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血管炎性溃疡的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血管炎性溃疡的护理
李垚莹
【期刊名称】《护士进修杂志》
【年(卷),期】2016(031)003
【总页数】3页(P285-287)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性溃疡;护理
【作者】李垚莹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南医院皮肤科,重庆40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9;R593.24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 SLE) 是一种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伴有关节、浆膜及小血管的炎症。
当病患皮肤的真皮层和皮下组织间小动脉发生坏死性血管炎时,极易出现皮肤溃疡[1]。
若伤口处理不及时亦或用药不当等原因,则会导致伤口难愈合,严重者甚至出现肢端坏死、截肢等严重并发症[2]。
2014 年 5月, 我科收治1例SLE伴指端血管炎性溃疡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多黄色葡萄球菌(MRSA)双重感染伤口的患者。
在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中,我科护理组以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为基础,从血管性溃疡伤口难愈合的特点着手,通过采用湿性愈合理念,对患者伤口进行治疗, 经治疗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康复出院(入院后31 d)。
现将患者情况以及我科伤口护理情况进行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4岁,因“反复面部红斑4年余,躯干、四肢红斑3
年余,左手指起脓疱伴痛10天”于2014年5月27日入院。
4年前因面部红斑,多关节肿痛,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诊断为“SLE”。
服
用强的松至今,双手指指腹出现淡红斑2年余。
1.2 入院查体体温37.6 ℃,脉搏8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75/10.0 kPa(103/75 mmHg)。
面颊未见明显蝶形红斑,双手皮温低,双手大、小鱼际可
见弥漫分布的充血性红斑,双手指指腹均可见散在淡红斑,右手食指可见一绿豆大小暗红色痂壳。
周围无肿胀,左手第五指末端指节发紫,可见一豌豆大小皮肤缺失,形成一深部溃疡,大小为0.5 cm×0.7 cm,深度1.2 cm,周围皮肤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
1.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WBC)11.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74.2%、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18.0%。
肝功示:总蛋白(TP) 57.90
g/L、白蛋白(Alb)32.10 g/L。
血脂示甘油三酯(TG)2.10 mmol/L。
红细胞沉降率27.00 mm/h。
凝血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ct)20.30 s、APTT-
Ratio0.77。
补体C3 0.46 g/L、补体C4 0.25 g/L。
尿常规示红细胞:+。
24 h尿蛋白定量70 mg/24 h。
ANA阳性、核型斑点型、滴度1∶320、U1RNP/sm阳性、Sm抗体阳性、SSA抗体阳性、RO-52弱阳性、ds-DNA弱阳性、组蛋白弱
阳性。
门诊脓液细菌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MRSA均呈阳性,莫西沙星敏感。
1.4 治疗及转归入院后予患者灯盏细辛4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1次/d;盐酸莫西沙星片400 mg口服,1次/d;头孢呋辛脂250 mg
口服,2次/日;强的松25 mg口服,1次/d及常规补钾、补钙、护胃等治疗;左手指溃疡请专科护士会诊后予湿性敷料进行换药处理。
6月27日患者出院,出院
时左手指溃疡愈合,红斑狼疮病情稳定。
1周后随访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手指活
动正常。
2.1 伤口护理
2.1.1 伤口评估患者BMI值20.55,伤口位于左手第五指末端,上覆大量红白色软痂壳,用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1 h,协助医生进行外科清创去除软痂。
清创后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评估大小为0.5 cm×0.7 cm,深度1.2 cm,100%黄色腐肉,伤口中量渗液,呈黄色脓性,伴有轻微腐臭,伤口边缘不整齐,伤口周围皮肤红肿,左小指肿胀,疼痛评分5分。
2.1.2 伤口换药剪去头皮针针头,连接20 mL注射器吸入0.9%氯化钠注射液后,将冲洗管前端尽量插入伤口基底,用连续加压的方式反复冲洗,冲洗完毕,用干纱布擦拭伤口周围,用碘伏消毒液消毒伤口周围皮肤。
因患者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MRSA双重感染,伤口小,基底部深,不易观察,无法对伤口基底进行清创,加之患者体温为37.6 ℃,我们选用优拓银敷料,用无菌剪将银离子敷料剪为2段1.5 cm×0.5 cm左右长度,用无菌镊夹住轻塞到伤口底部,2段敷料均留少许在伤口外部,以便换药时扯出,外层敷料使用软聚硅酮超薄泡沫敷料,裁剪为“十”字形覆盖伤口,每2 d1次。
第1次换药后,患者体温正常,第3次换药后,左手指红肿消退,黄色脓性分泌物变为黄色浆液性分泌物,有血性渗液流出,无异味,疼痛评分为2分,填塞的优拓银敷料减少为1段,第5次换药后,伤口深度缩小为0.8 cm,伤口边缘整齐,渗液中量,血性渗出增多,再次行伤口脓液细菌培养示无细菌生长。
我们选用优拓银敷料包裹藻酸钙填塞伤口,保留少许敷料在伤口外部,外层仍用软聚硅酮超薄泡沫敷料,每2 d1次,每次换药均彻底冲洗,以免藻酸钙残留在伤口内。
第8次换药后,伤口大小缩小为0.3 cm×0.4 cm,伤口深度缩小为0.5 cm,100%红色肉芽,渗液少量,血性渗出,疼痛评分为1分,我们选用藻酸钙敷料仅填塞伤口处,外层继续使用软聚硅酮超薄泡沫敷料包扎,每3 d1次。
第10次换药后,伤口深度缩小为0.2 cm,用少量藻酸钙平铺到伤口处,
用泡沫敷料包扎,第13次换药后,伤口全部愈合,愈合天数为31 d。
2.2 预防感染嘱患者使用湿性敷料处不宜沾水,以免再次引起感染。
患者为血管
炎引起的皮肤溃疡, 加之长期使用激素,导致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
因此, 预防感
染是治疗的关键。
我们将患者床头悬挂接触隔离标识,床尾备手消毒液,保持床单位整洁,嘱患者注意口腔卫生,以防止口腔溃疡及霉菌感染。
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时, 严格无菌操作。
每日监测体温变化。
患者在住院期间未继发院内感染。
2.3 心理护理患者伤口感染重,且长期服用激素,延迟伤口愈合时间,系统性红
斑狼疮病程长,显效慢,并发症多,血管炎易反复发作,出现指端红斑后又影响患者外观容貌和交际,患者情绪低落,心理焦虑,自信心降低。
因此,采取针对性的精神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每次换药过程中,我们都向患者解释清楚目前伤口的病情情况,以及选用敷料的目的和价格,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让患者正确认识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血管性溃疡两种疾病的关联及发生、治疗原则等,让患者保持乐观心情,积极面对疾病。
2.4 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优质蛋白、低脂肪、低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瘦肉、鸡蛋、鱼等。
忌食动物内脏、羊肉、狗肉等,以免食用后加重患者病情,同时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香菇、芹菜等光感性食物,以免提高红斑、皮疹等的发生率[3]。
2.5 生活护理嘱患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注意四肢末梢的保暖,每日睡前可用温水浸泡双手和双脚,防止受寒,外伤等;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发生皮炎湿疹等皮肤病;注意防晒,紫外线强时尽量避免外出,最好着长衣长裤,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切忌用碱性肥皂和刺激性化妆品和护肤品。
血管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常见病理改变,其发生机制通常被认为是由于循环免疫
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并激活补体所致[4]。
其基本的病理损害为皮肤小或中血管
的血管壁变性或坏死,血栓形成,血管壁上有炎性细胞浸润,导致血管内皮增生,
完整性消失,血管炎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很常见,约11%~36%的SLE患者有各种类型的血管炎,其中86%为小血管炎,最常见的被累及部位是指端及手掌,表现
为肢端红斑,其中受累的血管可为真皮毛细血管、小静脉以及皮下脂肪组织中的中、小肌性动脉和小动脉[5]。
因此,当炎性浸润加重时,肢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营
养供给不足,溃疡形成后易导致病程时间长。
加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功能紊乱,长期服用激素,导致患者的特异和非特异免疫功能低下,极易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更是影响伤口的愈合。
国内最新的湿性愈合理念,在抗感染、引流、保湿的原则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敷料,比如高效杀菌的银离子敷料,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等;
为创面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能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保留在创面中的渗液可释放并激活多种酶和酶活化因子,有利于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的溶解,促进上皮细胞再生和修复,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血管炎所引起的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血管内皮增生起到治疗作用[6]。
因此,及时有效地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血管炎性溃疡
的患者进行伤口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血管炎性溃疡的患者要高度重视皮肤的护理,避免出现伤口治疗不及时,形成慢性溃疡,经久不愈。
在系统治疗的同时,选择及时有效的换药方法,可以较快地控制感染,促进细胞修复,加快伤口的愈合,同时,要做好患者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06-798.
[2] 宋晓萍,温成平.皮肤红斑狼疮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与思考[J].海南医学,2010,21(12):122-124.
[3] 倪小英,李水贤.红斑狼疮并发皮肤溃疡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吉林医学,31(29):5169-5170.
[4] 李博,胡秋侠,钟桂芳,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血管炎的临床特点分析[J].海南医
学,2012,23(14):11-13.
[5] 廖文俊,陈刚,付萌.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血管炎[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4):249-251.
[6] 胡爱玲,郑美春,李伟娟.现代伤口与肠造口临床护理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