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PPT学习课件PPT学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影流派与地方特色
第48页/共86页
皮影艺术,是发祥于我国的古老而 独具魅力的民间美术之一。中国皮 影戏是由皮影、弄影技术、唱工、 灯光、舞台(影幕)、乐器六种因 素组成。
从皮影造型风格上看,大致分北方、 西部、中南部三大艺术流派。从大 范围上讲,我国西北与东北部两大 区域,都各自第形49页/共成86页了成熟的独立、 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二者都是
宋《武林旧事》有“小径纪”一项, 记载有“镞影人”即刻镂影人的行 业.《武林旧事》元夕条云:“或戏 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 喧呼,终夕不绝”。
第8页/共86页
南宋时,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还出现 了皮影戏组织“绘革社”。
第9页/共86页
皮影戏在我国最红火的时候,从元明开始 以地方分为不同流派,如陕西皮影、唐山 皮影、北京皮影、湖北皮影、四川皮影、 云南皮影、东北皮影、湖南、广东皮影等, 各流派皮影人物造型都有不用,也都有各 自的拿手曲目。仅以北京为例,皮影就分 东、西两派。
第46页/共86页
(7)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 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等 部件的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起来, 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 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 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 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 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 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第47页/共86页
其脸形为高额头、直鼻梁、点 红小口,细眉细眼。
面容轮廓线不涂色。
第60页/共86页
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 贴上去的。
第61页/共86页
华县皮影
在华县当地,皮影又叫“五人忙”。 其中最重要的是 “前声”---生旦净丑都由这位一人演唱,有时一唱就是八个小时,
唱的同时还要打大鼓弹月琴,相当于一个乐队的指挥。 然后是“签手”,负责操纵皮影表演: “坐槽”,也叫打后台,坐在后台的最后面,负责敲锣、打碗碗、
第14页/共86页
清代乾隆年间,皮影戏传入法国巴黎、马 赛和英国伦敦,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 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 “中国影灯”,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 统艺术。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观赏 的幕影艺术,国外学者公认中国皮影戏是 近代发明电影的先行。
第15页/共86页
嘉庆(1796—1820)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 子,皮影班还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 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不 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北京皮影 以线刻见长,自清中叶后,在造型上借鉴 京剧,出现了生、旦、净、末、丑的脸谱。
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 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 对于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18页/共86页
(1) 人物造型平 面化∶ 对于人物的设 计,一般都采用侧 身五分脸或七分脸 的平面形象。
第19页/共86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物面部设计,传统皮影正面人物多用空 脸法(阳刻),反面人物多用实刻法(阴刻), 脸谱设计的一般规律是,黑忠、红烈、花 勇、白奸、空(阳)正、实(阴)邪。
第2页/共86页
皮影历史寻踪:
皮影俗称灯影戏, 源2000年前长安,盛行 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传。皮 影戏是最早映像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戏 剧形式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文化的活化石。
第3页/共86页
根据已故文学家孙楷第先生考据,皮影 戏始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公元 七世纪-八世纪)。当时是为佛教宣示轮回 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 渡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第6页/共86页
《都城纪胜》“杂手艺”条说:“有‘手影 戏’一种”;
《都城纪胜》一书中还介绍了影戏制作材 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 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皮(羊皮)为之, 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
第7页/共86页
宋代影戏相当繁盛还表现在制做镂 刻影人的艺人,成为见于记载的专 门行业。
第29页/共86页
三、民间皮影造型结构
1.头茬 头茬又称”梢子”,分为生、旦、净、丑、
高盔、翎子、相貂、鬼怪、神头、变脸头 等多个类别。
第30页/共86页
旦行,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 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 别。
第31页/共86页
影偶头部造型分为脸谱与头饰两部分. 民间艺人将脸谱的眉眼表现概括为: 眼眉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
皮影PPT学习课件
会计学
1
“隔帘说书,一口道尽千古事,影子乱弹, 双手对舞百万兵”。这就是被乔治·萨杜尔 称为“电影的先驱”中国皮影戏,又称 “灯影戏”。
第1页/共86页
一、概述
皮影,又称“灯影戏”或者“影戏”,是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一种剪纸、戏曲、 木偶戏等相结合的一门静动融合的艺术。 其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幕布、唱腔 以及演员手中操纵的影人表演表现出来。
第25页/共86页
头的比例大些,一般为 体高的五分之一。
手的比例要比真实的小 些。身子比真实人体细, 瘦些,身段上窄下宽, 手臂过膝,不然上了亮 幕就显得雍肿。
五官部分,眼睛要大, 嘴巴要小,方能使人物 有神
阳刻正面角色则多为平 长细眼,小嘴,直鼻梁, 显得平和有度。
所有人物除旦角外,额 头凸现,冠饰大幅度后 移,这一变形夸张,使 影人倍加精干,神采十 第26页/共86页 足。
第4页/共86页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影戏的“第一繁 荣期”。真正的皮影戏是在北宋时 期才开始出现并兴盛起来的。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 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瓦 肆”众多,市民说唱文学盛行,皮 影作为“隔纸说书”、“影子乱谈” 开始出现。
第5页/共86页
《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章说:“丁仪、 瘦吉等弄‘乔影戏’(滑稽影)”;
柔;豹子眼,性情暴.
第32页/共86页
第33页/共86页
影偶头饰有发饰和帽饰
第34页/共86页
第35页/共86页
1.方巾子《张生喜英英》张生 2.学士巾子《一笔画》秦少游 3.小生巾子《珊瑚塔》呼延庆
第36页/共86页
2、身段
身段(服装)又叫戳子,有龙袍、蟒袍、 官衣等,影戏的服饰款式纹样受戏曲服饰 的影响。
突出了眉眼五官的个 性特征; 净角的实体花脸,便 于色彩渲染脸谱; 丑角的半镂空半实体 脸,突出“白豆腐 块”,这几种风格迥 然相异的脸谱在影窗 的光影摇曳中相得益 彰。
第54页/共86页
第55页/共86页
2、寓意五色,施彩 强烈鲜明
陕西皮影的用色, 以红绿为主色调,黑 色调和,隔色平涂逐 层烘染。
第43页/共86页
( 4 ) 着色∶现今常 用透明色料取代过 去的传统色料,既 方便,透光效果又 好。
着色时,主要使用 红、黄、青、绿、 黑五种纯色,一般 互不调配,但可分 深浅色区分层次,第44页/共86页 进行平涂,双面着
( 5 ) 熨平∶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
第45页/共86页
(6)上油∶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后,还 要上一层桐油或清漆,以增强透明度和耐 用性。
第10页/共86页
元代时,皮影剧院戏曾传到波斯、阿拉伯、 土耳其。稍后,又传至东南亚。
第11页/共86页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 大会,皮影戏也参加了演出。
第12页/共86页
清代,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 盛时期。在清朝,影戏的流向在 全国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全国除 西藏、新疆少数几个省外,各地 都有留下了影戏的痕迹。皮影戏 得到空前发展并普及开来,剧目 日益丰富,皮影工艺形象也更加 多样,雕镂更加精细。很多皮影 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 倍出。无论从第1影3页/共人86页 造型制作、影 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
第16页/共86页
在当代的电影艺术 中,皮影技术还为 动画制作提供了一 种新的便捷工艺手 段,为美术片创出 了新品种。从1958 年第一部皮影美术 片《猪八戒吃西瓜》 起,已有十来部吸第17页/共86页 取皮影表现技法的
二、民间皮影造型特点
皮影造型的主要特点是影像造型。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故在美坛中独占一席。
加上牛皮的黄色、镂 空处在影窗上呈现的 白色,共有五色呈现。 是民间传统五行五色 观的包罗万象、简化 归类的体现运用。
第56页/共86页
第57页/共86页
陕西皮影整体色调艳丽而不浮夸,对比鲜 明又协调统一,具有很强的装饰趣味,把 传统民间美术中的意蕴表现的绚烂至极。
第58页/共86页
3、理想造型,人物善恶分明 各地皮影人物造型均遵循“五分
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 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 班也彼彼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 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 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 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 知。
陕西皮影
陕西影戏又称 “牛皮娃娃影”或“拍板皮 影”,旧时称“隔帘说书”,其分布范围 几乎遍及全省。陕西是中国皮影发祥地。 皮影既是演出时的道具,又是具有独立审 美价值的观赏艺术品。
陕西皮影尤以华县、华阴一带的皮影最佳, 形体小巧、雕刻精细。
第50页/共86页
1、取材牛皮,雕镂繁密精美
陕西皮影是用优质的牛皮(以4至6年的 小母牛皮为最佳)雕刻成型。经处理过的 牛皮为半透明的亚麻黄色,具有柔和的光 泽和自然的肌理效果等自然形态特征,体 现出天然的生命力和本真的亲和力,造就 了陕西牛皮影子的独特审美意味和艺术个 性。
第51页/共86页
陕西皮影在全国几 大流派中,以雕镂 精细,图案繁复且 装饰性强而见长。
尤其在清末民初时, 陕西皮影艺术达到 了鼎盛时期,
第52页/共86页
刻线主要有实线、虚线之分。这虚实对比的雕镂形式是皮影 造型的主要手法。在陕西皮影的雕镂中得以完美的运用发展。
第53页/共86页
皮影人头茬中 生、旦角的镂空白脸,
第20页/共86页
第21页/共86页
(2) 人物造型艺术化∶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
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 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 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 用色简练,平涂着色。(红黄蓝绿黑)
第22页/共86页
第23页/共86页
第24页/共86页
(3) 人物造型 卡通化∶ 皮影人物一 般由头、上身、 下身、两腿、两 上臂、两下臂和 两手十一件连缀 组成,经人操纵 能做机械性动态 表演。
第37页/共86页
3、衬景道具
衬景相当于舞台布景,起着点缀环境、深 化剧情的作用。
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3尺, 宽5尺,最高不过4尺,宽不过6尺.
第38页/共86页
第39页/共86页
清代陕西东路皮影《凤仪亭》
第40页/共86页
民间皮影制作工艺
( 1 ) 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先 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反复 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 框上绷紧阴干。
(4) 人物造型戏曲化∶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
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 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 舞台戏剧。
第27页/共86页
第28页/共86页
皮影除了人物造 型以外,还有龙 凤禽兽、花树虫 鱼、山石门景、 亭台殿阁、军帐 兵器、陈设用具, 车船马轿、城桥 塔寺等等,其造 型都与皮影人物 相谐调,无不透 着鲜明的皮影艺 术特色。
第41页/共86页
( 2 ) 描样∶
将制好的皮
料切块,经
湿布捂软后,
用硬木推扳
打磨光平,
再用钢针描
绘图样。
第42页/共86页
( 3 ) 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 板上进行镂刻。镂刻的技法很多,西北部 地区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种 型刃刀具进行雕凿。而东北部地区一般不 用型刃刀具。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压 平着色。
头,七分相”的共性特征,即正侧 面的头部与半侧面的身子接合,是 民间求全面面观的体现。
陕西皮影人物最为显著的造型特征 是无论生、旦、净、丑均是高额头 的理想造型,称为“岩颅”。
第59页/共86页
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 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 精细秀丽。
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
身条纤瘦,莲指修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