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
2.了解不同历史阶段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3.理解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
一、自然资源概述
1.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
3.分类⎩⎪⎨⎪⎧ 按自然属性划分: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按自我再生性质划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4.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分类的相对性
思考 雷电、汽油、棉花都是自然资源吗?为什么?
答案 不是。
雷电虽然来自自然界且蕴涵大量能量,但受技术条件限制,目前人类尚不能将其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因此不能称其为自然资源。
汽油虽然能提供动力,但它是人类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不是直接来自自然界,不能称为自然资源。
棉花的生长过程离不开人类的管理,因此不是直接来自自然界,也不能称其为自然资源。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1.人们认识和利用煤炭资源的过程
2.能源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
思考“伐薪烧炭南山中”的卖炭翁生活在哪一能源时代?此时的主体能源是什么?答案木柴时代。
主体能源是木柴、水力。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农业社会阶段
(1)制约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
(2)农业文明:形成和发展于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2.工业社会阶段
(1)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影响。
(2)矿业城市:石油工业城市、钢铁工业城市、有色金属工业城市。
3.后工业化阶段
自然资源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地位迅速上升。
思考在工业社会阶段,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和交通运输便利程度。
读“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图”,探究以下问题。
1.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生产与消费所占比重呈现什么样的变化特点?
答案煤炭生产与消费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2000年以后又略有回升。
石油、天然气、水
电生产与消费所占比重基本上呈上升趋势。
2.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案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仍以煤炭为主,其次是石油、水电、天然气。
3.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答案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逐渐由单一趋向多元化。
变化原因: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社会生产各部门对石油、天然气、水电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家也加大了对石油、天然气、水
电的投资、开发力度等。
1.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过程
2.我国的能源问题
下图为“浙江省2015年能源消费结构图”。
读图完成1~2题。
1.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浙江省目前处于()
A.木柴时代
B.煤炭时代
C.石油时代
D.核能时代
2.今后浙江省能源利用应该()
①提高石油等矿物能源的比重②积极发展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③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1.B 2.C
解析第1题,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浙江省煤炭占能源结构比重的一半多,目前处于煤炭时代,B对。
第2题,今后浙江省能源利用应该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③对。
石油等矿物能源是污染严重的能源,①错。
浙江不适宜发展地热能,②错。
今后浙江还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气体排放,④对。
探究点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表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资源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答案水资源生物资源(可互换)矿产资源
2.简述自然资源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农业社会: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工业社会:煤、铁等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后工业化社会: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由强到弱)。
3.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曾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请在图中增绘曲线,用以表示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污染的变化趋势,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见下图。
农业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污染较轻;工业社会阶段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工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在大量消耗矿产资源和能源基础上,环境污染严重;后工业化阶段,人类寻求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环境状况得以改善。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d曲线表示的主导因素是()
A.土地
B.劳动力
C.资本
D.技术
4.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A.数量
B.质量
C.类型
D.区位
答案 3.D 4.D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d曲线所代表的因素在采猎文明阶段没有产生影响,农业文明阶段影响也较微弱,在工业文明阶段的影响明显加强,结合选项d曲线代表的应是技术。
第4题,工业文明阶段,非农业用地大大增加,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位优劣上。
“可燃冰”,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似冰的结晶物质。
中国于2017年5月在南海首次实现对可燃冰的持续开采。
据此完成1~2题。
1.“可燃冰”按照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分类属于()
A.可再生资源
B.非可再生资源
C.矿产资源
D.生物资源
2.“可燃冰”中甲烷的含量是大气中含量的300倍,若开采中出现大量泄漏,则可能会引起()
A.酸雨
B.土壤盐碱化
C.臭氧层空洞
D.全球变暖
答案 1.C 2.D
解析第1题,“可燃冰”按照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分类属于矿产资源,C对。
生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资源,D错。
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根据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划分的,A、B错。
第2题,水汽(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都属于温室气体,“可燃冰”中甲烷的含量是大气中含量的300倍,若开采中出现大量泄漏,则可能会引起全球变暖,D 对。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4.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 3.D 4.B
解析第3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主要能源为木材和水力,木材属生物能源。
后三个阶段主要消耗的是矿物能源。
人类在不同的阶段消耗的能源类型不同。
第4题,原始社会对环境影响小,工业社会对环境影响大,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美国的能源消费属于过度消费,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也将保持快速增长。
材料二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区示意图。
(1)我国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①以昆仑山—秦岭一线为界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煤炭的需求主要来自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谈谈如何进行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
(3)我国能源消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隐患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在今后发展中应如何解决?
(4)A地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除了大量的煤炭外运外,你认为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北多南少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2)北煤南运、西煤东调、西电东送。
(3)隐患的具体表现:能源消费结构单一,能源供需不平衡。
解决措施: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和生物能源等,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多元化;大力进行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如实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
(4)修建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发展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工业附加值。
据最新油气资源评价表明,全国天然气资源量为47万亿立方米,可探明的资源量为22万亿立方米。
我国天然气主要分布于陆上的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及南海南部等气源区。
根据材料,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天然气资源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可再生资源
B.属于生物资源
C.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属于气候资源
2.根据材料,天然气在我国的分布情况说明了天然气()
A.分布具有不平衡性
B.具有数量的有限性
C.具有利用的发展性
D.具有资源的联系性
3.我们在开发利用天然气时,要注意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其主要依据是()
A.目前我国天然气资源数量太少
B.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在空间上不平衡
C.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还不成熟
D.天然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答案 1.C 2.A 3.D
解析第1题,天然气属于地质历史时期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它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和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是非可再生资源。
第2题,在我国,天然气集中分布在某些地区,说明天然气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
第3题,由于天然气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天然气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因此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
读“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该自然资源是()
A.太阳能
B.风能
C.森林
D.水资源
5.影响该自然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下垫面
D.人类活动
答案 4.D 5.B
解析第4题,由示意图可知,该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地区,西北地区明显较少,为水资源。
第5题,水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读“人类文明发展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6~7题。
6.世界能源从图中哪个时期进入“煤炭时代”()
A.①
B.②
C.③
D.④
7.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时期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6.C7.A
解析第6题,图中①~④四个阶段,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钻、计算机,分别代表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代。
世界能源从工业文明开始进入“煤炭时代”。
第7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时期是采猎文明时期和农业文明时期。
(2019·山东滨州期末)锰结核又称多金属结核,其中有些金属元素是陆地上紧缺的矿产资源,因此锰结核开发备受关注。
锰结核广泛分布于世界海洋2000~6000米水深海底的表层,总储量估计在30000亿吨以上。
据此完成8~9题。
8.目前,锰结核开发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锰结核()
A.埋藏较深
B.储量大
C.分布于深海区
D.分布区地质条件复杂
9.我国致力于锰结核资源开发主要是因为我国()
A.资源储量小
B.资源消耗量大
C.科技力量强
D.海域面积广
答案8.C9.B
解析第8题,读材料可知,锰结核广泛分布于世界海洋2000~6000米水深海底的表层,分布于深海区,但埋藏浅,故C正确,A错误;储量大是易开采的条件,B错误;分布区是深海洋盆的海底,地质条件稳定,D错误。
第9题,我国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量较少,加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资源消耗量大,故致力于锰结核资源开发,选B。
水足迹是指生产商品与服务所耗费的水资源数量,其中本国生产给本国消费的部分为内部水足迹,他国生产给本国消费的部分为外部水足迹。
下表示意“Y国某年的可更新水资源和水足迹情况”。
据此完成10~12题。
10.根据表中数据可知Y国()
A.水资源总量丰富
B.属于发展中国家
C.水资源严重匮乏
D.水资源利用率低
1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减少内部水足迹的是()
①发展高效节水农业②进口水资源密集型产品③出口水资源密集型产品④修建大型水利工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2.近几十年来地球上水资源紧张的问题不断加重,其主要原因是()
A.全球的气温不断升高,使蒸发量加大,水资源减少
B.全球的气候趋于干旱,年降水量不断减少
C.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的用水量大大增加
D.参与水循环的水量不断减少
答案10.C11.A12.C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国可更新水资源数量少,水足迹的数量远远高于可更新水资源的数量,说明该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内部水足迹高于可更新水资源数量,说明水资源利用率高。
第11题,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进口水资源密集型产品有利于减少该国内部水足迹。
第12题,目前,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
(2019·山东德州期末)2017年9月6日,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首次在青海省共和盆地705米深处钻获200℃以上的大规模可利用干热岩资源。
干热岩是指地层深处不含水或蒸汽的致密不透的热岩体,其主要用于发电,成本仅为风力发电的一半,为太阳能发电的十分之一。
读“干热岩发电原理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与风能发电相比,干热岩发电()
A.不占用土地资源
B.不受气象条件制约
C.生产技术要求低
D.清洁无污染
14.若青海省共和盆地的干热岩大规模开发利用,有可能导致当地()
A.地下水位明显下降
B.地表温度升高
C.太阳能开发会减少
D.地壳运动活跃
答案13.B14.C
解析第13题,风能发电和干热岩发电都需要占用土地资源,都是清洁无污染的,风能发电受气象条件影响大,干热岩发电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干热岩发电对生产技术要求更高,所以选B。
第14题,读图可知,干热岩发电中的水资源是循环利用的,故不会造成地下水位明显下降,A错误;读图可知,干热岩发电中,热水导出地表被用来发电,故不会导致地表温度升高,B错误;因干热岩发电成本仅为太阳能发电的十分之一,若青海省的干热岩大规模开发利用,最可能导致当地太阳能开发减少,C正确;读图可知,在干热岩发电过程中,最终会形成面状的人工热储水库,而其外围仍然保持原状态,对地壳运动影响不大。
15.(2019·潍坊高一检测)读“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曲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______________。
(2)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不同,在Ⅰ阶段,
______________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在Ⅱ阶段,世界能源进入了“__________时代”。
(3)Ⅲ阶段的能源消费结构以____________为主,请说出该阶段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的原因。
答案(1)弱化
(2)木柴煤炭
(3)石油、天然气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迅速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随着时间推移,自然资源的作用程度越来越弱。
第(2)题,Ⅰ阶段应属于前煤炭时期,Ⅱ阶段属于煤炭时期。
第(3)题,Ⅲ阶段是后煤炭时期,能源消费以石油、天然气为主。
16.改革开放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下表反映的是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重工业比重和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
读表回答问题。
注:工业新水用量指工业企业生产用水中消耗的新鲜水量。
(1)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有什么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本地区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答案(1)特点:能耗较高,水耗较低。
原因:重工业比例较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高。
(2)环境污染加剧;能源紧张;生产成本提高。
解析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从表中可看出,其水资源的利用率较高,但其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原因:一是由于产业结构中高能耗的产业多,如钢铁、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业等;二是由于能源的利用率比较低。
这种状况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还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使其市场竞争力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