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与营养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与营养重点
预防医学
1、营养: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2、营养素(nutrient):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

(1)蛋白质(protein)
(2)脂肪(fat)
(3)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
(5)矿物质(minerals)
(6)水(water)
(7)膳食纤维
3、必需营养素
指不能在人体内合成、或合成的数量和速度不够用,一旦食物中缺乏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缺乏症状,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营养素。

碳水化物水维生素部分蛋白质部分脂类一些重要的矿物质
4、非必需营养素
指可以在人体内合成,而且合成的数量和速度能够满足人体需要,食物中缺少了也无妨的营养素。

5、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在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6、(估计)平均需要量(EAR)
(1)根据某些指标判断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或(2)EAR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7、推荐摄入量(RNI)
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以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8、适宜摄入量(AI)
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9、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量
10、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
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中供给,而生理活动又不可缺少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EFA有两种:
(1)亚油酸(linoleic acid,C18:2,n-6)
(2)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C18:3,n-3)
11、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EAA):
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由食物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称之为EAA。

人体所需的EAA共有9种,它们包括缬、亮、异亮、苏、苯丙、色、蛋、赖、组AA。

12、氨基酸需要量估计值(mg/kgBW/d)
13、氨基酸模式(EAA pattern):
●各种EAA间相互比例,称AA模式,或氨基酸相互比值。

●食物中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越接近,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越高。

●鸡蛋的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最接近,作为参考蛋白质。

●计算方法:以该种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为1,分别计算出其它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

●当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时,必需氨基酸被机体利用的程度也越高,则食物蛋
白质的营养价值越高。

●这样的蛋白质有鸡蛋、奶、肉、鱼等动物性蛋白质和大豆蛋白质,被称为优质蛋白质。

●其中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最接近的某种蛋白质常被作为参考蛋白(reference protein),通常为鸡蛋
蛋白质。

14、几种食物和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
1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supplementary action)
●在各类膳食蛋白质中,按照人体需要及相对比值,其中相对不足的EAA称“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其中所含的AA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6、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决定于以下三个因素:
(1)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
(2)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率;
(3)食物中蛋白质的利用率。

17、膳食蛋白质的供给量及膳食来源
推荐摄入量
❑推荐摄入量规定轻体力成年男子75g/日,女子65g/日
❑对成年人来说,每日每公斤体重以1.2g为宜
❑孕妇1-3月+5g,4-6月+15g,孕妇7-9月,乳母+20g
❑按热能计算,占总热量的11% -14%其中儿童和青少年为13% -14%,成年人为11% -12%
❑动物性蛋白质,如肉,鱼,禽,蛋,奶及其制品,一般蛋白质含量较高,质量较好。

如肉类10 % -20%,鱼15 % -20%,蛋13 % -15%,奶2 % -4%;
❑植物性蛋白质,如谷类,薯类。

豆类,干果等,一般含量很低,质量较差。

如谷类为6 % -10%,薯类2 % -4%,干豆类蛋白质较高20 % -40%,大豆含量为35 % -40%。

蔬菜,水果含量很少,一般不能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干果类蛋白质含量较高15 % -30%。

❑优质蛋白质包括肉鱼禽蛋奶及其制品,含有大豆及其制品。

在蛋白质供给量中,其中优质蛋白应占总蛋白质量的30 % -50%。

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g/100g)
18、脂类(P189)
食物中脂肪的含量(g/100g)
EPA、DHA的生理功能:
(1)EPA、DHA降低血脂,防治冠心病
(2)DHA是大脑及视网膜的组成成分,可以促进胎儿大脑及视网膜的发育
(3)EPA、DHA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
(4)降低炎症反应
(5)降压作用
19、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
(1)需要量: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膳食总热能的55%—65%,相当于300—500克。

(2)食物来源:
❑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粮谷类、薯类、豆类及含淀粉多的坚果类,它们主要含有大量的淀粉及少量
的单糖或双糖。

❑各种食用糖,如蔗糖、麦芽糖、蜂蜜、糖果、甜食、含糖饮料,它们是单糖、双糖的主要来源。

❑动物性食品只有奶类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g/100g)
20、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
( 1)定义:指不能被人类消化酶水解的植物多糖,它们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树胶、果胶和木质素等。

(2)分类:
❑可溶性膳食纤维:树胶、果胶、多糖、半纤维素。

❑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纤维素、木质素、某些半纤维素。

(3)生理功能
❑增强胃肠功能,利于粪便排出
❑控制体重和减肥
❑可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
❑预防结肠癌
(4)推荐量及食物来源
❑国规定20—35g/d,2岁以下婴幼儿DF主要从水果、蔬菜、谷类摄入,而不能用纤维素制剂。

澳大利亚规定:
25—30g/d。

❑目前公认:10gDF/1000kcal。

即对于健康成人每天摄入DF的适宜数量为20—25g。

❑膳食纤维主要来源是天然的植物性食品,如蔬菜、水果、粗粮、薯类、豆类等,动物性食品不含膳食纤维,
加工精细的植物性食品含纤维少。

21、能量(energy)
(1)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所需热能:
指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即机体处于清醒、安静(静卧),禁食12小时后,用来维持体温和基本的生理机能所需要的热量。

维持基础代谢所需热能是机体所需热能的绝大部分,约占60%—75%.
(2)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 )
指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消耗的热量,单位用kcal/m2·h表示。

❑BMR受机体的体格大小、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男性BMR比女性高(2%-12%),年龄愈小,BMR愈高,儿童比成年人高10%-12%,老年人比中年人低10%-15%。

❑环境条件的影响:炎热或寒冷、过多摄食、精神紧张时都可以使基础代谢水平升高。

在禁食、饥饿或少食时基础代谢水平降低。

❑尼古丁和咖啡因可以刺激基础代谢水平升高。

22、矿物质
将人体内,除C、H、O、N以外的元素统称为矿物(mineral),无论它们是以有机形式或无机形式存在于体内,都称为矿物质(mineral)。

矿物质:
●无机盐(常量元素、宏量元素macroelements)
●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s,microelements)
❑必需宏量元素(essential macroelements)
在人体内含量多的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每日需要量大于100mg)的元素,称为必需宏量元素。

❑必需宏量元素包括7种,占人体总矿物质的60 %—80%。

钾(K,potassium)
钠(Na,sodium)
钙(Ca,calcium)
磷(P,phosphorus)
镁(Mg,magnesium)
氯(Cl,chlorine)
硫(S,sulfur)
必需微量元素(essential trace elements)
1990年FAO/IAEA/WHO联合组织了人体营养专家委员会,在组织中,浓度不超过250μg/g,按其生物学作用分为必需和非必需元素两类。

定义:元素在组织中浓度不超过250μg/g,若该元素的摄入量减少到低于某一限值,总会导致一种重要生理功能的损伤,或该元素是机体内生物活性物质有机结构的组成成分。

FAO/WHO将微量元素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碘I、锌Zn、硒Se、铜Cu、钼Mo、铬Cr、钴Co、铁Fe;
❑第二类为可能必需微量元素:锰Mn、硅Si、镍Ni、硼B和钒V
❑第三类为有潜在毒性微量元素:氟F、铅Pb、镉Cd、汞Hg、砷As、铝Al、锡Sn和锂Li
23、钙(Calcium,Ca)
❑钙是人体中含量较高的无机元素,仅次于C、H、O、N位居第五位,成人体内含Ca总量1200g,其中99%的钙以羟磷灰石结晶的形式存在与骨骼和牙齿中,1%成离子状态存在与软组织、细胞外液及血液中。

成离子状态的钙总称混溶钙池(miscible calcium pool)
(1)钙的生理功能
❑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
❑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活动
❑参与凝血过程
❑多种酶的激活剂
❑降低毛细血管及细胞膜的通过性,防止渗出,控制炎症及水肿
(2)影响钙吸收的因素
❑促进钙吸收的因素
①VD
②膳食中蛋白质
③糖类促进钙吸收:乳糖﹥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
④食物中适宜的钙、磷比例
⑤当机体对钙的需要量大或膳食中钙供给量高时
❑不利于钙吸收的因素
①植酸
②草酸
③脂肪过多
④食物纤维过多
⑤钙吸收与年龄有关,随年龄增长其吸收率下降。

(3)钙缺乏与过量
❑婴幼儿表现为佝偻病
❑成年人表现为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
❑我国现有膳食结构的营养调查表明,居民钙摄人量普遍偏低。

仅达原AI的50%左右。

因此钙缺乏症是较常见
的营养性疾病。

❑增加肾结石的危险性
❑奶碱综合征(Milk-Alkali Syndrome,MAS):高血钙、碱中毒和肾功能障碍
(4)钙的适宜摄入量(AI)
❑成年男女为800mg/d
❑孕早期800mg/d ,孕中期(4-6M)1000mg/d ,孕晚期(7-9M)1200mg/d
❑乳母为1200mg/d
❑UL 2000mg/d
(5)食物来源:
❑奶及奶制品中钙含量丰富,摄入后吸收率高,是最好的食物来源。

❑含钙丰富的食品有豆类和豆制品,虾皮、海带、芝麻酱、发菜、银耳等。

❑绿色蔬菜
❑骨粉、牡蛎也是钙的较好来源。

常用食物中的钙含量(mg/100g食部)
24、铁(iron,Fe)
(1)体内的铁
❑体内铁总量约为4—5g,有两种存在形式:
❑“功能性铁”,是铁的主要存在形式,其中血红蛋白,就占总铁量的60%—75%,3%在肌红蛋白,1%为含铁酶类。

❑“贮存铁”,是以铁蛋白(ferritin)和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形式存在于肝、脾与骨髓中,约占体内总铁的25%—30%。

(2)生理功能
❑参与体内氧的运送和组织呼吸过程
❑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
❑参与其他重要功能
(3)影响铁吸收利用的因素
•在食物中的存在形式:
❑非血红素铁或称为离子铁:主要Fe(OH)3的络合物形式存在于食物中。

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吸收率一般在10%以下。

❑血红素铁:血红素铁是Hb和肌红蛋白中原卟啉结合的铁,可直接被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它既不受植酸根等抑制因素的影响,也不受VC等促进因素的影响。

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铁吸收率较高,可达20%左右。

❑非血红素铁吸收的抑制因素:
①谷物和蔬菜中的植酸盐、草酸盐
②某些水果富含鞣酸,碳酸盐
③过多的磷酸盐
④膳食纤维
⑤多酚类化合物
⑥卵黄高磷蛋白
⑦无机锌与无机铁之间有较强的竞争作用
非血红素铁吸收的促进因素
①VC
②肉因子
③摄入较多的钙
④维生素
❑血红素铁与非血红素铁吸收,都受体内铁贮存量的影响,当铁贮存量多时,吸收率降低;贮存量减少时,需要量增加,吸收率亦增加。

(4)铁的缺乏
铁缺乏的原因:
❑铁摄入不足
❑膳食铁的生物利用率低
❑机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
❑某些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或过多服用抗酸药时,影响铁离子释放;慢性腹泻、胃大部切除以及钩虫感染等。

❑膳食缺铁引起机体铁耗损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贮存铁减少(iron deficiency store,IDS):
❑表现为血清铁蛋白下降。

❑(2)第二阶段缺铁性RBC生成期(iron deficiency erythropoiesis,IDE):
❑血清铁蛋白下降,血清铁下降及铁结合力上升,FEP(free erythrocyte protoporphyrin,游离原卟啉)增高。

❑铁+原卟啉→血红素+球蛋白→Hb
❑(3)第三阶段缺铁性贫血期(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表现FEP上升,Hb及RBC压积下降。

铁缺乏的表现:
❑铁缺乏的儿童易烦躁,对周围不感兴趣,成人则冷漠呆板。

❑当血红蛋白继续降低,则出现面色苍白,口唇黏膜和眼结膜苍白,有疲劳乏力、头晕、心悸、指甲脆薄、反甲等。

❑儿童少年身体发育受阻,体力下降、注意力与记忆力调节过程障碍,学习能力降低现象。

(5)过量危害与毒性
❑过量的铁在失控条件下,引起细胞成分(如脂肪酸、蛋白质和核酸等)的明显损伤。

❑肝脏是铁储存的主要部位,铁过量也常累及肝脏,成为铁过多诱导的损伤的主要靶器官。

(6)适宜摄入量
❑成年男子为15mg/d
❑成年女子为20mg/d
❑孕妇早期15mg/d,孕妇中期25mg/d,孕妇晚期35mg/d
❑乳母为25mg/d
❑UL:成年人为50mg/d,孕妇为60mg/d,乳母为50mg/d。

(7)食物来源
❑铁的食物来源以动物性食品为好,含量高,吸收率高。

❑一般植物性食品铁的含量低,吸收率也较低。

❑奶为贫铁食品,蛋黄含铁较高,但吸收率较低。

常用食物中的铁含量(mg/100g食部)
25、锌(zinc,Zn)
(1)生理功能
❑锌参与人体内许多金属酶的组成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再生
❑促进食欲
❑促进VA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
❑促进性器官和性机能的正常发育
❑保护皮肤健康
❑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维持细胞膜结构
(2)影响锌吸收的因素
❑有利于锌吸收的因素:
高蛋白、VD、葡萄糖、乳糖、半乳糖、肉类、柠檬酸等均可促进锌的吸收。

❑不利于锌吸收的因素:
膳食纤维、植酸、鞣酸,此外Cu、Cd、Ca、Fe可抑制锌吸收。

(3)锌的缺乏
①生长发育停滞、性器官发育不良
②味觉异常,食欲减退,可有异食癖
③伤口愈合不良
④严重缺锌时,可出现暗适应能力降低
⑤如锌缺乏发生在孕妇,可以不同程度的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⑥肠原性肢皮炎
⑦缺锌还可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面部痤疮及复发性口腔溃疡等症状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血清锌。

正常人血清锌参考值为10.7—22.97μmol/l(70—150μg/dl)。

❑发锌测定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多,正常范围波动较大,不是灵敏指标,有人研究发锌与体内含量不相符。

(4)推荐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推荐摄入量:
❑成年子为男15mg/d
❑成年女子为11.5 mg/d
❑孕妇早期11.5mg/d ,中期16.5mg/d ,晚期16.5mg/d
❑乳母为21.5mg/d
❑UL成年为37mg/d ,孕妇乳母为35mg/d
食物来源:
动物性食品,海产品、肝脏、瘦肉是锌的的良好来源
动物内脏、蛋黄、奶、大豆、豆类含量也较丰富
粮食、蔬菜、水果中含量较少,且吸收率低
牡蛎含锌量较高
常用食物中的锌含量(mg/100g食部)
26、维生素(略,见课本或者生化)
27、合理营养(rational nutrition)
即为平衡而全面的营养。

合理营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为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及能量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各营养素之间比例要适宜。

营养失衡造成的危害:营养失去平衡可产生营养不良(malnutrition),
营养不良是指由于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

营养不良包括两种表现,即营养缺乏(nutrition deficiency)和营养过剩(nutrition excess)。

28、合理膳食(rational diet)【平衡膳食(balanced diet)】
是指提供给机体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与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进而达到合理营养、
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膳食。

29、、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
(1)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营养素能保证用膳者必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且各营养素之间比例平衡:食物多样化,合理配餐。

(2)保证食物安全:食物对机体应无毒害,食物中不含有毒物质及致病微生物
(3)合理储存、加工和烹调:避免营养素损失,提高消化、吸收和利用率,保持色、香、味。

(4)合理的膳食制度与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与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5)美味饱腹:食物感官性状良好,多样化。

30、膳食指南(dietary guide)
是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国情制定的,是教育人民群众采用平衡膳食,以摄取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指导性意见。

31、膳食模式
(1)东方膳食模式该膳食模式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非洲一些国家等属此类型。

食物的营养素如铁、钙、维生素A的摄入量常会出现不足。

这类
膳食容易出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以致体质较弱,健康状况不良,劳动能力降低,但有利
于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的预防。

(2)经济发达国家膳食模式该膳食模式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是多数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北欧诸国的典型膳食
结构,属于营养过剩型膳食。

食物摄入特点是:粮谷类食物消费量小,动物性食物及食
糖的消费量大。

这种膳食模式容易造成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营养过剩性慢
性病发病率上升。

(3)日本膳食模式该膳食模式是一种动植物食物较为平衡的膳食结构,以日本为代表。

膳食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比例比较适当。

该膳食模式既保留了东方膳食的特点,又吸取了西方膳食的长处,少油、少
盐、多海产品,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合适,有利于避免营养缺乏病和营养过剩性
疾病,膳食结构基本合理。

(4)地中海膳食模式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如意大利、希腊可作为该种膳食结构的代表。

此膳食结构的突出特点是饱和脂肪摄入量低,不饱和脂肪摄入量高,膳食含大量复合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摄入量
较高。

食物的加工程度低,新鲜程度高,食用当地、当季的食物为主。

地中海地区居民心脑血
管疾病发生率很低,已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注意,并纷纷参照这种膳食模式改进自己国家膳食结
构。

32、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1)存在问题
1)、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动物性食物消费过多(畜肉类及油脂),谷类食物消费偏低
2)、农村地区儿童营养不良仍然比较严重
3)、两类居民奶及奶制品,豆及豆制品类消费均不足
4)、铁、钙和维生素A等营养素缺乏在城乡居民中普遍存在,缺铁性贫血、钙缺乏症及儿童维生素A缺乏性疾病仍然明显。

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患病率呈加快增长趋势
(2)改进
1)、膳食结构应保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食物结构,增加果蔬、奶类、大豆及其制品的消费,农村贫困地区提高肉、畜、蛋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

2)、逐步降低食盐的摄入量
3)、对于特定的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及特殊职业人群进行广泛的营养教育和分类指导,参照《居民膳食指南进行调整。

3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A.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B.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C.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D.常吃适量的鱼、禽、蛋或瘦肉
E.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F.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G.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H.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I.如饮酒应限量
J.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34、平衡膳食宝塔
(1)注意点:因人而异、短期平衡;同类互换,利用当地资源;三餐分配合理;长期坚持
(2)内容
●油脂类25-30克,盐<=6克
●奶类及奶制品300克
●豆类及豆制品30-50克
●畜禽肉类50-75克
●鱼虾类50-100克
●蛋类25-50克
●蔬菜类300-500克
●水果类200-400克
●谷类、薯类及杂豆250-400克
35、食物加工烹调的保健意义
(1)充分地保持和利用食物的营养素和有效成分,较大限度的发挥食物的保健作用。

(2)使食物色、香、味美,促进食欲,增加食量。

(3)清洁卫生,有利于健康和防病。

(4)调整或转变食物的性能,更好地发挥食物的效用。

36、、肥胖者膳食原则
(1)控制总热能20~25kcal/(kg.d)
(2)碳水化合物:限制单、双糖摄入,提倡多糖为主,摄入膳食纤维(含有全谷类、豆类、蔬菜水果)
(3) 脂肪和蛋白质:限制脂肪量(20%)尤其是饱和性脂肪酸摄入;蛋白质供给:1-1.2g/kg.BW;优质蛋白质不低于1/2。

(4)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充足
(5)酒精:限制
37、动脉粥样硬化的营养防治
(1)能量:维持正常体重。

超重或肥胖个体适当减少摄入量
(2)脂肪:肥胖及高脂血症限制不超过20%-25%
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1:2
限制胆固醇摄入
(3)碳水化合物:以多碳类食物为主,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4)蛋白质:动物蛋白:植物蛋白=1:1 提倡豆类摄入
(5)维生素:大剂量维生素C降低胆固醇,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壁。

VE具有抗氧化作用,预防血栓形成。

38、糖尿病营养治疗
(1)目的
●提供符合生理需要的营养,改善健康状况。

●纠正代谢紊乱,使血糖、血脂尽可能接近正常生理水平。

●预防和治疗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防止和延缓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神经系统的慢性并发症。

●维持正常的体重,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能从事日常生活和工作,带病延寿。

(2)治疗总原则
●控制每日摄入所有食物提供的总热量,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

●平衡膳食,选择多样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限制脂肪摄入量、适量选择优质蛋白质。

●放宽对主食类食物的限制,减少或禁忌单糖及双糖的食物。

●高纤维膳食。

●注意维生素的供给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减少食盐摄入。

●坚持少吃多餐,定时定量定餐。

●多饮水,限制饮酒。

(3)饮食治疗原则
•提供合理的营养分配比例,满足能量需要,控制正常体重
•单独或配合药物治疗来获得理想的代谢控制(如血糖、血脂和血压),有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饮食治疗应个体化,满足不同患者的特殊需要
(4)糖尿病饮食特点
•种类多样,定时定量,比例恰当,终生控制饮食
•少量多餐,每日3-6餐
•饮食治疗≠饥饿疗法,糖尿病饮食是健康饮食,同样适合于正常人
•不能以食物甜不甜来判断能不能吃
•没有绝对不能吃的食物
•禁忌烟酒,尽量避免油炸食物
39、临床营养(clinical nutrition)【病人营养】
是研究人体处于各种病理状态下的营养需求和营养输注途径的科学,即在正常生理需要量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种类、病情、病人的营养状况等,合理安排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改善代谢,修补组织,积极地促使疾病的转归,从而使病人早日康复。

❑根据人体的基本营养需要和各种疾病的治疗需要而制订的医院病人膳食,可分为基本膳食、治疗膳食、特殊治疗膳食、儿科膳食、诊断膳食和代谢膳食等。

❑根据供给病人营养物质的途径通常将病人营养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类。

40、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
指经鼻胃(鼻肠)管或经胃肠造瘘管滴入要素制剂,也有人愿经口摄入。

❑基本原则是“只要胃肠功能允许,应尽量采用经胃肠营养”。

41、肠外营养
是指通过肠道以外的通路即静脉途径输注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以达到纠正或预防营养不良,维持营养平衡目的的营养补充方式。

病理
1、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粘膜浅层的炎症;各部位均可发生,小弯侧胃窦部多见
(1)病理变化
A、胃镜:黏膜充血,水肿,灰黄或灰白黏液渗出物
B、镜下:变质:可见浅层上皮变性、坏死脱落
渗出:淋巴细胞、浆细胞
增生:上皮细胞再生、修复
(2)分级(Grading):轻<1/3,中1/3-2/3,重>2/3
(3)结局:治愈;长期不愈——慢性萎缩性胃炎
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特征的胃黏膜慢性炎症,通常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
表现为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
(1)病理变化
胃镜: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细颗粒状;颜色为灰白或灰黄;黏膜下血管分支清晰;
镜下:a、腺上皮萎缩、腺体数量减少
b、肠上皮化生
c、固有层不同程度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形成淋巴滤泡
3、肥厚性胃炎:病因不明
部位:胃体、胃底
大体:黏膜弥漫性肥厚,黏膜皱襞粗大不规则,脑回状,息肉样或结节巨块状。

黏膜皱襞上可见横裂,
黏膜隆起顶部可见糜烂或溃疡
镜下:黏膜全层增厚,腺窝变深,腺体变长,黏膜深部的腺体呈囊性扩张,向下长入或穿透粘膜肌层。

可有假幽门腺化生,但无肠上皮化生
4、消化性溃疡病: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慢性溃疡的疾病,其发生与胃液的自我消化有关,故亦称为慢性消化性
溃疡
镜下:溃疡底部由四层组织构成(内向外)
炎症渗出层;坏死组织层;肉芽组织层;瘢痕层
结局: 愈合4-5周
结局与并发症:
●愈合:肉芽组织增生-- 机化-- 瘢痕
●出血:1/3,最多见;小血管→潜血、黑便;大血管→呕血、失血性休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