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鏖(áo)战跛(bǒ)脚鞭笞(chī)三年五载(zǎi)
B.濒(bīn)临骷(gū)髅呜咽(yè)觥(gōng)筹交错
C.不啻(dì)皈(guī)依枕藉(jí)怙恶不悛(quān)
D.桎梏(kù)船舷(xián)星宿(xiù)同仇敌忾(kài)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磨炼门可罗鹊怡然毅然决然B.寒喧立竿见影报怨以德报怨
C.切磋食不果腹慌乱兵荒马乱D.针灸心悦臣服相亲文人相轻
3.使用标点符合全都正确的一句是()
A.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B.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为了民族的利益,两岸应尽快携起手来。
C.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心中追求的美好精神境界。
D.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愁之绵绵无尽,生动形象,概括性又极强。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1)外交部长李肇星专门指示邓清波总领事要尽一切力量,尽快中国遇难者身份。
(2)深圳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员工实行内部退养。
(3)美国白宫10日反驳了民主党领导人布什在越南战争时期曾“擅离职守”的指责。
A.核实富余有关B.核定富余关于
C.核实富裕关于D.核定富裕有关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B.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C.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自从老师因为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而批评了他,这一段时间他再也不敢在课堂上讲话了。
D.老张用审视的目光看了一眼小李,然后淡淡一笑,话语中带着一种扪心自问的悔意。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B.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D.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母亲像往日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
二、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题目。
给大海施肥
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1990年,美国海洋学家约翰·马丁首先提出了“海
洋施肥”计划,以遏制二氧化碳增加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并借用阿基米德的话幽默地说道:“给我半船铁,我就
能创造一个冰河期。
”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而海洋面积大约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70%,对于调节大气与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早已推算出每年大气中大约有1000亿吨的二
氧化碳被吸收了,而这过去大部分被算到了陆生植物的功劳簿上。
今天,人们明白了,其实陆生植物每年只吸收了大约520亿吨,另一半是被浮游生物吸收了,可以说,海洋浮游生物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的贡献和陆生植物平分
秋色。
海洋浮游生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而且它们繁殖速度快,平均6天就繁殖和死亡一次,其快速的生命周期是它们对气候产生影响的关键。
它们死亡后有一部分未分解就沉入海洋深处,那里的海水温度较低、密度高,很难与其上面较暖和的海水循环交换,因此被固定的碳就能较长时间地停留在海里。
通过这一被称为“生物泵”的过程,浮游生物将表层海水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移至海洋深处,若干年后,上升的洋流将碳带回表层
海水,重新回到大气层中。
2001年,美国的研究人员报道了每年被泵入深海的碳物质总量在70亿—80亿吨之间。
现在,由于人类开采利用石油等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回归到大气中的速度加快了约100万倍,彻底打破了碳在大
气和海洋中的自然循环。
因此,科学家们产生了给海洋施肥的想法,目的是增强海洋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加快二氧化碳的吸收速度,从而纠正碳失衡现象。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已先后开展了12项实验,证实海水中铁元素的缺乏会限制浮游生物的生长。
于是,一些科学家提出通过施加“铁肥”将蓝色的海洋变成绿色的“森林”,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以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碳。
而且,有科学家认为给海洋增肥会提高海洋的物产能力,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2007年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
州一家名为“浮游生物”的公司,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西北约560千米处的海面,启动了6项大规模“海洋施肥”实验中
的第一项,向海洋倾倒了50吨赤铁矿粉。
当然,对于铁增肥计划仍然存在不同意见。
“关键问题不在于浮游生物的增加数量,而在于浮游生物沉入海底的
数量。
”美国科学家肯·布斯勒表示,“海洋表面的浮游生物就好比是我们花园里的青草,春季生长时会储存二氧化碳,到了秋季枯萎时,则会重新释放二氧化碳。
而那些死亡后沉入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就像红杉那样,能够把二氧化碳储存上好几个世纪!然而,沉入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在浮游生物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少则1% ,多则50%,变化极大。
”也有科学家对增肥计划可能带来的生态危机十分担心,并指出,通过数周时间的增肥行动而获得的数据对于
长期的大范围增肥计划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另外,由于水生生物会在各海域间循环流动,某一海域物产能力的提高最终是不是可能导致热带海洋物产能力的下降,这一点尚不得而知。
【1】下列有关“海洋施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海洋施肥是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个应对计划,它是由美国学者约翰·马丁首先提出来的。
B.主张给海洋施肥的科学家认为,施加铁肥能增强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对于调节大气与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意义重大。
C.给海洋施肥虽然已开始付诸行动,但最终能否纠正碳失衡现象,遏制气候变暖,不少人对此并不乐观。
D.给海洋施肥能使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生长,提高海洋的整体物产能力,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2】下列关于海洋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命短暂,它们死亡后会把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碳全部带到海洋深处,从而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B.海洋浮游生物快速的生命周期之所以成为它们影响气候的关键,其原因是它们的生命周期越短,转移的碳越多。
C.被浮游生物固定的碳能较长时间地停留在深海,是由于深海的水温度低,密度高,不易与其上面较暖和的海水循环交换。
D.所谓“生物泵”是指浮游生物在死亡后将那些通过光合作用被固定的碳转移到海洋深处的过程。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约翰·马丁的“海洋施肥”计划是受到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的启发而提出来的。
B.给海洋施加铁肥后,海洋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增强,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使每年被泵入深海的碳物质总量达到70亿—80亿吨之间。
C.之所以提出海洋增肥计划,是由于人类大量利用化石燃料,使二氧化碳回归到大气中的速度比碳在大气和海洋中的自然循环加快了约100万倍,造成碳失衡现象。
D.海洋浮游生物每年吸收固定480亿吨二氧化碳,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贡献和陆生植物平分秋色。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1分)
司马祠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
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我对韩城心仪已久。
在这次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
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
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
汉武帝喜得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
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
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
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朝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
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
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之中。
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
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
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据说用意取于《易经》,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
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也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意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
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
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是司马迁侍妾,叫随清娱,迁遭难后忧伤而死,褚氏遂作碑文。
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
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
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冈上的。
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故未能埋入祖茔。
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
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墓,墓壁上嵌有砖雕八卦卦象,“以
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
墓顶一柏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
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共舞。
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形的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1】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6分)【3】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6分)
①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3分)
②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
(3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
B.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C.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D.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
E.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
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上贤而
释之。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
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
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
”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
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
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注】①谒者:官名。
②告:休假。
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
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
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夺:强取。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持节发仓粟以赈之作《师说》以贻之
B.上贤而释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庄助复为请告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尊宠于群臣无二以勇气闻于诸侯
【3】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4分)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4分)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4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8分)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些什么特点?(4分)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
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五、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2)子曰:______________ ,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3)鹿门月照开烟树,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4)野哭千家闻战伐,。
卧龙跃马终黄土,。
(杜甫《阁夜》)
六、名著导读
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一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两个女子的命运。
请指出这两个女子是谁,并简述其中一个女子的身世与命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七、语言表达
请围绕“树根”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
要求:运用对比、排比和象征手法,表现树根的特点,揭示树根的精神,不少于200字。
八、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50分)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这是悬挂在四川内江六中高三(14)班黑板上方的另类冲刺标语。
这一另类标语引起网上热议,有人认为,话粗理不粗,符合95后的气质;有人认为,教育没有给学生树立明
确的价值观,人生只为了钱吗?还有人认为……
作为95后的你对这一标语有什么体验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2)不得透露个人或学校信息。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不少于700字。
江西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鏖(áo)战跛(bǒ)脚鞭笞(chī)三年五载(zǎi)
B.濒(bīn)临骷(gū)髅呜咽(yè)觥(gōng)筹交错
C.不啻(dì)皈(guī)依枕藉(jí)怙恶不悛(quān)
D.桎梏(kù)船舷(xián)星宿(xiù)同仇敌忾(kài)
【答案】A
【解析】B项,“骷(gū)髅”应为“骷(kū)髅”。
C项,“不啻(dì)”应为“不啻(chì)”,“枕藉(jí)”应为“枕藉(jiè)”。
D项,“桎梏(kù)”应为“桎梏(gù)”。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等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建立适合自己的字音库,可帮助记忆。
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根据不同的命题形式,结合自己有把握读准的字使用排除法,可提高本题的正答率。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磨炼门可罗鹊怡然毅然决然B.寒喧立竿见影报怨以德报怨
C.切磋食不果腹慌乱兵荒马乱D.针灸心悦臣服相亲文人相轻
【答案】C
【解析】A项,“门可罗鹊”应为“门可罗雀”。
B项,“寒喧”应为“寒暄”。
D项,“心悦臣服”应为“心悦诚服”。
判断字形是否正确的基本方法是以“义”定“形”。
(1)从形旁入手。
如“弩”和“驽”,“肓”与“盲”。
(2)从词义入手,
如“迫不及待”中的“及”是“等到”的意思,不是“急迫”的意思。
(3)从词语的结构入手。
如“文过饰非、幽愁暗恨”,并
列式词语,“文”和“饰”,“幽”与”暗”互训。
再如:穷形尽相、和颜悦色等。
(4)从成语的出处入手。
如:察言观色、墨守成规等。
结合自己有把握判断准的字使用排除法,可提高本题的正答率。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使用标点符合全都正确的一句是()
A.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B.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为了民族的利益,两岸应尽快携起手来。
C.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心中追求的美好精神境界。
D.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愁之绵绵无尽,生动形象,概
括性又极强。
【答案】C
【解析】A项,“(《管子·牧民》)”应在下引号后面,句外括号是解释前面整个句子的,括号用在句末标点后面。
B项,“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在句中做谓语,所以它们之间不能用顿号,应用逗号。
C项,把“李煜的词‘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的句号去掉,凡是把引用的话作为自己的话的一部分,引文末尾不用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如恰是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外面。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1)外交部长李肇星专门指示邓清波总领事要尽一切力量,尽快中国遇难者身份。
(2)深圳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员工实行内部退养。
(3)美国白宫10日反驳了民主党领导人布什在越南战争时期曾“擅离职守”的指责。
A.核实富余有关B.核定富余关于
C.核实富裕关于D.核定富裕有关
【答案】A
【解析】核实:审核查实。
核定:核查确定。
两个词都是对某件事的确认行为,核实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真实性加以确认,而核定注重于对规章制度等未实行、未发生效力的事件加以确认。
故(1)应选“核实”。
富余:指足够
而有剩余。
富裕:经济宽裕;富足。
此处是指员工实行内部退养的事。
故(2)应选“富余”。
有关:有关系;关涉,涉及。
关于:介词,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或定语。
这里是“关涉,涉及”的意思,故(3)
应选“有关”。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B.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C.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自从老师因为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而批评了他,这一段时间他再也不敢在课堂上讲话了。
D.老张用审视的目光看了一眼小李,然后淡淡一笑,话语中带着一种扪心自问的悔意。
【答案】A
【解析】A项,竭泽而渔:掏干了水塘捉鱼。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泽:池、湖。
B项,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
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用于自谦,不能说别人。
谦敬失当。
C项,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
同“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受批评不能说是“挫折”。
程度轻重失当。
D项,扪心自问: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怎么样,表示自我
反省。
用于劝人作自我反省。
作谓语,不作定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B.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
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D.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母亲像往日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
【答案】D
【解析】A项,“受……等因素的影响”和“是由……造成的”两种句式杂糅,可改为“很大程度上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造成的”;B项,“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搭配不当,改为“听到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C项,“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有些不属于“工艺品”范畴,应该把“工艺品”改为“商品”。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二、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题目。
给大海施肥
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1990年,美国海洋学家约翰·马丁首先提出了“海洋施肥”计划,以遏制二氧化碳增加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并借用阿基米德的话幽默地说道:“给我半船铁,
我就能创造一个冰河期。
”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而海洋面积大约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70%,对于调节大气与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早已推算出每年大气中大约有1000亿吨的二氧化碳被吸收了,而这过去大部分被算到了陆生植物的功劳簿上。
今天,人们明白了,其实陆生植物每年只吸收
了大约520亿吨,另一半是被浮游生物吸收了,可以说,海洋浮游生物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的贡献和陆生植物平
分秋色。
海洋浮游生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而且它们繁殖速度快,平均6天就繁殖和死亡一次,其快速的生命周期是它们对气候产生影响的关键。
它们死亡后有一部分未分解就沉入海洋深处,那里的海水温度较低、密度高,很难与其上面较暖和的海水循环交换,因此被固定的碳就能较长时间地停留在海里。
通过这一被称为“生物泵”的过程,浮游生物将表层海水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移至海洋深处,若干年后,上升的洋流将碳带回表层
海水,重新回到大气层中。
2001年,美国的研究人员报道了每年被泵入深海的碳物质总量在70亿—80亿吨之间。
现在,由于人类开采利用石油等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回归到大气中的速度加快了约100万倍,彻底打破了碳在大
气和海洋中的自然循环。
因此,科学家们产生了给海洋施肥的想法,目的是增强海洋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加快二氧化碳的吸收速度,从而纠正碳失衡现象。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已先后开展了12项实验,证实海水中铁元素的缺乏会限制浮游生物的生长。
于是,一些科学家提出通过施加“铁肥”将蓝色的海洋变成绿色的“森林”,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以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碳。
而且,有科学家认为给海洋增肥会提高海洋的物产能力,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2007年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
州一家名为“浮游生物”的公司,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西北约560千米处的海面,启动了6项大规模“海洋施肥”实验中
的第一项,向海洋倾倒了50吨赤铁矿粉。
当然,对于铁增肥计划仍然存在不同意见。
“关键问题不在于浮游生物的增加数量,而在于浮游生物沉入海底的
数量。
”美国科学家肯·布斯勒表示,“海洋表面的浮游生物就好比是我们花园里的青草,春季生长时会储存二氧化碳,到了秋季枯萎时,则会重新释放二氧化碳。
而那些死亡后沉入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就像红杉那样,能够把二氧化碳储存上好几个世纪!然而,沉入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在浮游生物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少则1% ,多则50%,变化极大。
”也有科学家对增肥计划可能带来的生态危机十分担心,并指出,通过数周时间的增肥行动而获得的数据对于
长期的大范围增肥计划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另外,由于水生生物会在各海域间循环流动,某一海域物产能力的提高最终是不是可能导致热带海洋物产能力的下降,这一点尚不得而知。
【1】下列有关“海洋施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海洋施肥是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个应对计划,它是由美国学者约翰·马丁首先提出来的。
B.主张给海洋施肥的科学家认为,施加铁肥能增强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对于调节大气与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意义重大。
C.给海洋施肥虽然已开始付诸行动,但最终能否纠正碳失衡现象,遏制气候变暖,不少人对此并不乐观。
D.给海洋施肥能使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生长,提高海洋的整体物产能力,有利于渔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