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背景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出》背景知识
一、曹禺简介
曹禺(1910~1996),现当代剧作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显示了表演才能,并广泛涉猎新文学作品,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
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
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
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酝酿,他于1933年创作了第一部成功的话剧《雷雨》。
这部话剧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成为几十年来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禺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
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禺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惟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并上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禺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多种社会和文化交流活动,曾赴各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
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一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禺论创作》、《曹禺戏剧集》等。
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字出版。
二、关于戏剧
(一)戏剧和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
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二)戏剧剧本的构成
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三)戏剧剧本的特点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
戏剧情节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
“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
“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因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戏剧文学,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矛盾。
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有它一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一般说,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的作用;发展指矛盾冲突向前发展;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都得到充分的表现;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
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介绍时代背景、人物来历和剧情发展的原因;结尾之后还有尾声,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提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
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在戏剧文学中,故事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以及剧作家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一般都依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
因此,戏剧的语言既要有高度的个性和充分的表现力,还要精练有力,简洁清晰,便于激发人们的想象,同时还应生动,字字句句都能打动观众的心弦,引起共鸣。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
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
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
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
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四)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应该相互依存。
一方面,人物性格要按照矛盾冲突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明朗化,以显示其个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矛盾冲突又要以塑造人物个性、人物性格特征来表现和发展,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话剧《日出》简介
话剧《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之一,是继《雷雨》之后的又一杰出的多幕剧,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优秀的现实主义力作。
曹禺在《日出》的开头引述了老子《道德经》里的一段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
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剧作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的腐朽与堕落,并预告了这样的社会必将走向灭亡,光明一定要到来的历史命运。
全剧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只以交际花陈白露和聚集在她周围的各种人物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她的经历来演出一个故事。
交际花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串线人物,一方面联系着黑势力的代表金八、大丰银行的经理潘月亭、富孀顾八奶奶等这些“有余者”;一方面联系着小东西、黄省三、翠喜等这些社会的“不足者”。
这样便把“有余”与“不足”两个世界的景象都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半殖民地都市社会的里外两面。
上层社会的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下层人民的食不果腹、卖身卖命的悲惨生活。
剧情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光即将到来时的社会景象,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都市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社会形态,暴露了其丑恶腐朽的本质,它称得上是3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的一面镜子。
全剧结构完整,人物性格鲜明,多采用象征手法,剧末以打夯工人的夯歌和日出作为对光明未来的召唤和预言。
在创作《日出》之前,作者曾冒着危险,忍受着屈辱深入到社会下层最污浊的角落观察生活、搜集素材。
在这个过程中,他为旧中国大都市的黑暗糜烂的生活所激愤。
他说:“一件一件不公平的血腥的事实,利刃似地刺进了我的心,逼成我按捺不下的愤怒。
”“我忍耐不下了,我渴望着一线阳光,我想太阳我多半不及见了,但我也愿望我这一生里能看到平地一声巨雷,把这群盘据在地上的魑魅魍魉击个糜烂,哪怕因而大陆便沉为海。
”作者正是怀着这样的激愤之情,创作了《日出》。
《钦差大臣》背景知识
一、作者简介
尼古拉·华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著名的讽刺作家。
他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界的奠基人。
他被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为“俄罗斯散文之父”。
生于乌克兰一个小地主家庭。
从小受父母的影响爱好戏剧、乌克兰歌谣和民间传说。
1821年入涅仁中学,接受了民主思想。
上中学时,他就尝试写剧本,并亲自登台演戏,尤其善于演老年人的角色。
1828年毕业后在彼得堡谋到小公务员职位,生活贫困,却熟悉了俄国官僚制度和彼得堡的生活内幕。
这期间,他看到了俄国官僚制度的黑暗内幕,上司贪赃枉法,同僚卑鄙庸俗,他很快就辞职不干了。
但这段生活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他年轻的时候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
他注意观察生活,并随时地把他认为有用的材料记下来。
这些笔记是他积累生活资料的仓库,也是他创作时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果戈理的第一部浪漫主义故事集《狄康卡近乡夜话》(1831~1832)富有幽默感和抒情味。
1835年出版《密尔格拉得》,作家转向现代生活题材,同时创作了《塔拉斯·布尔巴》、《彼得堡故事集》(1835~1842)揭露了彼得堡生活的矛盾,批判金钱和权势的罪恶,对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
1833年果戈理开始从事讽刺喜剧的创作。
1836年发表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它改变了当时俄国剧坛上充斥的从法国移植而来的思想浅薄、手法庸俗的闹剧的局面。
1842年果戈理发表长篇小说《死魂灵》,同时发表中篇小说《外套》和喜剧《婚事》等。
他以自己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俄国封建农奴专制的种种罪恶,并诗意盎然地歌颂了祖国的光辉未来和人民的无穷力量。
他的创作,不仅标志着俄罗斯文学的新发展,而且对俄国人民自由思想的觉醒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当时,果戈理就被誉为“自然派”的创始者和杰出的讽刺艺术大师。
1852年3月4日病逝。
二、写作背景
1835年秋天,果戈理去拜访普希金。
两人谈了一些文学创作上的问题。
接着,普希金讲了一个笑话,是他亲身经历的事。
他说:“两年前,我到喀山一带搜集材料,准备写一部关于普加乔夫的历史著作。
路过奥伦堡附近的一个小县城时,那里的县长听说我是彼得堡去的,把我当作皇上派去的‘钦差大臣’,拼命奉承巴结我,还向我
行贿。
想象一下当时他们的丑态吧!我一再声明自己不是什么‘钦差大臣’,等他们弄清了真相,对我的态度立刻不同了,像变成另外一个人似的。
”“竟然会有这种事!真可笑。
”“是啊,这样的事也许在我们专制的俄国不知发生了多少次。
说起来,这真是个喜剧素材呢!”“对呀!我马上回去写个剧本,把这种丑恶的事写进去,把官场中的丑态统统揭露出来。
”1835年底,果戈理根据普希金提供的素材,写成了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1836年初开始上演,引起了轰动。
但却遭到沙皇和官僚们的痛恨,他们写文章恶毒攻击作者,还威胁要把果戈理流放到西伯利亚。
果戈理不得不离开俄国,逃亡到意大利。
三、《钦差大臣》简介
《钦差大臣》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一反当时俄国舞台毫无思想内容的庸俗笑剧和传奇剧的做法,在继承俄国现实主义戏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以社会主要矛盾——官僚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为基本社会冲突的社会喜剧,并以典型生动的形象和紧凑的情节以及深刻犀利的讽刺,跃居当时世界剧坛的前列,剧本题词“自己脸丑,莫怨镜子”——形象地阐明了文学创作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
市长的台词“你们笑什么?笑你们自己!”则直接表现果戈里现实主义喜剧的社会作用。
他的不朽剧作《钦差大臣》,不仅标志着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俄国喜剧发展的高峰,而且为整个十九世纪俄国戏剧创作指明了一条现实主义道路,剧本《钦差大臣》同时标志着果戈里的现实主义讽刺艺术已经完全成熟。
《放下你的鞭子》背景知识
一、关于作者
陈鲤庭,曾用名陈思白,笔名麒麟、C.C.T等,上海人,导演、理论家。
毕业于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
30年代参加左翼剧作家联盟,参与主持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从事救亡演出。
40年代在抗日大后方重庆从事进步话剧运动。
1957年任天马电影制片厂厂长。
“文革”中遭受严重迫害。
80年代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艺术理论部分。
1930年上海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毕业。
在学期间参加“大夏剧社”,导演了根据爱尔兰作家格雷高利夫人的剧本《月亮上升》翻译、改编的舞台剧《三江好》。
1931年在南汇大团镇小学任教期间,创作短剧《放下你的鞭子》,后经改编,广为流传。
1932年在上海新亚中学任教期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联盟,组织并主持“骆驼演剧队”,从事进步的学校戏剧运动和工人戏剧运动。
曾在上海《晨报》《民报》撰写戏剧、电影评论文章,并翻译介绍苏联的电影理论,如普多夫金的《电影演员论》、伊埃也托夫的《苏联电影艺术史》等。
1936年任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理事、业余实验剧团理事、编导部副主任,参与协会工作,演出《石达开的末路》等剧。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四队队长、旅川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理事兼导演、山西文艺界抗敌协会话剧队队长兼导演、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中央电影摄影厂编导委员、中华剧艺社理事兼导演等职。
期间导演舞台剧《夜光杯》《魔窟》《钦差大臣》《结婚进行曲》《复活》等。
1942年导演的《屈原》,是中国话剧艺术史上的重大成果。
同年出版电影理论著作《电影轨范》。
1946年后相继任中电二厂导演,上海昆仑影业公司艺委会主任兼导演,编导影片《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与陈白尘合作编剧)、《丽人行》(与田汉合作编剧)等,艺术风格清丽、细腻、流畅,受到好评。
建国后,创办并主持上海电影文学研究所。
1957年后任上海天马制片厂厂长兼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艺委会副主任兼导演,导演的影片有《人民的巨掌》、《劳动花开》等。
陈鲤庭是全国文联委员、中国影协第一届委员、第二至四届常务理事,中国戏
剧家协会理事。
二、写作背景
1931年日寇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很快就相继沦陷,大批东北人被迫逃进了关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的烈火燃遍了全国。
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
它不管在哪里演出,无不激起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个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
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关于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
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时代的最热门的话题,如中国30年代宣传抗日的《放下你的鞭子》。
在国外,各种各样的街头剧演出,也是多以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为内容。
演出中时有观众参与,演出结束后演员与观众进行讨论,很受群众欢迎。