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2.知识目标: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能力目标: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体会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叙述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情分析课文中有些文言词不好理解,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

初一学生班级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合作的互动气氛较浓。

::::::::::::::::::::::::::::::
教学方法诵读,自读为主、合作交流,老师点拔归纳
教具多媒体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研读“学者”部分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研读“革命家”部分
三、拓展延伸
四、品析语言
五、写作特点:
六、课堂小结
1、关于闻一多:
以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导入。

:引出闻一多相关资料。

2、作家简介:展示臧克家相关资料。

臧克家: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
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3、字音字形:见课件
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见资料包)
2、表情朗读。

教师做相应的朗读指导,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

3、表演朗读(配乐《春野》见资料包)
4、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理清文章思路。

学者::::::::《唐诗杂论》
(三本书)::《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革命家::::::起稿政治传单
(三件事)::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示威游行
5、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起过渡作用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2、请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第::二::课时
1、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2、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
3、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作为学者、研究者“做”比“说”更重要,闻一多如此,邓稼先如此,作为学生更应如此。

目前,我们虽然不可能像闻一多先生那样成为卓越的学
者,不可能像邓稼先一样成为“两弹元勋”,但我们至少可以成为优秀的学生。

借你一双慧眼,看看你身边的伙伴,
谁是真正的“做”者?他(她)是怎么做的?
举例语句:
①:“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
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
②“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
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
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
③“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
的初级阶段。

”: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
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
的四壁’。

”:
“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
⑤“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总结:
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
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运用成语或四字短语:使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运用对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选材典型,以少胜多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交流自己搜集的背景资料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

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

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

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挺度印象,学习表情朗读。

3、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表演朗读,其余同学评议。

齐读精辟语句
4、默读课文后,交流看法,
并汇总
5、两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是承上,“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启下:。

“仅……
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这些关联词,“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1、“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概括: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2、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1、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2、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3、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学生找出文中颇有感触的句子,读一读,自选角度谈自己的理解。

小组讨论
代表发言
个别补充完善
个人朗读注意节奏读音语调
讨论后老师点拨
学生总结语言特点
学生总结“一课一得” 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板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三本书::::::::《唐诗杂论》:::::
(学者):::::::《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选材典型
三件事::::::::::起稿政治传单::::::::以少胜多(革命家)::::::::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示威游行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辟。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播放录音,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在学生充分交流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很容易把握文章内容及情感。

能够复述课文大意,并能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

但是对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议论、抒情和描写的写法,分析时稍有难度,需精心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