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新增一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古老小城太值得一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新增一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古老小城太值得一看
提到今天将要说的这座城市,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的朋友可能马上就会联想到主盟清代文坛两百余年的“桐城派”。
无数才子大家构建出这里兴盛的学风,文脉相承,让它拥有了“文都”的美誉。
这座小城是一个常住人口不到60万人的县级市,但却走出了近3000名博士和近20名“两院”院士。
就像曾经流传在此的美谈“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描述的那样,重教崇文的传统一直被很好地传承着。
作为“黄梅戏之乡”,好听的戏腔也回荡在这座城市古老的街道,传统艺术的韵味浓厚绵长。
很多留存至今的建筑与文物,映照出这里斑驳而悠久的千余载历史,充满厚重的魅力。
醇香温厚的老酒,洁白松软的丰糕,清爽的水芹,甘甜的“桐城小花”茶……
不同感觉的饮食香气碰撞在空气中,交融为简单又踏实的人间快乐滋味。
这里是安徽桐城。
近日,安徽桐城正式获批成为中国第13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因为适宜种植油桐,自周起,此地便已置桐国。
而自唐朝时被正式定名为“桐城”以来,它已经见证了1200多年的光阴脚步,沉淀了无数精彩的人文瑰宝。
然而,桐城却是个被低估的旅行目的地。
它有着足以让旅行者们流连忘返的美妙风景,但就不用说和其他省市相比了,即便是跟安徽省内的亳州、黟县等同样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方相比,桐城的知名度仍然是比较低的。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重重山峰和明秀水系在
桐城交叠出别样自然,让古城更增添出了一种壮丽的色彩。
在山水陪伴之下,桐城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数百处历史建筑中珍存了动人的文化肌理。
就像《桐城县志》中记载的那样:“(桐城)子弟无贫富,悉数之读,通衢曲巷,夜半书声不绝”。
响亮的读书声,从古至今一直是桐城让人过耳难忘的背景音。
回到清朝时期,清正雅洁的文风逐渐随着赫赫有名的“桐城派”文人之笔走向全中国,为文坛带去深远的影响。
如今在桐城仍能找到很多名字分外雅致的街道,它们中很多都源于文人们的字号。
重视教育与学习的传统,从未从这座城市中消退。
桐城的文化内涵中也有着烟火气的一面。
明代冯梦龙曾在《山歌》中录“桐城歌”多首,并补充到这种歌曲“乡俚传诵”,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其实,如今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桐城歌”,是一种融合了独特“七言五句”表达及表演艺术于一身的当地特色民歌形式,婉转悠扬,原汁原味。
这些歌曲用音符记录下这座城市的真挚底色和桐城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更为后来兴盛于桐城的黄梅戏奠定下一定的基础。
作为最新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座城市,桐城真的有很多风韵值得领略。
其中尤以“一巷、一庙、一山”最有看点,如果你也想了解,那就跟着我们看下去吧!
01
一巷 | 六尺巷
走进林木茂密的六尺巷旧址,幽静的氛围可能会让人以为只是偶入了一座冷门的园林景观。
但如果告诉你这处地界上曾发生过的那个著名的“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礼让典故,相信多数人都不会陌生。
巷子的南侧,原为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府邸,没错,就是清代古装剧中经常会提到的名臣张廷玉的父亲。
窄小的巷子原本差点引发了张家跟邻居吴家的一场争吵,但张英一纸书信自远方寄来,成功劝服家中亲人“让他三尺又何妨”。
而吴家也被这种大度感怀,同样让出三尺,于是便成就了至今被广为传颂的“六尺巷”之典。
如今巷子虽只存旧址,却安宁非凡,让人不禁想久久驻足,静静感受从中透露出的谦让处世智慧。
02
一庙 | 桐城文庙
桐城人自古就重视文化,“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的观念在桐城人中世代相传。
在桐城古城的中心,也伫立着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桐城文庙,建筑本身便极具恢弘气度。
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建筑群已有近700年的历史,是古时人们祭祀孔子的地方,同时也作为一座学宫,诠释了“庙学合一”的文教形式,见证了很多出身桐城的名臣学士的求学历程。
这里还是桐城市博物馆所在地,馆内藏有大量珍贵文物,非常值得一看。
尤以半月造型的泮池最是灵秀别致,其上的泮桥更有“状元桥”之称。
作为进入文庙的必经之路,历史上众多最终出仕入朝的进士都曾步过此桥前往祭孔。
而“天下文章出桐城”的文坛盛誉,也自这方清雅的书香之地逐渐响彻了中华大地。
03
一山 | 龙眠山
坐火车抵达桐城南站的话,很多乘客都会注意到车站上部有些独特的线条造型,其实,车站的建筑轮廓正是抽象了桐城龙眠山起伏的形态特征。
在桐城市北郊,蜿蜒着一座雄峻的龙眠山,山岭相连间,山脉一
路向着波光粼粼、鸥鹭翔游的嬉子湖畔延伸而去,恰好展现出一幅有如“游龙戏水”般的壮观场景。
绕山流淌的龙眠河则为这霸气的景观增添了一丝灵动柔美。
龙眠山出名,还与北宋时期有着“宋画第一人”之称的画家李公麟有关。
他喜爱这里清幽舒心的山居氛围,晚年时居住于此,自号“龙眠居士”,并邀请同是名家的好友们前来游玩作诗赏画,其中就包括苏轼和苏辙等人。
龙眠山中,尤以飞流迭滚的碾玉峡最值得观赏。
清代文人也对其有着“桐城好,最好是龙眠。
碾玉峡前双水合,赐金园外万松园,山借宋人传”的记载。
丰水期时,峡谷激流磅礴,与沿道石块撞击出的水花好似在空中绽放开的珍珠花朵,十分震撼。
生生不息的古老风韵在这片土地上绵延,时光在此被赋予了独特的质感。
这里是翰墨飘香的桐城,为人们珍存了许多闪耀历史长河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