艺品设计浅谈——以厦门为例》,《艺术生活》2009第3期。
5.李佩玲、黄亚纪:《日本的手感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