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郡县图--更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中原其它地区比较,关中的地理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其东有函谷关、临晋关、龙门关,西有陇关,南有大散关、武关及子午、褒斜等山峪,北有萧关、甘泉、谷口,故雄关险隘,四塞为固,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

西汉初娄敬向刘邦提议建都关中时云:“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

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陈郡 砀郡 邯郸 黔中郡 长沙郡 泗水 东海 九江
薛郡 琅邪 胶东 临淄 济北 巨鹿 东郡 河内 衡山 颍川 三川 南阳 汉中 咸阳
陇西
北地 河东
上 郡 太原
恒山 南郡


(

昌) 闽中郡
南海郡 桂林郡 象郡 象郡 蜀郡
巴郡 九原 云中 雁门 代郡
上谷 渔阳 右北平 辽西 辽东 庐江郡
鄣郡 会稽郡 广阳 上

◆陈胜起义时的反秦军队的进攻
反秦第一军,吴广为假王率领四万军马,范贾为军师,田臧为裨将,攻打三川郡的军事要地荥阳,占据秦朝的最大官仓敖仓。

反秦第二军,周市率领两万人马,以伍徐,韩峰为裨将,攻取魏国和韩国故地,联合魏国和韩国的势力以反抗秦军。

反秦第三军,武臣率领两万人马,以张耳,陈余为裨将,陈胜的亲信邵骚为军师,北征赵地,联合原赵国和燕国的势力反抗强秦。

反秦第四军,邓宗率领原葛婴的征楚军,以召平为裨将,再加上一万张楚精兵南下攻取寿春,占据原来楚国的都城。

在第一军攻荥阳不利后,又发出反秦第五军,周文率领三万人马,陈胜的亲信邓说为裨将,绕过荥阳直取函谷关,最终攻向咸阳。

在第五军逼近函谷关之时,又发出反秦第六军,宋留率领四万人经南阳郡夺武关,进军咸阳,以期与第五军在咸阳会合。

◆秦朝灭六国走的路线共有三条。

1.豫西通道:经函谷关,过了崤山,秦军向三个方向进攻。

◆南路沿雁翎关河、永昌河谷隘路东南行,再沿洛河北岸达宜阳,东行至洛阳盆地;
◆北路沿涧河河谷而行,经硖石、渑池、新安抵达洛阳。

◆东过巩、成皋、荥阳的低山丘陵,便进入豫东平原。

韩都新郑、魏都大梁俱在邻近。

2.晋南豫北通道:
由陕晋边界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渡黄河,沿中条山北麓东行,从轵(今河南济源)穿过太行山麓南端与黄河北岸之间的狭长走廊,即可进入河内,来到赵都邯郸所在的冀南平原。

3.商洛、南阳通道
而秦朝的另一攻击线路是由咸阳沿灞水、丹水东南行,穿过秦岭、商洛山区,经蓝田、商县、丹凤,出武关,进入楚国的南阳地方。

战国时西平属韩。

龙泉位于河南省西平县城西南45公里处(即酒店冶铁遗址处),为中州“四大名泉”之一,又称龙渊。

楚王邀越欧冶子来楚铸剑,用龙泉水淬火,剑锋特利,能斩断牛马,水击鹄雁,当敌即斩。

阳武县, 黄河北岸, 陈平, 张苍的故乡.
南阳郡治宛县(今河南南阳)。

原属韩国
◆领13 县:宛县、郦县、阳城、叶县、犨县、胡阳、穰县、邓县、山都、筑阳、酂县、丹
水、析县。

◆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

原属韩国
◆领13 县:阳翟、阳城、新郑、苑陵、尉氏、长社、颍阴、许县、颍
◆阳、郏县、襄城、昆阳、舞阳。

◆三川郡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白马寺)。

原属韩国
◆领14 县:洛阳、河南、平阴、新安、渑池、陕县、宜阳、缑氏、梁县、巩县、荥阳、京
县、卷县、阳武。

⏹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南)。

韩魏交接地
◆领7 县:怀县、野王、河雍、武德、修武、朝歌、安阳。

⏹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

原属魏国
◆领6 县:安邑、左邑、蒲坂、皮氏、北屈、平阴。

⏹上党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城南)。

原属韩国
领3 县:长子、壶关、铜鞮。

20. 邯郸郡治邯郸(今河北邯郸)。

原属赵国。

领5 县:邯郸、邺县、武安、信都、鄗县。

N 巨鹿郡治巨鹿(今河北磁县南)。

原属赵国。

领4 县:巨鹿、厝县、武垣、南皮。

薛郡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魏齐交接地。

领11 县:鲁县、瑕丘、无盐、须昌、张县、邹县、滕县、薛县、胡
陵、方与、亢父。

公元前333年至公元前329年间,秦连年攻魏,夺取河西、上郡、还占领了黄河以东的汾阳(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西)及黄河以南的焦邑(今河南陕县)。

从此,秦国控制了黄河天险,取得向东发展的战略要地,对三晋形成严重威胁。

前266年,范雎为相.策划:其一,攻韩河外。

其二,攻灭周室洛阳。

其三,攻取韩国野王。

两年之内,此三地攻下,秦国之河外河内便连成一片,切断了赵国与中原之通道。

此后再下一地,便可对赵国成大决之势也!
264年,秦攻下了陉地三城两百里,使整个大河北岸的河东郡与河内郡连成了一片。

蒙骜夺陉之后,渡过大河便来攻打汜水之地。

这汜水源于韩国西部之巩城山地,北流入河,南北全长不过一二百里,却是处处关津要害之地。

北边入河处便是赫赫大名的虎牢要塞(也称汜水关),东面便是郑国西北部要塞荥阳,距韩国都城新郑不到百里,西面一百余里便是洛阳。

最根本处,在于这汜水是韩国与周室王畿的分界地,对周对韩均是要害。

从秦国的河西高原东出,且不说河西高原本身之险峻,从九原云中大草原汹涌南下的大河更是难以逾越的第一天险。

过了大河,便是又一天险吕梁山。

吕梁山东北——西南走向,东北接楼烦的管涔山,西南至大河禹门口接龙门山,
依河逶迤近千里,连绵群峰高耸,仿佛便是上天为大河刻意筑起的一道接天大堤。

过了吕梁山便是丰饶的汾水河谷平原。

河谷平原的北部是属于赵国的晋阳,中部南部便是魏韩两国的河东、河内之地。

越过河谷平原,便是又一道南北绵延千里的天险——太行山。

吕梁山与太行山夹持的汾水河谷平原,还有太行山以东直抵大河入海处的千万里广袤土地,春秋时期都是天下第一大诸侯——晋国之领土。

魏赵韩三家分晋,天下便进入了战国。

战国分野:太行山以东以北为赵国,吕梁山南端(河东)、太行山中段及南端(河内)并大河南岸平原,为魏韩两国。

也就是说,秦国要向东进入赵国,这太行山便是最后一道天险。

太行山就成了南北千里、东西百余里甚至数百里的一道苍莽高地。

更有甚者,这道绵延千里的险峻山塬,仅有东西出口八个,均而论之,每百余里一个通道而已。

所谓出口,便是东西横贯的峡谷,古人叫做“陉”。

太行山巨浪排空般崛起时,连带掀起了一大片峥嵘高绝的山地,西面威逼汾水河谷,东面鸟瞰邯郸谷地,这便是横亘于两大谷地平原之间的上党高地。

这片高地北起阏与,南至河内与太行山连为一体,南北长三百余里。

西起少水,东至漳水与太行山浑然一体,东西宽二百余里。

上党山地嵯峨,除了四条陉口出入,整个上党便仿佛一个浑然无孔混沌未开的太古封闭之地。

便在这四条陉口渐行交汇的东部高地,恰便有一座险峻关口当道,此地两山夹峙,状如壶口,春秋晋国便在这里设置城堡关口,得名壶关。

有了这壶关,便是你进入上党,也无法绕过它而进入赵国。

离石,战国秦汉时之黄河渡口要塞,在今陕北吴堡(西)与山西离石(东)之间的河段地带。

阏与位于漳水上游山地,南压韩国上党,西对秦国离石,距东南之邯郸三百余里,是赵国西部的第一道险关。

过了阏与沿漳水河谷而下百余里,便是邯郸西大门——武安要塞。

武安一过,距邯郸便只有不到百里,铁骑驰骋,一个时辰便到城下。

惟其如此,这阏与虽则不大,却是绝不能放弃的咽喉要地,即或在兵力最吃紧的时刻,阏与也常驻着两万长于山地厮杀的精锐步军。

而今秦军直逼阏与,显然便是要破除赵国屏障而威胁邯郸。

除了作为恒山郡城的东垣城之外,见诸史籍的恒山郡所辖县城大约有十余座,其中九门(今藁城九门村)、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村北)、南行唐(今行唐)、井陉(今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天户村)、灵寿(今灵寿县故城村)、苦陉(今无极县)、下曲阳(今晋州西故城村)、宋子(今赵县宋城,一说属于巨鹿郡)等十座县城,分布在石家庄市境内。

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安阳北部和内黄县属邯郸郡,林州、汤阴、滑县属河内郡。

濮阳西临大河,南望济水,东临齐国巨野大泽,北望齐国要塞东阿。

方圆三百里,惟濮阳堪称古老大城一座,水陆尽皆畅通,说起来也算大得地利之便了。

然则,自封建诸侯始,卫国立国业已六百余年,濮阳既没有成为通商大都,也没有成为粮农大仓,只一座十里城郭孤独落寞地守望在水陆两便土地肥沃的冲要之地,
薛县现滕县东南.滕县以一邑而包春秋侯国之地者三矣。

以今图按之,县治为小邾地,西南滕城为滕地,南薛城为薛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于今滕境置滕县、薛县(现滕州南部),隶属薛郡..
从那儿以后,曹参跟随沛公攻打东郡郡尉的军队,在成武(东郡东南, 与砀郡交界), 南面打败了敌军。

在成阳南面进击王离的军队,在杠里又跟王离军队交锋,把它打得大败。

追击败逃的敌军,向西到了开封(大梁),进击赵贲的军队,打败了它,把赵贲围在开封城中。

向西在曲遇进击秦朝将领杨熊的军队,打败了它,俘虏了秦朝的司马及御史各一人。

曹参升为执珪跟随沛公攻打阳武,拿下辕、缑氏,封锁黄河渡口,回军进击赵贲的军队,在尸乡的北面打败了它。

跟随沛公向南攻打犨(chōu,抽)邑,在阳城外城以东与南阳郡郡守吕交战,攻破了吕军队的阵列,夺取了宛县,俘虏了吕,完全平定了南阳郡。

跟随沛公向西攻打武关、峣关,夺取了这两个关口。

先在蓝田的南面攻打秦朝的军队,又在夜间攻打蓝田的北面,大败秦军,随即到达咸阳,灭亡了秦朝。

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了水饺子的发源地——北辛文化薛人的后裔,薛国人所发明的。

中国人的年节吃水饺子的习俗,也找到了历史的根源。

关于饺子其他的记载与传说,皆远远晚于此。

水饺子这项饮食文化具体实物的发明,同车舟一样,也是薛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贡献。

⏹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

原属魏国。

◆领15 县:濮阳、白马、长垣、燕县、酸枣、宛朐、定陶、成武、城
阳、都关、鄄城、范阳、东阿、茌平、聊城。

7. 东海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

齐楚交接地
领12 县:郯县、襄贲、兰陵、缯县、朐县、下邳、淩县、淮阴、盱眙、东阳、广陵、堂邑。

18.泗水郡治相县(今安徽淮北西北)。

原属楚国。

领16 县:相县、肖县、彭城、留县、沛县、傅阳、铚县、竹邑、符
离、蕲县、取虑、僮县、徐县、下相、城父、戚县。

10 砀郡治睢阳(今河南商丘)。

原属魏国。

领21 县:睢阳、蒙县、虞县、栗县、砀县、芒县、酂县、谯县、甾县、襄邑、外黄、陈留、雍丘、开封、大梁、济阳、下邑、单父、昌邑、东缗、爰戚。

9.陈郡治陈县(今河南淮阳)。

韩楚交接地
领12 县:陈县、固陵、阳夏、柘县、苦县、新阳、汝阴、寝县、新蔡、平舆、上蔡、项县。

济北郡治博阳(今山东泰安旧县)。

原属齐国。

领8 县:博阳、嬴县、卢县、历城、漯阴、著县、平原、鬲县。

(前223年)灭楚,淮河南部属九江郡钟离县地;淮河北部属泗水郡。

东部与东海郡东阳县相邻。

陈胜、吴广“举大计”的壮举,得到了附近饱受秦苦的老百姓的积极响应,纷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加入起队伍。

在陈胜、吴广率领下,继攻取蕲县后,不到一个月又连克铚(今安徽宿县西)、酂(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柘城县北)、谯(今安徽襄县)等五县,很快把起义的火种带到了自己的家乡中原大地。

陈胜是颇有战略意识的农民领袖。

在控制了安徽、河南交界的大片地区后,即决定进攻战略要地陈县(今河南淮阳)。

陈县在两周和春秋时期,曾是陈国的都城。

战国后期,又曾经是楚国的国都。

秦灭六国后,又把陈县定为郡治,足见其地位之重要。

秦朝末年,陈胜起义,后被部将庄贾杀害:埋葬在芒山主峰南侧脚下,现存有陈胜墓和郭沫若手书石碑;汉高祖刘邦以亭长身份带领民工去骊山为秦始皇修筑陵墓,途经芒砀山,斩蛇起义,故有汉高祖斩蛇碑;刘邦起义后,隐藏在芒砀山泽间,其夫人吕雉从沛县前往芒砀山寻夫,望紫气祥云笼罩山岩而得刘邦,故有紫气岩;汉文帝年间,为纪念刘邦发迹之地,在芒砀山南侧脚下建高祖庙;西汉建立后,分封诸王,芒砀山属梁国,
芒砀山有山有水有树林,便于藏身,地区偏僻,行政界于芒县和砀县,泗水郡与砀郡之间,属于统治薄弱的边缘。

芒砀山与沛县间,虽说隔了郡又隔了县,距离却不过二百余里,正是这种行政的分割和隔离,地理的有利和近便,使芒砀山中的刘邦集团既能躲开沛县当局的追究,又始终和沛县吏民保持着联系,当天下有事的时候,沛县吏民能够想到招他,他也能够迅速返回沛县,终于成就伟业大事。

芒砀山武装割据,不仅是刘邦集团的起点,也可以说是汉帝国的起点。

从地质构造上看,临汾、运城盆地都属于新生代断陷盆地,。

《汉书·地理志》记载“河东土地平易”,说明了此地区大部分地面平坦,有良好的土壤成分。

河东郡四面环山,其上林木众多。

东汉灵帝时为修洛阳宫室,“发太原、河东、狄道诸郡材木……”⑴,可知此时河东境内仍有大量森林分布;朱显漠分析,河东地区属于森林—森林草原地带中的褐色土—塿土及褐色土—重黑垆土亚地带⑵,这种土壤有机质充分、土质肥沃,适于植物生长。

河东地区的水利资源在汉代亦很丰富,此地区的主要河流有黄河、汾河、涑水、浍水、沁水等等,此外,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泽薮点缀其中。

黄河是晋与秦、豫的天然分界,河东郡可谓是环绕于大河之中。

汉代黄河在中游区域是平静的,她为河东人民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安定的环境和方便的灌溉条件。

但河东郡位于黄土高原之上,属大陆季风气候,降雨集中于夏季,土地的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因素,因此抗旱保墒成了农业生产的主题。

汉武帝时期,“用事者争言水利”,进行了大量的规模各异的农业水利建设,河东郡守番系实行的“引汾、引河入渠”工程,虽因河流改道而失败,然在当时“发卒数万人”。

东汉安帝元初二年,“诏三辅、河内、河东、上党、赵国、太原各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表现了统治者对河东郡农田水利建设之重视⑾。

《汉书·地理志》说河东“有盐铁之饶”,根据史料及近年来的考古资料显示,此地在汉时有铁官四处:安邑、皮氏、平阳及绛⑿,河东郡不但贮铁丰富,冶铁技术亦十分高超,大量各式铁农具的冶炼,为当地人民的生产提供了便利。

1975年2月,襄汾赵康古城出土了汉代铁器32件,其中铁农具有铧、铲、镢、锄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当中的13件铧,为合范铸制,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相差不到1厘米,且近似于现在晋南地区农村通常使用的耧铧,标志着汉代此地铁农具冶炼的先进水平。

⒀九十年代对运城地区夏县禹王城汉代铸铁遗址进行发掘。

认定其为西汉时河东郡治安邑的手工业作坊,出土了大批用于铸铁的陶范,其中有铧范、铲范等铁农具范,此外还发现铁锸三件。

从陶范本身来看,当时的工艺水平是较为先进的⒁。

另外,从1965年陕西陇县所出土的裤形铲土上的“东三”铭文可知,此地的铁农具不但可供给本区生产使用而且远销于不产铁的邻近地区⒂。

由上所述,汉代河东郡因为有铁官生产大量形式多样的农具,给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河东郡的旱地作物主要有粟、黍、高粱等,这三种禾本科作物耐旱性较强,适于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因而成为河东地区最早获得驯化栽培的作物。

两汉时河东郡不但有发达的粮食种植业,也有畜牧业、家庭养殖、果蔬栽培等多种经济形式,使其产业结构更加丰富完整。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龙门碣石作为汉代全国农牧业区域的分界线,此线正好将河东郡的汾水以北地区划入了畜牧业区[34],实际上,汾北更确切地说是半农半牧区域。

濒临汾水的“杨、平阳,西贾秦翟,北贾种、代”,成为农牧区之间的贸易中心,由于种、代人民“不事农商”,“故杨、平阳陈掾其间,得所欲”[35],两个区域的交易当是以北地的牧产换取河东地区的农产品或盐产。

事实上,河东在古代植被条件良好,本地的畜牧业发展也较早。

汉代河东人民也进行一定的家庭养殖活动。

平阳卫青“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36];晋南曲沃苏村汉墓出土的两件猪圈(其中一件内有一小猪)[37],可以看出当时地主庄园内养猪的情况;平陆圣人涧出土的“望中池楼”[38]及新绛县出土的陶楼[39]下部当作池塘的底盘中的浮鸭和游鱼形象可以推知水产养殖的情形。

东汉末年,杜畿为河东郡守,在此地大力发展家庭养殖业,“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

百姓劝农,家家丰实”,以至于在汉魏间曹操“军食一仰河东”,成就了魏国的霸业[40]。

河东地区的果树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

《诗经·魏风·园有桃》中“园有桃”、“园有棘”句,说明桃和棘在此地栽培甚早。

“棘”乃是人工种植的野生酸枣,枣即由它驯化而来[41]。

枣树耐干旱,喜光照,宜种在土层深厚地区,适于黄土高原种植,于是成为晋南经济林木之一。

到了汉代,河东的枣尤为出名。


黄河东岸的离石要塞和函谷关外的崤山也被夺了过来。

这两个地方对秦国而言,非但是加固河西屏障的外围形胜,而且是伸进中原的两块东方根据.
三家分晋后,由于离石处在秦晋交通的咽喉要地,遂成为魏、秦、赵争夺的军事重镇。

魏赵据有离石,可以抵挡来自西方秦国的侵扰,保证大后方的安全。

如果离石一旦失守,魏赵的西北制高点便失去了屏障,三晋腹地完全暴露于秦军的攻击之下。

因此在战国初期,离石成为此三个诸侯国争夺的战略要塞,它的得失便成彼此国力由弱转强的重要标志。

魏文侯后期,吴起正是以平阳与少梁为跳板,以离石要塞为根基大营,渡过大河,与秦国在河西大战三年,尽夺河西千里土地的。

“离石要塞,悬在秦国头上的一把利剑。

...
汉高祖七年,匈奴南下,与汉兵战于晋阳。

匈奴兵败,退至离石。

汉军追至离石与匈奴人再战,匈奴人又退聚于楼烦西北,汉高祖乘胜追击,被匈奴人围困于白登
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

原属楚国。

领11 县:寿春、钟离、阴陵、东城、安丰、六县、历阳、曲阳、居
巢、番阳、庐陵。

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

原属楚国(南越)
领22 县:吴县、娄县、曲阿、丹徒、江乘、秣陵、丹阳、阳美、鄣县、乌程、余杭、钱塘、由拳、海盐、山阴、句章、鄞县、诸暨、乌伤、大末、歙县、黟县。

一、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建九江郡。

辖境约相当于今天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南黄冈以东和江西全省,为九江郡历来范围最大之时,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城关镇),因此地有众多水泽而得名。

秦末汉初之际,割西境置衡山郡,割南境置庐江、豫章二郡,九江郡范围大大缩小,只包括今天安徽省中部淮河以南、瓦埠湖流域以东、巢湖以北地区。

汉王元年(206年)四月,九江郡属英布九江国(都六,今六安市城北乡张巷村白沙城)。

公元前279年(昭襄王二十八年):秦赵会盟渑池。

白起率兵攻楚取鄢。

公元前278年(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攻下楚安陆,拔楚都郢,焚夷陵,取竟陵,至洞庭。

楚迁都于陈。

278,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击楚,拔郢,更东至竟陵,以为南郡
秦末分会稽郡置鄣郡。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撤销庐江郡,所辖安徽境内的宣城、泾县、陵阳、春谷4个县划归鄣郡,并改鄣郡为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

随着江南地区开发和加强治理,秦分会稽郡西部地区设鄣郡,治故鄣县(今浙江安吉西北鄣吴镇),辖现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江苏西南各一部。

秦汉时期的汉中郡地域辽阔,它西起沔阳的阳平关(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东至郧关(今湖北郧县)和荆山,绵延千里。

秦、西汉时其郡治在西城(今陕西安康市),属下有西城、锡、安阳、旬阳、长利、上庸、武陵、房陵、南郑、成固、褒中、沔阳12县。

1.雍州方向在汉中之北,通往关中平原;主要有三条道路,分别为:
(1)褒斜道以南循褒谷、北走斜水而得名,路程500余里。

由南郑出发,向西北行至褒中县(今陕西褒城县),进入褒水(今黑龙江)
河谷北行,过石门、三交城、赤崖(又称赤岸),抵达褒水源头。

此处和与它对应的斜水(今石头水)河谷有分水岭相隔,古称五里坂。

出谷便是魏国扶风郡郿县五丈原,面临渭水。

这条道路在秦岭诸道中旅程最短,省时省力,故汉代关中通往巴蜀的驿路就设在此道。

就传世金石铭文来看,两汉时期多次修筑褒斜道路,反映其往来利用的频繁性和重要性。

如《史记》卷129《货殖列传》所言:“(巴蜀)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


(2)傥骆道由汉中盆地东端的成固(今陕西省洋县)入傥水河谷,过分水岭后,再沿骆谷进入关中平原。

傥骆道路程虽短,但是中
间绝水地段较褒斜道为长,山路险峻,通行困难。

(3)子午道该道在长安正南,沿子午谷入山后转入沣水河谷,翻越秦岭,经洵河上游,南过腰竹岭,顺池河到汉江北岸池河镇附近
陡转西北,大致沿汉江北岸,绕黄金峡西到成固县东的龙亭,此处与傥骆道南口相近,两条道路在成固汇合后,再西行至盆地中心南郑。

2.益州方向在汉中之南,通往四川盆地;主要有两条道路:
(1)金牛道又称“剑阁道”、“石牛道”,即传说中蜀王受秦国欺骗,遣力士为运送石牛所开之道。

自汉中盆地西端古阳平关(今陕
西勉县武侯镇)西南行,穿越巴山至葭萌(即蜀汉之“汉寿”,在今四川广元市老昭化北)与陈仓道会合,南行穿剑门山,即天险剑阁,经梓潼、涪(今四川绵阳)、雒(今四川广汉市)到达成都。

这是巴山通道中较为重要的一条,也是历史上联系长安和成都的主要交通动脉。

《读史方舆纪要》卷56《陕西五·汉中府》曰:“自秦以后,繇汉中至蜀者,必取途于此,所谓蜀之喉嗌也。


(2)米仓道自南郑向南行,溯汉水支流濂水而进,穿越巴山山脉的西段———米仓山,再沿宕渠水(今巴水河上游)而行,即到达巴
中。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兵入汉中,张鲁南逃时就是走这条路线。

由此向西可达巴西郡首府阆中,取道西至成都。

若继续顺流而下,则能抵达宕渠(今四川渠县)、垫江(今四川合川),汇入西汉水(嘉陵江),南入大江。

张鲁归降后,曹操命张郃南徇三巴,曾由此途进军至宕渠之蒙头、荡石,为张飞所败,逃回汉中。

此外,关中入蜀的另一条重要路线——陈仓道(又称故道、嘉陵道),也和汉中有密切联系。

陈仓道由长安沿渭水西行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市),翻越秦岭山脉西端,向西南过散关,沿着嘉陵江北段而下,经河池(今甘肃徽县)、武兴(今陕西略阳)、关城(今陕西阳平关)、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至葭萌(汉寿)与金牛道汇合入蜀。

陈仓道迂回遥远,不若褒斜道近捷,但较为平坦易行,又有嘉陵江水运之便,所以历来颇受重视。

汉代四川的物资北运秦陇,除走褒斜道外,也经漕运至沮县(今陕西略阳),再走陈仓道进入关中。

这条道路虽然未入汉中境界,但是其途中要枢———沮县(即蜀国之武兴)濒临汉中西陲要塞阳平关,并有水路可通漕运。

3凉州方向由汉中西行,出阳平关至武兴后,除可沿故道北上陈仓,南下关城之外,还可经多条道路通往凉州地区:
(1)武都、阴平这两郡位于汉中之西,在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土地险阻,有麻田、氐叟,多羌戎之民”[3](卷2《汉中志》,p.155)。

东汉中叶,武都太守虞诩曾动员吏士,开通自沮(今陕西略阳)至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的嘉陵江支流航道。

再往西南即到达阴平。

二郡北与曹魏的天水、南安、陇西等郡接壤,南临益州的梓潼郡,阴平有景谷道(又名左担道)通往江油和涪县,是蜀汉政权西北的侧门,后来邓艾灭蜀便是经由此途。

武都、阴平若是落入敌手,蜀地和汉中西境都会受到威胁,故此刘备曾遣吴兰、雷铜领兵争夺该地,但是败于曹洪。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派陈式自汉中起兵,攻占二郡。

汉中和武都之间有水路可以相通,孔明再出祁山时,便由此途以舟船运送兵员粮草。

(参见《华阳国志》卷7《刘后主志》)。

诸葛亮病逝后,武都、阴平又成为姜维北伐的主要屯兵基地。

(2)祁山、天水由武兴至下辨(今甘肃成县)或河池(今陕西徽县)均有陆路北行,经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一带进入陇西天水郡界。

这组道路可以绕过秦岭西侧,避开其险峻难登的不利地形。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初次北伐,未听魏延“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的建议,就是采用了这条较为安全的进军路线。

4.荆州方向在汉中之东,自盆地东端成固沿汉水而下,可以从秦岭、巴山之间的缺口向东到达西城(今陕西安康),后人称为“西城道”。

循汉水东进过旬阳、锡县(今陕西白河)至郧关(今湖北郧县),东去陆路可入南阳盆地,抵达名都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史称“旬关道”。

从郧关东南顺流而下,则到达江汉平原的北方门户——重镇襄阳。

自西城东南陆行,还有一条支路可达上庸(今湖北竹山)、新城(今湖北房县),然后能够南下秭归,或东去襄阳。

北边的秦岭雄峙于渭水之南,西起嘉陵江,东至丹水河谷,横长约400公里,纵宽约100~180公里,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给关中入蜀的各条通道带来处处险阻;其南边的巴山,自嘉陵江谷向东,绵延千有余里,耸立于川、陕、鄂三省之间,又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

曹魏军队入蜀,必须越过这两条山脉,或穿行于深峡窄谷,或攀登上座座高阪,其路途之艰险可知。

尤其是秦岭诸道的河谷两侧,多为悬崖峭壁,人马难以立足通行,因此古来常在沿途凿山架木,修建栈道。

汉中西陲的阳平关,东端的黄金戍,也是著名的天险。

守御一方可以依险拒守,或以小股游军抄掠对方辎重,收到以寡制众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