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
姓名班级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将所选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一位同学在升入初中后,在日记中写道:功课从“寥寥无几”到“五花八门”;老师从“里里外
外”到“大幅放权”;同学从“街坊邻居”到“五湖四海”……这段话主要表明( )
A.初中的课程比小学的课程难度要大得多
B.初中生活与小学生活是截然不同的
C.他不喜欢初中生活
D.初中生活与小学生活相比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2.《超级演说家》是安徽卫视联合能量传播公司推出的中国首档新锐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每
一年都会有不少关于梦想的主题演说,引人深思,很具有教育意义。
下列关于梦想的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A.梦想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也还是有意义的 B.梦想能不断激发生命的激情和勇气C.梦想和现实有一定距离 D.梦想只是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臆想3.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孙子?谋攻篇》中就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说法,几乎在同一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名言。
这对我们中学生的启示是()
A.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B.正确认识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战胜别人
C.一个人的内在美比他的外在美更重要
D.古人在自我认识方面已经达到很高的造诣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这句格言说明()
A .正确的学习目的能够促进我们进步
B .学习态度是学习的动力来源
C .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
D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促进我们进步
5.“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到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高尔基的这一名言告诉我们()A.结交朋友需要我们掌握方法,讲究艺术 B.朋友就是要快乐时彼此分享,不幸时互相避让
C.朋友带给我们温暖,给我们支持和力量
D.结交朋友就意味着给予和分担,而不
是接受和分享
6.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王夫之也说:“身教重于言传。
”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
A.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
B.教师高尚的人格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
C.教师的言传不重要
D.教师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7.进入初中的我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和家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
像对待成人一样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时我们又觉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下列选项中,我们最想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应该是()
A.尊重
B.体谅
C.原谅
D.包容
8.地球上有许多生命与我们共同生存。
科学家曾估计全球的生物物种共有150万。
随着科学研究的
深入,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3000万~5000万。
相比较而言,人类只是这众多生物物种的一种。
这说明()
A.生命是无穷无尽的
B.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
C.人类的生命最重要
D.人类决定着生物物种的种类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合题意的答案,将所选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3分。
共21分)
9.从小学生变成中学生的转变对小李来说既是光荣自豪的,又是陌生的。
他的内心兴奋、激动、好
奇、胆怯交织在一起,他积极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表现为()
A.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力特别集中
B.拓展课外知识,大量课外阅读
C.好好锻炼身体,劳逸结合
D.结交新的同学,开始新友谊
10.“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
花,把我的泪吹下。
”从这段歌词中你对“家”的理解是( )
A.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B.家只是一处住所,是吃饭的地方
C.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D.家有贫富之分,贫穷的家庭无可炫耀
11.“家风家训”的传承、家谱的延续,本质上仍是生命之链的接续。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家谱体现了生命的传承和接续
B.说明了人类生命不断发展
C.说明每个人的生命仅是“我”的生命
D.体现了血脉的传承
12.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遭遇挫折。
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是:()
A.积极地心理暗示,调整好心态
B.只靠自己解决,不求助别人
C.换个角度思考,寻找解决办法
D.努力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13.央视《感动中国》连续举办多年,向全国观众讲述了一个又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让我们看到
了榜样的力量与人性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
众多“感动人物”的事迹告诉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