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1届高三模拟历史试题汇编与解析:必修一专题4(人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2011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0分)
1.(2010年11月安徽省级示范高三联考17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2.(2010年12月安徽名校高三大联考20题)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以来,各国人民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下列对以下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分别颁布于1875年、1689年、1954年
B.由国民议会、议会、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了三权分立、“议会至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D.标志着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3.(2010年12月皖南八校高三联考16题)有学者认为,建国30年来党的各项事业在探索中的成就与挫折,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以下对建国以来重大史实分析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力发展中追求高速度
C.“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发展到“阶级斗争为纲”
D.“一边倒”——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
4.(2010年9月安徽百校论坛高三联考9题)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其意义有
①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联系,可以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②可以增进两岸人民的感情,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
③可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④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10年11月安徽省级示范高三联考18题)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
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这一潮流促成了()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6.(2010年9月安徽百校论坛高三联考8题)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立法权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与之前相比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7.(2010年12月安徽皖中名校高三联考13题)2007年,一首《始终有你》的主题曲响彻华夏大地:“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的繁荣。
”其中“找对了路径”意指()
A.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 B.上海世博会喜迎八方宾朋
C.“一国两制”下喜庆香港10年回归 D.澳门回归宣告西方殖民统治结束
8.(2010年9月安徽合肥一中高三月考9题)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建设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第一个阶段。
下列关于1955年我国社会状况描述错误的是
A.社会主义改造还未完成
B.西藏自治区还没有设立
C.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D.《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9.(2010年12月安徽皖中名校高三联考10题)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与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相比,中国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A.各种民主形式得到实践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走向成熟
C.民主革命历经时间之长前所未有 D.政治发展走势凸现跳跃式发展
10.(2010年12月安徽省百校论坛高三联考20题)某省委大楼曾出现过一副“赠省委诸公”对联:“歧路亡羊,滑下去,便是修正主义烂泥坑;悬崖勒马,改过来,还算无产阶级当权派。
”此场景应该出现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0分)
11.(2010年10月皖南八校高三联考26题)(1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或告之曰:“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
”
——据钱穆《国史大纲》整理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三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1)依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被过低估计”的原因。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轨迹。
(10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4分)12.(2010年12月安徽皖中名校高三联考27题)(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召集举办,《浮生六记(卷五)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原件专家认证会20l0年9月11日在此间召开。
经海峡两岸学者研讨,认为《海国记》一文为古典名著《浮生六记》缺失之佚文。
因文中内容明确表示古钓鱼岛归属中国,为中国确认钓鱼岛主权又添铁证。
——中国新闻网材料二 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300亿美元之间。
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
”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拉萨召开,西藏自治区宣布正式成立。
周恩来总理本来要到拉萨参加庆祝大会,到了成都后因故未能成行。
由中央代表团团长谢富治在大会上讲话,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大会祝贺。
张国华代表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作报告,总结了在西藏15年来的工作。
阿沛·阿旺晋美做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工作报告。
——百度网(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峡两岸学者认证《海国记》一文为古典名著《浮生六记》缺失之佚文的主要用意,分析其主要影响。
(6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藏自治区宣布正式成立的意义。
(2分)
安徽省2011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9月9日。
2.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为标志。
故D项错误,选择D。
3.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建国以来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大跃进——生产力发展中追求高速度;“一边倒”不是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而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不致于孤立的一种策略。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4.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海峡两岸的通航实现,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但因为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因而通航一事并不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故排除③。
5.A
解析:本题考察台海关系。
时间是1987年,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和平统一”的口号在1979年提出,2009年海峡两岸才真正实现三通。
材料中的“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献上一炷香”体现了台湾民众回大陆,打破两岸隔绝的迫切愿望。
6.C
解析:注意材料中提到的“协助”、“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1954年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作用。
7.C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
注意关键信息“2007年”、“紫荆”,1997年我国成功运用一国两制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题目中《始终有你》是香港10年大庆出现的主题曲,答案为C。
8.D
解析:1955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在1954年召开,此次会议上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的作用自动消失。
9.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从仿照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到建立有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体制的飞跃。
AC的说法过于绝对,B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为D。
10.D
解析:根据材料中“修正主义”、“无产阶级当权派”等极左言论,可以判断这一场景应该出现在“文革”时期。
,1966年正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发展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是,他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为此,他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把“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
文革的发动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二、非选择题
11.(1)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切弊端的根源。
(2分)
(2)原因: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因此许多青年低估了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4分)
轨迹: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级共和国;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不懈的斗争;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6分)
(3)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等。
(任答出其中2点得4分)
12.(1)主要用意:确认钓鱼岛自古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2分)
主要影响: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海峡两岸“一个中国”共识的形成;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2)主要原因:两岸有着相同的文化根基;两岸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经济联系口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台湾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
(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3)意义: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有利于调动西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答出一点即可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