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一下学期期末生物检测试卷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初一下学期期末生物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如图所示的显微镜使用步骤中,符合要求的是()
A.B.
C.D.
2.下列诗句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东北某地区,山脚是落叶阔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影响这种分布状况形成的主
要环境因素是()
A.阳光B.土壤C.水D.温度
4.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
以下修改意见正确的是()位置鼠妇数量光照温度湿度
纸盒左半侧10只明亮5℃适宜
纸盒右半侧10只黑暗25℃适宜
C.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D.左右两侧的鼠妇数量可以不同
5.设洋葱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 ,如果其中一个细胞连续分裂3次,那么,分裂3次后,将得到细胞的个数和细胞体内的染色体数分别为()
A.3、2 B.8、2 C.3、1 D.8、1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而持续生长
B.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C.多细胞生物体内有很多体细胞,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各不相同
D.细胞分裂后,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细胞减半
7.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经检测这四种生物体内能量流动关系如下表所示,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生物体甲乙丙丁
有机物能
0.0570.5168
量
A.丁→乙→丙→甲B.乙→丙→丁→甲
C.甲→乙→丙→丁D.甲→丙→乙→丁
8.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链中生产者是丙
B.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含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
C.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可能引起的后果是乙和丙的数量都增加
D.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9.在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实验中,4个瓶的设置情况如下表所示。
下列组合中
不构成
...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瓶的组别1234
瓶内水量无一定量一定量大量
放置位置橱柜橱柜冰箱橱柜
A.1和2
B.1和4
C.2和3
D.2和4
10.如图是丁香叶芽结构的纵切和丁香的一段枝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叶芽将来发育成枝条
B.甲图中的③将来发育成乙图中的b
C.甲图中的④是芽轴,将来发育成乙图中的a
D.甲图中的⑤是侧芽,将来发育成乙图中的c
11.下列关于植物类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B.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有假根
C.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并有输导组织
D.裸子植物有花、果实和种子
12.下列诗句描述藻类植物的是()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B.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C.钩帘阴卷柏,障壁坐防风D.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13.下列不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A.酵母菌B.草履虫C.变形虫D.噬菌体
14.如图甲所示锦鲤色彩艳丽、泳姿雄然,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观赏鱼。
图乙是锦鲤细胞结构模式图,图丙是细胞分裂分化示意图。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锦鲤体色多样,控制其体色的遗传物质主要储存在图乙的结构③内
B.图丙的a、b、c表示细胞分裂过程,d表示细胞分化过程
C.锦鲤通过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D.锦鲤的结构层次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15.下列对人体的结构层次(各图放大倍数不同)从微观到宏观排序正确的是()
A.④→②→①→③→⑤B.①→②→③→④→⑤
C.⑤→①→③→④→②D.④→①→②→③→⑤
16.下图为细胞结构模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乙图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和线粒体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特有的结构是①⑥⑦
C.光合作用的场所是③
D.②内含生物遗传信息,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17.小波同学制作并观察了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据如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植物细胞结构图
B.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图丙中的①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图丙中①与②放大倍数的乘积
D.图甲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没有让其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
18.图是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瓜中含有大量糖分,这些糖分存在于⑤细胞质内
B.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④细胞核
C.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是②细胞壁
D.③是线粒体,是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
19.观察草履虫实验,用吸管从草履虫的培养液中吸取草履虫的最好部位是()A.培养液的下层B.培养液的中层
C.培养液的表层D.培养液的任意部分
20.下图为“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的部分操作步骤,请你据图回答步骤②和④中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A.碘液、清水 B.清水、碘液 C.清水、清水 D.碘液、碘液
21.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水浴加热,这一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A.分解叶片内原有的淀粉B.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里
C.使酒精进入叶片中D.使淀粉溶解到水中
22.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步骤的第一步,是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A.使叶片中原来贮存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B.消耗叶片内的叶绿素
C.提高光合作用的产量D.储备光合作用的原料
23.根据老师提供的生物体结构层次图(下图),小丹同学罗列出表格中的内容。
其中错.误.的是()
选项甲乙丙丁
A红细胞肌肉组织心脏消化系统
B神经元神经组织大脑神经系统
C表皮细胞保护组织叶片植物体
D分生区细胞分生组织根尖植物体
A.A B.B C.C D.D
24.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蚕豆叶表皮气孔时的一个视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气孔,②是保卫细胞B.①是保卫细胞,②是气孔
C.蚕豆叶表皮属于输导组织D.蚕豆不能通过气孔散失水分
25.某同学对如图生物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A.1是苔藓植物,植株矮小,有根、茎、叶
B.2是蕨类植物,叶片的下表面有孢子囊
C.3是单细胞藻类,细胞内有叶绿体
D.4是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
26.以下是四大植物类群中的代表植物,属于藻类植物的是()
A.B.C.D.
27.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简称BTB)是一种蓝绿色的酸碱指示剂,其颜色变化可反映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以下实验装置中的BTB溶液,在不同条件下颜色发生了相应变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吹气后,装置①中的BTB溶液变黄色
B.光照下,装置②中的BTB溶液呈蓝绿色
C.黑暗处,装置③中的BTB溶液变黄色
D.本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8.甘薯(地瓜)中的淀粉来自于
A.根细胞利用无机物自身合成的
B.叶肉细胞制造后运输到根部的
C.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并积累而成的
D.根细胞合成后并进一步转化而成
29.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这句话有着一定科学道理,以下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人的皮肤表面有上皮组织,可以保护体表
B.人体皮肤中有神经组织,当皮肤被划伤时会感觉疼痛
C.树皮中没有分生组织,所以将树皮剥去对植物生长没有影响
D.树皮中有筛管这种输导组织,如果将树皮剥去,植物就会死亡
30.下列有关“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实验前向图①中加入适量碳酸氢钠并搅拌,以增加水中CO2浓度
B.进行该实验前,需要进行暗处理,消耗原有淀粉
C.实验装置①放在温暖且阳光充足的环境里,②中的气泡会更多
D.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后,出现如图③所示的现象,说明②中的气泡为氧气
八、实验探究综合题
31.某实验小组同学想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结构,于是制作了临时玻片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请回答实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1)图甲中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填字母)。
步骤A中,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水滴再缓慢放下,目的是避免产生___。
(2)图乙中的显微镜有两个物镜,对光时,应选用_____×的物镜。
(3)在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目镜上的标识为“10×”,物镜上的标识为“40×”,则放大倍数为__倍。
(4)图丙中,在视野的上方发现了要观察的细胞,欲将它移至视野中央,需将玻片标本向______方移动。
九、实验探究综合题
32.“四大家鱼”混合养殖是世界公认的生态养鱼杰作。
如图是“四大家鱼”混合养殖示意图,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水草属于生产者,“四大家鱼”属于________,淤泥中的微生物主要属于________。
(2)将含草鱼的一条食物链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人。
(3)“四大家鱼”混合养殖在一个池塘里,其优势是充分利用水域的________,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4)若气温升高,藻类等植物增加,会引起植食性鱼类增加,随之又导致藻类等植物减少,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
.
33.下图是桃花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注∶[ ]填序号,横线上填结构名称)∶
(1)桃花中最主要的结构是花蕊,图中①④⑦共同组成了___。
(2)绿色植物经过传粉受精后能形成果实。
传粉是指花粉从[②]_散发出来落在
[①]______上的过程。
(3)桃仁是桃的种子,晒干后可作药用,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
桃仁是由[ ]______发育而来的,水蜜桃的可食用部分是由[ ]____发育来的。
34.小继同学打算探究非生物因素——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她提出的问题是: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1)根据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2)为了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她可以选择以上哪个实验装
置?。
你认为这个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3)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行吗?。
为什么?
(4)若将10只鼠妇放在实验装置的铁盘中央,重复进行5组实验,最后统计的湿土这边的鼠妇数量分别是9只、8只、10只、9只、8只,那么分析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十二、实验探究综合题
35.甲图为植物某生理过程示意图,乙图叶片叶脉被切断,请分析并回答:
(1)如果甲图生理活动必需有光才能进行,那么①表示的物质是______,绿叶制造的④经叶脉、叶柄、茎中的______可运送至植株各处。
(2)如果甲图中②表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则该生理活动表示的是______,此活动主要在细胞内的______中进行,实质是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
(3)如果甲图中②表示的物质是水,则该生理活动表示的是______。
(4)将一株植物在黑暗环境中放置48小时,然后将一片叶子的叶脉切断(如图乙所示),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再将叶片脱色处理后用碘液处理,发现a部(上部)叶呈棕色,b部(下部)叶呈蓝色,这个实验说明______。
(5)雾霾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它对植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颗粒物会堵塞叶片表面的______,从而阻碍气体进出叶片。
为监测雾霾污染程度最好采用______植物作为指示植物。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分析】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和回放。
【详解】
A.使用显微镜时,虽然是左眼观察,但是右眼闭着,应该右眼睁开,故A错误。
B.使用显微镜时,用的右眼观察,并且用手将左眼蒙着,不符合要求,故B错误。
C.使用显微镜时,用的是右眼观察,左眼闭着,不符合要求,故C错误。
D.使用显微镜时,观察者的双眼都要睁开,目的是左眼看目镜,右眼记录,故D正确。
故选D。
2.A
【详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绘了桃花、水鸭的生命现象,A正确;“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述的是我们黄河流域的景观,B错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能反映
解析:A
【详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绘了桃花、水鸭的生命现象,A正确;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述的是我们黄河流域的景观,B错误;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能反映地形因素对气候有影响,C错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说的是潮汐形成的自然现象,D错误。
3.D
【详解】
试题分析: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在东北某林区,由于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的分布情况是:山顶是针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底为落叶阔叶林。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A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注意结合实验设计原则,进行分析解答。
实验设计原则为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详解】
本实验是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实验变量是光照,所以在设置对照时,除光照这个变量不同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都应相同,而表格中不仅是变量光照不同,而且温度(5℃,25℃)也不同,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因此,左右两侧的温度都应该保持相同,只有变量光照不同,因此选项A正确。
故选A。
5.B
【分析】
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复制,在分裂时,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相同,故它们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详解】
细胞的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一个细胞经过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新细胞。
两次分裂后,形成四个新细胞。
1个细胞分裂N次后的个数是2N,因此一个细胞3次裂后,可以形成新细胞的个数是23═8(个),因此一个细胞连续分裂3次,将得到8个细胞;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这样就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
因此这些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都为2,B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细胞分裂次数和个数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6.B
【分析】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
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详解】
A.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细胞受吸收营养面积的影响,不能无限制的生长,A错误。
B.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B正确。
C.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目保持一定;如正常人的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水稻的染色体是12对,因此,不同种类的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不同的,同种生物体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都是相同的,C错误。
D.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故细胞分裂后,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D错误。
故选B。
7.A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从上一个营养级到下一个营养级,能量的传递大概是10%——20%,也就是说,越到食物链的后端,能量储存越少。
【详解】
由分析可知,表格中能量的由少到多依次是甲0.05、乙7、丙0.51、丁68,因此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丁→乙→丙→甲,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渐递减。
8.D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根据图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
【详解】
A.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因此生产者体内物质和能量最多。
图中有机物的总量最多的是丙,丙是生产者,A正确。
B.构成图中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
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越多。
此食物链中乙是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B正确。
C.图中丙是生产者,丁以丙为食,甲以丁为食,乙以甲为食。
在食物链中,一种生物数量发生改变,必定引起食物链中其他生物的数量改变。
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以甲为食的乙也随着增加,丁由于天敌过多而减少,丁减少,丙又随着增多,因此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可能引起的后果是乙和丙的数量都增加,C正确。
D.根据图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可以看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有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D错误。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的构成,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有毒物质的积累,注意掌握。
9.B
【分析】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
A.1和2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水分,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故A不符合题意。
B.1和4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有水和空气两个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的原则,故B符合题意。
C.2和3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故C不符合题意。
D.2和4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空气,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试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10.D
【分析】
图示为叶芽的基本结构和伸展的枝条,如图①生长点、②叶原基、③幼叶、④芽轴、⑤芽原基、a茎、b叶、c侧芽。
【详解】
A.叶芽是未发育的枝条,将来能发育成枝条,A正确。
B.③幼叶将来发育成b叶,B正确。
C.④芽轴将来发育成a茎,C正确。
D.⑤芽原基将来发育成c侧芽,D错误。
故选D。
【点睛】
叶芽的基本结构和伸展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叶芽的结构示意图掌握。
11.D
【分析】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
【详解】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A正确.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有假根,体内无输导组织,B正确。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并有输导组织,C正确。
裸子植物有种子,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没有花和果实,D错误。
【点睛】
关键是熟练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2.A
【分析】
藻类植物多数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有叶绿体。
【详解】
藻类植物多数生活在水中,细胞内有叶绿体,很多的单细胞的藻类植物呈现绿色。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大体意思是春天、日出时温度升高,利于藻类植物的生活,藻类大量繁殖,使得水出现绿色,A符合题意。
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处,如井台上,矮小,呈绿色。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的应该是苔藓植物,B不符合题意。
卷柏属于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处,C不符合题意。
红豆属于被子植物,D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结合分析诗句,灵活答题。
13.D
【分析】
生物的分类依据很多,我们要灵活的对生物进行分类,如根据构成生物体的细胞数目的不同可以把生物分为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和无细胞结构的病毒。
【详解】
病毒是一类结构十分简单的微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病毒是寄生在其它生物体的活细胞内,依靠吸取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而生活
的,因此,病毒属于寄生生活,一旦离开了这种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就会变成结晶体。
而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变形虫、草履虫为单细胞的动物。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病毒的形态结构以及生命活动特点,病毒是一类结构非常简单的微生物。
14.D
【分析】
图乙中:①细胞膜、②细胞质、③细胞核。
图丙中:abc细胞分裂、d细胞分化。
【详解】
A.③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锦鲤体色多样,控制其体色的遗传物质主要储存在图乙的结构③内,正确。
B.图丙中:abc表示细胞分裂、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d表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出现组织,正确。
C.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把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之为组织;锦鲤通过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正确。
D.锦鲤的结构层次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错误。
故选D。
【点睛】
掌握细胞核的功能、细胞分裂分化过程、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等是本题解题关键。
15.A
【分析】
图中①是胃,②是上皮组织,③是系统,④是细胞,⑤是人体。
【详解】
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排序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因此,图中按照结构层次由小到大(或微观到宏观)排序:④细胞→②上皮组织→①胃(器官)→③系统→⑤人体。
故选A。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并掌握人体的结构层次。
16.D
【分析】
(1)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2)图中①液泡,②细胞核,③线粒体,④细胞质,⑤细胞膜,⑥细胞壁,⑦叶绿体。
【详解】
A.乙图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和叶绿体,A错误。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特有的结构是①液泡、⑥细胞壁,无⑦叶绿体,B错误。
C.光合作用的场所是⑦叶绿体,③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C错误。
D.②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是细胞的控制中心,D正确。
故选D。
【点睛】
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7.B
【分析】
A.图乙的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应该是植物细胞的结构图,A正确。
B.在使用显微镜观察下降镜筒的时候,眼睛要注视②物镜,以免物镜压破玻片标本,损坏物镜或弄破玻片标本,B错误。
C.在显微镜的结构中,对物体起放大作用的是目镜与物镜,物像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如目镜是5×,物镜是10×,那么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数为5×10═50倍,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的体积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的体积就越小,但数目最多,C正确。
D.制作临时装片时,要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盖上,其目的是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玻片标本的类型和制作。
18.B
【分析】
图中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⑥细胞质。
【详解】
A.植物细胞中的液泡里的液体是细胞液,细胞液里溶解着多种物质,是多种物质的水溶液,西瓜甘甜可口就是因为⑤液泡内的细胞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错误。
B.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
这些信息就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
细胞结构中,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正确。
C.②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既不让有害物质随意进入细胞,也不让有用物质随意渗出细胞,错误。
D.③是叶绿体,线粒体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植物呼吸作用的场所,能将化学能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量,是细胞内的能量转化器,错误。
故选B。
【点睛】
掌握细胞的结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9.C
【分析】
草履虫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
草履虫全身由一个细胞组成,身体表面包着一层膜,膜上密密地长着许多纤毛,靠纤毛的划动在水里运动。
它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草履虫的“嘴巴”。
口沟内的密长的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