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附答案)
1、我国古人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古代的“及笄之年”、“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指称的年龄分别是:()
A、15岁、20岁、30岁、40岁
B、女子15岁、男子20岁、50岁、60岁
C、女子15岁、男子20岁、30岁、40岁
D、13岁、20岁、30岁、50岁
2、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A、60岁
B、70岁
C、100岁
D、141岁
3、“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

可以理解为: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

山北当然照不到,为阴;水的北岸正对着太阳,为阳。

反之亦然。

所以,水南为阴,水北为阳。

例如:“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
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
4、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二十四史乃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华,而“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精华。

“前四史”是指:()
A、《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B、《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
C、《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
D、《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
5、《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四库”是指:()
A、仁、义、礼、智
B、经、史、子、集
C、诗、书、礼、易
D、礼、乐、书、数
6、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提出,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其中“四书”是指:()
A、《诗经》、《尚书》、《周易》和《春秋》
B、《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C、《国语》、《左传》、《礼记》和《春秋》
D、《诗经》、《尚书》、《礼记》和《周易》
7、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

五岳起源于古代中国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国君对山神的祭祀联系在一起的。

其中“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分别指的是()
A、恒山、嵩山、泰山、华山、衡山
B、华山、衡山、恒山、嵩山、泰山
C、衡山、恒山、嵩山、泰山、华山
D、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
8、我国古代史书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历史散文,要求如实地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不允许采取文学创作的方法进行虚构。

史书编排体例分为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历史)、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反映历史)、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记叙历史)、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记载历史;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情况,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下面对《史记》、《左传》、《战国策》、《汉书》编排体例判断正确的是()
A、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通史
B、通史、国别体、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断代史
D、通史、编年体、国别体、通史
9、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
①《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

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月末的一天。

③《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

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

”“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

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

⑥“正月晦日巷死。

”“晦日”,正月末的一天。

⑦“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⑦
D、③⑤⑦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有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下面对《诗经》“六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颂”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

B、“风”是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诗经》中的精华,共305篇。

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先用其它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D、“赋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11.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

《荀子》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其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B.“士大夫”古代指受职居官的人;而“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中的“士大夫”,则是对社会上层人物的通称。

C.“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干支可用来纪年,如“壬戌之秋”;还可以用来纪日,如“戊申晦,五鼓”。

古人还用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上特定的“建”字,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1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等终军之弱冠弱冠:通指二十岁刚刚成人加冠之时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C.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洗马: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1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赞颂诸葛亮的一项是( )
A.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

B.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C.纵论三分天下,审势通策佐先主;长怀一统江山,辅国连治启后人。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谏议大夫,古代官职,专掌谏诤议论,级别不及负责监察百官、起草诏命文书的御史大夫。

B.海内,是指国境之内,也就是指九州全境。

它与“天下”的意思始终相同。

C.避席亦作辟席,指离开坐席而伏于地,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是东亚传统的交往礼节之一。

D.万分一,就是万分之一,古代分数的表达形式之一。

古代分数最完整的表达形式是“分母+分+名词+之+分子”,除了分母+分子,其他都有可能省略。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

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B.“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

“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C.“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

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1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薨是死亡的忌讳语之一,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B.擢指古代官员的职务变动,情况比较复杂,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乃至降职。

C.丞相是中央官职,位高权重,秦汉时代属于三公。

后代有变有废,也称为宰相。

D.单于是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

18.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宋称翰林学士院。

B.转运使,主管运输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C.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D.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

19.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

C.子:古代对长辈的的尊称。

D.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20.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B.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下属对长官、晚辈对长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C.缥缃:代指书籍。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

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D.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答案
1-5 CDCAB 7-10 BDCDC
11-15 ACDBD 16-20 ABDC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