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设备校准制度范文(4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设备校准制度范文
1. 引言
本制度是为了确保公司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精度,保证产品的质量,制定的。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的所有仪器设备,并且所有员工都应遵守本制度的要求。

2. 定义
2.1 仪器设备校准:指根据相关标准,对仪器设备进行检验和调整,以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过程。

2.2 校准样品:校准过程中所使用的已知准确值的样品,用于和仪器设备进行比较和校准。

3. 校准责任
3.1 公司仪器设备部门负责整个仪器设备校准工作的统筹和协调。

3.2 每个部门负责本部门使用的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工作。

3.3 每个员工负责本岗位使用的仪器设备的日常检查和使用。

4. 校准周期
4.1 根据仪器设备的性质和使用频率,制定相应的校准周期。

4.2 校准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 校准流程
5.1 提交校准申请:部门负责人根据校准周期和需要,向仪器设备部门提交校准申请。

5.2 校准确认:仪器设备部门收到校准申请后,确认并安排校准时间和地点,并通知相关部门负责人。

5.3 校准准备:部门负责人根据通知要求,整理和准备需要校准的仪器设备,并确保仪器设备在校准前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5.4 校准执行:仪器设备部门根据校准要求和流程,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操作和记录。

5.5 校准结果评估:校准完成后,仪器设备部门对校准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并记录校准结果。

5.6 校准报告:仪器设备部门根据校准结果,编制校准报告,并发送给相关部门负责人。

5.7 校准记录:仪器设备部门负责对校准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和归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5.8 校准后处理:校准完成后,部门负责人根据校准报告和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理和决策,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

6. 校准要求
6.1 校准人员:校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和经验,能够独立进行校准操作。

6.2 校准环境:校准环境应符合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无尘、恒温、无电磁干扰等。

6.3 校准样品:校准样品应具备准确可靠的性质和参数,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6.4 校准记录:校准过程和结果应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校准日期、校准人员、校准方法、校准结果等。

6.5 校准报告:校准报告应包括校准结果的具体数值、校准方法和过程的详细描述。

6.6 校准结果评估:校准结果应与标准要求进行比较和评估,判断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7. 校准管理
7.1 仪器设备部门负责对校准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校准程序的顺利进行。

7.2 每个部门负责人应定期检查和评估本部门使用的仪器设备的校准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改进措施。

7.3 所有校准记录和报告应进行归档保存,以备查证和追溯。

8. 校准变更
8.1 如有必要对仪器设备的校准周期和方法进行变更,应提出变更申请,并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再进行变更操作。

8.2 变更后的校准结果应进行重新评估和记录,并进行相应的通知和培训。

9. 培训与意识提升
9.1 公司应定期组织和开展仪器设备校准的培训活动,提升员工的技能和意识。

9.2 公司应加强对仪器设备校准制度的宣传和推广,使所有员工都能了解和遵守相关要求。

10. 后续跟踪与监督
10.1 公司内部应建立仪器设备校准的跟踪和监督机制,定期评估和监督校准程序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10.2 如发现校准过程中存在问题或疑点,应及时启动纠正措施,并进行调查和分析。

11. 附件
以上是仪器设备校准制度的范本,旨在规范和管理公司内的仪器设备校准工作,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仪器设备校准制度范文(2)
是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旨在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这个制度规定了一系列的步骤和流程,用于校准仪器设备并记录校准结果。

以下是一般的仪器设备校准制度的要点:
1. 校准目标和范围:明确确定需要校准的仪器设备种类和范围,包括测量范围和精度要求。

2. 校准频率:根据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和重要性,确定校准的频率。

常用的频率包括日常校准、定期校准和安装后校准。

3. 校准标准和方法:确定适用的校准标准和方法,包括基准设备、参考材料和校准流程。

这些标准和方法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技术要求。

4. 校准记录和证明:校准过程中,需要详细记录所有测量数据、校准结果和所采取的措施。

校准记录应包括校准日期、校准负责人和校准机构的信息。

校准证明文件包括校准证书和校准标签等。

5. 校准管理和质量控制:制定校准设备的管理措施,包括设备保养、环境要求和工作流程等。

同时,建立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校准结果的可靠性。

6. 风险评估和改进:对仪器设备的校准过程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校准风险和相关措施。

持续监控校准结果,及时进行改进和修正。

仪器设备校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仪器设备的测量结果准确可靠,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通过实施这个制度,可以保证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和长期使用的可靠性,同时提供合规性和可追溯性的校准证明。

仪器设备校准制度范文(3)
引言:
本制度旨在规范公司内部仪器设备校准工作,确保每项设备都能够准确和可靠地进行测量和测试。

通过有效的校准措施和流程,我们将提高设备的精度和可追溯性,从而为产品质量控制、研发和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目的
1. 确保仪器设备的测量和测试结果准确可靠;
2. 保障产品质量控制的有效执行;
3. 提高仪器设备的可追溯性和精度;
4. 促进研发和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5. 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需要进行校准的仪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测量仪器、测试设备、计量器具等。

三、定义
1. 仪器设备:指公司内部用于测量、测试和检验的工具、仪器、仪表和设备等。

2. 校准:指通过与已知精度的参考标准进行比较,调整仪器设备的参数或判定其准确度。

3. 校准源:指用于校准仪器设备的已知精度的参考标准。

四、校准流程
4.1 校准计划
根据仪器设备的类型、用途和使用频率,制定相应的校准计划,并明确校准周期和要求。

4.2 校准源选择
根据不同类型的仪器设备,选择适当的校准源,并确保其具备国家相关认可证书。

4.3 校准操作
4.3.1 校准前准备
a) 检查校准源的有效期和认可证书;
b) 检查仪器设备的状态和完整性;
c) 清理测量点和传感器等校准部位。

4.3.2 校准操作
a) 按照校准源的说明书和方法,进行准确的校准操作;
b) 记录测量数据和结果,并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c) 若校准结果不符合要求,应进行记录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调整或修理。

4.3.3 校准后处理
a) 根据校准结果,及时调整仪器设备的参数;
b) 标示校准标志,并记录校准的日期和人员信息;
c) 存档校准报告和相关文件,确保可追溯性和审计要求。

4.4 校准验证
定期对已校准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验证,以验证校准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五、校准记录和报告
5.1 校准记录
每次校准都要进行记录,包括但不限于校准日期、校准人员、校准源、测量数据、校准结果等。

5.2 校准报告
根据校准记录,生成正式的校准报告,并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六、文件管理
6.1 文件编号
对每个仪器设备的校准文件进行编号,并建立相应的文件管理系统。

6.2 文件存档
根据文件编号和分类,将校准文件进行存档,并定期进行备份和更新,以确保文件的保存和可检索性。

七、培训和管理
7.1 培训
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校准培训,包括校准操作流程、校准方法和正确使用仪器设备的培训。

7.2 管理
设立专门的校准管理岗位,负责整个校准工作的计划、执行和评审。

结语:
本制度将帮助公司建立科学的仪器设备校准制度,确保测量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产品质量控制和生产提供有效的支撑。

通过定期的校准验证和记录,我们将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精度和可追溯性,确保公司的竞争力和声誉。

仪器设备校准制度范文(4)
1目的
通过对测量和监控装置的控制,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生产测量和检验室的产品检验。

3职责
3.1《测量和检验设备周期校准计划》由质量检验部经理负责审核,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

3.2质量检验部负责制定《测量和检验设备台帐》、《测量和检验设备周期校准计划》,并组织实施。

3.3各使用部门负责所使用的测量和检测装置的管理。

3.4质量检验部负责测量和检验装置的集中送检。

4工作程序
4.1管理和校准的组织
4.1.1质量检验部负责对检验装置维护及保养等进行管理。

4.1.2质量检验部负责编制《专用生产测量和监控装置校准》,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作为检定和校准的依据。

4.1.3质量检验部负责编制生产测量和检验装置的周校计划,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质量检验部负责组织实施。

4.1.4质量检验部应按周校计划规定,提前____日将本次的“生产测量和检验装置的周期检定通知单”发至各部门;不能按期送检的设备,需提前向管理者代表申请延期校准,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其送检。

4.2校准
4.2.1需外校时,由质量检验部负责送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或联系其至现场进行校准,要求校准单位出具相应的校准报告。

4.2.2需内校时
a)校准必须在规定的环境中进行。

b)根据有关检定规程或校验方法进行逐项校准。

c)对规定的受检点进行校准,逐点记录并填写良好历史记录卡。

d)检修人员应在协定的时间内,将收集的生产测量和监控装置。

4.2.3不合格的生产测量和检验装置必须及时进行修理,本公司无条件修理的,应及时送外修理。

4.3校准结果的处理
4.3.1校准标记。

校准完成后,将校准标记贴在生产测量和监控装置的表面明显可见且不影响读数及操作之处。

4.3.1.1合格证。

校准合格的生产测量和监控装置贴合格证,“合格证”上应注明有效期。

4.3.1.2校准不合格的生产测量和检验装置,应立即贴“停用证”,并由质量检验部分管人员封存保管。

4.3.1.3封签。

对于测量设备中仅限于计量人员调整的装置,须加上封签,以防止他人误调;封签损坏的,在未查明原因前不可使用。

4.3.1.5封存。

暂不使用或备用的生产测量和监控装置,由质量检验部分管人员审核后,贴封存条。

4.3.2新购置检测设备不合格的由材料部退货。

4.3.3在周期校准中经校准合格的生产测量和监控装置,贴上合格标记,原始记录和记录卡由校准人员或审核人员签字后统一归档。

4.4检测设备使用的控制
4.4.1使用检测设备时,使用者应确保测量不确定度(包括精确度和精密度)已知,并与要求的测量能力一致.4.4.2使用者在检测设备的搬运、防护、和贮存过程中,要遵守使用说明书及操作规程的要求,确保其准确度和适用性保持完好。

4.4.3在测量和检验装置的使用中,操作者应按操作规程中的要求进行定期检查,对需要的生产测量和检验装置,应在操作规程中规定使用前的校验方法,并由使用者在使用前校验。

4.4.4使用者在使用后,要进行适当的维护和保养。

4.4.5出现测量纠纷等情况,使用者应及时向质量检验部申请临时校验校准和仲裁。

4.5检测设备偏离校准状态的处理
4.5.1不定期抽检和定期检验中,若发现测试设备不合格,则应对以前经其检测设备进行检验的数据进行评审,必要时对已检测的项目需要重新检测并记录。

4.5.2生产过程中,发现检测设备偏离校准状,使用者应停止检测工作,及时进行追溯分析,必要时需确定重新检测的范围并进行检测。

4.6质量检验部负责保存校准结果的记录。

第 11 页共 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