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脚美学与低碳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LOW-CARBON & ECO DESIGN 本期专题·生态低碳设计
2010年第10期 秋末版
大脚美学与低碳设计
文·图 ◎ 俞孔坚
编者按:
至始至终,作者都没有向读者解释,何谓“大脚”?但只要一提与“大脚”相对的“小脚”(三寸金莲),聪明的读者自然就明白了“大脚”的
意思。
自然生长的“大脚”被看作是未开化、乡村气。
作者认为,不同文化设
计出来的景观和庭院,都根植于文明的最初形态——农业景观:伊斯兰的花
园演变自需要浇灌的旱地。
意大利的梯式花园,其原型是依陡坡而建的葡
萄园。
诗情画意的英式景观始于草场。
而中国的庭院,源自于农田。
尽管城
市花园的主人和设计者无法欣赏这样的农村景观,认为它们乡气十足,往往
与杂乱的劳动阶级联系在一起,但在本文中,作者还是执着地坚持着有关乡
土与自然的信仰:自然是需要被尊重的,只要开启自然的自我恢复功能,“自
然便可以自己做功,为人们提供无尽的生态系统服务”。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城市美化运动”(其实叫“城市化妆运动”更确切)。
城市设计、景观和建筑艺术在“小脚美学”的指导下,塑造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风格、或是毫无意义的形式和恢弘的异域情调,如此也让我们的建筑和城市艺术终于迷失了方向。
这些形式的作品在排放大量的碳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的退化。
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1%,但土地和淡水只占了世界的7%。
中国660多个城市中,2/3缺乏用水;3/4的河流和湖泊被污染。
在北方,沙漠化的危机已经凸显。
过去50年,中国1/2的湿地已经消失。
作为规划和设计者,我们该秉持怎样的价值理念?全球和地区的各种情势迫使我们须将艺术和维持生存、培育土地、保护物种结合起来,装饰物应让位于这些目标。
我们需要一种新美学——大脚的美学,一种低碳的美学。
解开自然之大脚、与洪水为友的低碳防洪:浙江永
宁江案例
在中国大江南北的所有城市,水利工程用水泥和钢筋“扼
杀”了河流水系的生命,彻底破坏了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这个过程耗费了大量的能量和材料,
使人类维持生存的成本大大提高。
在浙江台州永宁江案例中,设计师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
目的的硬化河道,通过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
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同时满足蓄洪防洪要求。
永宁江公园
的核心思想是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的
底,然后在此基底上,设计体现人文的“图”。
基底是大量的、
粗野的,它因为自然过程而存在,并提供自然的服务;而“图”是
少量的、精致的,它因为人的体验和对自然服务的接受而存在。
被水利工程硬化的长达2公里的永宁江水岸恢复了自然形态,沿
岸湿地系统也得到恢复并完善;形成了一个内河湿地系统,对
2010年第10期 秋末版19
LOW-CARBON & ECO DESIGN 本期专题
·
生态低碳设计
流域的防洪滞洪起到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大量应用乡土野草进行河堤的防护,在滨江地带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系统。
这个工程不但用“低碳”工程解决了防洪问题,同时,倡导了野草之美的低碳美学。
从低碳走向负碳,都市农业的丰产景观:沈阳建筑大学校园
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里,设计者用东北稻作为景观素材,设计了一片校园稻
田。
在四时变化的稻田景观中,分布着一个个读书台,“让稻香融入书声”。
用最普
通、最经济而高产的材料、在一个当代校园里,演绎了关于土地、人民、农耕文化的耕
读故事,诠释了都市农业的丰产景观的理念,也表明了设计师在面对诸如土地生态
危机和粮食安全危机时所持的态度。
它是使城市从高碳走向低碳、甚至负碳的有益实
验。
这更是对传统美学观的一次挑战。
告诉人们:大脚是美丽的,生产是高尚的。
图片说明:
1. 台州永宁江公园:野草丛生的滨河湿地
2. 台州永宁江公园:漂浮的公园,与洪水为友
3.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生产性景观亦是美丽的
4.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读书台——“耕读”文化的现代诠释
20
LOW-CARBON & ECO DESIGN 本期专题·生态低碳设计
2010年第10期
秋末版最少的人为干预、最低的碳排放,获得最大的城市化效果:秦皇岛汤河红飘带
在城市化和城市扩张过程中,自然河道的渠化和硬化以及“美化”运动在中国大小城市中方兴未艾。
这是一种悲哀,我们完全可以有更明智的城市河流改造和利用方式。
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展示了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如何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的设计,来创造一个真正节约的城市绿地,为当代城市居民提供最多最好的生态服务;同时,让场地发生巨大的变化。
案例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上,引入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
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用最少的干预,获得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
红飘带是一条绵延于林中的线性景观元素,它与木栈道结合,可以作为座椅;与灯光结合,而成为照明设施;与种植台结合,而成为植物标本展示廊;与解说系统结合,而成为科普展示廊;与标识系统相结合,而成为一条指示线。
它曲折蜿蜒,因地形和树木的存在而
发生宽度和线型的变化;中国红的色彩,点亮了幽暗的河谷林地。
绵延的红飘带上,分布多个为使用者停驻和活动用的节点,以乡土野草为主题,这些野草包括狼尾草、须芒草、大油芒、芦苇、白茅等。
野草与场地的自然过程的保留,使公园的维护达到最少。
在这里,低碳设计与低碳美学得到
了最充分的表达。
开启自然过程,以生态服务为目标的低碳设计:天津桥园
长期以来,城市公园的建造和管理都是作为城市公共市政而投入的。
由于公园建造和维护费用高昂,浇灌、排涝、修建等管理,常使公园成为城市公共财政和市政设施的负担。
天津桥园项目改变了以往城市公园的建设理念和方法,以全面改善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进行了城市绿地建设和城市废弃地的生态恢复。
场地原是一个废弃的打靶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土壤盐碱化严重。
景观设计师应用生态恢复和再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地形设计,创造出深浅不一的坑塘,有水有旱,开启自然植被的恢复与自我恢复过程,形成与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
将地域景观特色和乡土植被引入城市,形成独具特色的、低维护投入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包括雨洪利用、乡土物种保护、科普教育、审美和游憩。
公园的造价低廉,管理成本也很低。
这个公园也是对所谓高科技生态恢复技术的批判。
它告诉人们,自然是有很
强的自我恢复能力的。
只需要人们尊重地域景观、
开启自然过程,自然便可以自己做功,为人们提供无尽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彰显城市的独特景观,使城市真正走向低碳化。
图片说明:
5. 秦皇岛汤河公园:在生机勃勃的野草
中享受落日余晖
6. 秦皇岛汤河公园:通过对场地的最小
干预,一条红色的飘带就能让杂乱无章的自然变得无比动人
图片说明:
7. 天津桥园:旱地泡泡——植物
因水分多寡成环状分布
8. 天津桥园公园:仅仅通过挖几
个坑就能让自然做功,这是真
正可持续的设计
9. 天津桥园:景中之人亦为景
2010年第10期 秋末版21
LOW-CARBON & ECO DESIGN 本期专题·生态低碳设计
俞孔坚 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
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兼首席设计师。
他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
倡导白话景观和“大脚美学”,以及“天地-人
-
神
”和谐的设计理念。
低碳的城市湿地净化系统: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城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系统,每天耗费大量的能源维持其平衡,包括耗能巨大的污水处理厂。
然而,我们忘掉了土地本身是一个生命系统,自有净化调节功能。
作为生态文明的展望和实验,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核心是一条带状、具有水净化功能人工湿地系统。
它将来自黄浦江的劣Ⅴ类水,通过沉淀池、叠瀑墙、梯田、不同深度和不同群落的湿地净化区,经过长达1公里的流程,而成为Ⅲ类净水,日净化量为每天2400立方。
净化后的三类水不仅可以提供给世博公园作水景循环用水,还能满足世博公园与后滩公园自身的绿化灌溉及道路冲洗等需要。
除大量使用乡土物种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措施外,设计充分利用农作物、工业旧材料,以节约造价、倡导低成本维护,如黄浦江护岸的生态友好型设计、建筑物的节能设计、旧砖瓦的再利用,以及可降解竹材作为会时大面积铺地、以满足同时考虑会展时和会展后的人流需要,等等。
后滩公园展示了土地的生物
生产能力,指明了建立低碳和负碳城市的一条具体途径,
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
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做功,利用自然的调节和净化能力来治愈工业时代留下的污染。
通过充分发挥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后滩公园生动地注解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城市景观元素的功能和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江苏睢宁流云水袖桥
江苏徐州睢宁流云水袖桥通过简单而优美的市政元素,将复杂的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整合在一起。
桥位于睢宁县徐宁路,跨越横穿城市的快速干道和多个水系,连接县城核心区的广场和马路对面的森林公园。
主桥全长635米,总建设长度869米,总面积2700平方米。
4道辅桥总长242米,桥面宽度2.5米至9米之间不等,桥面坡度0.4%至12.6%之间。
流云水袖桥过路面保证净高4.5米。
流云水袖桥最初为加强森林广场与和合广场的联系而建,使得被快速道——徐宁路划开的两大城市开放空间重新整合起来,避免了车流和人流平面相交时的冲突,保障人们的穿越安全。
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设计紧扣“水”这一大主题,从舞动的水袖之流畅柔美形态中获得灵感。
在三维空间中婉转起伏,创造出行云流水般的美感。
此外,精心的灯光设计使这条流云水袖能更自由舒畅地挥舞在城市广场、水体和林地的上空。
N
图片说明:
10.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在湿地上流动的景观
11.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带状的植物群落大大强
化了湿地的过滤和净化功能
图片说明:
12. 睢宁流云水袖桥:不仅是基础设施,更是一道迷人的风景
13. 睢宁流云水袖桥:超越其本身的
功能,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大脚美学与低碳设计
作者:俞孔坚
作者单位:美国哈佛大学
刊名:
园林
英文刊名:GARDEN
年,卷(期):2010,(10)
被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yuanlin201010005.aspx
授权使用:同济大学图书馆(tjdxtsg),授权号:cedd1d09-4a77-4884-85d2-9e6700d635e9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