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报告范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序言
1.1 工区地理概况
碗厂测区位于北纬25° 34'、东经101° 39’附近,属云南省牟定
县戌街乡管辖,交通便利(见插图1)。
测区海拔1700—2200 米,属中
高山区,气候适宜。
区内居住汉、彝族人民等。
1.2 工作任务
根据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云色地地字[2002]5号文《关于“二00 二年
地勘项目立项申请”的批复》附件:云南省元谋一牟定铂钯矿资源评
价(编号:200207)的要求,在牟定县碗厂一竹园开展高精度磁测,面积10Krh,比例尺1: 10000,网度100 x20m,目的是寻找隐伏岩体,确定深部验证靶位。
我分院接受任务后,即与昆明分院共同划定测区位置及范围,经院
技术部同意,按要求进行设计书的编写。
设计书经分院审查合格,报有
色地质勘查院批准后,即组成项目组,于5月2日赴测区开展野外工
作,6月7日结束野外施工。
野外施工结束后,即转入
室内资料整理,于12月结束室内工作,提交工作报告。
完成高精度磁测10.03 Km2。
具体工作量见下表:
工作量表表1
磁参数标本采集测定60块。
该区野外施工方法正确、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资料可供使用。
1.3工作效果
本次工作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a) 高精度磁法在该区寻找基性、超基性岩体是有效的。
(b) 该区野外施工方法正确、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资料可供使用
(c)获得磁法厶T异常9处:其中I、H、皿号异常为已有工程控制的超基性岩体引起;V、切、区号异常推测为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位于构造有利部位;W号异常区内可能存在较大规模的基、超基性岩体;%、忸号异常异常推测可能与基、超基性岩体有关。
2 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2.1 以往地质、物探工作程度
本区六、七十年代地质工作较多。
1970 年以前,云南冶金勘探公司304 队在猫街碗厂一带做过地质工作,发现此区超基性岩体含铂。
70 年下半年投入钻探,查明为铜镍铂钯矿床。
2001 年云南有色地质勘查院昆明分院在本区做过1/ 万地质填图,在碗厂矿区新发现竹园基性岩体。
1971 年4月至1972年5月,云南冶金勘探公司305队在区内及附近做过基、超基性岩体磁法(垂直分量)工作,对四号、八号岩体加密及钻孔参数测定,重点对八号岩体进行了精测剖面的定量计算,提交了1/2000比例尺的岩体边界、形态、产状推测图。
大致圈定了三、五、六号岩体边界;对七号岩体粗略地做了点距为 1 米的剖面,提交岩体的规模情况。
2.2 地质特征工区位于扬子板块西缘,东侧为昆阳陆内裂谷地体,西
侧为楚
雄山间盆地地体(任治机,1996),南北向的元谋—绿汁江岩石圈断裂通过本区。
云南省重要的含铂基、超基性岩带—绿汁江岩带,即严格受该断裂带控制,沿其西缘展布。
基、超基性岩带南北全长130公里,大致分为北、中、南段。
测区位于元谋—绿汁江基、超基性岩带南段。
2.2.1 地层
区内地层由新到老分为:
第四系全新统(Q® :残、坡积物。
厚度0—20m分布在测区东南边。
第四系更新统(Qp):卵砾石夹砂、粘土。
厚度0—100m分布
于测区北部
侏罗系中统冯家河组(J2f ):上部紫红色泥岩与灰紫色、浅紫色
细粒砂岩不等厚层。
下部紫红色泥岩夹暗紫色、灰绿色细粒长石砂岩及粉砂岩、泥岩。
厚度>800m分布于测区西边。
侏罗系下统舍资组(J i s):上部灰绿色泥岩夹粉砂岩及炭质泥岩,下部灰白色细一中粒石英砂岩夹泥岩。
厚度300—400m分布于测区西部。
侏罗系下统干海子组(J i g):上部灰绿色、黑色页岩夹细一粉砂岩,下部黄白色中一粗粒砂岩,局部见底砾岩。
厚度100m主要分布于测区西南部及④号岩体附近。
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上部白云质灰岩夹页岩,下部为石英砂岩夹细砾岩。
厚度0—80m分布于测区南部小范围内。
上昆阳群片麻岩、片岩段(Pt i kn2i) :上部花岗片麻岩、眼球状云母石英片岩,顶部常见角闪长片麻岩;中部云母石英片岩夹云母片岩、石英斜长变粒岩;下部云母斜长角闪片岩、花岗片麻岩、角闪片岩夹云母石英片岩。
局部侵入华力西期基性、超基性杂岩体。
厚度>1000m大面积分布于测区北、东部。
2.2.2 构造
元谋—绿汁江断裂通过该区。
区内构造主要有凹溪河—伏龙基断裂及其派生断裂,北西向展布。
2.2.3 岩浆岩基、超基性岩为铂钯矿赋存的岩体。
碗厂矿区岩浆岩南
起伏龙基岩体(群),中经老厂岩体(群),
北至秀水河岩体(群),长i0 余公里,沿凹溪河—伏龙基断裂及其派生断裂呈北西向串珠状展布。
岩体呈脉状、岩墙、似盆状侵入前震旦系变质岩中,形态多样,分异中等或略好,以侧向对称分异为主,个别出现单向—对称分异过渡形式,m/f i.5 —3.5 ,为铁质基性、超基性岩。
经评价,含矿较好的有①、④、⑧号岩体。
2.2.4 矿床特征铂钯矿体赋存于岩体含辉橄榄岩相、辉石橄榄岩相带
内。
矿区
内铂钯矿已达小型规模。
截至1974年底矿区初步普查保有D级储量(333):铂 + 钯1364.6K g,品位0.7g/t;铜 + 镍1883.2 t,品位CuO.134% , NiO.163%;并具金、银、钉、铑、锇、硒、碲、钻等伴生有益组分。
2.3地球物理特征
2.3.1测区磁场特征
根据云南省航磁厶T异常图(80年代,1:50万,见插图2),碗
厂测区位于△ T负异常区内。
测区内2002年5月正常地磁场T=47085nT
磁偏角D=-1° 30',磁倾角I=37 ° 54'。
2.3.1测区磁参数特征
根据本区附近不同时期及本次工作区内所测磁参数,综合整理
归纳于表2。
岩性磁参数表表2
由表可见,橄榄岩磁性较强,辉长岩次之;闪长岩中弱磁性;片岩、片麻岩微弱磁性;表上其它岩石一般无磁性或具微磁性。
岩石磁性跟风化程度有关,风化越强,磁性越弱。
辉长岩、橄榄岩等为基性、超基性岩体组成部分,故基性、超基性岩体显示磁性较强,与其它岩石有明显差异,具备高精度磁测的物性前提。
2.3.2 磁异常特征
根据本次工作结果,在工区内基、超基性岩体上均获得较好的
△ T异常,以④号超基性岩体(橄榄岩)为例,分析其磁异常特征。
测区西北部,④号超基性岩体(橄榄岩等)长550米,宽100 —128米,延深大于400米,似盆状;走向近南北,向东倾斜,倾角76—90°。
岩体处于上昆阳群片麻岩、片岩段内,南侧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下统舍资组泥岩、砂岩,北侧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下统干海子组砂岩、页岩等,东北侧为第四系更新统覆盖。
岩体具侧向对称分异,中间为橄榄岩相,内侧为含辉橄榄岩相,赋存上悬矿体;外侧为辉石橄榄岩相,赋存边部矿体;边缘为辉长橄榄岩相。
在此地段内,异常反应明显,磁测H号异常基本显示了岩体的形状及范围,长600米,宽约300米,近南北走向(见图1)。
在112线上 (见插图3),岩体出露于122—126号点,倾向北东,120—127号点反映正异常值,极大值234 nT, 130号点反映AT负异常极小值—143 nT,已知橄榄岩等超基性岩磁性较强,片麻岩、片岩、泥岩、砂岩、页岩等无磁性或具微磁性,异常应为超基性岩体 (橄榄岩等)引起。
即场源体为超基性岩体。
结合其它已知基、超基性岩体上的异常特征分析,可得出以下认识,供该区其它异常解释时进行参考:
(a)基、超基性岩体具有强磁特征,显示△ T异常。
(b)基、超基性岩体的异常强度与岩体的埋深、规模大小、基性程度有关,埋深浅、规模大、基性程度高则异常强度高,反之则弱。
(c)A T异常梯度变化愈大,则基性程度愈高。
(d)岩体埋深浅,则△ T异常梯度变化大;埋藏深,则异常变宽变缓。
(e)△ T异常平面等值线及平面剖面异常能大致确定异常体的范围及走向。
在资料解释中,要充分考虑地质和其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3 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述
3.1 工作方法 测区各方法布置见插图 4
3.1.1 放点
采用规则测网,网度100X 20m 测区以128线为界分为两个环, 外端四个角点座标分别为:
100/100:X = 2834551.853
100/159:X = 2828940.620
在区内附近地形、地物明显的地方,设置假设座标点( 1/5 万 地形图量出,X = 2835708.572 , Y =17767638.690),埋桩固定,依 此点用J 2经纬仪放出基线点,进行基线的施测。
基线闭合后, 经检 查合格,方进行测线施测。
由于测区附近无控制点,可能存在一定 位移。
3.1.2 基线
依假设座标点放出基线点,进行基线的施测。
采用J 2型经纬仪 定向(主基线方位N18° V )、视距定点,分南北两个环进行,基线 桩点用写有点 /线号的木桩标志。
除部分过林区、村庄外,视距长 度均W 450m 转站点直反乩精度1/100。
主基线编号100, 185。
3.1.3 测线
采用森林罗盘仪在基线桩上对准基线方位, 转 90°后为测线方 位(N72 E ),用测绳加地形改正量距定点,测点用打印有线点号 的红布条加拴红塑料布条为标志。
点距 20m 。
测线编号100- 159。
3.1.4 高精度磁测
采用 G-856 质子旋进磁力仪观测,使用前进行仪器校验(噪声 值 0.13-0.29 )。
日变站选择在磁场变化平稳地段, 60秒间隔自动 观测。
设置校正点(T 值早、晚差0.3-1.1 nT )。
测点及日变数据当 日输入计算机,及时备份。
3.1.5 参数标本采集
Y=17765016.389
Y=17766839.589
185/100:X = 2835077.182
Y=17766633.185 185/159:X = 2829465.949 Y=17768456.385
在地质人员指导下,采集区内针对磁测结果解释的各种岩石定性标本。
3.1.6 资料整理
野外观测的数据,经100%检查合格后,方用于室内数据处理。
野外磁测总场值T经日变、高度、纬度改正后求取总场异常值。
数据图、平面剖面图、综合图采用值成图;综合剖面图及其它
解释图件采用五点圆滑的数据成图。
由于测区南环与北环存在不同的磁异常背景,等值线勾绘时,北部采用值为40nT、80 nT、200 nT、500 nT,南部采用值为100nT、200 nT、500 nT、1000 nT。
图形处理用Auto CAD和MAPGI嗽件完成。
地质部分参考昆明分院汇编的《牟定县碗厂铂钯矿区地形地质图》及《地质调查项目申请书云南省元谋—牟定铂钯矿资源评价》。
编制完成《云南省元谋—牟定铂钯矿资源评价碗厂测区高精度磁测工作报告》。
3.2 质量评述
3.2.1 基线
完成施测16.9 Km (设计16.9 Km),检查0.9 Km,占5.4%(设计5%)。
闭合差:南环12m 北环17.6m(设计21.6m)。
桩间距中误差为:100/141 —100/144 号桩(长0.3 Km),± 0.78-- 士1.02m(设计士1.5m); 185/128 —185/134 号桩(长0.6 Kn), 0-- 士0.5m。
总误差士0.34m (设计士1.5m)。
3.2.2 测线
完成施测101.06Km(设计102Km其中141—147线中段因过水库区丢线0.94Km,占总工作量的0.9%),闭合差0-- 士17.1m (其中141 —147线因过水库区无闭合差),检查3条线,共长5.1Km,占5%(设计5%),结果如下:
110 线:点间距中误差士2.4m (设计士2.5m);
128 线:点间距中误差士2.0m (设计士2.5m);
158线:点间距中误差士2.3m (设计士2.5m)。
总误差士 2.2m (设计士 2.5m)。
3.2.3 高精度磁测
完成观测101.06Km,物理点5113个,弃点47个(设计102Km 5160个);检查3条线,共长5.1Km,258个点,占5%,结果如下:
1 1 5线:均方误差± 4.
2 nT;
1 28线:均方误差± 4.4 nT ;
136 线:均方误差± 4.7 nT ;
总均方差士 4.4nT (设计士5nT)。
(质量对比曲线见插图5)
3.2.4 磁参数测定
部分岩性作了野外现场定性测试;测定参数标本60件。
测区内多有农田、村庄,测线施工时部分点位作了适当偏移,但不影响资料的完整性;电线路及村内部分设施,对此地段内的磁法观测有一定的影响;水库区内无法读取数据。
综上所述,该测区的野外工作施工方法正确、各项技术指标达
到设计要求,质量可靠。
资料可供使用。
4 异常推断解释
区内获得△T异常共9处:其中与已知基、超基性岩体有关的异常4处,其它未知地段5处。
编号为I—区号异常。
(见表3异常一览表)
4.1 异常展布特征
I、H、皿、V、W、X号异常走向多为北西向或近南北向,异常内或附近有基、超基性岩体出露,位于凹溪河—伏龙基断裂附近忸位于上昆阳群片麻岩、片岩段地层中,W号异常区内出露竹园基性岩体。
(异常分布情况见图 1 )
4.2 推断解释
异常的推断解释,主要依据已知磁性体上的异常特征,结
合区内及附近的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I号异常:位于测区南部,南近龙丰水库,北至红豆树河水库。
异常总体北西55°走向,长约1600米,南部未封闭,平均宽约400 米。
异常沿①号基一超基性岩体呈条带状分布。
正异常极大值656nT, AT负异常极小值—487 nT。
磁异常南段与北段反应稍强,中段次之。
已知辉长岩、橄榄岩等基、超基性岩具强磁性,异常应为基、超基性岩体引起。
不同地段磁异常特征反映可能揭示不同的风化程度或埋藏深度。
H号异常:位于测区北部,距碗厂村北边约1公里。
异常近南北走向,长600米,宽约300米。
异常范围内,有已知④号超基性岩体(橄榄岩等)存在,正异常极大值837 nT, AT负异常极小值—209 nT。
在112线上(见插图3),岩体出露于122—126 号点,倾向北东,120—127号点反映AT正异常值,极大值234n T, 130号点反映△ T负异常极小值—143nT。
已知橄榄岩等超基性岩具强磁性,异常应为超基性岩体(橄榄岩等)引起。
皿号异常:位于测区北部,距H号异常北边约200多米。
异常近南北走向, 长约900 米,北部未封闭, 宽约290米。
异常范围内, 有已知⑤号、⑥号超基性岩体(橄榄岩等)存在,△ T正异常极大值524 nT。
已知橄榄岩等超基性岩具强磁性,异常应为超基性岩体(橄榄岩等)引起。
W号异常:位于测区中部,南起红旗水库、红豆树河水库,中经竹园村、孟家凹,北至下村。
异常南北长约1800 米,东西宽约1000米,东部未封闭,面积大于1.8 Km 2。
AT正异常极大值562 nT。
异常范围内分布有竹园基性辉长岩体两个,均有AT异常反应:140线135—152号点为基性岩近地表范围,AT值在200 nT 附近变化,具一定的稳定性;130 线基性岩在154—156 号点之间, △ T 值在152—155号点之间以100—200nT变化,负异常极小值在158号点上为—139nT。
除基性辉长岩体反映异常外,130线161—185号点、140线151 —185号点均有△ T正异常较明显反应,其值在200—600 nT内变化。
因异常与基性岩体联系紧密,并且辉长岩、橄榄岩等基、超基性岩具强磁性,推测异常可能与基、超基性岩体有关。
V号异常:位于测区中西部,紧邻I号异常北边,过红豆树河水库
向北延长。
异常北西60°走向, 长900米,宽100 米,异常呈条带状分布,紧邻I号异常的北边。
AT正异常极大值451 nT。
140线109—118号点间异常在100—400nT范围变化。
从综合图(图1)上看,磁异常形态与I号异常相似,位于凹溪河一伏龙基断裂附近。
因含矿基、超基性岩体大致沿此断裂展布,推测异常可能与基、超基性岩体有关。
可能为I号异常的北延部分。
W号异常:位于测区中部,红豆树河水库以北。
异常北西60°走向,长500米,平均宽约140米。
正异常极大值1728nT,
△T负异常极小值—119nT o140线122- 130号点间正异常在100 —1000nT以上变化,131号点负异常极小值—86nT,异常峰值突出,存在一浅部磁性体。
异常位于I、W、V号异常之间,其南部与东部近邻基性、超基性岩体,存在基、超基性岩体接近浅地表的可能。
叫号异常:位于测区东部,距下村东北约300米。
异常总体北西70°走向,长700米,宽约200米,东部未封闭。
AT正异常极大值281 nT, AT负异常极小值—344nT。
119线从162至172 号点△ T正异常逐渐增大;173至185号点正负异常相间,梯度变化大。
推测异常可能与基、超基性岩体有关。
忸号异常:位于测区东北角,距皿号异常东边约500米。
异常南北长400米,东西宽约200米,东部未封闭。
AT正异常极大值
340nT。
AT负异常极小值—181 nT。
102线从170至185号点
△T正异常值逐渐增大,尚未出现下降趋势。
异常可能与基、超基性岩体有关。
区号异常:位于测区西北部,距皿号异常西边约200米。
异常总体北西60°走向,长约800米,东西宽约150米,北部未封闭。
△T正异常极大值182nT。
此异常南边、东边近邻④、⑤、⑥号超基性岩体,西北边约距400 米出露基性辉长岩体。
异常被基、超基性岩体包围,可能与基、超基性岩体有关。
其它基性岩体:②号基性闪长岩体位于测区中西部,处于W、V、W号异常之间,4T值多在100-200 nT范围内。
③号基性辉长岩体位于测区西部测区边缘,△ T值在40-80 nT范围内变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a) 高精度磁法在该区寻找基性、超基性岩体是有效的。
(b) 该区野外施工方法正确、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质量可靠,资料可供使用。
(c) 获得高精度△ T异常9处:其中I、H、皿号异常为已有工程控制的超基性岩体引起;V、切、区号异常推测为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位于构造有利部位;W号异常区内可能存在较大规模的基、超基性岩体;%、忸号异常异常推测可能与基、超基性岩体有关。
5.2 建议
(a)在W、V、W、:K号异常及附近可进行一些浅部地质工程,揭露地质情况,检查异常的含矿性,在此基础上确定深部验证靶位。
(b)扩大磁测工作范围,在IV>W号异常东部、忸号异常东北部、区号异常西北部连续开展高精度磁测工作,追索并控制W、 %、忸、区号异常。
(c)在本区进行土壤地球化学工作,进一步评价基、超基性岩体的含矿性。
异常一览表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