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负担的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随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基本医疗覆盖面不断扩大,报销金额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居民的医疗费用也在不断增长,医疗负担不断加大。

建立医疗保险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看得起病”,而“看得起病”就是要降低医疗服务的相对价格,降低人们的经济支出,降低就医的医疗负担。

那么,医疗保险是否确实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这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各不相同的结论。

基于当前对于基本医疗保险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微观层面(大部分采用某一地区的调研或者CHARLS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数据)及新农合方面,本文从宏观角度,对现有的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还未完全消失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减负效果进行评价。

本文以2009-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更加客观、科学的角度,定量评估医疗保险对患者医疗负担的影响关系和影响机制,以期能回应关于医疗保险是否能降低患者负担以及如何影响这一问题的争论。

本文以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个人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作为研究对象,以此衡量我国居民的医疗负担,同时研究除经济增长因素、人口健康因素、医疗资源供给要素之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于居民医疗负担的影响。

具体研究思路如下:第一,首先对除基本医疗保险要素之外的因素,包括经济增长因素、人口健康因素、医疗资源供给因素等变量进行筛选,通过逐步回归法消除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同时将不重要的变量排除,保留重要变量,精简模型;第二,在此基础上,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负担影响的实证模型,将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和医保基金报销金额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为避免产生内生性的问题,将逐步回归后得到的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F2)、老龄化水平(R1)、废气污染物(F3)、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H1)、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H3)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模型,得到模型Ⅰ;第三,研究基本医疗保险对于医疗负担影响的作用机制,将医疗服务作为市场中的产品之一,将价格和需求因素代入模型,同时考虑到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特性,将医疗服务中产生的诱导性的过度医疗需求作为变量代入,以此来分析居民医疗负担的加重是由于正常的需求释放还是存在医生的过度诊疗以及诱导需求。

通过以上三步,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除新农合的医保基金报销金额对居民医疗负担呈现负向影响之外,医疗保险中相关的其余5个变量,对居民的医疗负担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医疗保险对我国居民负担影响的作用机制。

目前,从宏观角度来讲,不存在由于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而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的现象。

但是,医疗保险确实通过释放了正常的医疗卫生需求而增加了居民的医疗负担,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

同时,它还存在通过诱导需求而增加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加重居民医疗负担的情况。

针对此问题,本文从两方面入手,为切实减轻居民的医疗负担提出以下建议:(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层面:逐步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加强医保基金监管能力,合理规避医疗道德风险;(2)非医疗保险制度层面: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加强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完善医疗服务网络,按需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居民健康意识,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认真落实环境保护行动。

关键词:医疗保险;医疗负担;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作用机制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hina's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the coverage of basic medical treatment is expanding, and the amount of reimbursement is increas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medical expenses of residents are also increasing. The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medical insurance is to make people "affordable", and "affordable" is to reduce the relative price of medical services, reduce people's medical burden. So, whether the medical insurance really reduces the medical burden of patients is an open question. Different scholars use different methods to get different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n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are mostly limited to the micro level (most of which a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a certain region or the data of Charles China's health and pension tracking survey) and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existing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s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for urban residents,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and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for urban employees) )The effect of load reduction wa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10 to 2018,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evaluates the impact relationship and mechanism of medical insurance on patients' medical expenses from a more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point of view,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debate on whether medical insurance can reduce patients' burden and how to affect this issue.
In this paper, the per capita health care expenditure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measure the medical burden of residents in China. Besides the factors of economic growth, population health and medical capital supply, the impact of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on the medical burden of residents is also studied. The specific research idea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factors other than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elements, including economic growth factors, population health factors, medical resource supply factors and other variables are screened, and the possibility of multiple collinearity among variables is eliminated through stepwise regression
method, while the unimportant variables are excluded, the important variables are retained, and the model is simplified; second, on this basis In order to avoid endogenous problems, we will gradually return to the results of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F2), aging level (R1), exhaust gas pollutants (F3), number of beds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per thousand population (H1) and the number of health technicians per 1000 population (H3) enter the model as control variables, and get model I; thirdly, study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on the medical burden, take medical service as one of the products in the market, substitute price and demand factors into the model, and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the medical service market, so as to make medical service middle-class The induced excessive medical demand of students is substituted as a variable to analyze whether the increase of residents' medical burden is due to the release of normal demand or the existence of doctors' excessi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induced demand. Through the above three steps, this pape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in addition to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reimbursement amount of the medical insurance fund of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insurance on the residents' burden, the other five variables in the medical insurance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residents' medical burden; (2)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the medical insurance on the residents' burden in China. At present,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there is no phenomenon that the price of medical services is increased due to the participation in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However, medical insurance does increase the medical burden of residents by releasing the normal medical and health needs,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of urban employee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increases the per capita medical and health expenditure and the burden of residents by inducing demand.
In view of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to reduce the medical burden of residents from two aspects: (1) the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level: gradually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medical insurance,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bility of medical insurance fund, and reasonably avoid the
medical moral hazard; (2) the non-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level: pay attention to the life of the elderly,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pension service industry; improve the medical Medical service network,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on demand; improve the health awareness of residents, carry out health knowledge education; establish aw。

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eriously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ons.
Key words:medical insurance;medical burden;Proportion of per capita health care expenditure;mechanism of act.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一、选题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3)
第二节国内外文献综述 (4)
一、国外研究综述 (4)
二、国内研究综述 (5)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8)
一、研究思路 (8)
二、研究方法 (9)
第四节创新与不足之处 (10)
一、创新之处 (10)
二、不足之处 (10)
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2)
第一节概念界定 (12)
一、医疗保险 (12)
二、医疗服务价格 (12)
三、医疗服务需求 (13)
四、居民医疗负担 (13)
第二节理论基础 (14)
一、医疗服务的有效需求理论 (14)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15)
三、医疗市场的政府干预理论 (15)
四、道德风险理论 (16)
第三章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及居民医疗负担现状 (18)
第一节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效果评价 (18)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8)
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9)
第二节医疗保险制度下的居民医疗负担现状 (23)
一、个人卫生支出逐年增长 (23)
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稳步增长 (24)
三、医疗服务需求不断提高 (24)
四、医疗服务价格水平浮动上升 (25)
第三节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负担的影响 (26)
一、医保释放合理医疗需求,卫生费用上升 (27)
二、医保基金支付水平较低,医疗负担未减 (27)
三、道德风险产生过度医疗,医疗负担加重 (28)
第四章关于居民医疗负担的实证分析 (30)
第一节指标体系构建 (30)
一、数据来源 (30)
二、变量选取及说明 (30)
第二节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 (33)
一、采用逐步回归法消除多重共线性 (33)
二、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负担的影响研究 (34)
三、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负担的作用机制 (35)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36)
第五章政策建议 (38)
第一节医疗保险制度层面 (38)
一、逐步提高医保统筹层次 (38)
二、加强医保基金监管能力 (39)
三、合理规避医疗道德风险 (39)
第二节非医疗保险制度层面 (40)
一、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加快养老服务行业发展 (40)
二、完善医疗服务网络,按需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41)
三、提升居民健康意识,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42)
四、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认真落实环境保护行动 (42)
参考文献 (43)
致谢 (48)
本人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50)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2020年伊始,原本应该热闹非凡的春节被新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笼罩着,不仅是病情发源地的武汉,甚至全国各地都陆续出现相同的病例,一时间,全国推迟复工复产和开学的时间,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讲都将是巨大的损失。

但更为严重的是,因为此次疫情,我们失去了很多的同胞,也失去了很多救死扶伤的医者。

在如此肆虐和大规模的疾病面前,我们只能团结一心,拼尽全力去救活每一个人,救活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救活社会中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必不可少的螺丝钉,我们众志成城,共同依靠国家的保护和个人的自觉去打赢这场战役。

我们知道,像2003年的非典和2020年的新冠状病毒这样大规模的病毒灾害不可能每天都上演,可是,那些普遍又普通的疾病,比如癌症,比如心血管病,比如半身瘫痪,比如感冒输液,比如头疼脑热等等,这些每天可能会发生在无数家庭中的疾病,它也时时刻刻危害着一部分人的健康,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幸福。

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在面对疾病或者健康风险时,他们会如何抉择,要不要吃药,要不要输液,要不要去医院就诊,要不要进行手术,这对于很多家庭来讲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是否会在产生健康风险的时候选择去看病,这不仅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同时更取决于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就是说“看不看病“”其实与“看不看得起病”密切相关。

而“看不看得起病”就取决于获取医疗服务所付出的代价,也就是医疗负担,患者的医疗负担越小,获取医疗服务的可能性或者积极性越高,而医疗负担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医疗服务的绝对价格,很多学者将其定位为“医疗保健价格指数”;二是医疗服务的相对价格。

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讨论医疗保险是否通过降低医疗服务的价格从而减轻了居民医疗负担,又或者其是否通过正常需求或者诱导需求提高了居民医疗负担。

选择宏观数据的原因是,对于个体而言,医疗服务的需求
弹性可能很小,甚至达到弹性为0的情况。

但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医疗需求的弹性甚至可能大于1,这很大程度上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或者医疗政策相关。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医疗保险对于居民医疗负担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健全,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度大。

1998年12月,我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核心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之后,我国于2003年和2007年分别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至此,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基本建立完善。

2016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号,要求各统筹地区要于2016年12月底前出台具体实施方案,这也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这一进程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无重大变化,参保人数从2009年的21937万人提高到2018年的31673万人,基本医保基金支出从2009年的2797.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0504.92亿元。

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有较大变化。

2016年初,国务院发布文件,要求各省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因此,2016年是个重要的时间点。

2009-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从18210万人提高到37689万人,医保基金支出从167.3亿元增长到1780.6亿元;新农合的参保人数从83308.66万人减少到67029万人,医保基金支出从922.9亿元增长到2924.54亿元。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4个省份实现了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整合工作,其中包含2016年之前就已经实现并轨的天津、浙江、广东、上海、重庆、青海、宁夏、山东和新疆建设兵团,另外还有5个省份的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处于并轨运行的阶段。

2015年-2018年,我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覆盖下的参保人数从37689万人增长到89741万人,基金支出从1780.6亿元增长到6284.51亿元,新农合制度覆盖下的参保人数从67029万人下降到13038万人,基金支出从2924.54亿元下降到818.22亿元。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参保人数不断增加,覆盖率基本稳定在95%以上,医保基金支出也在不断增长,但与此同时,居民的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医疗负担越来越重。

我国人均卫生总费用从2009年的1314.26元增长到2018年的4236.98元,患者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分别从2009年的159.45元、
5951.78元增长到2018年的274元、9291.9元。

那么,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究竟有没有减轻居民的医疗负担,从现实的数据来讲,似乎并没有达到目的,本文聚焦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医疗保险是否减轻居民医疗负担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居民医疗费用越高并不能代表医疗保险未能在减轻医疗负担这一层面发挥作用,而要从作用机制角度来分析,假设医疗保险通过降低医疗服务价格增加了人们的合理医疗需求,提高了居民的医疗服务利用水平,则证实医保减轻了居民的医疗负担,否则将不能得出此结论。

医疗负担的大小直接影响居民是否选择就医以及选择什么层次的就医方案,从而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影响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因此,研究基本医疗保险在居民医疗负担层面发挥的作用尤为关键。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第一,通过对居民医疗负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与总结,通过逐步回归法得到除基本医疗保险外的其他因素对于居民医疗负担的影响,综合分析影响居民医疗负担的相对重要的因素,为降低居民医疗负担的政策建议提供参考。

第二,目前为止,关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负担的影响或者医疗负担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局限在某一制度或者某一地区的微观数据,其缺陷就在于二者都无法从宏观角度来看清整个医疗保险制度对居民医疗负担的作用,因此,本文力求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弥补这一研究空缺。

第三,本文首先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建立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负担影响的模型,之后通过市场供求理论来分析前者对后者的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是否合理,弥补当前大多只讨论影响而不深究作用机制的研究空缺。

(二)现实意义
第一,通过对居民医疗负担的实证分析,利用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得到对其影响积极且比较显著的因素,从而为政府降低居民医疗负担,提高医疗服务利用水平提供重点关注和政策建议;
第二,通过对现有数据进行归纳和分类,结合现行的制度实践,本文将对
现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居民医疗负担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从这一层面来衡量医保是减轻还是加重了居民医疗负担;
第三,通过对基本医疗保险这个核心因素进行分析,将各制度覆盖下的参保人数和基金支出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将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个人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此衡量居民是否因此而切实减轻医疗负担,为完善现有制度提供现实支撑。

第二节国内外文献综述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和收集,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文献评述:第一,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负担的影响研究;第二是居民医疗负担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医疗负担影响因素的研究
关于医疗负担指标的选取,国外部分学者将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结合起来共同去考察医疗负担的状况,比如Jingdong Ma et al.(2016)主要采用了自付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实际自付比例和报销前后大额医疗支出发生率的变化(自付医疗支出/家庭总支出的比值>40%)来反映新农合对医疗负担的影响,并且使用了浙江、湖北和重庆三省的截面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和工具。

在选取实证的研究数据时,Lei and Lin(2009)和很多国内学者一样,利用CHNS2000年、2004年和2006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对数据进行前期的相关检验时,Ginger (2020)采用了统计性数据的方法,以此来说明医疗负担的相关指标。

(二)医疗保险对医疗负担的影响研究
国外学者对医疗保险在降低居民医疗负担的研究上收获颇丰。

Shi et al(2010)将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作为衡量农村居民医疗负担的指标,研究结果是新农合并未对家庭灾难性支出有很显著的降低作用。

有部分学者研究大病医疗保险对人们自付医疗支出的影响,认为医保报销比例有所提高具有双重作用,既能减少患者自身所支付的医疗费用,同时也可能会释放医疗需求,增加医疗支出
(Gertler et al,1997),只是前者的作用大于后者,因此认为大病保险降低了人们的自付医疗支出。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研究问题的对象
现有的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负担的影响的相关文献中,目前主要是集中在新农合或城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方面。

而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从一般意义上去研究某一项医保制度对于居民医疗负担的影响,尤其以新农合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最多。

将农村贫困家庭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其医疗负担的效果(刘禹良,2018)。

第二类,从其他角度对其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

(陈天红、刘燕,2019)对城乡医疗保险整合后农村居民慢性病的经济负担进行描述性分析,其中主要研究了患癌症、肝炎、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四类慢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农村居民慢性病负担较重的结论。

(李亦兵、李晨、颜美琪,2017)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医疗费用负担进行重点分析,针对的对象是参加新农合的大病患者,利用SPSS17.0软件包,对住院时间及药品费用与住院费用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住院天数增加及药品费用的上升可导致医疗费用的增长。

(赵一墨、甘勇,2019)注意到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可能会带来的变化,将已于2013年实现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地方作为实证的研究对象,分析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对于居民医疗负担的影响(李晨,2017)。

(二)选取变量的指标
如何选取恰当的指标衡量“医疗负担”,这对于本文的研究结论至关重要,因此,对现有文献采取的指标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对于医疗负担的衡量主要是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类来讨论的。

第一,绝对指标。

目前,很多学者将医疗负担转化为医疗费用支出来研究,以此衡量居民在医疗方面的经济负担。

如“个人实际医疗支出”,具体指过去四周扣除医疗保险报销费用后,病患自付的医疗费用(赵一墨、甘勇,2019)、家
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王沛立、李恩平,2019)等。

第二,相对指标。

大部分学者采用的相对指标都是个人医疗负担占个人可支配收入或家庭消费型支出的比重。

如采用个人医疗保健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重(李洋、吴静、熊光练,2013;张少怀、李丽、吴振锋,2018)、居民年人均医疗支出占总支出比例(陈瑶、熊先军、刘国恩、陈钢,2009)、家庭年医疗支出/家庭年总收入(李晨,2017)等来反映居民的医疗负担。

(三)实证采用的数据
现阶段大部分学者采用的都是微观数据,数据来源主要分为三类。

前两类数据基本占据95%的文献,属于抽样调查的微观数据,第三类数据当前使用频率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官方统计数据的缺乏。

第一类是采用某一地区或省份的实地调研或统计数据。

如采用随机方法收集2014年12个月内江苏省某市中医医院新农合参保病人的住院费用数据(李亦兵、李晨、颜美琪,2017),通过多阶段抽样方法从发放给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的兴隆镇的200份调查问卷中选出174份有效问卷,得到报销、医疗费用、医疗负担与灾难性支出等数据(刘禹良,2018)。

第二类是采用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NS”或“CHARLS”)。

如采用2006-2011年的微观面板数据,通过随机抽样筛选出2006年、2009年和2011年三年的数据,共计3569个样本数据,覆盖12个省及直辖市、36条街道、292个村庄和2432家农户(赵一墨、甘勇,2019),或者采用“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评估入户调查”数据(陈瑶、熊先军、刘国恩、陈钢,2009),或者利用CHARLS2011和2013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李晨,2017;刘莉、林海波,2018)。

第三类是采用各类统计年鉴中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宏观层面讨论基本医疗保险对于医疗负担的影响。

如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1998-2010年的相关数据,探索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医疗负担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但本文存在一个缺陷是并未将基本医疗保险的因素考虑进去(李洋、吴静、熊光练,2013),且目前很多学者在研究此问题的文献中大多采用的是2016年以前的数据。

此外,还有学者通过Wind宏观经济数据库中2004-2013年的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与人口等数据资料。

(四)建立模型的方法
目前,大部分学者都是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来讨论基本医疗保险对于居民医疗负担的影响,只有管理学以及社会保障学会进行定性研究或者简单的统计分析。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研究的方法也因人因内容而异。

目前来讲,最简单也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多元线性回归。

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医疗负担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同时又采用决策树模型对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层次分析,但缺少基本医疗保险因素(李洋、吴静、熊光练,2013)、采用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模型(陈瑶、熊先军、刘国恩、陈钢,2009),有些学者的研究较为细致,在使用多元线性回归的同时,还采用了单变量统计检验、横截面混合OLS和面板固定效应回归的方法,使模型更准确,得到的实证结果更具可信度。

很多学者在研究一项制度的实施效果或者绩效评价时,特别是涉及到政策变化时,都会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或者建立对照组和实验组,如对城乡居民一体化前后的居民医疗负担进行研究(李晨,2017),还有学者针对此问题采用分数倍差法进行分析(刘莉、林海波,2018;Victoria,2020),事实上这两种研究方法的本质是一样的。

还有的学者采用两部模型,为避免“医疗支出”与“新农合参保情况”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引入工具变量,构建了Heckman模型和IV-Heckman模型进行比较分析(赵一墨、甘勇,2019)。

有些学者在建立回归模型时,运用弹性网对影响居民医疗负担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并采用lasso 模型、自回归lasso模型以及逐步回归法作为对比,选出最佳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分析结果更为细致和准确(王沛立、李恩平,2019)。

(五)研究得到的结论
对于基本医疗保险是否减轻或者缓解居民的医疗负担这一课题,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主体的不同、选取变量指标的不同、实证数据来源的不同特别是研究方法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得到不同的结论。

在以上的文献研究中,部分学者认为医保整合并未对农村居民的医疗负担有很大的保护作用(陈天红、刘燕,2019),但也有学者认为新农合显著减少了农村居民医疗支出,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医疗负担(李亦兵、李晨、颜美琪,2017),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的医疗负担(刘禹良,2017)。

另外,有些学者针对城镇居民的医疗负担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论是拥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群疾病经济负担明显下降,但拥有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