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外拓展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课外拓展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2023·四川省·模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闲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螳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布:投映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蛇:像蛇一样
C.而此独以钟名名:名字
D.自以为得其实实:真相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湖南永州,为排解内心苦闷,探山访水而写的一篇精短游记。

B.乙文以游踪为顺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再现了作者月夜独游石钟山时的见闻和独特感受。

C.甲文在景物描写中巧妙传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听见水声的高兴--发现小潭的欣喜--欣赏美景的愉悦--难耐凄清的悲伤。

D.虽然都是游记,但两文在写法上却各有千秋。

甲文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以记叙、描写和议论为主。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C
(3)B
(4)○1因为(认为)小石潭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2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
二、(2022·山西省·单元测试)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

积雨始霁①,溪上大声漎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③。

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

援⑤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⑥”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

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

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

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

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

游者悚焉,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姚鼐《游媚笔泉记》)
【注释】①霁:天放晴。

②漎:流水声。

③嶲(x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

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⑤援:攀缘。

⑥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
大石出潭中
(2)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水尤清冽()
②乃记之而去()
③被而名之()
④要客九人饮于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翼乎临于溪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甲】文,概括其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在写作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石/出潭中
(2)○1清凉○2离开○3命名○4同“邀”,邀请
(3)○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4)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凄清,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独凄凉之情。

(5)文中画线的句子都运用了侧面描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将鱼在水中说成在空中,表现了潭水的清澈。

“鸟飞若坠”,因人在高处看水中的倒影,所以鸟儿飞就如同从高处坠落一样,表现出作者“向上爬”时已到达很高的地方。

三、(2023·浙江省·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试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乙】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

两岸悉皆怪石,攲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攲(qī):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 ②以其境过清________
③南流数十步__________ ④不可名状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答案:(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1大约;大概○2凄清;冷清清○3向南○4说出
(3)○1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2秀美的树木、奇艺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四、(2022·山东省·单元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

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

屡踄①屡歇,抵欢喜台。

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②,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

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③栏楯④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⑤,余不能悉记也。

(节选自袁宗道《上方山》)[注]①踄(bù):同“步”,步行。

②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

③睥睨:城上的矮墙,女墙。

④栏楯:栏杆。

⑤趺(fū):花萼。

(一)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佁然不动佁然: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斗:________________
(3)以其境过清清:________________
(4)虽复腾纵虽:________________
(5)余不能悉记也悉:________________
(二)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甲】【乙】两文都采用了以动物设喻的方法。

【甲】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狭促。

(用原文语句回答)
(四)【甲】【乙】两文虽然同为山水游记,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试分别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1)静止不动的样子(2)像北斗星那样(3)凄清
(4)即使(5)全,都
(二)(1)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2)(游人)正在感叹(这座)山峰的奇丽,其他的山峰又跳了出来。

(三)斗折蛇行有如蟹螯郭索潭底
(四)【甲】文作者由乐转悲,表达了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上方山景物的赞叹、喜爱,以及游历山水的闲适恬淡之情。

五、(2024·山西省·同步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①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②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⑤而歌者,红装而蹇⑥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夫不能以游堕事⑦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⑧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⑨无纪⑩?己亥之二月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释】①冷光:清亮的光。

②娟然:美好的样子。

③靧(huì)面:洗脸。

④鬣(liè):泛指动物头
颈上的毛。

⑤罍(léi):盛酒的器皿。

⑥蹇(jiǎn):跛脚,这里指驽钝的马或驴。

⑦堕(huī)事:耽误公事。

堕,古同“隳”,坏、耽误。

⑧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⑨恶(wū)能:怎能。

恶,怎么。

⑩纪:同“记”,记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___
(2)日光下彻.彻:_______
(3)泉.而茗者:泉:________
(4)惟.此官也惟: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3)【甲】文主要运用了①_____的手法写出小石潭潭水的澄澈透明,【乙】文主要运用了②______的手法写出了初春的河水的清澈明亮之美。

(4) 两篇美文,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石潭的幽美和北国早春的生机勃勃,这两篇文章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1)向西(2)穿透(3)汲泉水(或取泉水)(4)只
(2)(1)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2)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被擦过一样。

(3)○1侧面烘托○2比喻
(4)【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乙】文表达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六、(2023·吉林省·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西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

积雨始霁①,溪上大声淡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③。

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

援⑤石而登,俯视溶云⑥,鸟飞若坠。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

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⑦”也。

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

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

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⑨,要客九人饮于是。

日暮半阴,山风卒⑩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

游者悚焉。

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姚鼐《游媚笔泉记》)【注释】①霁:天放晴。

②漎:流水声。

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

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

⑥溶云:溶,融入。

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

⑦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

⑧何立端公:指何如宠。

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

“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

⑨就:完成。

⑩卒:同“猝”,突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
..______
②乃记之而去.______
③被而名.之______
④要.客九人饮于是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②翼乎临于溪右。

(3)阅读【甲】文,请概括作者浏览水石潭的感受。

(4)【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写作手法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

答案:(1)○1清澈寒冷。

○2离开○3命名。

○4要,同“邀”激请。

(2)○1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

○2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3)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之后,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4)两处画线的橘子,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的对象是鱼,将鱼在水比成在空中,表现了溪水的“清冽”;“俯视溶云,鸟飞若坠”描写的对象是鸟,因人在高处,所以看鸟儿飞,如从高处坠落一样,以此表达作者“向上爬”时已到达很高外已到达很高处。

七、(2023·云南省·同步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乙】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①,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②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注】①窈然:幽深的样子。

②咎:责怪。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水尤.清冽尤:___________ ②以.其境过清以:___________ 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不出,火且尽。

(3)【甲】【乙】两文都讲述了作者游山的经历。

柳宗元先被悦耳的水声吸引,然后①
(用原文填写),最终发现了幽静美丽的小石潭,体会到游览之乐;而王安石却没有尽情享受到游山的乐趣,是因为②(用自己的话填写)。

答案:(1)○1格外○2因为○3走到尽头
(2)○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如果)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熄灭了)。

(3)○1伐竹取道○2示例:有懈怠的同伴打算从洞里出来,我跟着他一
起半途退出。

八、(2022·全国·月考试卷)【甲】《小石潭记》原文略。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欐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

②垠:边界,尽头。

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

梁欐(lì):屋的正梁。

④堡坞(bǎo 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

⑤箭:小竹子。

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

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

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2)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
②以其境过清______
③益奇而坚______
④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4)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投以小石全石以为底
B.是固劳而无用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乃记之而去
D.及是,愈以为诚有是二者,余未信之
(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_____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_____的不平之气。

答案:(1)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2)○1像狗牙那样;○2凄清;○3更加;○4有的人
(3)○1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

(4)D
(5)凄苦孤寂;有才能和无法施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