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简介及诗歌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简介及诗歌鉴赏
李商隐简介及诗歌鉴赏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晚唐前期。
社会病态纷呈,矛盾重重。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小官宦之家。
少年丧父,他协助母亲千里迢迢带着父亲的灵柩归里。
弱小孤男,撑持门面,佣书贩舂,备尝艰辛。
家境困厄,不费学业,16岁即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间,先得白居易赏识,再得令狐楚知遇,对其培植奖掖。
然科场不公,五考方得一第;官场污浊,十年不离青袍。
就婚王氏夫妻恩爱情笃,却给仕途带来厄运,致使终生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说不清,道不明,受尽夹板气。
虽苦苦挣扎,也无法摆脱人际关系这张无形的罗网,致使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李商隐就生活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中,本人又遭逢种种不幸。
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一直在拼命抗争。
他的精美绝伦的诗文便是抗争与控诉的记录。
他是一个至情至性,重情重义,很有骨气的正人君子,绝非是势利轻浮不讲信义的轻薄小人。
只要认真考察几件事,便可以真正理解李商隐的政治品质和生活品质,而正是这两个方面使他蒙受了不白之冤。
先说政治品质。
此方面之关节点则在于所谓的去牛就李的问题。
李商隐受知于令狐楚,令狐父子对李商隐有恩,这是毫无疑问的。
令狐楚终生都非常器重爱护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临死时还将写《遗表》的任务交给他,可谓知遇至深。
然终商隐之世,观其所有诗文,对令狐楚始终充满着感激之情,绝无半字微词。
无论是从史传所载还是从商隐诗文内证来看,商隐平生未作一件有负令狐家之事,何背恩之有?就婚王氏,纯属个人婚姻选择问题,王茂元当时亦非朝廷要员,其实也没有明显的党派倾向,又何能谈得上去牛就李?
当两党激烈斗争之时,每当发生大的人事关系变动,李商隐没有一次趋炎附势去攀附得势者。
相反,他总是同情那些失势被整之人。
牛党中的萧浣,杨嗣复被贬时,他曾前往贬所探望。
会昌年间令狐綯失势时,李商隐与他的交往反而密切一些。
李德裕被贬之时,李商隐毫无顾忌地为其《会昌一品集》作序,对其政绩人品给予崇高的评价,为一个被当政者严密监视下的下台宰相大唱赞歌,这需要不凡的胆识和气魄。
仅此一点,便可看出商隐具有坚持正义,守正不阿,同情弱者,不依附权贵的宝贵品格。
晚唐社会,官宦窃柄,扰乱朝纲,牛李党争。
勾心斗角,人事纷纭,互相倾轧。
李商隐终生关心民生疾苦,在弘农县尉任上,为活狱而不怕得罪上司孙简,不怕丢官,足以显示出他的热血心肠和骨鲠气节,此亦是政治品质之大节。
再说生活品质。
李商隐在就婚王氏之前确实有过恋爱经历。
他与柳枝、宋华阳都相恋过,而且恋得非常痴情。
但当他与王氏结婚之后,对爱情却颇为专一执着,未有窃玉偷香之事。
他与妻子的感情很深笃。
王氏死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府主同情他鳏居清苦,要把才貌双佳的年轻乐伎张懿仙赐配给他。
当时商隐正值中年,丧妻逾岁,续弦亦在情理之中,但商隐因思念亡妻而婉言谢绝,独居至死。
妻亡之后尚能如此钟情自守,妻在之时更无可能轻佻放浪。
商隐非轻薄之徒。
至情至性的作品方能打动读者。
只有具有赤子之心,热爱生活,关心现实与人生的作家,只有具有高尚品格的作家,才可能创作出反映社会主流与本质的至情至性的作品。
品格卑污
低劣的人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格调高尚感人肺腑的作品。
李商隐画像、李商隐的爱情生活,被许多研究者,部分原因在于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的感情,容易被人视为丰富的爱情体验的表达。
对于李商隐爱情生活的研究,以苏雪林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1927)最为著名。
此书在1947年曾再版,更名为《玉溪诗谜》。
苏雪林的研究,继承了程梦星、冯浩等人的成果,拓宽和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内容。
例如,通过她的考证,多数人接受了李商隐与女道士的恋爱经历。
不过,苏雪林的猜测和推理几乎不加节制,从而构画出几段离奇的恋情,包括他曾与宫女偷情。
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
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
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
但用典相对较多,有晦涩之嫌。
赞赏李商隐诗歌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
后世许多诗人模仿李商隐的风格,但没有一位被认可。
根据刘学锴、余恕诚的整理研究,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594首,又《集》外诗16首,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录入4首,共存诗614首,但是有的诗显然为误入。
其中381首已经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时间,213首无法归入具体的年份。
此外,还有十来首怀疑是李商隐的诗作,不过证据欠充分。
从吟咏的题材来看,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几类:
政治和咏史。
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
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
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
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
《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抒怀和咏物。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
《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内容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
感情诗。
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
《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等,保持了与无题诗类似的风格。
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则反映出李商隐感情诗另一种风格的意境。
应酬和交际。
在李商隐用于交际的诗作中,写给令狐绹的几首(《酬别令狐补阙》、《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见寄》、《寄令狐学士》、《梦令狐学士》、《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特别引人注意,为解释他与令狐绹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李诗广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李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
李诗还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
李商隐《东还》诗脍灸人口,赏读该诗,可看出李商隐所表露归去寻师学仙只是一句托辞,所谓学道不过借此疏解自己内心不平与感叹自己命运的不幸,更有面对朝政种种荒淫无道的愤慨以及对正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唐皇朝的哀叹。
李商隐的诗歌体现了他的思想,其人基本思想基本属于儒家,但看中实用,对儒学有一定的批判精神,认为不必规规然以孔子为师,不必以能让为贤等。
他还有佛道思想,主张以自然为祖。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
现存约600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而最为突出的便是他的爱情诗。
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
清朝诗人叶燮在《原
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
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读用典故。
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
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观认为是咏嫦娥之作,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风格,形成了他作诗的独特风格。
据宋代黄鉴的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比作獭祭鱼。
明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
(《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批评意见认为他有时用典太过,犯了晦涩的毛病,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
鲁迅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
(1934年12月致杨霁云的信)施蛰存认为,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
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居第二位,而王维入选29首、李白入选27首。
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晚唐时期,韩偓、吴融和唐彦谦已经开始自觉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到了宋代,学习李商隐的诗人就更多了。
据叶燮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
(《原诗》)北宋初期的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隐,经常互相唱和,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并刊行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被称为西昆体。
在当时颇有影响,但是未学到李商隐诗歌精髓,成就非常有限,影响力也随着欧阳修等人走上文坛而消失。
此外,王安石对李商隐也评价很高,认为他的一些诗作虽老杜无以过也(《蔡宽夫诗话》)。
王安石本人的诗歌风格也明显受到李商隐的影响。
明朝的诗人从前、后七子到陈子龙、钱谦益、吴伟业,都受到李商隐的影响。
明清二朝喜欢写艳情诗的人更是专学李商隐的无题诗,例如明末诗人王彦泓的《疑云集》和《疑雨集》》(注:《疑云集》是否为王彦泓作品集,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
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香艳诗也是受到他的影响。
李商隐的写作,除诗歌以外的成就被论及得较少。
事实上,他是晚唐时期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
这种文体注重文辞的对偶,并使用大量典故,广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
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培养下,成了一位骈体文的专家,为许多官员代笔起草过奏折、书信等文书。
《旧唐书·文苑传》说李商隐尤善为诔奠之辞。
由于当时章奏中使用的骈体文,要求词藻华丽,又要表述准确,因此对于用典的要求很高。
而擅长写作骈体文的李商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因此被认为这是他的诗歌中喜欢用典的原因。
李商隐曾将其骈体文作品编订为《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共832篇,今已不存。
根据《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的记载,李商隐的文集,除了自编两集,还有另外一些。
但前述这些文集,都没有流传下来。
现今可以看到的李商隐的文章,是朱鹤龄、徐炯、冯浩、钱振伦、钱振常、张采田、岑仲勉、刘学锴、余恕诚等人,先后从《全唐文》、《文苑英华》、《唐文粹》等书中搜辑、考证而得到的。
清朱鹤龄曾辑录《文苑英华》等书,编成《李义山文集》,但有明显的疏漏。
清徐树榖、徐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两人分担了笺、注的工作,成书《李义山文集笺注》,是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注本。
之后,冯浩又对《李义山文集笺注》进行考订改编,著《樊南文集详注》。
钱振论、钱振常兄弟从《全唐文》中找到徐注本、冯注本均未收入的佚文两百多篇,编成《樊南文集补编》。
最新的汇编文集《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刘学锴、余恕诚,中华书局,2002)中收入了352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是骈体文,也有少量被称为古文的散体文。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对李商隐的骈体文评价很高,认为只要《樊南文集》存留,唐代的骈体文就算全部遗失也不可惜。
【李商隐作品赏析】
板桥晓别
李商隐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译文】
回头望高高城楼,银河已经渐渐暗淡向西下落,长亭的窗下,渠水荡漾着层层轻波。
远别的游子像那水仙就要乘赤鲤飞升,芙蓉如面的美人一夜来流下的红泪谁知几多?
【注释】
1.板桥:指开封城西的板桥。
2.晓河:指银河。
3.微波:指银河之波,也指长亭下水渠之波。
4.鲤鱼:典故出自《列仙传》,一名赵国人琴高,会神仙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去。
5.芙蓉:形容女子容貌。
6.红泪:典故出自《拾遗记》,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王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创作背景】
此诗歌写于唐代汴州(今河南开封)西的板桥店。
李商隐在此地遇见诗人李郢,可能还有李郢在汴州的情人。
聚散匆匆,欢宴言别,于是一首奇幻绚丽的离别诗在李商隐的脑海油然而生,遂挥笔墨,写下此诗。
【赏析】
这是一首与情人言别的诗。
题中板桥,指唐代汴州城西的板桥店。
这里正像长安西边的渭城一样,是一个行旅往来频繁的地方,也是和亲友言别之处。
首句的回望高城落晓河中,高城指汴州城,晓河指破晓时分的银河。
回望汴州方向,原先斜贯中天、高悬在城头上的银河,此刻已经黯淡了,西移垂地。
在破晓时分微微发白的天幕背景下,正隐现出高城的朦胧暗影。
这对一年一相逢的情侣,曾经在这座高城中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所以分别之际,不免怀着留恋和怅惘的心情翘首回望,彼此都感到刚刚逝去的日子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正像宋代秦观在一首别词中所写的那样,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出自《满庭芳》)。
落晓河,既明点题内晓字,又暗寓牛女期会已过,离别在即。
而这对情侣在分离的前夜依恋话别,彻夜不眠的情景也不难想象。
然后是长亭窗户压微波该句,长亭是板桥上或板桥近旁一座临水的亭阁,它既是昨夜双方别前聚会之处,也是晓来分离之处。
长亭的窗下就是微微荡漾的波光,压字画出窗户紧贴水波的情景。
在朦胧曙色中,这隐现于波光水际的长亭仿佛是幻化出来的某种仙境楼阁,给这场平常的离别涂抹上一层奇幻神秘的传奇色彩。
那窗下摇漾的微波,一方面让人联想起昨夜双方荡漾难平的感情波流,另一方面又连接着烟波渺渺的去路(板桥下面就是著名的通济渠),这两方面合起来,也就是所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
全句写景,意境颇似牛女鹊桥,夜聚晓分,所以和首句所写的高城落晓河之景自然融为一片。
如果说,一、二两句还只是在写景中微露奇幻神秘的色彩,那么三、四两句就完全进入了神话故事的意境。
水仙欲上鲤鱼去这句用上了琴高典故。
诗人把游子暗比作琴高,板桥长亭之下,正停靠着待发的小舟,游子由水路乘舟离去,就像乘鲤凌波而去的水仙琴高一样。
在前两句所描写
的带有奇幻色彩的景色引发下,这里进一步生出浪漫主义的想象,将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的现实场景幻化成水仙欲上鲤鱼去的神话境界。
所以这想象虽奇幻,却又和眼前景吻合,显得自然真实。
《楚辞九歌河伯》中曾这样描写送行的场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子。
水仙句似受到过它的启发,只不过这首诗里所描绘的境界带有童话式的天真意趣罢了。
最后一句一夜芙蓉红泪多写送者。
句子中的红泪暗用薛灵芸的典故,将游子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她的美艳,又由红色的芙蓉进而想象出它的泪也应该是红泪。
这种天真浪漫的想象,类似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忆君清泪如铅水的奇想。
不过这句的好处似乎主要在笔意,它是从游子的眼中来写送者,却又不直接描写送者在晓别时的情态,而是忆昨夜一夕这位芙蓉如面的情人泣血伤神的情景。
这就不但从晓别写出了夜来的伤别,而且从夜来的分离进一步暗示了晓别的难堪。
昨夜长亭窗户之内,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的情景,此刻板桥晓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的黯然销魂之状也就都如在眼前了。
纵观全诗,可看得出李商隐喜欢从前代小说和神话故事中汲取素材,然后组合成充满新奇浪漫情调和奇幻绚丽色彩的诗歌,这是他作诗的一贯特点。
但像这首诗这样,用传奇的笔法来写普通的离别,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一片,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式幻境,在送别诗中确实少见。
前人曾说义山多奇趣(张戒《岁寒堂诗话》),说李商隐爱将平凡的题材写得新奇浪漫。
此诗,正是体现出了李商隐这种奇趣的特点。
楚吟
李商隐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译文】
崔巍的山峰上耸立着离宫的的宫楼,宫楼前的江畔但见暮江东去沧海横流。
苍苍茫茫的楚国的天空黄昏总是风雨迷漫,宋玉即便是无愁也不能不发愁。
【注释】
1.山:指巫山。
2.离宫:巫山西北的楚宫。
即是宋玉在《高唐赋并序》里面所写的宋玉与楚襄王一同游览的地方。
3.长短:无论长短。
即总之,横竖。
4.宋玉:战国楚辞赋家,其在《九辩》中有余萎约而悲愁,诗人此处以宋玉自况,感慨身世之悲。
李商隐又有《宋玉》诗云:何事荆台百万家,唯教宋玉擅才华?李商隐每每以宋玉自比,皆有感叹怀才不遇的意思。
张《会笺》云:此亦荆楚感遇之作。
刘、余《集解》云:所感本非一事。
身世沉沦,仕宦坎坷,东西路塞,茫茫无之,值此楚天暮雨,江流渺渺,不觉触绪纷来,悲凉无限。
【创作背景】
此诗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认为是公元840年(开成五年)至公元841年(会昌元年)春李商隐楚游时所作,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定为公元848年(大中二年)夏离开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之后,留滞荆楚时作。
两说何者为确,似难判断。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史诗,是借吟咏楚国之事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首七绝。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这两句写了四种景物,句中的山指巫山,离宫是楚宫,江即长江。
这两句采用顶针的句式,重叠楼、宫,加重加深其意,强调其主体地位,以扣紧题中楚字。
头一句由山上到离宫,再到宫上之楼,由下而上,一层一层向高处描写;次句又
由楼而宫,由宫而江,由上而下,一层一层向低处描写,这样描写凸显出了明显的立体感。
暮江流的流字,又透露出时光流驰的无穷无尽。
从此宫此楼出现之日,流到此时,以后还将流到永远。
昔日的楚国已成陈迹,只有离宫依旧,暮江东流,景中充满古今变迁和岁月易逝的慨叹。
上面两句,已写出一派荒凉景象,第三句楚天长短黄昏雨,又用重笔再加渲染。
这句取象构词,意含双关,构思非常巧妙。
它既是实写眼前之景,黄昏雨三字,又暗用宋玉《高唐赋并序》中巫山神女自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的语意和《神女赋并序》所载楚襄王梦神女事。
长短二字既可作偏义复词,取长之义,形容楚天,因为巫峡一带,江两岸削壁千仞,对峙入云,只见长天,幽远莫测,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又可形容暮雨,言其长长短短,似断似续,给楚宫蒙上一层如梦似幻的气氛,与襄王梦会神女之事相合。
而上句之江特取暮江,此句之雨特写黄昏之雨,则是意在渲染环境的凄楚。
以上三句均为写景,可以说画出了一幅楚宫暮雨图。
暮色凄迷,凄风苦雨洒落江上,楚宫一片荒废,一切都牵动人的愁怀。
所以结句说,当年宋玉对此情景,即使无愁,也会悲愁不已,点出全诗主旨。
无愁和亦自愁对比成文,故为跌宕,更见出悲愁之深。
因为前面三句已把凄惋哀愁的气氛渲染得非常浓重,所以末句就显得非常自然。
宋玉无愁亦自愁一句中,这愁表面看去仅仅是因景而生,实则也是语义双关。
宋玉《九辩》说,楚国国势危殆,贤才失路,坎廪(困顿,不得志)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余萎约(衰萎瘦损)而悲愁。
此与上句用黄昏雨暗指襄王荒淫腐败,文意正是一贯,所以由此可见用意。
李商隐政治上亦是极不得志,几乎一生都在幕僚中度过。
所以诗中的宋玉,其实就是的化身,诗中表现的,就是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怨愤,对统治者不用贤才的愤懑,以及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
全诗看来,此诗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构思非常巧妙。
诗中不实写史事,不发议论,而是用围绕主题的各种有代表意义的景物,构成一个特殊的环境,用它引发人的感叹,以此寄托的思想感情。
不但三、四两句语含双关,整首诗也意义双关。
以末句的愁来说,就有三层意思:宋玉因景而生之愁,宋玉感慨国事身世之愁,宋玉之愁亦即之愁,三者融为一个整体,不着半丝痕迹,正是此诗的高明之处。
吴宫
李商隐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赏析】
题称吴宫,但诗中所咏情事并不一定与历史上的吴王夫差及吴宫生活有直接关系,诗人不过是借咏史的名义来反映现实。
一般写宫廷荒淫生活的诗,不论时间背景是在白天或在夜间,也不论用铺陈之笔还是用简约之笔,总不能不对荒淫之状作不同程度的正面描写。
这首诗却自始至终,没有一笔正面描绘吴宫华靡生活,纯从侧面着笔。
前两句写黄昏时分覆盖着整个吴宫的一片死寂。
龙槛,指宫中临水有栏杆的亭轩类建筑;水殿,是建在水边或水中的宫殿。
龙槛和水殿,都是平日宫中最热闹喧哗的游赏宴乐之处,此时现在却悄然不见人迹,只见在暮色沉沉中隐现着的建筑物的轮廓与暗影。
清字画出在平静中纹丝不动的水面映照着水殿的情景,暗示了水殿的空寂清冷。
如果说第一句主要是从视觉感受方面写出了吴宫的空寂,那么第二句则着重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出了它的冷静。
平日黄昏时分,正是宫中华灯初上,歌管相逐,舞姿蹁跹的时刻,此刻却宫门深闭,悄无人声,简直像一座无人居住的空殿。
这是死一般的沉寂引发读者去探究底蕴,寻求答案。
第三句方点醒以上的描写,使读者恍然领悟吴宫日暮时死寂原来是宴罢满宫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