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巩固练习-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魏晋时期,“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
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交由中央的司徒进行复核,再由吏部尚书根据需要和人才的条件,授以不同的官职。
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A.监察体系基本确立B.选官程序趋于严密
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D.统治基础逐渐扩大
2.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
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3.据如表能够推断出魏晋南朝( )
记述出处
“自今远近荐献,务存节俭,不得出界营求,相高奢丽”《南齐书·武帝纪》
“蕃牧守宰,或有荐献,事非任土,严加禁断”《南齐书·明帝纪》
“断诸郡县献奉二宫。
惟诸州及会稽,职惟岳牧,许荐任土,若非地产,亦不得贡”《梁书·武帝纪》
“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
自(萧)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南史·萧景传萧劢附传》
B.禁止地方官员进献特产
C.地方官员皆中饱私囊
D.提倡地方官员廉洁奉公
4.魏、晋时期地方骚乱,交通阻塞,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此可知,此举表明( ) A.政府意图稳定社会秩序
B.地方操控舆论推荐人才
C.国家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D.察举制重视门第出身
5.首先是魏晋时期文人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另一方面是汉末形成的“处士横议”之风,在魏晋之际演变为清议,并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式。
影响魏晋士人言行的主要因素是( )
A.儒学地位的动摇B.民族交融的加强
C.社会动荡的刺激D.世家大族的提倡
6.魏晋时,史传赞人多“风神夷简”“雅有远韵”之词。
而十六国北朝的勋贵传记,多“性雄豪,工骑射”“明解律令,议断平允”等语,北朝士人把“以武达”和“以文通”,同等地视为振兴家门之途。
这反映了当时( )
A.南北文化冲突导致国家分裂
B.南方成为全国文化中心
C.民族融合促使多元文化交融
D.北方制度远远落后于南方
7.孝文帝迁都后,龙门山开窟造像奉佛遂成风气。
石窟中的古阳洞是孝文帝为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洞中许多造像为北魏贵族与汉族官员并肩而立,佛像题记注重彰显供养人的在世功德与父母之德。
材料表明北魏政权( )
A.重用汉族官员以推进改革
B.协同儒佛以重塑文化正统
C.奉佛成风以致滥用民力
D.遵循传统以规范社会秩序
8.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据此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交易突破坊市限制B.均田农户负担沉重
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D.戏曲艺术逐渐成熟
9.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
梁代僧人认为,“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
这反映了( )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10.魏晋以来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待遇。
北朝周武帝为统一北方,“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规定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第三,最终开展灭佛运动。
北周武帝的做法( )
A.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
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C.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
D.推动了租调制的出现
1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反而几乎没有介绍。
对于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两汉时期农耕技术达到顶峰
B.南方的耕作技术更加先进
C.北方农耕经济发展进步缓慢
D.政权并立阻碍农业技术交流
12.东晋顾恺之根据西晋张华讽谏皇后贾南风擅权并劝说宫嫔遵规守范的《女史箴》文12节,画了一卷12段《女史箴图》,画面典雅,线条优美,色彩明丽,画中女性形美神韵气华。
其中《冯媛挡熊》描绘了冯婕妤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却辇》描绘了班婕妤不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其余画段均无特定对象和典故。
该画卷说明( ) A.东晋绘画以女性人物为主要题材
B.艺术具有审美与教化的双重功能
C.汉代和晋代女性的地位空前提高
D.绘画的讽谏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
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
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
198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
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
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
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
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
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
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
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
的大地主家族荫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1)根据材料一,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15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形成了如图所示的五条基本的区域性历史发展道路,它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据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整理从如图所示的五条道路中任选两条道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两条道路间的互动及其带来的影响。
(要求:明确列出所选两条道路,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答案
1.B 2.C 3.A 4.C 5.C 6.C 7.B 8.B 9.C 10.A 11.C 12.B
13. (1)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
(6分)
特点:重视实证;史料互证。
(4分)
(2)变化: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
(3分)
原因:以户计征导致赋税分摊不均;大地主家族荫占人户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均田制的实行。
(6分)
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北魏政权(北方统一);打击了门阀士族地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任答3点6分)
14.道路:南方道路和中原道路。
(1分)
论题:南方道路和中原道路的互动及影响。
(2分)
论述:中原文明在汉末魏晋之后不断南迁,在江淮以南扎根,并开枝散叶,实现了南北文明的同构与融合。
在农业上,北方南下移民在参与农业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成为水稻插秧与稻麦复种两项技术的携带者与推广者,这两项技术结束了江南地区火耕水耨的粗放农业,使江南实现了精耕细作,深耕熟耘,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南方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加了社会财富。
在商业和经济上,南迁使得大量北方手工业者涌入南方广大地区,带动了南方商业发展,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在政治上,政权的历次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政治与法律制度。
作为四大古文明之一的华夏文明之所以在
其他文明皆消散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中独自存留于世,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一脉相承,这与我们中华民族包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性是分不开的。
这都对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与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