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英汉回文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谈英汉回文诗
探求语言的均衡美是修辞的任务之一。
达到语言的均衡美, 非止一途, 而其中之一就是使用“回环”的修辞格。
若把汉语修辞同英语修辞作一类比, 就会惊讶地发现两者竟有如此多默契!
英语中的palindrome 与汉语中的“回文”意思基本相同。
回文“ palindrome ”来源于希腊语,意为“ running back again ”, 霍尔曼在他的《文学手册》(A Handbookto Literature) 中指出, A word, sentence, or verse that reads the samefrom the left to right and from right to left 。
权威性字典也给出其明确注释: “A palindrome is a word, verse, or sentence that reads the samewhen the letters composing it are taken in the reverse order
”(The Compact Edition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 palindrome is a word or phrase that reads the same backwards as forwards. ”(Oxford Advanced Learner 's Dictionary) 。
二、英汉回文对比
英语回文诗最早出现在1802 年希腊作家Ambrose Hieromonachus Papers 纂写的Ethopiia Karkinike 中, 相对而
言,回文诗在中国的历史要悠久得多, 虽然当前对最早的回文诗说法不一,但据推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末乃至更早,在南北朝时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和成熟。
中国的回文诗类型繁多, 有织
于锦帕或雕刻于奇石之上的, 有出现在墨盒或茶具等等之上的, 从形状上讲,还有给人以视觉享受的画状的回文诗, 让人在佩服诗人精湛的文学造诣之外, 对其绘画功底、想象力也赞叹不止。
由王其峰、孙安邦、孙蓓编写的《中国回文诗图大观》, 就收集了不少中国的回文诗。
英语回文诗的类型较少, 而且由于英文本身的特点,它的创作颇为不易,另一方面, 在中国对英语回文诗的研究也不够深入。
陈祥梁认为, 探讨回文这一语言现象可以窥见英汉不同民族在语言表现力方面的审美情趣和相似的语言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
由于回文诗的创作难度大,限制了它的发展, 不少文人望而却步,而恰恰又是这个原因, 加上它的美学价值,吸引了不少文学大师一试身手。
回文诗,虽然总是给人一种文字游戏的味道,但从欣赏汉字的美感上看, 却极具审美价值。
偶尔拜读几首, 会令人情绪盎然。
不妨对比一下, 我们会发现汉语回文诗的成就远胜于英语回文诗。
Mary Coleridge 曾写过一首“ Slowly ”的回文诗
Heavy is my heart,
Dark are thine eye.
Thou and I must part
Ere the sun rise.
Ere the sun rise
Thou and I must part.
Dark are thine eye , Heavy is my heart.
此诗的排列呈现的视觉效果, 表现了一对恋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情景。
语言文字上的差异导致了英汉回文诗在朗读上也有极大的不同。
《夫妻互忆回文诗》
――宋?李禺枯眼望遥山隔水, 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 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隔人离别久, 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 夫忆妻兮父忆子。
回文:
子忆父兮妻忆夫, 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 久别离人隔路途。
诗韵合成难下笔, 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 水隔山遥望眼枯。
这首写清的回文诗吧孤灯下夫忆妻, 妻思夫的深厚情感描写的淋漓尽致, 至今读时令人鼻酸。
律
诗中最难得对仗工整, 儿此诗无论顺读还是倒读, 中间两联对仗及其工稳。
英语中的回文有时也运用到戏剧中。
请看以下一段“独白”
回文:
No! Too bad! Ah! I was never, ever, even tired .Now, is Eire very sordid? .Oh! Won 't I? Did I? Was I not up,
spot on? I saw no shell! I saw it! I did! I? Fired? .No wonder! It saw Dad was well left .I sat, part! I did? .won't I? .No! Red? .No! .Prevent
it? .Never! .Ponder on it now! Did it rapt as it fell? Lew saw Dad was tired .No wonder , if I did it ! .I was ill, eh, son? .Was I ? .No top put on, I saw .I did it ? .No ? .Who did ? .Rosy Reveries ? I wonder! It never, ever, even saw I had a boot on!
我国清代的朱杏孙则著有一千古奇唱, 词本身是回文, 加之标点又成七律, 也可倒读。
虞美人
孤楼倚梦寒灯隔, 细雨梧窗逼。
冷风珠露扑钗虫,
络索玉环, 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 影对疏栏小。
院空芜绿引香浓, 冉冉近黄昏,
月映帘红。
虞美人
红帘映月昏黄近, 冉冉浓香引。
绿芜空院小栏疏, 对影悄妆, 残粉薄凝肤。
玲珑凤鬓圆环玉, 索络虫钗扑。
露珠风冷逼窗梧, 雨细隔灯, 寒梦倚楼孤。
若将全词重新标点, 则成为七律回文诗七律
孤楼倚梦寒灯隔, 细雨梧窗逼冷风。
珠露扑钗虫络索, 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寒妆悄, 影对疏栏小院空。
芜绿引香浓冉冉, 近黄昏月映帘红。
将此诗倒过来读则为: 七律
红帘映月昏黄近, 冉冉浓香引绿芜。
空院小栏疏对影, 悄妆残粉薄凝肤。
玲珑凤鬓圆环玉,索络虫钗扑露珠。
风冷逼窗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三、回文的翻译
在翻译实践中,人们一般把严复的“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也得到翻译界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他认为“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的等值体―首先是意义而言,其次是风格而言。
”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ams of style. ) 而回文格的翻译很多时候只能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因为英汉语言系统中有各自的音美、形美、意美。
意美以感心, 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一般来说原文的意美可以传达,原文的音美和形美很难表达。
”而回文格是利用语音和文字的特征回环往复,是由语言的美学功能而形成的, 这种因语言本身差异造成的不可译性构成了绝对不可译的一面。
回文格的使用其实是一种辞趣,即“利用各个语言文字的意义上声音上形体上附着的风致来提高话语文章的情韵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